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8篇

其實讀後感也可以稱作是讀書筆記,一本好書確實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起草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強人們對名著人物的領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8篇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1

晚上開啟電腦,在舊資料夾裡發現了好幾篇女兒八年級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儲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餘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巨集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控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餘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餘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醜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麼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的啞口無言。”

最後,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說什麼了。還是讓餘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

“自己是什麼?是一個神祕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後再也不願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2

這個暑假,我雖然沒有讀很多書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與體會。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

餘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裡“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在《山居筆記》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和《歷史的暗角》。

先談一談《一個王朝的背影》。這篇文章以清王朝為背景,以康熙的“長城”避暑山莊為線索,開始了與清朝的談話。文章的開頭以康熙的人生與能力入筆,寫到了“康熙希望能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所以他在避暑山莊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去那裡打獵,也算是一種浩大的軍事演習。這就是康熙作為一個君王的偉大之處,無形勝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長城。他不但精通中國文化,而且熟知國外名人所著的幾何與自然科學的學說著作。他“將生命從深宮裡釋放出來”,使那個時代強盛無比。而到了他的後代乾隆那裡,這一切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康熙的“長城”突然變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與榮譽的地方,“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使山莊迴盪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緊接著,排斥了外國文化並只限定在廣州開放外貿,從而導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後的嘉慶在避暑山莊看到了父親的功德,不禁覺得身上的擔子太重。這就使之後的子孫在這種壓力下一步步帶領清王朝走向衰敗。在清朝滅亡後,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自盡;餘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在《歷史的暗角》這篇文章中,餘先生列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臭名昭著的小人,並且詳細的分類為: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種範疇,卑鄙的、邪惡的、損人利己的人都會被人們自動劃分到小人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與自我利益的膨脹,往往會使一個又一個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無言以對,或許這正是小人真正的強大所在。餘先生的一句話,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勢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牽絆著中華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絆倒,摔了個倒栽蔥,也對這些人或事無言以對、無可奈何。”在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極其陰險。“小人用卑微的生命貼上在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一個二個文化名人被逼上絕路的原因所在。雖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會落得好下場。因為小人終究是小人。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3

以往我讀書多是為了娛樂,所以更喜歡故事類的書籍。在讀了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後,我發現原來散文可以“在古代廢礦中拾揀至今仍有熱量的礦渣”,可以表述想不通的苦悶,可以展現一個文化人的文化解讀。讀散文更像是與一位智者的對話,既長見識,又有一種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長。有些語句百讀不厭,讀後回味無窮,有參禪悟道之感。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一大一小,一明一暗,出乎意料。為了世紀性的告別和展望,作者在關注一系列重大社會命題的同時,順便把目光注意一下特殊的存在。原本作者認為“有誰真正會把文人的嘮叨當一回事呢?”然而他的文章卻引起巨大反響,證明他在古代廢礦中拾揀至今仍有熱量的礦渣是對的。儘管有人批評,他的文章還是默默地征服了更多的人。這位學院派學者能被世俗接受,主動辭去官職又參與各種文化策劃,不標新立異又受人關注,還在海外產生巨大影響,怎能不引起別有用心的人的妒忌?他卻主張大力消解文化界的無謂紛爭,省出精力去與世界上大量違揹人性人道、侵害人民利益、玷汙人類尊嚴、阻擋文明事業的惡人惡事戰鬥。擁有如此人格、如此胸懷的人,他的文章怎能不受歡迎?

我是東北人,卻不瞭解這片“流放者的土地”,這座渤海國的“脆弱的都城”,實在愧對創造了它們的先人。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之為“寧古塔”。此前我常常吃到寧安又大又甜的西瓜,卻從來不知道那些南方的流放者在這裡經歷了什麼,留下了什麼。他們中的文士面對苦難的種種表現使我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強大作用力。正如作者所說:“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聯。”在遙遠的古代這兒曾屹立過一座與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一樣的都城,卻被遊牧民族所滅,只留下一片廢墟。其中蘊含著城市與農村的矛盾。作者將城市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搏鬥揭示出來,引發了我們的深思。一片土地、一座城市的歷史,給了我們什麼樣的警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確對待文化遺留,衍生出高貴的文化品格,由文章、由作者,我意識到了這一點。

“一路上我在想,區區如我,畢生所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蒙味與野蠻的搏鬥中碎得於心無愧。”作者的目標很明確,為實現這一目標思考、實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都需要好好規劃。人生太短,一時一刻都不容浪費。作者肩負的是弘揚文化的偉大使命,這與我們的職業追求不謀而合。《山居筆記》是從歷史中捕捉讓靈魂顫動的朦朧亮點。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與我們如今在學生中倡導學習、接受傳統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身為教師,如果連我都對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一知半解,又怎能期望學生成為合格的文化接班人。多讀如《山居筆記》這樣紮根歷史,傳遞文明,揭示真理的書籍,將使我們的教學底蘊豐厚,用世代相傳的優秀文化品格去感染、影響學生,滋養出永不凋謝的文明花朵。

