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故鄉優秀教案7篇 故鄉教案:精準設計,點燃學生潛能

故鄉優秀教案,是指在教師教學過程中針對特定學科、特定年級的教學內容而設計的教案。這些教案經過學科專家的精心編寫與整理,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在公文網站,我們致力於收集、整理和分享各地故鄉優秀教案,為廣大教師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參考,促進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

故鄉優秀教案7篇 故鄉教案:精準設計,點燃學生潛能

第1篇

作者以“詳略得當”的寫法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民間節日活動。

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從中體會到汪曾祺散文流溢濃郁的生活情趣,散發著歡樂的氣息。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北京劇協理事,在海內外出版專著全集30餘部,代表作有小說《受戒》、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今天學習一篇跟元宵節有關的文章。板書“故鄉的”,請大家齊讀課題。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筆下的元宵節有什麼特點?

總體感覺故鄉的元宵節不大熱鬧,元宵節那天白天沒有晚上熱鬧。

“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作者介紹了哪些“燈”?結合相關語句說說各自的特點。

提示:這一題應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提取資訊的能力。這個環節是將閱讀重點放在了“燈節”的“燈”上。透過精讀的重點部分進一步地瞭解作者故鄉元宵節的風俗。

提示:文章開頭運用對比的寫法突出故鄉元宵節並不熱鬧。結尾部分則在介紹故鄉風俗習慣的同時收筆:“我們那裡,七年級到初五,店鋪都不開門。初六開啟兩扇排門,賣一點市民必需的東西,叫做‘小開門’。十六把全部排門卸掉,放一掛鞭,幾個炮仗,叫做‘大開門’,開始正常營業。年,就這樣過去了。”讀來顯得格外清新自然。

故鄉優秀教案7篇 故鄉教案:精準設計,點燃學生潛能 第2張

第2篇

通過欣賞、演唱歌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歌曲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

1.能用親切柔和,優美連貫的聲音準確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2.能準確拍擊海浪的節奏並運用到歌曲中生動地演唱。

用圓潤、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鄉》,表達歌曲情感。

教師:詩人說,大海是一首詩;畫家說,大海是一幅畫;音樂家說,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響樂。你聽是什麼聲音?

1.初聽音樂播放歌曲《大海啊,故鄉》初步感受歌曲。:

學生隨伴奏聲哼唱並劃拍,體驗三拍子節拍特點,加深對歌曲的`印

4.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要素來分析樂譜,感受歌曲帶給的情感共鳴。

(1)旋律:歌曲中出現那些音符和記號?有什麼作用?

(2)節奏:這首歌曲的節奏有什麼特點?起什麼作用?深入體驗歌曲

教師:“大海啊,故鄉”重複出現,在情感的發展上每次的重複有何不同?是否有些多餘?

練習並討論回答:“大海啊,故鄉”重複了多次,不但沒有感到羅嗦,恰恰相反,每重複一次感情的發展更進一步,使情感得到昇華。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寬廣洶湧,從而更好地表達這份深情。

(4)旋律線(教師指導學生一邊唱一邊劃旋律線)重點唱高潮部分。

5.引導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現歌曲。(領唱和齊唱)

學生小組討論:演唱要輕柔連貫,注意節拍重音,隨音樂情緒的發展,表達出高潮樂句情緒的變化

教師:在音樂學習中,音樂要素的完美運用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精神體驗。現在就讓我們以集體的智慧來為這首歌添上精彩的一筆。分兩種不同形式來表現歌曲:朗誦和演唱,並談各自感受。

第3篇

2、瞭解楊梅樹和楊梅果的可愛,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瞭解楊梅的形狀、顏色、滋味惹人喜愛之處,體會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打出楊梅果的圖片)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水果嗎?你知道楊梅生長在哪兒嗎?

師:這節課,就讓我們隨作家魯彥一起,走入那如詩如畫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鄉的楊梅。

師: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春天的楊梅樹吧(播放課件)。

師:一片片狹長的葉子怎麼會在雨霧中歡笑呢?(引導學生想像風吹葉動、雨落枝搖、嫩葉如洗的情境,體會枝葉舒服、高興的心情。)

如果你是春雨中的楊梅樹,請做一做舒展的動作,體會楊梅樹的快樂。

默讀、畫批,說說你從哪兒體會出楊梅果惹人喜愛?讀讀這些句子。

學生彙報自己的理解時,教師加以引導點撥,如:一個渾身長滿小刺的傢伙怎麼會可愛呢?(讓學生抓住軟軟的、平平的、細膩而柔軟來體會楊梅果形狀的可愛。)

只要等它漸漸長熟,它的刺也漸漸軟了,平了。那時放到嘴裡,軟滑之外還帶著什麼感覺呢?沒有人能想得到,它還儲存著它的特點,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觸了過去,細膩柔軟而且親切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學生彙報自己的理解時,教師插播課件,看一看楊梅顏色的變化。

呵,相思的楊梅!它有著多麼驚異的'形狀,多麼可愛的顏色,多麼甜美的滋味呀!

