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通過讀《餘秋雨散文》,大家一定收穫不少。那麼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最新讀《餘秋雨散文》有感,供大家參考。

最新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最新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餘秋雨先生是當今出鏡率很高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大眾人物。作為餘先生的同鄉,我深為其儒雅的外表、博厚的知識、犀利的談吐所傾倒和折服,也為其受到的苛求和責難而忿忿不平。文人相輕,歷來如此,但作為一個敢於用生命探索文化,一個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的文化名人,他無論如何是值得尊敬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文化人的一種追求,餘先生卻是視“行萬里路”重於“讀萬卷書”的一位苦行僧。15年來,餘秋雨以長途旅行的方式實地考察世界文化,先後完成了以考察中華文明記錄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考察伊斯蘭文明記錄的《千年一嘆》以及西方文明記錄的《行者無疆》,從而完成了對人類歷史的三大文明的關注和考察。捧讀餘先生的這幾本遊記,始終滿懷著崇敬和虔誠,不僅是餘先生的著作使我徜徉於世界文明的浩瀚海洋,領略東西文化的博大燦爛,更重要的是餘先生用徐霞客式的動態學習方式顛覆了我們傳統的靜態學習方式,啟迪了我們向自然學,向實踐學,用腳步和五官去探索世界的學習取經理念。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是學習的途徑和方式,本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非要分個孰輕孰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崇拜讀書者,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崇拜實踐者,認為“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筆者以為,在中國現行的僵化教育體制下,“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值得推崇和倡導。認真審視中國的教育學習模式,“讀萬卷書”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唯一途徑,“讀萬卷書”使大家習慣了對書本理論的膜拜和認可,卻束縛了人類原有的主動探索創新的本能,“行萬里路”可悲地弱化成為商業化的休閒和消遣。因此,在大眾的印象裡,讀書就是求知,旅行就是休閒,“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成為完全割裂或對立的兩種行為。看了餘秋雨先生的遊記散文,並親身效仿體驗餘先生的文化苦旅,欣喜地感受到了探索後的甜蜜和快樂。原來,美景需要欣賞和發現,文化需要探索和咀嚼,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記錄感受,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也是一種其樂無窮的享受。

閱書如閱景,閱景如閱書,帶著思考去閱讀風景和文化,會收穫一種全新的知識,這是耕耘的快樂、探求的快樂。

最新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永珍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於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個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有老人的睿智,有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初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讀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折服,他思接千載,天馬行空的聯想,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悟力,也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而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淺,甚至落入俗套。在上節課談到寫作風格問題,於是還是想起餘秋雨,也參考諸多對餘秋雨寫作風格的評論,也略加自己的一點淺見。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張力,富有文采。

最新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為觀止的文章。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裡築窩的,飛累,在那裡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著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裡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美好。“太陽在園子裡是顯得特別大。花開,就像花睡醒似的。鳥飛,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著美好與真實。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為它們不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一定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