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通用《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的寫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吧,應該也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寫作方法,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裡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裡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裡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關於通用《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初看題目會想,為什麼要將美學和散步聯絡在一起呢?宗先生說,散步是自由自在的,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在於沒有計劃,沒有系統,看重邏輯的人可能會瞧不起,可是我們應該知道,西方建立邏輯學的亞里士多德學派被成為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水火不容。其實,靈感來自於放空,如果讓自己太過於緊張和壓抑,美好的感覺也難以體會到。

我們究竟該閱讀什麼樣的書?暢銷的書也讀過一段時間,讀起來確實很容易,也讓人有成就感,可以獲得閱讀量的榮耀,但是捫心自問,這樣有用嗎?閱讀經典書籍的時候,覺得十分晦澀,一小時可能就閱讀兩三頁,但是可以回味,此時不懂,待以後經歷些許之後,恍然大悟,這樣的感覺不是更加奇妙?閱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就有這樣的感覺。一頁頁的字,非常的厚重,帶領我們進入美學的世界,感受這個世間的美好。其實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需要細心觀察,體會,放慢自己的腳步,沒有目的,漫不經心,也許會遇到多重驚喜。

中國美學中重要問題初步探索

初看文章標題十分學術,但是讀起來趣味十足,有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還能學到美學的基礎知識。什麼是美,大家都有這樣的認知,卻很難說出所以然。因為美本來就是抽象的,有不同的審美觀,看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評價,然而其中還是有規律可循。

作者從總體美學特點和學習方法談起,再到先秦工藝美術,古代哲學文學中表現的思想,古代繪畫美學思想,音樂美學思想和園林藝術美學思想。生活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如果可以掌握方法,得到的美好感受會更多,從專業的角度去體會,也是一種幸福。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什麼是意境,作者列舉了五種境界。為滿足生理的物質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因人群共存互愛而有倫理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人可以達到很多種的境界,在於內心的想法和涵養。心裡想什麼,眼中看到的便是什麼。如果憂心忡忡,再美好的景色也是灰白兩色,人逢喜事,覺得哪怕一片葉子都非常動人。

本章列舉了這樣一首詩:-楊柳鳴稠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首想見江南。情由景生,景亦可由情移。中國古詩的樂趣與妙處便是如此。所以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如果當年早些參透這點,也許語文的詩詞鑑賞還能多得幾分,哈,看來我進入功利的境界中了。

藝術的概念

藝術是個大概念,將藝術之美具體化,分解為繪畫、舞蹈、音樂、書法、雕塑、園林設計等等,這些藝術形式各有特色。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地去粗取精,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源自網路

看待藝術,不應該只看藝術,需要將哲學思想和藝術相結合,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動靜結合,陰陽明暗高下起伏,正如道家的陰陽調和,或採取中庸之道,通過比例不斷調和,協調之後達到想要的效果,這便是藝術。如果選擇極端,總有一部分人難以接受,但另一部分人會認為精彩絕倫,也頗具創新性,何樂而不為?

論中西畫法的淵源和基礎

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採用了比較法,將中方與西方的繪畫歷史和特點進行了比較。中國畫有其抽象意境深遠之美,西洋畫則是具體通透寫實之美,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比較才能更知道自己偏愛哪種。藝術的呈現也是中西方歷史地理環境之差異比較,不同的歷史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審美觀,正是因為多元化才讓這個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開頭作者就為繪畫正名,他是實踐生活中體味萬物的形象,天極活潑,深入生命節奏的核心,表達出人生最深的意趣。

中國畫的魅力在於氣韻生動而幽淡的,微妙的,靜寂的,灑落的,沒有彩色的喧譁炫耀而富於內心的幽深淡遠。西方則體現出和諧、比例、平衡、整齊的形式之美。各有千秋,全憑個人愛好。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第一個是禮教的、倫理的方向。第二是唐宋以來獨愛自然界的山水花鳥,使中國繪畫藝術樹立了它的特色,獲得了世界地位。第三則是從六朝到晚唐宋初的豐富的宗教藝術。宗教藝術屬於精神上的成就,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徒將其傳承,很難讓後人領會到精髓,但是通過藝術,敦煌的飛天壁畫,將這神聖的信仰和人們的情懷儲存下來,供後人學習和體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昇華,痛苦也逐漸減退。這樣的藝術,不僅是美的欣賞,更是心靈的淨化,感謝敦煌藝術。

我有幸在武大的藝術館參觀了敦煌飛天畫展,那是一次心靈的震撼。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那些畫,雖然是還原的畫,但是威力不減。那豐富的色彩,細膩的神情,我欲飛天的自由和張揚,隨著飄帶讓神思進入另一個世界。這一切是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覺和內心的迸發,渾樸而天真。希望有機會去敦煌看實體壁畫。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之美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作者做了如下舉例: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鮑照謝朓的詩,酈道元的寫景文,雲岡、龍門壯偉的造像,洛陽和南朝巨集利的寺院。看到這些,你會被中國藝術之豐富多元而驚歎,當自己的文化都沒有研究透徹,何來的自信和資本去膜拜於外國藝術?當然,也不是不能瞭解外國藝術,只是不能過於崇拜。

