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一地理教案6篇 "探究地球的奧祕——高一地理教案"

本篇教案是為高一地理學科編寫的,涵蓋了地球的構造、地形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結構和特點,並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該教案內容詳實,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備課參考。

高一地理教案6篇

第1篇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著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後的紐帶。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影象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

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裝置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覆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影象,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讓我們用繪製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區域性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麼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

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

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麼影響?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麼?為什麼?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於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後,大氣運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後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後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佈規律:

氣壓帶風帶分佈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複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型別的原因與分佈、洋流的成因與分佈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影象,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影象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互動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於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製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製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瞭然於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後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高一地理教案6篇

第2篇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③過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過程,並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並舉例說明。

②直射點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即: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最長,夜最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並與經線圈重合.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範圍:0°≤h≤90°.

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②規律: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麼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最少的季節;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節、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①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②學生討論: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③易混淆的資料:五帶的劃分的分界線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第3篇

1.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每天電視臺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

2.掌握各天氣系統活動規律和處在不同天氣系統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氣特點,利用天氣圖進行天氣形勢分析預報。

認識天氣系統的影響作用,樹立人地和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重點:1.掌握常見天氣系統的特點。 2.簡易天氣圖的閱讀。

難點:1.理解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2.低壓系統、高壓系統與天氣的關係。

高一學生由於地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於地理常識的瞭解很少,所以學習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對一些與生活聯絡緊密的地理問題,他們理解起來不是很困難,在學習了巨集觀上氣壓帶和風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後,從微觀上了解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就顯得並不是那麼難理解了。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新課標要求的原則,將傳統教學法和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法相結合;採用情景教學法、讀圖分析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啟發學生,並達到知識的累積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形式,用flash動態演示冷鋒系統、暖鋒系統、低壓(氣旋)系統、高壓(反氣旋)系統,幫助學生理解常見天氣系統的天氣狀況,播放一些關於颱風、寒潮的視訊,讓學生了解它們的形成過程和理論基礎,以及給我國帶來的災害性天氣。

天氣是時刻變化的,而天氣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關係十分密切,因此,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氣預報。在每天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裡,除城市天氣預報外,還有天氣形勢預報。我們常可以聽到主持人說“受冷鋒天氣系統影響,未來兩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降溫、大風等天氣”或“受高壓系統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秋高氣爽’的好天氣”等,像冷鋒、高壓系統、熱帶氣旋等都是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些常見的天氣系統。

播放一則天氣預報,思考:影響我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引入新課。

思考、踴躍發言:有冷鋒、暖鋒系統,低壓、高壓系統。

2、分析冷鋒、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的天氣特徵。

5、繪製南北半球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水平氣流示意圖。(採用左右手法則判斷氣旋和反氣旋)

小組討論,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圍繞問題進行分層討論,先一對一,再組內共同討論總結完善。

展示,用簡潔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組的正確答案。大膽質疑,從疑惑中成長 。

精彩展示,鍛鍊學生的書寫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第4篇

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並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具準備:錄影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新課匯入:閱讀資料:①1982年冬,美國紐約出現22℃高溫,創百年紀錄;1987年夏,希臘雅典出現罕見持續46℃高溫天氣;1988年7月,中國武漢高溫天氣持續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現了持續40多天的高溫天氣。

教師引入:全球變暖已成為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它直接造成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基礎的破壞。因此,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就是:全球氣候變化。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46—47《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部分》,思考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什麼?我國的情況如何?

②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乾溼變化。

③氣候變化按時間尺度不同,可以劃分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近代氣候變化三種類型。

④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變化週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⑤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

2、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於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並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氣溫都在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並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複雜得多。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麼?(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說明該因素是通過什麼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二者的變化差別很大。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對於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該因素是通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毀林等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過渡: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事實,那麼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呢?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部分思考這一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教師總結:對於有些地區來說,許多影響是負面的或不利的。

介紹: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引起的海水上漲現象,它是長期緩慢進行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釐米。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板書: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介紹:溫度是農業生產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預示著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溫度升高往往伴隨著乾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科學家預測,就地區而言,位於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於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位於低緯度地區,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板書:3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介紹:全球變暖會影響整個水迴圈過程,可能使蒸發加大,改變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佈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生,導致洪澇、乾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生變化。隨著徑流減少,蒸發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

轉折:既然全球變暖會引起很多不利影響,那麼作為人類應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問題。

討論:請大家閱讀結合教材p5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部分討論人類應如何面對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呢?

1、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如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量,世界很多國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效率,採用新能源)

2、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如植樹造林和採用固碳技術)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2、通過影響溫度而影響氣候和農作物,甚至會加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

1、與“溫室效應”的產生有關的主要是下列氣體中的:b

3全球氣溫升高和生態環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溫升高對今後100年內地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島國因環境變遷將_舉國移民,這裡所講述的“環境變遷”最可能的是a

第5篇

地球處在什麼樣的宇宙環境中為什麼說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幾種常見的天體:恆星、星雲、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2、天體系統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

(1)組成:按距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轉軌道傾角都很小,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

③近圓性:公轉軌道橢圓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圓。

地球與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沒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質量、體積、距日遠近等結構特徵既有共性,又有差異。由此,可以將八大行星劃分為三類:

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式統稱為天體。在眾多的天體形式中,恆星和星雲是宇宙中的基本天體,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質形式。2、宇宙是運動的

天體之間互相吸引和互相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天體系統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體、太陽雖是宇宙中的一顆普通的恆星,但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

類地行星:類似於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徵: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小、平均密度大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特徵:質量、體積都很大,平均密度小遠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特徵:距離太陽遠

九大行星繞日公轉的特徵:共面性、同向性、近圓性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重難點釋疑

地球所處地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安全的宇宙環境是指太陽系具備了八大行星有一致的公轉方向和互不干擾的執行軌道。2、地球上有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

日地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有適宜的溫度條件,保證有液態水存在的溫度範圍,為生物生存創造了條件。

適中的體積和質量,使地球引力足以保證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的周圍,並形成以氮和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體積收縮和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因溫度升高產生大量水汽,水汽通過如火山爆發等地殼運動等形式溢位地表,冷卻凝結形成降水並在低窪地彙集形成了孕育了原始生物誕生的海洋。

第6篇

繪製熱力環流過程圖並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為什麼會這樣飄動?

①引導學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並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製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並提問:大氣汙染的工業應該怎樣佈局?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