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關於《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多讀好書可以使我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關於《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關於《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精選關於《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後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裡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裡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藉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徵。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淨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瞭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於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裡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麼,只能說什麼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於物的本身,而在於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為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裡,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築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願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他”。

精選關於《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閒閒的碎語,但字字珠璣,品味雕琢的文字,暢遊美學的境界,彷彿美玉一般,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體會一份清閒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寧靜的心中,獨戀一份美的意韻。

宗白華先生美的態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這裡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緻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新鮮活潑的心境,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宗白華先生似乎輕而易舉的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這種境界是“一內在自足的境界,無待於外而自成意義豐富的小宇宙,啟示著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層真實。”它不是從無邊的空間指向無限,而是從無邊回到萬物,返回自身,迴歸“小宇宙”。它屬於有限之中,又讓人從有限中發現永恆。可以說,宗先生中的美學思想已然把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閱讀中思考,我感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顆珍奇的寶石,它們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芒。或論詩畫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築與雕塑,自然與藝術的乃至整個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凡宗先生所論及的,他總在直觀的把握後,欣賞它,讚美它,評判它。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詩人靈感閃現時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精闢的美學見解。如他在評羅丹的雕刻時這樣寫到:“我這次看到了羅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種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調和,何等完滿,何等神祕不可思議!這大自然的全體不就是一個理性的.數學,情緒的音樂,意志的波瀾麼?一言以蔽之,我感到這宇宙的圖畫是個大優美精神的表現。”讀了這樣的文字,誰會以為他是在評價藝術作品?而又有誰能說這不是在評藝術作品呢?

清代王船山在論詩時說:“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好一個“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正是可用來總結《美學散步》中所體現的宗先生的美學追求。其篇幅短小,其筆墨簡淡,而微言大義昭著。“他是真理的探尋者,他是美學的醉夢者,他是精神和肉體的勞動者。”宗先生對羅丹的評語又可恰如其分的用來評價他自己。

藝術的欣賞就是對美的發現和感情,那麼美在哪裡呢?美就在你的心中。畫家詩人創造的美,就是他們心靈創造的意象,獨闢的靈魂,那麼什麼是意境呢?因人於世界接觸關係層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或是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學術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歸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而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

對藝術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誕生;對藝術的展示就有美麗的縮放!或許一切美的光都來自心靈的源泉。一個意韻,我想就應該是一個情與景的結晶,深入了才可得鏡中花,水中月。散步於美學中,亙古不變的——芳香泗溢!

精選關於《美學散步》讀後感範文

宗白華一生著述不多,雖與朱光潛先生是同時代的人,年紀相仿,但是他卻不像朱光潛一樣著述甚多,宗先生極少寫作,《美學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學著作。這部著作教給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理解欣賞美及怎樣建立審美態度。“美學散步”顧名思義,我們應當懷著一種輕鬆愉悅像散步一樣徜徉肆恣,有感即發。我們可以一邊散步一邊享受宗先生在這部書裡給我們搭建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

1 用美產生的影響來表現美本身

宗先生翻譯萊辛的《拉奧孔》裡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荷馬不能按照著各部分來描繪的,他讓我們在它的影響裡來認識。詩人呀,畫出那“美”所激起的滿意、傾倒、愛、喜悅,你就把美自身畫出來了。”舉個例子,特洛伊戰爭是以爭奪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為起因,當海倫到特洛伊人民的長老集會面前,那些尊貴的長老們瞥見她時,一個對一個耳邊說:“怪不得特洛伊人和希臘人為了這個女人這麼久忍受苦難呢,她看來活像一個青春永駐的女神。”還有什麼能給我們一個比這個更生動的美的概念,當這些冷靜的長老們也承認她的美是值得這一場流了許多血,灑了那麼多淚的戰爭呢?所以,有時候通過“美”周圍的人事物襯托出來的美以及“美”自身給周圍人事物產生的影響比直接描述‘美’更有渲染力和表現力。

2 詩和畫的辯證關係

書中在《詩和畫的分界》一章中提到:“詩和畫各有它的具體的物質條件,侷限著它的表現力和表現範圍,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對方儘量吸進自己的藝術形式裡來。詩和畫的圓滿結合(詩不壓倒畫,畫也不壓倒詩,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詩寫的好自然而然就在我們心裡描繪出一幅畫,而一副好的畫也是充滿了詩意。

