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原則》讀後感精選範文

閱讀書籍的過程中,也是在培養我們的記憶力,閱讀是一種精神的按摩,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原則》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原則》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原則》讀後感精選範文

最近有一本書在很紅,已經從美國紅到了中國,比爾蓋茲和張瑞敏都為這本書寫了序,那就是瑞.達利歐寫的《原則》;據說這本書2017年在美國一度被賣斷了貨,可見受歡迎的程度。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26歲時創立橋水,如今,橋水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第五位(《財富》雜誌),他被稱為“投資界的喬布斯”,他曾經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

作者在本書中分享了自己42年的生活和工作原則,內容涵蓋為人處世和公司管理兩大方向,濃縮了作者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哲學。本書的核心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達利歐的生活原則;第二部分是達利歐的工作原則;第三部分是如何制定屬於你自己的原則。

第一:作者的生活原則——用絕對理性的態度去認識世界

書中說,人都是非理性的,因為人具有動物性,很多時候人們會被動物性所驅使,忽略對事實和真相的追求。比如,我們購物時並非因為真的理性需求,而是受感性的情緒和某種滿足感所驅動而購買,這個不難理解,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買了一些我們不需要的商品,經常在網上忍不住要剁手,就是因為我們被這種動物性驅使完成了購買,忽視了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的理性思考。

為了更理性的思考和行動,作者總結了達成目標的五個步驟——分別是設定目標、認識問題、診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和執行解決方案。設定目標很好理解,認識問題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人的天性是自負的,對於自己的問題天生就有自我防禦機制,不會被發現和承認,而是找各種理由為自己的問題做辯解,還有就算你沒有自負,但每個人都有盲點,有些問題確實自己發現不了;要克服自負和避開盲區,需要做以下兩點:

1、保持極度開放的認知態度——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即使再優秀再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點和盲點,糊塗的人從別人身上找缺點和理由為自己的缺失做辯解,聰明的人很清楚自己的盲點和缺陷在哪裡,並且知道怎麼補拙來消除這些盲點和缺陷。

2、在生活中主動保持理性的態度—很少有人會把每天上下班的時間記錄下來,然後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一個精確的平均上班時間。如果你能準確地記錄,用這種主動、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會提高几個層次。

認識問題很關鍵,通過認識到問題,才會有後面的對症下藥、設計和執行解決方案。

第二:作者的工作原則——以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來決策

本質上說,作者總結的工作原則和生活原則是一脈相承的,工作原則其實就是把生活原則應用到事業上。書中列出了很多條原則,大概可以分成人、文化、組織建設管理三個維度。這些原則看起來有些紊亂,但其實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那就是優秀想法至上原則。

1、可信度加權決策法:充分考慮到每個人的專業背景,然後對不同專長的人提出的意見賦予不同的權重,最後加權計算進行決策。也就是在針對一個重大決策徵詢意見時,該領域的專業人士的意見權重就會更大,非專業人士的意見權重更小,比如討論的是一個醫療問題,有醫療背景的人提出的意見所佔的權重就會更高。

2、極度透明和極度真實:就是要敢於說真話,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對同級或者下屬,員工之間要敢於說真話,事實求是,有問題要堅決要提出來。比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達利歐的下屬曾經給他了一封郵件,指出他某次開會的效果是不及格的,沒有做好準備講得很爛;達利歐並沒有生氣,對於他來說,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比如,對於某人的疏忽和犯下的錯誤,當場指出問題而不是在背後議論別人的不是,做到絕對的真實和透明,也只有這樣,同事之間才敢坦誠相待,不會假面恭維。當然這種原則對於公司來說有利有弊,好處是員工只要做最真實最舒服最自然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不需要刻意隱藏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不需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管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印象,這就是達利歐絕對理性科學的原則,做事最高效的原則、優秀想法至上原則。當然這種做法也有壞處——這樣的交流有些簡單粗暴,而且員工經常處於被質疑的狀態會讓人有些壓力,但總的來說,敢於說真話尋求最優解決方案還是利大於弊的。

第三:有關原則的原則——如何制定屬於你自己的原則

1、“痛苦”+“反思“:達利歐有一個怪癖,喜歡沉浸在對痛苦和錯誤的反思中,為此他做了一個APP,專門記錄每一個犯下的錯誤,每一個引起痛苦反思的事件。80年代他曾經為自己的錯誤判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差點傾家蕩產,但是他回憶道,正是因為這一次錯誤,才讓他進行了徹底的反思,讓他的思維從“認為我是對的”變成“思考我怎麼知道我是對的”。

2、善於記錄,做“專業的犯錯者”:善於記錄其實也是大家都懂的一個道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我們人生的經驗也好、重要的提醒和警示也好、偶爾的想法和靈感創意也好,我們的大腦都只能短時的儲存和記憶,時間一過,大腦就什麼都忘記了,這非常不利於我們總結和反思。達利歐說:“人生和事業上獲得的經驗不能只停留在感性層面,一定要理性的進行記錄和總結。”