教師取出備好的楊梅果(取自北方的楊梅罐頭),請同學們細細品味,暫且不要說出自己的感覺。待全班同學都嘗過之後,師問:什麼滋味?甜不甜?和我們剛剛讀到的楊梅果一樣嗎?

師:這是北方種植的楊梅(或告訴學生取自超市買的罐頭),請你想一想,此時的作者身在異鄉,又在病中,望著窗外和故鄉一樣的綿綿春雨,如果你是作者,會怎樣?

唉,唉,故鄉的楊梅呵。(用讀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

八、再一次齊讀課題: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4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自身喜歡的區域性;積累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發懷念家鄉的情感。

理解文中比喻、擬人句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抒發的思鄉之情。

一、談話匯入1.同學們,大家見過蘆葦嗎?(生答。)

2.師:我們生活在北方,很難見到蘆葦。在本文作者的故鄉,生長著許許多多樸實無華,綠如輕紡的蘆葦,給他留下了甜蜜的回憶。今天,我們就隨著作者的回憶,一起去看看——故鄉的蘆葦。(師板書課題,生齊讀。)

過渡:生“我”養“我”的故鄉,給“我”留下許多夢幻般的記憶,為什麼讓“我”尤為難忘的卻是蘆葦呢?

⑵說說:你在讀中感覺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語句中讀出來的?(引導說出:綠、美,師相機板書。)課件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綠油油,迎著輕風,搖曳著修長的秀枝,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給村莊鑲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④故鄉的`蘆葦多美啊,老師真想來感受一下,讓我讀一次,好嗎?

⑤師讀,生觀察。讀後問:你觀察到什麼了?你從老師朗讀中感受到了什麼?

⑦練說疊詞:請同學們說一說句中運用了哪些疊詞,你還能說出別的疊詞嗎?

課件出示句子:每年,當春風剛剛吹謝雪花,蘆葦就迫不和待地從泥土裡探出尖尖的腦袋。

③這句話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我們以前學過這樣的句子嗎?誰站起來說一說。(引導說說擬人句。)

過渡:這麼美的蘆葦,一定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下面,就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樂。

自由朗讀,交流:課文中寫了幾件童年趣事,你覺得哪件事最有趣,說說為什麼。

①讀懂這一區域性的每一句話,不理解的可以提出來討論。

出示句子:小朋友們為這美妙的音樂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呼喚著——

師:此時,我已經陶醉在那鳥鳴似的歌聲中,真快樂啊!你看,小朋友們吹得多起勁啊!(指導觀察插圖。)

師:我們不只用蘆葉吹出美妙的歌曲,還把它們折成綠色的蘆葉船,別提多有趣了!

課件出示句子: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潔的幻想,順流而去。

師:句子中的“船隊”和“幻想”分別指什麼?說說你的理解。(生自由發言。)

⑶師:吹蘆葉、折蘆葉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還在後面呢!現在,我想跟著作者一起去蘆葦叢中捉紡織娘,你們想去嗎?

師:紡織娘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請找到課文中的語句讀一讀。

過渡:故鄉的蘆葦多美啊!它曾給“我”留下了這麼甜蜜的回憶,讓“我”永遠不能忘懷。同學們,讀了課文,你從課文中感受到一種怎樣的感情呢?你能從課文中找到直接表達這種情感的語句嗎?

仔細品讀,對比說說這兩段有什麼特點。(前後照應。)

師:我們在課文中感受了作者對故鄉蘆葦的情感,同時還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那麼你能不能也來談談自身家鄉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第5篇

知識目標: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育目標:教學生由此及彼,聯想到自己故鄉的變化及自己的感受。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麼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後者多麼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後者是"我"眼睛裡看到的二十年後的故鄉的實景。二十餘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麼這麼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麼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瞭解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後,封建王朝的專制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於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飢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小說寫於1921年1月,後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後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選自《吶喊》(小說集)。(《百草園》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陰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

鵓鴣(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

蜷(quan)縮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一(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二(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幹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三(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2.理解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上一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在我們

?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後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麼?