2.1 詩中有畫的藝術意境

在我國古代抒情詩裡有不少是純粹的寫景,描繪一個客觀世界,不寫出主題的行動,甚至於不直接說出主觀的情感但卻充滿了詩的氣氛和情調,如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初日》:“初日淨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這詩裡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師的畫,詩裡並沒有直接描繪這金閨少女,然而一切的美是歸於這看不見的少女的,這是多麼豔麗的一幅油畫啊,在一個晨光射入的香閨,日光在這幅畫裡是活躍的主角,它從窗門跳進來,跑到閨女的床前接著穿進了羅帳,輕輕撫摸一下榻上的樂器,枕上的如雲美髮還散開著,楊花隨著晨風春日偷進了閨房親暱的躲上那枕邊的美髮上。這首詩雖寫“無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卻反映出自己對物的撫摸,和物的對話,表現出對物的熱愛,像這首詩裡,純粹的景就成了純粹的情,就是詩。

2.2 畫中有詩的藝術意境

德國近代大畫家門採爾有這樣一幅油畫:那畫上也是燦爛的晨光從窗門撞進了一間臥室,乳白的光輝浸漫在長垂的紗幕上,隨著落上地板又返跳進入穿衣鏡,又從鏡裡跳出來,撫摸著椅背,我們感到晨風清涼,朝日溫煦。室裡的主人是在畫面上看不見的,她可能在屋角的床上坐著。門採爾這幅畫全是詩,也全是畫。畫裡本可以有詩。但若把畫裡的每個部分都飽吸進濃情蜜意那就成了畫家的抒情作品。

雖說詩畫相通相容但有相互獨立,但個人總覺得詩比畫更有意境,雖然詩歌不如油畫那樣光彩奪目,直射眼簾,但詩歌的這種看不見的意境更能豐富和加深情緒的感受。

3 美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善於發現美表現美

美從何處尋?如果我們的心靈起伏萬變,經常碰到情感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未必是美。只有將你自己的心具體的表現在形象裡,那是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實地具體地發現自己的心靈美。同樣,你也可以發現美的物件,這“美”對於你是客觀存在,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書中寫到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變她。這就是美的客觀性,我們認識到美的客觀性了,就不要試圖去改變她,徒勞無功,美不但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反過來,它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提高我們生活的境界和情趣。宗先生在書中說只有你把美表現出來別人才會發現你的美,無論是樣貌還是心靈都需要表現出來才可以。只有善於發現美才能更好的把她表現出來。

書中在《美從何處尋》這一章節裡提到一個女子郭六芳為自己家鄉長沙作詩的事,她沒有發現整天生活的地方有多麼美,而當等到自己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後,從遠處來看,才發現家在畫圖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裡。自己住在現實生活裡,沒有能夠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由此可見,有時候,發現美需要我們置身其外,就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發現美表現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養一種審美意識。

4 精神的淡泊對寫作的重要性

在《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宗先生談到,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化的基本條件。讀到這裡的時候,不禁觸發了我多愁善感的神經線。現在的許多作家文藝工作者都過於功利化,置身語世俗之中無法自拔,再也不能像東晉陶淵明那樣淡泊,現在的大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波紋怎麼動,思想就怎麼流,獨到見解越來越少,使得當今文藝作品的價值倒是淡化了不少。

陶淵明的作品我們都愛讀都愛看,那是因為他的作品純粹,他個人精神上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藝術上的空靈化,因此才揮灑出那麼多佳作,流傳至今並廣為傳頌。如果一個人不受現實的束縛,懷著一份難能可貴的淡泊搞創作那才能扣動我們讀者的心絃。產生歷久彌新的感受。而不是給我們過眼雲煙的感覺,連一點感受都產生不了。

5 芙蓉出水自然美才是真的美

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藝術的美,以至於人格的美,都趨向於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玉的美,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由此可見,對於錯彩鏤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宗白華先生更傾向於後者。

對於這兩種美做選擇,我也會選擇後者,因為芙蓉出水的美真實且天然。舉個最通俗的例子,若是眼前有兩個美女,一個是天生麗質,一個用脂粉堆砌,想必大多數人都會更欣賞第一個沒吧,因為她更真實更可愛。同樣,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油畫對比,我也更喜歡中國的水墨畫,因為它淡雅簡單,給人的美感更自然流暢,不著雕飾。

同樣,在藝術中,我們更要著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陶潛作詩和顧愷之作畫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沒有漢隸那麼整齊,那麼有裝飾性,而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在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裡,太多的浮誇雕飾美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的疲乏,而每當我們心煩意亂或生活壓力大時還是會選擇親近自然來放鬆心情。觀賞名山大川等美麗的自然風景來緩解情緒上的壓抑。可見,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相較於錯彩鏤金的後天之美更能贏得我們心靈的青睞。

6 整體感受

在讀這本書時,給我感動的不僅僅是宗白華先生淵博的美學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最關鍵的還是宗白華先生對待藝術的那種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精神不只是適用於藝術審美領域,而是適用於我們的一生,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做事都需要這種態度。白宗華先生把中國美學推向了極至,後人很難再出其右,但我們還應藉著散步者的靈光走進茫茫的天地間不斷求索,對於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實現了。就像編者說的那樣,願每一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