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國小生讀《論語》讀書筆記3篇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於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家讀了《論語》這本書有什麼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心得,歡迎大家來參閱。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中國小生讀《論語》讀書筆記3篇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書筆記

《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的關於孔子的言行、語錄,同時它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它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裡行間。《論語》裡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裡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裡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

《論語》經典名句摘抄及讀後感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言內之意: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歡觸犯上級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而喜歡謀亂的人,則從未有過。君子做到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原則樹立後萬事萬物也就能順利發展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基礎!

言外之意:

1.能做到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的人,基本不可能犯上作亂。當然,亦會有例外,比如‘間諜’。國內最早的描述應該是:諜,軍中反間也。主要有足夠的動機,有可能是反規則的。畢竟古代是社會觀,與現代的世界觀,所包含的複雜性是不可並提,扯遠了。。。

2.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才能委以重任,所委託之事才能順利發展。

3.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仁”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4.綜合以上三句話,這貌似教導,實質應該是獻策。用人之道,在於人品,其次才到能力。如想國家順利發展,應重用“仁”者。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內之意:花言巧語、善偽面貌的人,是很少會有“仁德”的!

言外之意:警惕不要成為巧言令色的人。萬一遇到了,也要慎防!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言內之意:我每日多次自我反省——替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誠信可靠?師之所傳是否有學以致用?

心談:“日三省吾身”處於人生的不同階段,應有所變通。年少時,是要時常提醒自己要做到“忠”、“信”、“習”。而立之後,“忠”、“信”、“習”則要成為做人習慣。與此同時,做人也不必過於執著,由其對於他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言內之意: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做事要嚴謹認真而且要誠信無欺,懂得節約並受護官吏,役使百姓要適逢其時(古代特指避開農忙的時間,不影響農耕生產)。

言外之意:在當時能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亦是具有一定綜合實力的,要引以為榮,但亦不能驕傲自滿。“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亦是夾在大國之間,隨時有可能受外國軍隊的侵犯。要治理好,必須“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乃國家生存之道。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言內之意: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要行為謹慎、言語有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這些都做到還有餘力的話,就去學習文化知識,並不斷從中覺悟,圓滿自己的德行。心

備註:實際上,這是孔子指出的一個人人格成長的正確過程,“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七事具備,方以為人,讀後感.這七事做到了,我們才能稱得上是個“人”,要先立德學做人,然後再學習知識技能。而立德,首先要做的的是一個孝,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做不到這個孝,之後的一切都失去起點,無從談起。

1.7子夏:“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言內之意:對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孃,能盡心竭力;為君上辦事效力,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言外之意:辯別君子,應著重觀察他的德行,表相是可以變的(易,譯意與周易的易,變化。);侍奉爹孃,能盡心盡力;為君主能奉獻自身(“犧牲小我,成全大我”,是一種犧牲精神、奉獻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言內之意:君子的態度不莊重就沒有威儀,所學便不會穩固;做人處事以忠信為本,不會和那些不講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過錯一定會勇於改過。

言外之意:君子的態度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儀,他所學所講的也就不靠譜了。做人處事以忠信為本。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他們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也。有了過錯,就不要畏懼認錯,並改正。

《論語》摘抄理解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句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學”與“習”統一起來。第二句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三句講的是做人態度。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認為這是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和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裡強調做人要從自身出發,注重內心的品德修養。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走向完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這句話是孔子所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我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絡心靈的橋樑。理解是相互的,你不需要太關注別人會不會理解你,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你理解別人,還怕別人不理解你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學思結合,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同樣的,學習他人的經驗,沒有自己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沒有借鑑已有的思想成果浪費時間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得好,論語中有很多的語句至今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論語》的價值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學傳統雖然在後來發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並未因此而黯淡。

讀論語心得體會800字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裡,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裡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並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麼,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麼學習就能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