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故鄉教學案例參考

  故鄉教學案例參考

“我”剛剛回到故鄉,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釋了棗“本沒有什麼好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下文,點出此次回故鄉的目的。以下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的故鄉教學案例參考範本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參閱。

故鄉教學案例參考

故鄉教學案例參考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型別。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他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絡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對於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匯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故鄉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鄉,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麼“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小說的內容。

三、內容分析

1.教師提問:全文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

2.內容分析(第一部分)

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話。這句話既寫出“我”回故鄉的急切心情,又為下文內容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②教師提問:第二自然段一共兩句話,是一個完整的語段。請用幾個短語概括出這段景物描寫的主要內容,並指出它的作用。

③教師提問: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絡上下文,這個句子起什麼作用?

學生分析、明確:這個句子採用了否定形式的疑問語氣這種結構。“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問號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於故鄉的荒涼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自己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這不僅反映了“我”複雜的思緒,沉重的心情,也為下文故鄉的對比作了鋪墊和暗示。在文章結構上,它承上啟下,轉換自然。

④教師提問:第四段開頭寫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寫法,下文應該寫故鄉“好”在哪裡。可是下面卻用“但”字一轉,說故鄉的“美麗”、“佳處”“卻又沒有影象,沒有言辭了”這是為什麼?

學生思考,教師提示:這要聯絡全文來看。後面寫記憶中的故鄉,只是少年時代的“我”眼中的故鄉,“時時記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鄉的區域性的“神異的圖畫”,沒有也不可能要求一個少年對故鄉的全貌進行整體的深刻的概述。由於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閏土身上,因而他“時時記起的”只能是閏土與他所到之處。同時在這二十餘年裡,中國始終處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故鄉不會有什麼令人難忘的美好記憶。但是,故鄉如此的荒涼又與少年時代的記憶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剛剛回到故鄉,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從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釋了棗“本沒有什麼好心緒”。這樣在結構上自然地轉入下文,點出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3.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師提示: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體,主要採用了對比的寫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人物的形象對照表。

閏土的形象:

②為什麼閏土變成“木偶人”了呢?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③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應怎樣認識?在文中楊二嫂起什麼作用?

楊二嫂的形象

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刻、能說會道、令人可鄙)

行動“……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順手牽羊,明索暗偷)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朴實。

4.分析第三部分。

①教師提問: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巨集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麼?

學生思考並明確:這幾句對話反映出巨集兒的天真和水生友情的留戀。童年“我”為了出外謀食不得不離開閏土、離開故鄉;而今天是賣掉老屋,永遠離開故鄉了,因此,巨集兒“回來”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嗎?“我”這次回故鄉,已經感到與閏土的隔膜,那麼巨集兒與水生的將來會是怎樣的情景?這就使“我”本來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思緒萬千,從而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議論和企盼。

②教師提問:小說最後三個自然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三段議論的論題是什麼?有什麼關係?請你概括出來。

教師提示:小說中的“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信心,又不能明確解釋“新的生活”的含義,反映了他的階級侷限性和覺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識到,只要大多數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於走向新生活之路,那麼新的生活是能到來的,這又說明他比同一階層的人眼光要敏銳,站得要高些。

佈置作業

1.作“練習一”

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故鄉的不同,反映了故鄉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說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統治給農村造成的悲慘現實,以及農民生活的日趨貧困。同時,暗示著小說人物的悲劇命運。

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2.作“練習二”

填寫“人物變化表”儘量找出原句,這樣可以進一步把握人物、加深理解。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藝術表現手段,通過填表,才能細讀作品,真正理解小說的主題。

3.作“練習三”

見“內容分析”。

故鄉教學案例參考二

教學目標: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瞭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於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①少年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是怎樣的?

④少年閏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⑤少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4、對於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②閏土的動作語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③閏土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④閏土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⑤中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5、什麼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麼描寫的?

討論:

①對於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於今天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說明了什麼?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給人以深刻印象,並能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景物描寫

2、瞭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① 一般地說,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氣又陰晦了”的“又”是什麼意思?

③為什麼寫冷風發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麼?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麼感覺?

⑥“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說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麼意思?

⑦“我”為什麼會產生“悲涼”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僅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近三十年前後有什麼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②“天空”“圓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麼感覺?