(1)外貌對照: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碴,"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飢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

“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悽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於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她的說話和動作表現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並分析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這一段主要寫"我"離別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1)"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捨的情感?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牆”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鉅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於有感於這複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巨集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裡的三個"辛苦"含義各不相同,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辛勤、勞苦"的意思,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鑽謀、妄為"之意,指官、紳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願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鉅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3.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寫。主要採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說不同於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並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複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後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提問: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麼?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採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課後記:這篇課文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處境,由閏土聯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機意識和自我好勝的心情。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他們掌握的比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識雖然講了,學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還不很全面。

第6篇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小說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著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關於故鄉的話題,歷代文人騷客唱出了許多悽婉的心聲。處於變革時代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憑著滿腔愛國熱情,以其敏銳的感覺,深沉的思索,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1、聽錄音,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詞並解釋重點詞語的含義。

腳踝(huái)潮汛(xùn)髀(bì)愕(è)然嗤(chī)笑

展轉:這裡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通“輾轉”。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名:作者是魯迅;原名周樹人,地:浙江省紹興市人,時、評: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阿q正傳》。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按時間先後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按以小組為單位,逐個說說各自給課文原標題故鄉前加的定語,並引用課文來闡釋理由。

如:在故鄉前加的定語有:日趨破產的故鄉、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蕭條、衰敗的故鄉。其中,我認為加蕭條、衰敗這兩個詞最準確,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的“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所寫的故鄉農村景象就是衰敗荒涼的;

又如:被壓抑、被毒害的故鄉。故鄉的各種變化,包括環境的變化,人的變化,文中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造成的,是封建統治、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造成的。

3、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巨集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上節課,我們感知了小說《故鄉》的內容,通過爭論,明確了小說的主人公是閏土。這節課,我們就來合作探究,共同賞析閏土這個人物形象。

1、看一看,魯迅先生是怎樣來描寫閏土的?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完成下邊的表格。

(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根據表格的要求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

(學生上黑板填表,並讓學生不斷補充,最後學生填出的表格內容如下)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2、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確: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3、“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4、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

5、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麼?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明確: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在“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我”為什麼要“害怕”?

明確: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明確: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明確: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字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為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明確: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第7篇

2、瞭解楊梅的可愛特點,學習作者把事物觀察仔細、把事物寫細緻的方法,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描寫楊梅樹、果的特點的方法。

1、讀題,想:你是怎麼理解題目中愛字的意思的?(引導學生用愛字組出適合題目的詞語)

1、聽錄音朗讀(或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哪些內容給你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說說寫的是什麼?)

(3)遇到不懂問題在書中打上?,或學習課文還想知道什麼或解決什麼問題。

3、指名學生彙報學習情況,教師小結後指導學習課文生字。

三、齊讀課文,鞏固認知,指導學生解決下面問題:

2、課文重點寫的是什麼?(指導學生認識課文詳寫的是什麼?)

四、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情況後,進行語言文字鞏固訓練。

學習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簡述上節的'學習內容,點明本節的學習要求。

2、討論:這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或你知道了什麼?)

3、學生回答後,教師作小結,投影開頭的方法和作用。

1、投影本節內容,指導學生朗讀後思考問題:你讀懂了(或知道)什麼?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3、指名彙報讀書心得後,教師板書:樹枝綠葉長。讓學生思考:感受的楊梅樹怎樣?(引導學生說出可愛)。

4、小結和歸納後,投影課文句子和詞語,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1、投影楊梅果圖片和課文,讓學生自由朗讀3-6節的課文內容。

2、邊讀邊思考:你從課文中認識的楊梅果是怎麼樣的?

3、學生小組討論後指名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楊梅果的形狀、味道、顏色等方面作彙報。

4、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後作板書:形狀、味道、顏色,指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果的形狀、味感、顏色等特點進行細緻的觀察(要求學生動筆在課文中點畫在關的句子、詞語)。

5、加深對楊梅顏色變化的瞭解,投影顏色變化過程。

6、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7、學與用。讓學生觀察和介紹他們熟悉的一種水果,進行說話訓練。

8、總結這部分的學習情況。讓學生談談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

五、總結全文的學習要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的是楊梅,表達的是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板書:表達作者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