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地形教學設計共2篇 創新思維下的地形教學設計:探索廣闊知識世界

地形教學設計共同體致力於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地形教學資源和同行交流平臺。我們的目標是讓地形教學更生動、更實用、更有趣。加入我們,一起為學生打造更優秀的地形教學方案。

地形教學設計共2篇 創新思維下的地形教學設計:探索廣闊知識世界

第1篇

本節課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對於“地勢西高東低”教材並沒有用較大篇幅講述,只是通過一幅地勢剖面圖和三個設計巧妙的問題來解決,但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注意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培養。而對於我國的主要山脈教材則利用圖文結合進行重點講述,側重讓學生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並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此外,為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自學能力,教材安排了較多的閱讀材料。總之,本節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均在於培養學生閱讀和運用地圖的能力。為了達成教學目的,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教學設計採用分組分享教學法。 ★

1、學會讀圖瞭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區。

2、瞭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其在圖上的分佈。

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並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

通過對我國壯麗山河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自豪感,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以及對科學探究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

教具: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 ★

(複習提問)回憶一些國家的地理,讓學生思考:自然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組成要素?(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匯出)要了解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也需要從上述內容去總結,而本節課首先從“地形”方面去學習、去體會。 【分組分享活動一,引出本課目標】

(六人為一組,先小組分享,然後派代表進行集體分享)

? (通過主動分享,提出教學目標,教師最後展示) 【過渡】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謂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是中國哪邊高,哪邊低的問題。 【分組分享活動二,“地勢西高東低”的學習】

{ 討論假設:根據“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或“中國地勢剖面圖”,提出:我國哪邊高哪邊低,即地勢如何?根據平均海拔高度,我國地勢可分成幾級階梯?每一級階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米?各級地勢階梯分別有哪些主要地形型別?} step

2、教師引導:結合教材p、20頁“活動”1-3去討論,並完成

3、自由發言:除分析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地勢剖面圖外,要將“活動”完成 step

4、代表發言,教師小結,得:地勢西高東低 【分組分享活動三,讀圖、析圖、繪圖能力培養】

由學生閱讀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引入,運用已學知識,參照圖例,作出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抓住圖中顏色與高度的關係,啟發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認識我國地勢特點。

1、教師敘述引導:分層設色圖是一種在圖上用不同的顏色代表所在地區的海拔高度的地圖,要更好地表現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還可以用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勢剖面圖。 step

2、舉例分析講解:什麼是剖面圖?→ 假設:在講臺上有一個饅頭,豎著,沿饅頭中部切開,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饅頭的剖面圖。地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而如果將饅頭畫一幅俯檢視,得出的就是饅頭的分層設色圖,對著地形描繪就是地形的分層設色圖。

3、學生分組分享繪圖活動:參照教材p、20頁圖2-1“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畫一幅簡略示意圖。另外,請兩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畫。

4、教師點評(期間注意巡視,做出及時輔導) 【分組分享活動四,“地勢西高東低”的優越性】

1、教師設問:事前備好兩幅中國地勢變化示意圖,一幅地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一幅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讓學生分析比較,討論探索,判斷利弊。 step

2、學生分享、自由發言,提出各自觀點,最後派代表總結髮言。 (教師可引導學生主要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step

3、教師歸納總結:〈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上的溼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

?2〉“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滾滾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運輸,促進了內地與沿海的經濟聯絡。

?3〉在各階梯的交界處河流產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如葛洲壩水電站、正在興建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

?過渡】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環境的一大優勢。那麼,構成這一大優勢的基本骨架是什麼呢?(引導學生從各級階梯的分界線分析,得出:縱橫交錯的山脈,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則鑲嵌其中。)

?銜接】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要了解縱橫交錯的山脈,首先要懂得根據走向來判斷。根據走向,我國山脈可劃分為:東西走向的山脈、南北走向的山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以及弧形山脈。 【分組分享活動五,山脈“走向”的判斷】

山脈”,讓學生填寫量詞,後要求用語言表達山峰、山脈的最大區別,問如何用圖形的形式來表示。 step

3、教師概括:用圖例說明山峰與山脈的區別,並講述山脈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時是將延伸的兩端方向相加。教師板書幾組不同型別的走向,讓學生說說其延伸方向。