③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

④“我”兒時的故鄉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為什麼要寫得這麼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為什麼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複?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為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於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鬥,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為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

2、對比手法突出中心

3、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主題: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寫作特點: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2、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3、通過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

閏土:政治上受迫害、經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貧苦農民的形象

楊二嫂:既被侮辱、被損害,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

4、語言準確、生動,富有個性化。

三、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故鄉》體裁是 ,選自 《 》,作者是 ,原名 ,是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 和 兩個人物,運用 的手法突出了他們二十多年前後的變化。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現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齊心,勇於實踐,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鄉》一文中的話來形容就是 。

(二)閱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我也說不出話”

1、選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2、選文分別從 、 、 等三方面對“他”作了描寫。

3、“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在“他”心目中兩人之間 的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生活經驗豐富了 B精神變麻木了

C出於禮節的需要 D社會地位懸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

A外貌的巨大差異。

B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

C久別重逢的陌生感。

D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5、“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為什麼?

6、“我也說不出話”表達出“我”此時此刻的感情是( )

A無可奈何

B難堪、惱怒

C震驚、悲哀

D興奮、歡喜

三、閱讀“我問問他的景況……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1、“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動”和“石像”,描繪了閏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閏土內心的苦悶。

C“刻”字是閏土飽經生活磨難的寫照。

D“刻”字表現出閏土自愧不如的呆滯。

2、閏土的性格特點是( )

A辛苦麻木

B呆滯麻木

C勤勞呆板

D怯懦無情

3、填空:

從選文最後一段中找出與以下語句相呼應的詞語。

①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

②總是吃不夠

③不太平

④什麼地方都要錢

4、以上這些內容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四)、閱讀《故鄉》最後三段:

1、第一段中三個“辛苦”的含義各不相同分別是:① ;② ;③ 。

2、第一段中“我們”是指, “他們”是指 ,“別人”是指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

4、第一段中“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中“一氣”的意思是 。

5、文中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後一句中的兩個“生活”的詞性分別是 詞、 詞。

7、第二段中“手製的偶像”的含義是( )

A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讓下一代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

C比喻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未來。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8、“朦朧”中再現月下瓜地有什麼作用?

9、“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義是( )

A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就沒有路

B希望的有無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來的,後人要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這段話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

A對未來道路迷茫的悵惘。 B對見到光明前途的喜悅。

C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對美好前景的熱切向往。

故鄉教學案例參考三

一 、 教 材 分 析

1.本 課 教 材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故 鄉 》 是 人 教 版 初 四 冊 第 一 單 元 第 一 篇 講 讀 課 文 , 是 繼 第 二 冊 《 社 戲 》 後 的 第 二 篇 魯 迅 小 說 , 本 課 教 材 從 整 個 初 中 語 文 教 材 小 說 應 完 成 的 教 學 目 標 來 看 , 應 教 會 學 生 體 會 通 過 塑 造 人 物 、 敘 述 故 事 情 節 、 描 寫 環 境 來 表 達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 在 本 單 元 中 , 本 課 教 材 應 完 成 的 目 標 是 : 使 學 生 掌 握 本 教 材 和 在 本 單 元 中 魯 迅 的 另 一 篇 雜 文 《 論 雷 峰 塔 的 倒 掉 》 所 反 映 出 來 的 共 同 的 反 封 建 的 主 題 , 以 及 理 解 和 掌 握 它 和 本 單 元 中 另 一 篇 講 讀 課 文 《 有 的 人 》 所 採 用 的 相 同 的 對 比 寫 作 手 法 。 針 對 以 上 分 析 , 設 計 了 本 節 課 的 三 個 教 學 目 標 。

2.教 學 目 標

① 了 解 辛 亥 革 命 後 農 村 日 益 衰 敗 、 農 民 生 活 日 趨 貧 困 的 社 會 現 實 ; 領 會 魯 迅 先 生 改 造 舊 社 會 , 創 造 新 生 活 的 強 烈 願 望 。

② 理 解 運 用 對 比 突 出 小 說 主 題 的 寫 法 。

③ 理 解 小 說 中 議 論 的 作 用 。

3.教 學 重 點 、 難 點

① 根 據 以 上 教 學 目 標 , 本 課 教 材 第 二 部 分 " 我 " 回 憶 少 年 閏 土 的 幾 段 (第 12~ 30段 ), 與 閏 土 重 逢 的 部 分 (第 54~ 77段 )是 重 點 , 而 重 逢 一 節 以 及 楊 二 嫂 來 訪 的 第 39~ 52段 也 是 重 點 。