受自身素質所限,《山居筆記》中有很多語句我不能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與文字的精神交流。作者提到感覺極好的文章少讀,就是要細細體會,反覆咀嚼,不容自我干擾。如看電影一樣,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後絕對不會緊接著看另外一部,貪心不得。古人有云:“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這本書我會仔細品味,用心揣摩,直到在作者所探討的精神層面,產生自己的充分的認知與覺醒。我要做書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4

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於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鑑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後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裡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瞭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裡,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5

近幾天,有幸讀到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感想頗多。按照我原來的讀書習慣,因為是餘先生的著作,我虔誠的在讀之前,就做好了做筆記的準備新筆記。準備把豐富的詞語、精彩的語句、段落記錄下來,算作是讀書筆記吧!可是,讀來讓我大失所望,不要說華麗的辭藻,精彩的段落,就是連一兩個不常用的、生僻的字也沒有看到。一句句讀來又感覺到缺少哪一個字,都表達不出作者想要說的意思,甚至換一個相近的詞語,都要使句子表達的不夠精準、深刻。這就是大家的為文之道嗎?樸實無華中滲透著華美。從這部著作中我看到只要有三年級的識字水平就可以寫出很好的文章,只要思想深刻、精髓。

在這部著作中,餘先生深刻的解剖了人自身的劣根性的東西,謊言、嫉妒、小人。作者沒有針對一個個個體,而是探索、思考了整個的整體性的東西。從起源、發展、到外部環境對其的推波助瀾,以及這種想法、做法其最本質的根源。當然,作者也望聞問切給出了治療的藥方。以我的理解,藥方的實質是自身的覺悟和思考,思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要有了思想深度,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抓到了本質,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說到思想,博大精神的思想都是要靠文字來表述的,但是,並不是所有華麗、優美的文字都是來表述思想的。往往深邃思想卻是用樸實、甚至是淺顯的文字來表述的。思想和想法是不相同的,就像是一個戰略和一個戰役的比較。思想考慮的是巨集大的、巨集偉的問題,而想法則是思想的執行、區域性的、片面的,是思想大海的一滴。只有有了思想,才能有一步步的具體的想法,來實踐思想,實現思想。

只有思想深刻,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從紛紛擾擾的表面現象中,撥雲見日,看到事物的本質。找到了本質,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侯衛東官場筆記》中有一個故事我記憶深刻。周昌全有三個祕書是其得力干將。其中黃子堤擅長陰謀,洪昂擅長陽謀,侯衛東是干將,以實幹為主,乾乾看。周昌全走後繼任的市委書記不是很看好這三個人,把洪昂安排在紀檢委書記之職好幾年沒提拔,洪昂很有想法。洪昂就施展自己的特長,和市委書記好好地玩了一場陽謀。他一紀檢書記的名義,給書記打了一個嚴打的報告。報告寫得冠冕堂皇理由種種,他本心的想法卻是想要抓住一個在逃犯,很多的官員和這個在逃犯有牽扯,這樣只要抓住了逃犯,牽扯出官員,不管和書記有沒有牽扯,都會給書記下一個領導不力,或治下不嚴的定義,就會把書記調走,書記調走,洪昂自己才有機會升遷。事情的發展就和他的想法一樣,他的目的也很快就達到了。

這是一點小小的感悟,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深刻不深刻的問題。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隨看隨寫,隨寫隨看吧!也藉此練筆,有誰看過這本書可以互相交流的。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6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餘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

按照餘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餘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其中,我最喜歡《天涯故事》和《十萬進士》這兩篇。

從《天涯故事》裡,我終於知道了尋求已久的“鹿回頭”,一解我長期的牽掛。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淒涼”的鹿的目光和那對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了我們的心裡,這種震撼力是無疑置否的。每當身臨絕境,總會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美麗與快感,以及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邊界,那麼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會有這麼深刻的場景。

縱觀海南,從戰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還有從這裡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是我們女性的驕傲。

女性文明派生並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裡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也放不下這裡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通過餘先生的筆,經過大腦細胞的溶解、過濾的排列組合,於是一個以非歷史學家的思緒和眼光,讓我們最廣大的讀者讀懂了海南,讓我們尋找到了海南的靈魂所在。海南已經成為我的一種嚮往和追求,閉上眼睛,一陣啪嗒因熟透而掉下來的椰子聲敲打著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對椰汁的佔有慾望。我飄身過去摸摸這個,搖搖那個,完全沉浸在了這片驚喜之中。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久久的品味中,將自己的頭深深地埋在書頁中,彷彿嗅到了椰子的香味和濃濃南國的水果大拼盤,貪婪吮吸著。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7

