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4篇 "探索地球運動:七年級地理教案"

這份七年級地理教案以“地球的運動”為主題,通過生動的教學案例和詳細的介紹,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地球的公轉、自轉等基本運動規律,以及這些規律對地球季節、日照等方面的影響。該教案將有助於學生對地球運動的理解和掌握。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4篇

第1篇

1、瞭解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地軸傾斜等基本特徵。

2、瞭解地球公轉運動產生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晝夜長短變化,五帶劃分等地理現象。

?圖4-9】用燈泡模擬太陽的觀察過程。(紙上先確定東西南北方向)

?圖4-10】太陽東昇西落造成標影方向和長度變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2、探討標影季節差異的啟示,從標影季節差異發現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規律。(夏高冬低)

3、探討標影緯度差異的啟示,從標影緯度差異瞭解太陽直射點概念,發現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佈規律。

實驗可證明: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同在中午時(同一天裡),緯度不同,長短也不同。

其中造成(3)現象的是因為太陽高度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一)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北極上空看,繞日逆時針運轉。

(二)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地球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1)讓地球儀繞日公轉時,使北極始終朝向事先確定的某個遙遠的方向。

(2)過地球儀球心,與桌面平行的面為公轉軌道面。

1、夏至日直射點所在的緯度稱為北迴歸線;(北半球的日期)

進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佈規律是: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緯23.5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冬至日,由南緯23.5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正午太陽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節變化規律。

(1)地球繞日運動的方向也為自西向東;其軌道為近似圓形的橢圓。

(2)近日點(7月初),遠日點(1月初),地球公轉週期為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晝最長?(6月22日)為什麼?

太陽直射點移到其最北端。這一天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與北半球正好相反。

4、晝夜長短變化是由什麼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5、當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北半球各緯度晝長是否相等?(不等)有什麼規律?(緯度越高晝越長)

8、當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的情況與直射北緯23.5度的情況有何不同?(正好相反)

1、春節:哈爾濱人溜冰,看冰燈;廣州人看花市,玩獅舞。

?引出】緯度高低不同,太陽輻射能不同。主要是因為緯度不同造成的,有陽光直射的地方,太陽能豐富;陽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熱量較少。

(3)為什麼有無極晝現象是劃分寒帶的依據?寒帶極晝期長時間受陽光照射,為什麼還是寒冷?(用手電演示)

?答】寒帶雖有極晝現象,但是由於太陽入射角很小,陽光仍比溫帶少得多。==>>太陽輻射總量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的原因。

?小結】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決定地球變化的重要原因。

當地球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獲得太陽能超過北半球,此時,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過遠日點時,北半球為夏季。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4篇

第2篇

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週期,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小型地球儀(學生可自帶)、手電筒(學生可自帶)、自制課件等。

閱讀:學生一起朗讀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引入本課內容。

演示: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上,會出現什麼現象?

演示:要求學生利用自帶地球儀、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並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提問: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並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講述: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出晝夜兩半球的範圍,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使地球不同地區產生了時刻差異。

投影:從地球公轉姿態動畫得出地球公轉及其重要特徵

投影:通過動畫和圖片講解地軸和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過地球公轉動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陽直射動畫及太陽直射點移動動畫,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移動,利用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歸納由於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有規律變化形成四季。

第3篇

1.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1.用地球儀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並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通過遊戲活動理解地球運動的特徵和意義。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結合生活實際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髮展有益的地理。

根據文字圖片資料分析,運用直觀教具演示,參與教學遊戲,合作學習等

結合生活經驗,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明確地球運動的特點。

1.地球沿什麼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週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和揹著太陽的一面各有什麼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麼地理現象呢?

1)利用光源和地球儀,學生演示:當前地球上晝夜的形成和分佈。指出晝半球、夜半球的範圍。要求學生觀察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連續轉動地球儀,觀察各地(如中國和美國)晝夜更替的情況,思考並總結晝夜更替的原因。

(4)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3 讓學生看圖片“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2)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3)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揹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4)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越往東的地區,時間越早。

(4)中國國土遼闊,當最東部灑滿陽光的時候,最西部還是繁星滿天,為什麼?

第4篇

2、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和遷移應用能力。

通過課件演示及地球儀等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難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情境: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了20圈了!"爸爸笑著說:"孩子,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經繞太陽轉50圈啦,我還準備再轉幾十圈呢!

情景匯入:在同一時刻,家住中國福州的'明明和遠居美國紐約的姑姑打電話互致問候:明明:姑姑,晚上好!姑姑:明明,早上好!

歸納: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晝夜交替和時間的差異。

歸納: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造成太陽直射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

教學反思:本節複習課教學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於"地球的運動"知識的理解。該內容屬於國中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由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和過於巨集觀,因此藉助一定的教學技術和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就很重要。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根據教學需要,把收集來的複習自測等圖片資料等的展示,然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利用地球儀及學生的肢體語言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複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