② 第 二 部 分 我 離 開 故 鄉 時 的 心 情 與 感 受 (第 86~ 88段 )是 難 點 。

二 、 教 法 分 析

根 據 本 課 教 材 篇 幅 長 , 難 度 大 的 特 點 指 導 學 生 預 習 。 根 據 小 說 特 點 (三 個 要 素 : 人 物 、 故 事 情 節 、 環 境 ), 找 出 小 說 中 描 寫 的 主 要 人 物 , 簡 要 復 述 故 事 情 節 , 體 會 對 故 鄉 前 後 環 境 的 描 寫 有 什 麼 不 同 。 指 導 學 生 掌 握 閱 讀 方 法 , 學 會 自 己 去 讀 小 說 。

處 理 好 教 學 的 重 點 與 難 點 。 小 說 中 的 難 點 , 並 非 重 點 , 側 重 教 師 簡 要 講 述 , 帶 過 即 可 , 小 說 中 的 重 點 不 難 理 解 , 側 重 引 導 學 生 思 考 , 以 學 生 分 析 為 主 , 小 說 中 既 是 重 點 又 是 難 點 的 部 分 , 教 師 應 把 講 述 與 啟 發 結 合 起 來 , 引 導 學 生 深 入 領 會 。

三 、 學 法 指 導

教 學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是 學 生 的 學 。 學 是 中 心 , 會 學 是 目 的 , 因 此 在 教 學 中 要 不 斷 指 導 學 生 學 會 學 習 。 根 據 本 課 教 材 的 特 點 , 分 析 人 物 、 環 境 時 , 要 抓 住 一 個 " 變 " 字 , 通 過 這 種 變 化 的 對 比 , 培 養 學 生 比 較 思 維 的 能 力 。 通 過 人 物 性 格 的 歸 納 , 培 養 學 生 篩 選 重 要 信 息 、 歸 納 思 維 的 能 力 。 通 過 讓 學 生 在 故 鄉 畫 面 上 畫 上 合 適 的 人 物 , 培 養 學 生 創 造 性 思 維 能 力 。 通 過 這 種 研 討 式 的 學 習 方 法 , 可 以 增 加 學 生 的 參 與 機 會 , 增 強 參 與 意 識 , 教 給 學 生 獲 取 知 識 的 途 徑 和 思 考 問 題 的 方 法 , 使 學 生 真 正 成 為 學 習 主 人 , 也 只 有 這 樣 做 , 才 能 " 學 " 有 所 " 思 " , " 思 " 有 所 " 得 " , 學 生 也 才 會 逐 步 感 悟 到 文 學 藝 術 的 美 , 會 產 生 一 種 成 功 感 , 從 而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語 文 的 興 趣 。 也 只 有 這 樣 做 , 才 能 適 應 素 質 教 育 , 培 養 創 新 人 才 。

四 、 教 學 過 程

1.導 入 新 課

同 學 們 都 知 道 魯 迅 (板 書 : 魯 迅 )是 我 國 偉 大 的 文 學 家 、 思 想 家 和 革 命 家 , 請 回 憶 一 下 , 我 們 學 過 的 選 自 他 的 《 吶 喊 》 的 小 說 是 哪 一 篇 ?(明 確 : 《 社 戲 》 )今 天 , 我 們 再 來 學 習 他 寫 於 1921年 的 《 吶 喊 》 集 中 的 另 一 篇 小 說 《 故 鄉 》 (板 書 : 故 鄉 )今 天 我 們 每 一 個 人 都 有 一 個 值 得 留 戀 的 、 美 麗 可 愛 的 故 鄉 , 現 在 讓 我 們 來 看 看 , 魯 迅 寫 的 故 鄉 是 什 麼 樣 的 故 鄉 呢 ?(指 導 學 生 讀 預 習 提 示 )1919年 底 , 魯 迅 從 北 京 回 故 鄉 紹 興 搬 家 , 親 眼 看 到 農 村 衰 敗 凋 零 的 景 象 和 農 民 貧 窮 痛 苦 的 生 活 , 心 情 十 分 悲 涼 , 一 年 後 便 以 自 己 的 所 見 所 聞 為 素 材 寫 了 這 篇 題 為 《 故 鄉 》 的 小 說 。 與 我 們 學 過 的 前 一 篇 小 說 一 樣 , 作 者 用 第 一 人 稱 寫 法 。 請 注 意 , 小 說 中 的 " 我 " 不 等 於 作 者 , 但 反 映 了 作 者 的 感 情 。

