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棗核》教案8篇 挖掘知識寶藏,探索棗核之妙:《棗核》教案

《棗核》是一篇經典文言小品文,曾在多個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出現。該文表達了作者對棗核的讚美與思考,同時也對人們過於追求外表而忽視內在的深刻反思,是一篇具有啟發性的教材。

《棗核》教案8篇 挖掘知識寶藏,探索棗核之妙:《棗核》教案

第1篇

1、感受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由背誦經典的詠月抒懷詞、欣賞現代詩《月之故鄉》匯入。

師:其實,古往今來還有很多通過詠月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優秀文學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這樣的現代詩《月之故鄉》,我們通過欣賞音樂,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蕭乾的《棗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來表現思鄉之情的。

蕭乾,出生於一個漢化了的蒙古族貧民家庭。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棗核》一文選自《美國點滴》。

對於“導學稿”上的字詞、詞解還有無疑問,可以提出,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1、自由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思鄉是愛國的`一種具體表現,愛國主義是個大主題,有些作家通過氣勢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現,本文作者卻令闢蹊徑,通過什麼來表現?

構思:設定懸念(作用:引人入勝,把主題表達得恰到好處。)

1、作者的舊時同窗在美國的事業、生活怎麼樣?你能在文中找出來嗎?

寫她的生活、事業與本文的中心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

2、作者老友的思鄉之情主要通過她傾訴思鄉的心理活動,尤其是慰藉思鄉的種種行為表現出來的。

2、作者老友懷念家鄉,除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棗樹,她還做了些什麼?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現了什麼?

(手栽垂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北海泛舟的情景)

1、海外遊子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或藉助哪些寄託物來表達他們對於祖國的一片深情呢?

1、運用下列詞語組成一段話,要求句意銜接、中心明確,詞語順序不拘,60字以內。

余光中《鄉愁》琦君《故鄉的桂花雨》瓊瑤《剪不斷的鄉愁》

《棗核》教案8篇 挖掘知識寶藏,探索棗核之妙:《棗核》教案 第2張

第2篇

1.朗讀課文。認識爹、勤等7個生字,重點指導讀好“衙”字。

2.啟發談話: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棗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這個孩子為什麼叫棗核,這個孩子身上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28課《棗核》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對故事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棗核是一個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還()。但有一次,他幫鄉親們將縣官()奪了回來,可闖下()了,被官府()。最後,棗核憑著自己的()和()成功地離開官府。

?設計意圖:由於三年級的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夠強,採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降低學習的難度。】

1.默讀課文,想一想:棗核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畫出相關語句。

?設計意圖: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但是篇幅較長,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棗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學了很多的本領。他能扶犁,能趕驢,柴比別人打得多,因為別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麼高。

棗核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孩子,從哪些事情中能看出來?

(從幫鄉親們奪回牲口和機智脫險兩件事情中可以看出來。)

(3)棗核是怎樣幫鄉親們奪回牲口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等衙役們睡著了,棗核解開韁繩,又一蹦蹦到驢耳朵裡,“哦喝!哦喝!”大聲吆喝著趕驢。

b.鬧騰了一陣,衙役們什麼也沒搜著,剛剛躺下,又聽到了吆喝聲:“哦喝!哦喝!”

c.折騰了大半夜,衙役們困得很,有一個衙役頭子說:“不用管它,不知是個什麼東西在作怪,咱們睡咱們的覺吧。”這時候棗核從驢耳朵裡跳了出來,把門開開,趕著牲口回到了村子。

(4)棗核是怎樣機智脫險的?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a.衙役們拿出鐵鏈來綁棗核,噗的一聲,棗核從鐵鏈縫裡蹦了出來,站在那裡哈哈大笑。

b.衙役們打這面,棗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棗核蹦到這面來,怎麼也打不著。

c.棗核這次不往別處蹦,一蹦蹦到了縣官的鬍子上,抓著鬍子盪鞦韆。縣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沒打著棗核,卻打著縣官的下巴骨啦,把縣官的牙都打了下來。滿堂的人都慌了起來,跑上前去照顧縣官去,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

1.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據板書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講一講這個故事嗎?

1.棗核大搖大擺地走了之後,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你能接著往下講嗎?

第3篇

作者簡介: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1939年赴美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的真實記錄。它猶如大西洋彼岸吹來的一縷春風,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3、讀完全文,你認為能表達文章中心的一句話是文中的.哪一句?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沒有交待同窗要棗核的用途?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2、在同窗的後花園裡,具體的思鄉行動表現在哪裡?

3、這篇文章,表現的是海外友人的思鄉之情,為什麼卻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作了?