5、指圖學習:出示“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任指幾條山脈的走向讓學生判斷,如大興安嶺、秦嶺、崑崙山等。

1、學生活動:讀圖思考我國山脈按走向大致分為幾組?各組走向的山脈中分別有幾列山脈?名稱是什麼?以及,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註在圖上有什麼規律?(小組分享,然後派代表進行集體分享)

2、教師概括:註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佈在山體上。引導學生每找出一條,教師就在教學掛圖上相應位置指出。

3、教師補充: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尼邊界,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壯、神奇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激發學生勇於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及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4、學生分組分享活動:“山脈構成地形骨架”填表活動

5、教師小結:各種不同走向的山脈縱橫交錯,把我國地表分隔成若干個地形區;山脈常成為各地形區之間的界線。

6、教學片段欣賞:“中華五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分組分享活動七,課堂小結】

地形教學設計共2篇 創新思維下的地形教學設計:探索廣闊知識世界 第2張

第2篇

裘琴飛,杭州市國中《科學》學科優質課一等獎,杭州市國中科學實驗調演二等獎,杭州市“一師一優課”二等獎,餘杭區優秀教師,餘杭區優秀班主任,餘杭區第二屆中國小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國中組三等獎。教學特色:教態親切自然,樸實無華,講課深入淺出,條理清楚,善於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師生平等協作,共同成長。

1.能辨別五種主要的陸地地形型別,瞭解各型別的基本特徵; 2.知道等高線地形圖的繪製方法,能判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 過程與方法:

2.能繪製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辨識並說基本地形及地形部位的等高線地形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讀圖、用圖和繪圖能力。

2.認識區域性地形的豐富性,瞭解家鄉的主要地形,加深對家鄉的瞭解。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認識五種陸地地形及地形部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問題。

多媒體課件,等高線地形模型、有機玻璃板、記號筆等

課件播放祖國山河風景圖片並進行適當講解。 提問:同學們,你們認識山嗎?

組織學生結合課件圖片回顧山的部位名稱: 山頂、鞍部、峭壁、山脊、山谷。(板書)

課件播放我們身邊的山(餘杭的):臨平山、徑山,進行適當介紹。 提問: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瞭解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

1)課件播放常用地形圖:衛星地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

1)提問:什麼是等高線地形圖?何為等高線?其中“高”指”的是?

學生作答,並小結“海拔高度”、“相對高度”、“等高線”的概念。

分別觀察比較“盤山小道”、“茶隴”、“梯田水面”上各點,

提問:它們是否在同一條等高線上? (通過師生問答,加深對等高線概念的理解)

展示:畫有等高線的山體模型 提問:如何將模型上的等高線表現在平面地圖上? 學生作答,老師演示俯視山體模型,並播放課件出示“俯檢視”。 俯檢視上標上相應高度,小結“等高線地形圖”的概念 學生觀察比較相鄰兩條等高線上兩點的垂直距離。 小結等高距的概念及注意點。

提問:還有什麼方法將各小組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表現在平面地圖上? 老師引導,學生作答。

小結切面描輪廓的方法並播放繪製方法的步驟示意圖。 提問:還有什麼粗略但更簡便的繪製方法?

老師引導,學生作答。老師演示用有機玻璃板豎壓山體模型,觀察結果。 a、佈置任務,分組活動:

①.將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畫在平面(有機玻璃板)上,並標出相應的高度。 ②.找找山體模型上的地形部位,並在相應處插上標有名稱的小旗。

③.完成後,仔細觀察山體模型各部位和等高線的分佈特點,並寫在學案表格中。 b:小組成果展示,並介紹山體模型上的特殊部位及等高線的分佈特點。 c:組織學生歸納小結山體各部位對應等高線的分佈特點(板書展示) 5)課堂練一練:

b根據等高線地形的知識,在圖中選擇一個建造水庫大壩合適的部位,並說明理由。

1)播放圖片,組織回顧除山地之外,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基本特點。

2)觀察比較a\b 以及c\d兩兩等高線地形圖之間的地形差別,從而判斷它們的地形型別。 3)結合模型圖,小結五種地形的基本特徵

3、認識不同地形型別及相應部位等高線的分佈特點;.

4、認識以及繪製等高線過程中用到的科學方法——模型法

2、選擇調查家鄉的一些山形,描述它們相應的等高線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