(設 計 意 圖 : 復 習 舊 知 識 , 同 時 為 學 習 本 課 做 背 景 知 識 的 鋪 墊 。 )

2.出 示 目 標

(出 示 寫 有 三 個 教 學 目 標 的 投 影 片 )

3.整 體 感 知 課 文

根 據 課 前 預 習 , 檢 查 完 成 以 下 幾 項 任 務 的 情 況 。

① 會 按 照 小 說 回 故 鄉 、 在 故 鄉 、 離 故 鄉 的 結 構 簡 要 復 述 故 事 情 節 。

② 能 找 出 三 個 情 節 中 描 寫 的 主 要 人 物 。

明 確 : 閏 土 、 楊 二 嫂 。

(設 計 意 圖 : 掃 清 語 言 障 礙 , 把 握 全 文 脈 絡 線 索 和 基 本 內 容 , 理 清 作 品 結 構 , 初 步 了 解 作 者 的 意 圖 。 )

4.對 教 材 深 入 分 析

問 題 一 :

這 兩 個 人 物 20年 前 和 20年 後 在 外 貌 、 動 作 、 神 態 , 以 及 對 我 的 態 度 幾 方 面 發 生 了 什 麼 變 化 。 要 求 在 書 上 畫 出 來 。

重 點 閱 讀 第 二 部 分 。

20年 前 的 閏 土 : 12~ 15、 18、 23~ 26、 30自 然 段 。

20年 後 的 閏 土 : 59、 60、 62、 64、 66、 71、 72自 然 段 。

20年 前 、 後 的 楊 二 嫂 : 38~ 51自 然 段 。 教 師 出 示 投 影 片 , 進 行 歸 納 總 結 。

引 導 學 生 討 論 並 歸 納 人 物 性 格 :

少 年 閏 土 : 天 真 、 活 潑 、 勤 勞 、 勇 敢 的 小 英 雄 。

中 年 閏 土 : 迷 信 麻 木 、 毫 不 覺 悟 的 木 偶 人 。

20年 前 的 楊 二 嫂 : 豆 腐 西 施 。

20年 後 的 楊 二 嫂 : 刁 潑 自 私 。

問 題 二 :

能 用 課 文 中 兩 個 字 的 詞 語 來 概 括 一 下 兩 個 人 的 性 格 嗎 ?

明 確 : 麻 木 、 恣 睢 。

問 題 三 :

20年 前 的 故 鄉 和 20年 後 的 故 鄉 也 不 一 樣 , 畫 出 描 寫 故 鄉 的 主 要 詞 語 。

20年 前 的 故 鄉 : 深 藍 的 天 空 、 金 黃 的 圓 月 。

20年 後 的 故 鄉 : 蕭 索 、 陰 晦 。

問 題 四 :

是 什 麼 原 因 導 致 了 故 鄉 蕭 索 、 破 敗 , 故 鄉 人 麻 木 、 恣 睢 呢 ?引 導 學 生 讀 74自 然 段 。

明 確 : 多 子 、 飢 荒 、 苛 稅 、 兵 、 匪 、 官 、 紳 苦 得 他 像 木 偶 人 。

組 織 學 生 討 論 並 總 結 :

閏 土 生 活 的 年 代 正 是 辛 亥 革 命 前 後 , 辛 亥 革 命 沒 有 能 改 變 中 國 半 封 建 半 殖 民 地 的 社 會 性 質 , 帝 國 主 義 瓜 分 中 國 , 各 派 軍 閥 在 帝 國 主 義 支 持 下 各 踞 一 方 , 連 年 混 戰 , 就 是 文 章 說 的 兵 匪 官 紳 。 戰 爭 給 農 村 帶 來 了 災 荒 和 欠 收 , 再 加 封 建 地 主 階 級 的 苛 稅 , 怎 麼 能 不 使 中 國 農 民 陷 入 苦 難 的 深 淵 呢 ?

