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散步》有感7篇 閒•行:讀《散步》有感

《散步》是作者陶立夏的一本隨筆集,收錄了他在散步中所遇見、所思考的人物、事物,以及對生命與人性的思考和體悟。本書情趣盎然、文筆優美,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更讓人們從中汲取到了生命智慧。

讀《散步》有感7篇 閒•行:讀《散步》有感

第1篇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好吧,鬆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文中所說的,不正如我們教育孩子一樣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有時候也會被孩子氣瘋,被孩子折騰的只想罵爹喊娘,恨不得把孩子塞回去或者送到哪裡去。但更多時候,我們為了孩子,停下忙碌的奔波,慢下前進的腳步,不再像一頭圍著金錢圍著名利旋轉的毛驢,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那份純真,找回已經漸漸迷失的自己,發現身邊除了爾虞我詐,虛情假意,還有一群孩子,他們的眼光是率真的,他們的視角是獨特的,他們的想象是奇妙的。和孩子一起,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在不知不覺中迴歸到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但是,很多家長卻認為,這只是中產階級該有的場面,對於底層大眾來說,是一種奢望,一種只能想想而已的虛幻,生活的壓力,撫育子女的大山壓得自己不敢停下腳步,更無暇顧及身邊的風景,在成人的世界裡,如果不能給到孩子給到家人像樣的生活,是無能的表現。而對於中上階層的家長來說,這樣平靜的慢節奏的生活,也是不敢奢求的,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當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之後,會追求更高的位置,而這種精益求精,人中求鳳的行為,必然要求自己付出更多精力和時間,付出的代價便是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間。在他們看來,給到孩子的一定不能遜於他人,要麼不給,要麼就是最好的。

同樣的,站在老師的角度來說,何嘗不希望能與學生快樂輕鬆的相處,學習固然重要,但評判能力的不單只是分數,上級的各種指標,各種巡視,逼的我們不得不給孩子們施與壓力,不得不以分數來論英雄。

對於正常的孩子,我們可以尚且如此,那麼,當我們面對殘缺的孩子又會是怎樣呢?是不是更會沒有耐心,撕扯孩子的傷口呢?女性天生的母愛,一般都會比父愛來的'偉大,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曾近距離接觸過“星星的孩子”,至今依然記得孩子的名字,一個名叫張偉的男孩,初次見他,誤以為還是個讀高中的孩子,細聊中,才從一直照顧他的媽媽那裡知道,小偉已經23歲了,但是智力卻沒有跟上來,性格孤僻,脾氣也容易暴躁,小偉的媽媽一直非常細心的照顧他,內心卻也備受煎熬,在跟小偉玩飛行棋的時候,我才深刻體會到小偉媽媽跟我說的那些話。孩子現在的狀態是難以改變的,唯有自己耐著性子,像《牽著蝸牛去散步》一文中說的那樣,體會別人無暇顧及的風景。

在孩子教育中,不管是出於什麼階段,什麼階級,不管孩子是否優秀,作為家長,請多點耐心,多點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家人的愛和溫暖的同時,也從孩子的身上感受忙碌之外的那份愉悅和純真,不要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比不上教育孩子的失敗,學會生活而不只是為了生存。牽著蝸牛去散步,其實,也是蝸牛帶著我們在散步。

讀《散步》有感7篇 閒•行:讀《散步》有感 第2張

第2篇

今年,我讀了一篇名叫《散步》的文章,講述了一家四口在田野裡散步的動人故事。

“我的母親”身體不太好,做遠一點就覺得累,所以“我”提議一家人到田野裡散步。“母親”也同意了。初春的田野很美,一切都是新的,可愛的。“我們”一家人正是在這樣的田野裡悠閒地散步,感受著初春田野濃郁的生命氣息。正走著,“兒子”突然叫了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後來,意見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平順好走的大路,而“兒子”要走覺得好玩的'小路。“我”猶豫了,但最終“我”選擇了走大路,因為“我”覺得陪同“兒子”的時日還很長。但“母親”摸了“孫子”的頭說,走小路,過不去的地方,“我”揹她。於是,“我們”又沿著小路走去,到了難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我們都走得穩穩的,彷彿“我”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整篇文章讀下來,我覺得很有味道,感覺文章就像一杯蜜水,水中那勺蜜就是親情,如果不是有親情勺蜜來給文章調味,那麼整篇文章就會如同一杯白開水般平淡無味,甚至苦澀。文中的親情很普通,但是感人;雖然簡單,但是強烈。它告訴我們“金錢誠可貴,地位價更高,若為親情故,兩者皆可拋!”同時,文章還告訴我們,一個和諧的家庭,應該既尊老,又愛幼。

親情像金子,卻比金子寶貴;親情像鑽石,卻比鑽石更奪目。願世界處處有親情,處處充滿愛!