達利歐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這個“專業犯錯者”(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這專業犯錯者不是說犯錯很多,而是在每次犯錯過後,都能對錯誤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由此能夠把錯誤轉化為原則。失敗是不是成功之母,取決於你是不是一個“專業的犯錯者”,否則只有一些感性的、模糊的感受和經驗,最後的結果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其實我覺得“好了傷疤忘了疼”是人性的弱點和頑疾,就像拖延症一樣非常普遍),如果是這樣,那失敗依然是失敗之母。

總之,達利歐的這本書是將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出的幾百條各式各樣的原則,做成搜尋引擎一樣的目錄索引,輸入關鍵詞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原則和解決方案,這樣對號入座就可以了。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反思做了嚴謹和精密的原則總結,下次出現同樣問題就可以直接從系統呼叫來解決問題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讀這本書的核心觀點,那就是用理性來對抗這個世界的複雜。達利歐就是一個完全的理性精確主義者,一切從理性出發,反對任何感性的個人情緒。所以這種思想和觀點可能只適合那些極其需要理性來做判斷的行業,比如投資,但是對於很多其他行業來說,比如我所從事的營銷創意行業就很重視感性的部分。

極度的理性是需要極度的勇氣的,認清真相的過程可能也是痛苦的,有時候適當保持一定的感性,對很多普通人來說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關於《原則》讀後感精選範文

這本書的內容比較龐雜,但是脈絡清晰,主旨是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奧將畢生的為人處世方式、經營企業之道抽象精煉為一項項具體化的標準或原則,從大的章節安排上分為三部分:我的歷程、生活原則、工作原則,對生活原則和工作原則,瑞·達里奧結合自身的經歷,逐項逐條、言語生動的向讀者描繪出來,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也可以作為一本工具書,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類似問題時,可以向本書求教,就算無法即時解決問題,但也給出了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

橋水基金將金融科技手段運用到極致,它有一整套的經濟分析方法和結構化的投資分析工具,這使他屢次在經濟危機中表現搶眼,逆勢發財,比如1987年10月美國發生的著名股災,單日跌幅高達20%以上,而橋水基金獲得22%的收益,被稱為“十月英雄”;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對衝基金行業整體慘淡,雷曼兄弟倒閉,巴菲特旗下基金也損失了9.6%,而橋水基金獲得14%的正收益;還有2010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橋水再次表現優異,獲得高達45%的收益。

瑞·達里奧作為橋水基金的掌舵人,也將這種系統化投資分析方法的精髓應用到生活與工作的各個方面,或者說是生活和工作、投資決策相互影響。在瑞·達里奧的世界裡,每一項決策,每一次行動,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規可循,都是在遵循他既定的原則在行動,當然這個原則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更新,在擁有過數次成功經驗後,便成為相對固定的原則。

瑞·達里奧一直在強調,不要生搬硬套他和橋水的原則,一定要建立適合自己的原則,這是客觀的、求真的態度。儘快我自己也是一直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讀這本書,然後書中仍有不少閃光點帶給我有意義的啟發。

書中講到“可信度加權”,用可信度加權的方式做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或熟悉的領域,也都有自己不擅長或不熟悉的領域,在對一項問題進行決策時,根據對該問題熟知的程度,可以給每個人附以不同的權重,在過去的時間內,曾多次出色應對該類問題的人,可信度最高,應給其比較高的加權分值,反之,不具備該領域知識,也沒有有效應對過的人,可信度分值低,如此,通過對參與決策的人進行可信度加權,可以選出最好的觀點。這種方法也指出了民主集中制、少數服從多數這類傳統決策方式的侷限性,因為這類傳統決策方式以假定所有人的能力水平是相同的為前提,真正優秀的觀點可能會被埋沒。這是個絕佳的理論,但是如何踐行呢?怎麼給不同的人在不同領域內進行賦權呢?在橋水的小生態環境裡,有一套為創意擇優所用的工具,比如“集點器”、“棒球卡”等,通過對員工進行日常記錄積累起大量資料,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這種方式若運用於其他環境中,甚至大範圍大規模地使用,應是一項系統工程,還是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書中講到“頭腦極度開放”,指出影響合理決策的兩個最大障礙來自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自我意識是個人潛意識裡的防衛機制,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有邏輯和有意識的較高層次的我,一個是情緒化和潛意識的較低層次的我,比如當別人反對你的觀點時,大部分人都容易被較低層次的我佔據,將此視為攻擊,而不是對不同觀點產生興趣。思維盲點是每個人認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差異,沒有人能看到整個圖景,大家都傾向於認為自己看到的是正確的,在這種情況下,頭腦封閉的兩個人很難得出最優決策。解決辦法就是奉行頭腦極度開放,承認自己有盲點,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準,克服對自己始終正確的渴望,始終讓較高層次的自己控制自己。之前,經常提到“換位思考”、“直升機思維”,和這個觀點有些異曲同工的味道。