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其中寫過寧古塔、山西金融、嶽麓書院,又分析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小人現象。餘秋雨先生用自己的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然後把自己的驚訝、遺憾、感動糅合在這十一篇字字珠璣的文章中,帶給我們強烈的心靈震撼。

全書給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作為自述性的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文筆之細膩。餘秋雨先生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一種日常現象追憶歷史,探根尋源,漸行漸遠,最後又迴歸當下,思考社會現實。讀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作者從最喜愛的詩《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寫起,從這首詩的由來,返身追記蘇東波到黃州之前的慘痛經歷。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烏臺詩案”,莫須有的罪名,讓蘇東坡貶至黃州。淋著文壇潑給他的髒水,蘇東坡滿心絕望地走向僻遠的黃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東坡在黃州是悽苦的,但與此同時,他的創作才情卻越發噴薄充沛:引以為傲的巨集篇鉅著《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都是此時此地所作。可以說,正是在黃州“蘇東坡經歷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使他的藝術獲得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昇華。他,真正的成熟了——成熟於一場災難的磨合,成熟於浴火後的涅槃。餘秋雨在此文的最後,語重心長地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薄,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或許這段耐人尋味的文字餘秋雨不僅是在寫蘇東坡,也是在寫給逐漸走向成熟的自己。讀《千年庭院》,十分欣慰的是自己感覺到了與作者心靈交會發出的光亮。作者從徹底摧毀教育制的文革時期寫起,回過頭來深刻反思中國的教育歷史。他以嶽麓書院為起點,並將朱熹的理學思想和他所走過的辛酸歷程牽了一條凝重的線,這條線上充滿了貫穿古今的深邃悲嘆,其中飽含著沉鬱清醒的歷史思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嶽麓書院能夠延綿千年,除了上述操作上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格力量的貫注。對一個教學和研究機構來說,這種力量便是一種靈魂。

文章的最後寫道:“我到很晚才知道,教育固然不無神聖,但並不是一項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事業。一個教師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們無力與各種力量抗爭。至多在經歷許可的年月裡守住這個被稱為學校的庭院。帶著為數不多的學生參與一場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傳遞,目的無非是讓參與者變得更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對於這個目的所能達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過高。”面對社會歷史的風霜雨雪,教師掌握不了什麼,只能暫時地掌握這個庭院,這間課堂。這段話使我反思當下我們自己面對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種種矛盾。曾有人問過語文特級教師王君:“應試教育的濁浪滔滔、不可阻擋。語文教學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功利。我覺得個人的力量很難和社會的大潮流相抗衡,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王君是這樣回答的:“我們是被套上了應試枷鎖,戴上了鐐銬。但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關鍵是你自己想不想做,願不願做。與其去詛咒制度黑暗,不如自己點燃一根蠟燭。”的確如此,當下的大環境我們確實改變不了,但是營造一個氣氛好一些的小環境,我們還是有可能做到的。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發展學生之前,我們自己,必須要有一顆健全的靈魂。這顆靈魂,面對功利浮名,必須要從容淡定!

?山居筆記》一書,是餘秋雨先生歷時兩年時間,辭去行政職務,全身心投入寫作,精心構思,細心考究,最終完成的佳作。讀完後,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思考之深。整本書彰顯著他的卓越才華與淵博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蘊含著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讀後使我歎為觀止,耳目一新。像餘秋雨先生這樣的大家手筆,或許他蘊含在《山居筆記》中的文化密碼,我們只破解了隻言片語,不足為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書籍,讀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多年來存積在心裡的冰川正慢慢消融,曾經被世俗磨得粗糙僵硬的心開始變得柔軟。甦醒了的靈魂,跟隨講述者自由地奔跑。或許這也不失為一筆巨大的閱讀財富吧!

山居筆記餘秋雨讀後感篇8

?山居筆記》這部書寫作歷時兩年有餘,餘秋雨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多年來他邊走邊想,邊想邊寫,在追求真理、熱愛文學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按照他的話說就是“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我折服於他的這種治學嚴謹的作風,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從《天涯故事》裡,我知道了“鹿回頭”,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淒涼”的鹿的目光其實是那一雙雙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我們的心靈。

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邊界,那麼目光不可能這樣執著。從戰國開始,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餘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現象: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從這裡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成為女性的驕傲。女性文明派生並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裡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放不下這裡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十萬進士》是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餘先生將科舉以來的考場好好地嘲弄了一回,“一種巨大的不信任,橫亙在考場內外”,古代如此,當今亦如此。通過餘先生的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槍手”一詞原來有其悠久的歷史。從“槍手”看智慧,從縱橫的歷史軌跡中,發現原來早在唐朝就有了極大的市場,沒想到有名的詩人溫庭筠竟然是一等作弊高手,而且是遠近聞名的。看來,面對考試,無論是怎樣的形勢和內容,古人和我們今人其實都存有誠惶誠恐的心境,這真的是一種無奈。“鼓譟不如沉默,息謗得於無言。”讀餘秋雨的文章,我終於有了這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