第3篇

美從何處尋?美,究竟存在於人的心裡,還是客觀存在的。對於同樣的事物,有的人會驚歎於她的美麗,而有的人卻無動於衷。詩人華茲沃斯從說過:“一朵微笑的花對於我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那樣的深思。”似乎,不是所有人都會對於一朵小花產生如此深的思想。美,或許是由人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

美,就是美感所感受的具體物件。它是通過美感來攝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觀的心理活動的本身。就像物質的內部結構和規律是抽象思維所攝取的,但自身卻不是抽象的思維而是具體的事物。對於美的攝取,是需要通過對美感的培訓。美感來源於我們對生活的經驗。羅素說:“世界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肯定了美是客觀存在的,而對美的發現則取決於我們的美感。

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我第一次是在《家有兒女》中的一集聽到的,人與人的關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深以為然。因為每個人都有不被他人所喜愛的地方,也可能是每個人都有不願被打擾的地方。這裡講的是人際關係的和諧。這種和諧就是美的。回到普遍的情況,美有時候是需要脫離於其中才能感受到。“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樓上看你。”這裡的“你”,是不知自己為美的,但當從樓上看風景的人的眼中,你也是這風景中的一部分,也是美的。正如宗白華大師所舉的女子郭六芳的詩句:“儂家家在兩湖中,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畫圖中。”自己住在現實生活裡,沒有能夠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對自己日常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從遠處來看,才發現家在畫圖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裡。所以,當你不斷地以更大更遠的視角去看,美會更容易被發現,也更震撼。這也是電影藝術裡為什麼常常會出現一些不斷推拉由近及遠的鏡頭。《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結尾那從帝國大廈漸漸遠去的鏡頭,給我以震撼、美的感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法國普列維爾的《公園裡》中:“在冬日朦朧的清晨,清晨在蒙蘇里公園,公園在巴黎,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顆星。”在這漸行漸遠的的鏡頭裡賦予愛情永恆的含義。

我曾在3月某一天的午後,在前往郵局的路上,當熾烈的陽光被層層雲朵蓋住,只是柔和地照亮了大地,伴隨著少許春寒,我第一次發現了廣財校園的`美。它也許不如許多大學,但在自然的關照下,校園的建築和和自然還是和諧的。二教前那片稀疏的桃花林,也有蜜蜂的來訪。《美從何處尋》

改造我們的感情,使它能夠發現美。這是“移我情”。改變著客觀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物件。這是“移世界”。正是那天的陽光,改造了世界,讓我發現了美;也正是那天悠閒的心情,讓我一改往日的浮躁,能夠停下來發現美。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鍊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準備的。對於美的感受,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前面那位說過一朵花都能引起他極深的思考的詩人華茲沃斯,必是經歷過人生的許多,才會有此感受。試問一個稚童會對一朵微小的野花產生難以用眼淚描述的深思嗎?他也會認為花朵是美麗的,但他卻不會對花產生如此深的感情。詩人將自己的情感經歷與這一微小的花聯絡在一起,從花的美麗中延伸到其他帶給他同樣美麗的感受的經歷,從而震撼。

美不但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反過來,它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提供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第4篇

今天新的老師給我們上了莫懷戚的《散步》對我的感觸很大,尤其是最後一句:她背上的和我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沒錯!用整個世界來形容這兩個人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對於我和妻子來講,我的母親和兒子都很重要,第三段寫出了春天的活力,但也同樣體現了母親生命的消亡,老人最害怕的就是寂寞,而我們一家四口在散步時母親才能感受到親人的關懷和家人的`溫暖,而作者,也在努力的使母親活著的時間感受到多一點的關愛和溫暖。

中年人肩負著重任,以示對下一代的養育,二是對老一輩的照顧,同時還要為自己的工作操勞,為孩子的不懂事而操心,所以,對於我們,目前主要的事情就是學好習,幫父母幹些家務活,在家聽從父母的管教,因為爸爸媽媽不需要大家怎麼賺錢給他們買禮物,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你們的懂事和門門功課的好成績,這樣,讓他們在大家的學習方面少操心不就更好了嗎?

