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好讀書。增長知識。那麼在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歡迎參考查閱!

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
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度,對美感態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度求的是善,科學態度求的是真,美感態度求的是美。於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裡來,究竟什麼是美感,明白了什麼是美感之後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麼”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於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係,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於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淨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洩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讚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我們在進行藝術教育時,常常想的是如何在教授一些美學知識、規律等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進而敞開心胸地感受美、靈動地創造美。

其實,作為教師,在認識學生方面何嘗不需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呢。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書簡》中曾舉過一個例子:對於園裡那一棵古鬆,在木材商、植物學家和畫家眼裡,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在木材商看來,它不過是一棵做某事價值多少錢的木料;在植物學家眼裡,它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然而畫家卻認為它是一棵蒼翠挺拔的古樹。接下來三個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植物學家馬上就會想到要把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而畫家卻只是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我贊同三者眼中對古鬆的不同狀態和不同定位,我更推崇把三者的視角進行綜合,更多方位、更多角度地去審視、去構思、去塑造眼前的事物。就如我們作為教師,可以如植物學家一般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現狀等去判斷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分析其成因;如畫家般去感受學生的個性、體味學生的品格和趣味、挖掘學生不被他人察覺的閃光點;如木材商那樣規劃學生的前途、思忖學生的發展方向、培養目標。那樣,不同的學生才真正地在教師的眼中鮮活起來、立體起來。我們在進行教育教學的同時,才能真正地本著"關愛學生"的原則開展與實施。

就如,有的教師能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勢或特長,安排相對應的工作,使得學生不斷地樹立自信心,轉而在其他方面也有座提高。又如:我們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要儘量多的給予學生嘗試、鍛鍊、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活動中展示自己,讓教師全方位地瞭解學生,發現學生多樣的"美";再針對學生的特點,也可以量身定做地安排一些學習活動,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得更多的學習方法。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曾嘗試過多種形式的師生合作示範:僅在語言上進行交流;在繪畫方面進行合作;綜合語言交流與繪畫合作等等。不論哪一種形式,學生在參與教師示範的過程中,都能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思維,大膽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與想法。許多想法由於學生間的差異,會形成教師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從而迸發與碰撞出更精妙的思維的火花,學生們的個性因此而得到張揚,學生的生命在教師的呵護與培養中得到發展。

師生的共同示範中,學生亦在教師的配合下,樂於多方面、多角度地思維;在教師的鼓勵下,更投入地更專注地進行創作與表現,使得美術課堂中的示範環節也成為了提高學生生命的質量,滿足學生心智成長需要,促進學生生命價值體現的一個良好途徑。

只有熱愛生活,才會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為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美,為他們搭建更多展示美的舞臺,他們的美才能逐漸累積、融合、幻化出更耀眼的光彩。

《談美書簡》採用書信體形式,娓娓道來,作為啟蒙式的書籍,將許多深奧的美學知識通俗化,親切自然。是中國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在八十二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朱老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的一次回顧和整理,也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尤其是青年朋友們的一次回覆。

從書中還可以看出朱老很關心民族、國家的現實與命運,尤其關心青年在現實中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每位讀者只有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與思考,才能領會作者的深層思想。

朱老在書中主張的是要積極地投入現實生活,而不能逃避人生,同時又要以一種審美的心態去面對現實生活,這樣才能給現實人生增添美好的色彩。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繁忙緊張的工作氛圍中,我們也不妨借用朱老提倡的生活態度,才能更主動、積極地投入工作,才能以審美的眼光去了解與發現每一位學生,才能放鬆地思維、進行發散性思維,在新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有所創新,有所進步。

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

從柏拉圖開始許多的哲學家、美學家以及文藝理論家都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和研究。但最終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見美的問題本身有著不可測度的奧祕。這同樣也告訴我們:美學是一種概念。美學之路,自然就艱難遠久。

朱光潛先生卻強調:“美的研究,一定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類對美的追求源於日常生活和經驗。

學美學,首先應知道什麼,瞭解什麼。或者必備什麼認知呢?朱光潛先生回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理解起來似乎就是:各人資凜不同,環境不同。學美的性質自然也不相同。美源於一點;自然最終也會歸就於一點。在探討和研究的道路上。儘管途徑各不相同。其結果卻都一樣。

談美與審美。最直觀的就是人。因為無論是對人的批評還是欣賞。都源於美的界定和價值。

對美的判斷力並非人類誕生時就存在。而是隨著我們人類的進化而逐步完善所成為的一種情感意識,

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絡著各種能力的有機統一體。它會將自然中的一些單一性適當融合。正是由於這種融合,才促使美體現在人類的“認知、情感、意志”中。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美學的基本;但也並非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就能學通美學。如果一個人學懂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他並不具備認真刻苦、勇猛前進的時代精神;那麼,他也不會在坎坷的學美之路上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個人精神的結合產生了情感。人與人的結合產生了社會。當人們心中具備某些東西后;他們就會開始宣釋自己內心的美的感受。這其中自然就會要勞動。用勞動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在這個社會。

展現的內容,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繁複的。這其中不禁要包括許多的學術限界。即不要因為不超越學術界限而宣揚單一的美學。這樣不禁使美學空洞和抽象了。

藝術體現美,反映了現實中的自然。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創造,是一種勞動產物,所以藝術又被稱為“第二自然”。

藝術敘述了人們心中的情感,思維和夢想。通過藝術,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維高度和精神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通過修辭轉化成藝術。藝術也就無形式。儘管在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主義思想。”但藝術的終端。我想也會迴歸於生活。

中學生關於《談美書簡》讀後感精選範文

記得剛上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朱光潛的《談美書簡》,那時的我還未擺脫國中生的稚氣,翻了幾頁,覺得不好看,就把書放下了。現在,當我再次拿起這本書時,才發現書中有很多智慧的閃光點。

儘管現在的我還只算“後輩”,但朱先生在這本小書中所傳授的美學理論,卻是字字珠璣,堪稱“諍言”。一遍遍的反覆閱讀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在理論認識方面有所長進,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啟發了我的思維和思想,讓他們向著更深、更廣的空間拓展。

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自己親身的經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中,先生有言:“我們乾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苟的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心,作一點有益於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一切不老實的人做任何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工作都不會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現人品,以上這番話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學習美學的態度問題,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貫之的為人之道。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社會不久,各方面認識及素養都尚淺的大學生,儘快擺脫對日後前途的迷惘和困頓。但長久以來,卻仍如汪洋中的一葉孤舟,望不見燈塔,只能隨海浪盲目漂流。但人是不能沒有方向的,不明確目的的生活過之何如?於是便試圖從先賢閃光的思想中探尋泅渡的彼岸。自以為平日閱讀量不小的我在與那麼多高貴的思想交流之後終於從一本薄僅百餘頁的小冊子中嗅到了最濃郁的芬芳。從此便記住了要“實事求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堅定的恆心”“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立志“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其實直到現在我仍會時常疑惑:這些看起來如此教條、乾澀的話語是如何打動了我的心,讓我如此心悅誠服、欣然接受,並且渴望全力實踐呢?

我想這是朱先生人格與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許處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話,你心裡可能不會產生什麼感觸,但如果你專注投入地把這一整本小書讀完,你必會為朱先生治學為人的態度折服!

小小冊子,總共不過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滲透著老人躬親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度,不由你不為之動容。人曰:“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相信只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讓你我瞭解進而欽佩起這位美學老人治學為人的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