這個時期的文化為何如此燦爛?可以從很多角度分析,也許政治處於亂世階段是最大的因素。亂世中對文化的束縛沒有那麼大,正如春期戰國時間文藝的繁榮,此時也是如此。文人可以各抒己見,時事出英雄,如果有好的見解被採納,還能獲得豐功偉績,揚名萬世。文化自身也有影響因素,人們見識到了獨尊儒術的權威和專制,不想再於體制內生存,便走向另一面,道家文化,玄學清談佔據上風,而此類文化本身就是主張自由,虛幻,無即是有,任意發揮,造就了魏晉時期的自由開放之風氣。

說起《世說新語》,記得小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當一家人在雪天坐在一起討論詩歌時,出題人問白雪紛紛何所似,有人答撒鹽空中差可擬,然一才女脫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風起,這是何等的有才氣啊,而這樣一家人的氛圍也是充滿文學底蘊的。此書還記錄了很多故事,讓人看到這個時代的精華。

生於這個時代,可能會不幸,畢竟亂世不太平,朝不保夕,但是生於這個時代又是幸福的,因為只要你想,個人價值便能放大到最大化,是個人展示自我的舞臺,想當英雄還是狗熊,悉聽尊便。



關於通用《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山川草木,泥牆黛瓦。究竟是什麼在夢境裡時隱時現?是自然的造化還是本心的感受讓我看見落照裡白帆點點的月夜的海,聽聞那海潮如訴衷曲的絮語。

行走在中國的文化簷廊裡,天空的白雲貌似永久飄逸,覆成橋畔的垂柳給人無限的遐思。月總是出現在詩人的心腑裡,“坐久渾忘身世外,僧窗凍月夜深明”,靜穆的月夜不禁讓人寒意頓起。“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又被描摹成念鄉的使者。詩人對月的無盡感懷使月的姿態豐富多彩,美滲透在詩人的筆下。朝陽下無意瞥見一枝帶露的花,感覺著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而無所掛礙,便產生了無窮的不可言說之美。美還在同情裡,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陽共舞中,美在同藍天閃閃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黃昏初現的冷月齊顫中。無限的同情對於星天雲月,鳥語泉鳴,死生離合,喜笑悲啼。同情是一種情感的交融與共振,亦是美之所蘊含。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他從對人類的同情中獲得幸福的動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臺瓦樓乃至萬事萬物,就像是雖然走進原野,發現花能解語,鳥亦知情,亦覺得山水雲樹,月色星光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樣,美就漫步在純潔的同情之中。

再轉閣遊行於文學藝術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葉小舟遊蕩在山水詩畫中觀摩亭岸垂柳,飛鳥掠痕。方士庶在《天墉庵隨筆》裡說“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鍊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美,美在意境裡。元代湯採真說:“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萬頃波,未易摹寫。”山水成了書寫情思的媒介,美雖在意境裡但也要寄託在實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裡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意境的抒揮使美得以具化而又閃透著一種朦朧的色彩,就好比讚賞那樹的蒼翠遒勁,美被加於樹之上,但意境裡卻閃透著一種基於樹卻高於樹的朦朧之美。意境裡所渲染的生命化,傳神化,妙悟的體驗才是給人心靈美感撞擊的三大源泉。草之靈悟,花之嫵豔,木之堅韌無不見諸於詩人構築的意境之下,使得描摹的物象愈發鮮明活潑。

最後徜徉在藝術寶庫的大殿裡,美更是難以勝收。韓愈曾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與心,必以草書發之。”不難看出,張旭的書法不但書法自己的感情,也表達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裡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又似音樂,似舞蹈,又似優雅的建築。書法家的一撇一捺,一轉折一彎鉤,都能再現其書寫時的心境,比如某個彎鉤出現裂點,顏色偏深,那想必是書法家心緒不寧,或為外物所擾,或為心內波瀾;而有時筆畫順暢,一氣呵成,遒勁有力,又能窺見其行雲流水,舒暢感懷的閒境。再轉至音樂節律,無不輻射出幻境之美,音樂使聽者心中幻現出自然景象,因而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涵。雖未至心卻已至,身不行而能夢繞山川,這都是“一草一木棲神明”的啟示。其至微至妙難以名狀,不亦是無窮無盡,清谷空幽的美嗎?再之於園林建築,橫亙了設計者的筆法,承載了建築者的希冀。或空間的空靈幽遠之美,或內部裝飾飛動奇玄之美。窗匾簷欄,山石水木遍佈空間的精心佈置,組織空間,創造空間,無不蘊含著美的感受。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片內心,一點空靈的創造也會展現出奇絕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