現在的同學們一定都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對家人的承諾,當然我也一樣,我答應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帶她到國外去走一走、轉一轉,我不知道這個目標離我有多遠,但我這道只要我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就已經離這個目標不遠了。

第5篇

清晨迷迷糊糊地被爸媽叫起洗漱、吃早餐,急急忙忙的趕去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任務,下午回到家寫作業,有時又會因為磨蹭被媽媽不停的嘮叨。吃一頓簡單的晚餐,晚上明明很困卻也要被催著才不情願地睡下。按照固定的生活模式,一天天過著平凡的日子。

開學那天拿到課本,第一次翻開書,認真地看著《散步》這篇文章。文中只是描寫了散步的片段,卻讓我回想起了生活中的許多點滴。包括爸媽的嘮叨和批評,還有我曾經心裡偷偷埋怨過的他們太過嚴厲。我突然覺得這一切也是那麼的溫馨美好,好像淡淡的鵝黃色,好溫暖。只是那麼平常的.生活瑣事,卻讓我回想起了生活中許多隱隱的心酸。包括爸媽頭上慢慢增多的白髮,包括爺爺奶奶漸漸彎起的腰。對他們,我有太太多的感謝,和太多太多虧欠的抱歉。面對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蒼老的臉,還有多久,你們可以陪伴在我身邊。

如水的歲月中漸漸地我長大了。漸漸地你多了幾分滄桑,我少了幾分稚嫩。漸漸地我才懂得那些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最珍貴的。那些平凡的日子才是我最寶貴的財富。也是這樣,我漸漸懂得,在我慢慢長大的時候,你們卻會慢慢老去,你的手是會慢慢變粗糙的,你的背也不是永遠累不彎的。但是無論再過多少個慢慢,請放心,我會幫你梳頭,幫你係釦子、綁鞋帶,會盡可能的陪在你身邊。就像你當年做的一樣。我會牽著你的手慢慢地、穩穩地、仔細地走。就像當年你牽著我一樣……

第6篇

上帝交給逗樂一個任務,叫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可是蝸牛爬得實在是太慢了,逗樂一會兒催促它,一會兒嚇唬它,一會兒責備它,可這些都不管用。蝸牛還是一如既往,只是用抱歉的目光看著逗樂,彷彿在說:“對不起,我已經盡力了!”

逗樂是又氣又急,對著蝸牛用力扯,用手拉,用腳踢,這樣一來蝸牛受傷了,就爬得越來越慢了。逗樂就想,這蝸牛爬得這麼慢,連上帝都不管,那我也不管算了。於是他就讓蝸牛走在自己前面慢慢爬,自己則在後面慢慢跟著生悶氣。

就在這個時候,逗樂突然聞到了一股花香,咦,這是哪裡呀?哦,原來這裡是個花園。接著,他聽見了鳥兒清脆的嘰喳,蟲子歡快的鳴叫,感到了微風拂面而來的陣陣涼爽。後來啊,逗樂靜下心來,他還看到了滿天的星星多亮麗。

逗樂這時才體會到上帝的用意何在:“原來上帝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呀!”

這是我跟我逗樂兄弟講的眾多睡前故事的其中一則,代入第一人稱,他們都很喜歡。故事的原文是出自臺灣大學張文亮博士的一篇散文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原文是這樣的:

這首散文詩不長,故事很簡單,卻意味深長。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不是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的成長過程,給孩子一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我們會發現,其實更多的'不是父母成就了孩子,而是孩子成就了父母。比如在日常工作、生活方面,我們是否目的性太強,情緒太急躁,總是急於求成,不問過程,只求結果。其實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註定了結果,如果我們不去好好享受過程而是直奔結果,那不是自己“找死”嗎?

讀讀這首《牽一隻蝸牛去散步》,總感覺有股溫柔的力量,可以讓內心的浮躁慢慢平和下來。偶爾和蝸牛一起散散步,我們可能就會發現許多就在身邊眼前而沒有注意到的美麗。

第7篇

散步這本書我是在放暑假的時候閱讀的,文章中所描寫的只是很平常的生活卻體現出親情。當第一讀完散步的時候感覺非常的平淡,當再次品味文章內容的時候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場景。看到了他們歡樂的'模樣即使在遇到分岔路問題的時候,依然可以祥和的去解決眼前出現的問題。

文章中的父親覺得自己的責任非常重大,眼前一位是養育自己成長的母親,而另外一位則是自己血濃於水的孩子。但是自己卻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最終父親決定聽從母親的選擇委屈孩子,父親認為自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陪伴孩子。但是祖母摸著孫子的腦袋居然說走小路吧。

那裡有美麗的油菜花還有整齊的桑樹,轉頭對父親說如果前方有過不去的路就揹我吧。就從這麼一段話我就可以體會到祖母的慈祥。為了保證孫子的需求居然不顧自己體情況是否允許。因此我也想到了唐代著名詩人孟郊所寫的一首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也和文中描述的一般,總是會將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孩子。想盡辦法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可以說自己畢生的經歷全部都花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都可以盡孝道,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必須要做的。面對長輩無私的奉獻難道我們不該做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