還有,工作原則中提到的“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這讓我有點小震撼,我想若是在一個社會系統內,將人的感性因素全部去掉,讓資訊保持絕對透明、完全對稱,是肯定可以提高社會運營效率的。但是人是何其複雜的生物,過度過量的資訊對一個人來說是更優,還是矇在鼓裡更好?我想在中國的任何一家企業,若要推行“極度求真和極度透明”的文化,都會是一場極大的冒險。但是,橋水確實是這麼做的,同事之間坦誠相待,每個人都能夠公開評價彼此的觀點,不論職級,公司的會議錄音、攝像後,向全公司開放,通過建立這種相互信任的環境,將每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化。當然瑞·達里奧也提到所謂極度透明也並非纖毫畢現,比如個人隱私、商業祕密、容易被媒體誤讀、歪曲的事項等需要保密,但是在透明檔案建設上,這也已經比很多企業往前邁進了很大一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爆發,3月18日,網傳橋水爆倉,之後又各種闢謠,疫情之下,市場上的恐慌情緒可見一斑,不知橋水還能否續寫傳奇。

願世界平安。

關於《原則》讀後感精選範文

《原則》這本書,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總結自己的一生所得的感悟和原則,從創業的歷程講起,進而談到了工作和生活。

在談到自己的成就和取得成功的原則時,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更是啟發我們每個人從內心深處的需求出發,去思考對自己而言什麼是成功。不管是享受生活還是改變世界,沒有任何的對錯和好壞,全憑自己的權衡,當獨立判斷自己最珍視的是什麼之後,找到其實現的途徑,努力為之拼搏,享受這個過程,最後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一觀點始終貫穿著整本書,沒有任何成功僅僅是通過讀了一本書或者完完全全按照書中的原則去做就能達到,這也是我和作者一致認同的一點。書中所提及的作者的經歷,大多是建立橋水和他在成長中的錯誤教訓,也許他職業的特殊很難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向,而且作者大量的舉例和故事,很容易分散我的注意力,導致我忽略掉原則本身和追尋事件前因後果的聯絡,所以從一開始的閱讀,我就提醒自己定要透過事例看到其描述的原則的邏輯與價值,權衡他們,並判斷他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我和我的生活環境,以及能否幫助我實現目標。

在我看來,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我很認同作者的一點是,他也在提及自己的成長軌跡中寫到:“與失敗比起來,我對乏味和平庸的恐懼要嚴重得多,對我而言,很好的事要比糟糕的事好,而糟糕的事要比平庸的事好,因為糟糕的事至少給生活增加了滋味”。

在我大學畢業,結束了十六年的學校教育之後,我真的有去想過這些年的教育教給了我什麼,我像是一個沒有跑偏軌道的動車,順利地抵達了學校的終點站,社會的首發站,但是我卻沒能在這旅途中找到自己所熱愛和擅長的,願意去傾注熱情和努力的東西。與其說自己過得平庸,不如說自己已經想不出如何讓生活變得有趣了,更不用提該怎麼用自己的方式去定義成功。

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斷地去接觸不同的人,去理解他們,融入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傾聽,觀察,因為“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始終願意去理解那些看問題與你不一樣的人是怎麼形成他們看問題的方式的,你將會發現這很有趣,而且益處無窮,而你獲得的更豐富的視角將幫助你決定你應當怎麼做”,同時,試著去嘗試新的事務,會更加了解自己。

自從工作以後,我越來越覺得人是沒有極限的,要學習的東西沒有極限,可以忍耐的東西沒有極限,包括一個人的彈性也是沒有極限的。當下覺得不能跨過的坎,不能說服自己的心結,以己見就認為不好的事,到最後還是挺過來了,回過頭才發現自己當初是考慮得是多麼不周全,也忽略了任何事情的發展能受控的部分真的太小太小了。

“人越是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而挑戰自己的極限可能使你一蹶不振,這將造成很大的痛苦,你會覺得自己已經失敗了,但這不一定是失敗,除非你自己放棄。但之後你的痛苦將會逐漸消散,你在未來將會迎來很多其他的機會,儘管當時的你也許看不清這些機會。”

作者的這些話字字擊打著我的心,也剛好印證了我最近遇到的一些不順心的事,一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成功或者機遇也是如此的不可控,那些不能自療的壓力和難題,不如勸服自己往遠了看。我所能做的是總結這些失敗提供的教訓,學會謙虛和極度開明的心態,然後繼續挑戰自己的極限。

看這本書,很慢。因為我總是停下來,不由得思考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此相似的經歷或者錯誤,也許每個人的一生會遇到不盡相同的事,但是其中的因果和聯絡讓我和作者屢屢產生共鳴。

成功者和平庸者,不會因為成功了就過得更加開心,也不會因為平庸著就放棄了生活。說到底,快樂是自己感受的,成功也是自己定義的,最重要的,“成功的滿足感並不來自實現目標,而是來自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