(設 計 意 圖 : 通 過 對 人 物 、 環 境 的 比 較 閱 讀 和 根 源 歸 納 , 完 成 了 兩 個 教 學 目 標 , 培 養 了 學 生 比 較 閱 讀 和 歸 納 總 結 的 能 力 。 )

作 為 思 想 家 、 革 命 家 , 魯 迅 對 故 鄉 的 苦 難 自 然 不 會 袖 手 旁 觀 , 無 動 於 衷 , 他 有 改 造 舊 社 會 、 創 造 新 生 活 的 強 烈 願 望 。 主 要 體 現 在 最 後 三 個 自 然 段 上 。 閱 讀 後 解 決 兩 個 難 點 。

第 一 : 理 解 " 新 生 活 " 的 含 義 。

明 確 是 我 們 未 經 生 活 過 的 , 不 同 於 " 我 " 、 閏 土 、 楊 二 嫂 的 生 活 。 實 質 上 就 是 打 倒 帝 國 主 義 、 封 建 主 義 , 消 除 封 建 剝 削 造 成 的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隔 膜 的 生 活 。

第 二 : " 希 望 是 本 無 所 謂 有 無 所 謂 無 的 , 這 正 如 地 上 的 路 , 其 實 地 上 本 沒 有 路 , 走 的 人 多 了 , 也 便 成 了 路 。 " 應 該 怎 樣 理 解 這 句 話 ?

明 確 : 這 句 話 比 喻 確 切 、 含 義 深 刻 。 它 告 訴 我 們 只 有 希 望 而 不 去 實 踐 , 等 於 沒 有 希 望 。 作 者 以 路 作 比 , 形 象 地 說 明 新 生 活 要 從 鬥 爭 中 獲 得 。 這 表 現 了 作 者 踏 平 路 上 荊 棘 , 爭 取 新 生 活 的 勇 氣 和 信 心 。 這 一 名 言 體 現 了 十 分 重 視 實 踐 意 義 的 深 刻 哲 理 和 積 極 進 取 的 精 神 , 鼓 舞 人 們 為 推 翻 舊 社 會 創 造 新 生 活 勇 往 直 前 , 英 勇 奮 鬥 。

(設 計 意 圖 : 這 是 本 文 的 第 三 個 學 習 目 標 , 也 是 重 點 , 分 析 這 段 議 論 對 小 說 主 題 認 識 有 很 大 作 用 。 但 要 明 確 : 記 敘 文 的 議 論 不 像 議 論 文 那 樣 要 有 論 點 、 論 據 , 它 只 是 對 記 敘 起 到 畫 龍 點 睛 的 作 用 。 )

作 者 是 用 深 藍 的 天 空 中 掛 著 一 輪 金 黃 的 圓 月 , 來 描 繪 20年 前 的 故 鄉 的 美 麗 和 未 來 故 鄉 的 美 麗 的 。 但 不 同 的 是 , 以 前 的 畫 面 中 有 一 個 小 英 雄 , 而 後 來 的 描 寫 中 卻 沒 有 了 , 如 果 再 給 這 幅 未 來 美 麗 的 故 鄉 圖 畫 畫 上 人 物 的 話 , 要 畫 上 誰 合 適 呢 ?根 據 小 說 想 像 一 下 。

明 確 : 巨集 兒 、 水 生 , 因 為 魯 迅 有 寄 希 望 於 下 一 代 的 想 法 , 他 認 為 巨集 兒 和 水 生 應 該 過 一 種 新 的 生 活 , 所 以 對 新 生 活 展 望 的 畫 面 上 要 畫 上 這 兩 個 人 物 。

(設 計 意 圖 : 這 個 內 容 主 要 是 讓 學 生 展 開 想 像 , 培 養 他 們 創 造 性 思 維 的 能 力 。 )

5.歸 納 總 結

(投 影 三 個 教 學 目 標 )

投 影 板 書 :

(設 計 意 圖 : 封 建 主 義 , 帝 國 主 義 的 壓 迫 像 十 字 架 , 舊 社 會 勞 動 人 民 苦 難 深 重 , 像 釘 在 十 字 架 上 。 板 書 上 部 是 閏 土 的 前 後 變 化 , 下 部 是 楊 二 嫂 的 前 後 變 化 , 中 間 突 出 了 一 個 " 變 " 字 , 體 現 了 對 比 的 寫 作 特 點 。 )

6.布 置 作 業

① 書 面 作 業 : 課 本 第 二 題 。

② 背 誦 最 後 三 個 自 然 段 。

 

標籤:案例 故鄉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