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八年級上冊《送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人教版2篇 實用精選:八年級上冊《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 - 人教版

本篇文章為八年級上冊《送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採用人教版教材。該教案詳細講解了譯文的原文背景、翻譯技巧和語言表達等方面,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杜甫名篇《送東陽馬生序》。

八年級上冊《送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人教版2篇 實用精選:八年級上冊《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 - 人教版

第1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諡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學家。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等,明初主修《元史》,後歷任國子司業,侍講學士,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學識淵博,工散文,文字簡練樸素,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學士文集》。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贈序多為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這裡指服役的人。

負篋(qiè)曳(yè)屣(xǐ):揹著書箱,拖著鞋子。篋,箱子,這裡指書箱。曳,拖。屣,鞋子。)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⑵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⑵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生以鄉人子謁餘(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身份,可譯為“用(憑)……身份”。)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關係,連線狀語與中心語。)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前一個“以”同“是”組成複音虛詞,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理的結果;後一個“以”是介詞,相當於“把”或“拿”。)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後,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八年級上冊《送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人教版2篇 實用精選:八年級上冊《東陽馬生序》譯文教案 - 人教版 第2張

第2篇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能力目標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點撥法 複述法 品讀法 延伸拓展法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裡,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三、掃清字詞障礙,掌握重點字詞(注音釋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抽生(3')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5')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1')

2、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作者讀書求學經歷的特點,可以用哪個詞?(艱難)(1')

3、在第一段中,“艱難”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用書中原話回答——“無從致書以觀”和“無碩師名人與遊”)(1')

4、為什麼會有這麼兩點表現呢?作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個矛盾的呢?(因為“家貧”才會有這兩點表現。作者是通過“借書”,“手自抄錄”解決了無書的難題;是通過到百里之外的“鄉之先達”那裡去請教,解決了無師的難題)。(2')

5、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一層內容裡,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恆;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3')

6、你喜歡書中“鄉之先達”這樣的老師嗎?宋濂是怎樣對待這位“先達”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樣評價宋廉的求學精神的?(這位先達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但是對人嚴厲,甚至冷漠,還不時發脾氣;宋廉對待這位“先達”態度虔誠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復”;宋濂的求學精神是謙虛的,有問題需要請教,不要因為對方態度不好而放棄請教的要求,我們應該向一切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學習對方的優點,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借鑑)(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了作者從師求學過程的艱苦,按照“衣—食—住—行”這幾方面,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接著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哪部分寫的最感人?(先寫行,再寫住,接著寫食,最後寫衣,“行”這部分寫得最感人,艱難跋涉,山路難走,天氣惡劣,負重遠行,以至於到了旅館四肢僵硬,不能動彈)(2')

8、文章中有多處對比,下面這兩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分析——請教時老師的態度和作者的態度的對比(第6個問題中已經分析,用老師的態度反襯作者的虛心和用功);

生活狀況,作者的衣食和同捨生的華麗服飾的比較。(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享受,而是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像今天我們周圍的同學攀比思想比較嚴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誰吃的好,比誰穿的好,比誰身上的名牌東西多,相反對自己的學習不大關心,甚至不屑一顧。我們應當以此為鑑。)(3')

9、總結:本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提示學生學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

教後反思:課堂容量較大,因而課堂朗讀較少,以至於課堂練習的情境話題無法當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