結合課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對錶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3、睡蓮的清香迎風撲來,眼前彷彿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

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歐陽修《送惠勒歸餘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歸日是何年。--崔滌《望韓公堆》

第4篇

一、理解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增強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瞭解作者怎樣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

一、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定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1979年8月,蕭乾應邀赴美進行訪問交流,回國後將自己在美的見聞,寫成系列文章。《棗核》便是蕭乾的特寫《美國點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寫於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為10篇先後在《人民日報》連載,它猶如一股從大西洋彼岸吹來的春風,送來了一束有關美麗現代社會生活及一些海外華人心態的資訊,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蕭乾,1910年生,現代作家、翻譯家、記者。蒙族人,祖籍內蒙古,生於北京。

1929年進燕京國文專修班學習,一年後考入輔仁大學。1933年轉入燕京大學新聞系,選修“特寫——旅行通訊”課程,1935年6月畢業。

1939年他赴英講學,開始了七年的歐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大公報》的記者,奔波在西歐的反法西斯戰場上。1945年,他從萊茵河前線返回倫敦,經加拿大東岸轉舊金山,採訪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在那些年代裡,他先後寫出了《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倫敦一週間》、《南德的暮秋》及《美國之行》等優秀特寫。他的《美國之行》,是40年代對美國認識的真實記錄。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一位在美國旅居的舊同窗託“我”帶給他幾顆棗核。這位老同窗不遠萬里,寫信索要的竟是幾顆不起眼的棗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託付”,可見這幾顆棗核對他很重要。讀者不禁要問,它做什麼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說破,只說:“用途很蹊蹺。”這樣巧設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自然地開啟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到他家作客,瞭解到棗核的用途。這部分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第二──四段)寫“我”與老同窗相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相見的第一句話就問及那幾顆棗核,得到之後“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待問到它的用途時,他卻要“我”等會兒。這就更緊緊地吸引住了讀者。引出“我”的登門拜訪。

第二個層次(第五──七段)寫“我”去老同窗家作客,瞭解到棗核的用途。這裡筆鋒一轉,避開棗核,寫路上的風光,寫這位老同窗的住宅、車庫、精美的後花園;寫“我”與老同窗的交談。說明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優雅環境的現代化住宅,有一雙成才的兒女和從事高科技研究的的愛人——“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可是思鄉之情日切。他想“廠甸”,想“隆福寺”,想“總布衚衕院裡的那顆棗樹”。祖國、家鄉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這思念之情是高階住宅、稱心如意的家庭和事業所無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遠萬里從祖國帶幾顆棗核,他要種下這故鄉的種子,寄託他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戀之情。

第三個層次(第八──十段)寫老同窗興建小“北海”,寄託思鄉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幾十裡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的。假山上嵌的“紅廟”、“白塔”“都是從舊金山唐人街買來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氣力。這位美籍華人的良苦用心在於:創造出像故土那樣的環境,使他和老伴如身臨其境,回憶往日故鄉生活的情趣,寄託思鄉的苦戀之情。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點明中國人最依戀故土。文章在上面敘事的基礎上,用一個遞進句式議論,揭示文章的中心——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意識很強,民族感情極深的民族。

本文以棗核為線索,寫一對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談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瑣事,可表現的卻是熱愛自己的民族這樣重大的中心思想,體現了作者在選材上的匠心。作者還巧設懸念,使故事曲折生動,緊緊吸引讀者。另外,文章語言平實自然,親切動人,人物的對話和環境描寫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以棗核為線索,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以小見大、以物傳情。棗核——一顆看似尋常不被人留意的種子;送棗核——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蕭乾筆下,卻寫得那樣情意濃濃,含義深刻。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象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作者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

懸念一:“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是“蹊蹺”,背井離鄉幾十年,故土牽魂奪魄之物多矣,為何單要幾顆生棗核?文章看似起筆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讀者,不由你不讀下去。

懸念二:二人見面“擁抱之後,他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裡掏出那幾顆棗核。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我問起棗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裡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這“故弄玄虛”,的確很吊人胃口,棗核的用途一問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讓你“等會兒”,那麼,讀者只好帶著疑問去讀下文了。

懸念三:“他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就領我去踏訪他的後花園”。兩個“分手快有半個世紀”的同學不去傾心長談,為何踏訪花園?懸念之上又設懸念,真可謂是“緊鑼密鼓”。

當層層設定懸念之後,“他”才道出了棗核的用途:“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的那棗樹。所以才託你帶幾顆種籽,試種一下。”簡簡單單幾句話,卻說出了他“年紀越大,思鄉越切”的感情,至此,我們也被他的情緒深深地感染了。

懸念的特點是先把疑問提出來,把矛盾擺出來,直至高潮,再解開疑問,寫出結局。它的好處是能引人入勝,扣人心絃,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棗核》層層設定懸念,除有上述特點外,還有揭示人物性格、昇華感情的作用。

為了充分展示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棗核》在設定懸念之後,又補敘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為豐富,使我們進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依戀故土的”

1980年初,作者訪美歸來後,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系列隨筆《美國點滴》共10篇,《棗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訪美國的前半年,中國作家協會正式為蕭乾平反,確認1957年的“資產階級派分子”實屬錯劃。經過這20多年的坎坷磨難之後,蕭乾所面臨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機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廢待興,渴望甘霖,國門重新面向世界。面對這樣的現實,可以想象到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盪的。他到美國之後的所見所聞,對他而言是新課題,對於這個課題的認識與選擇都是要眼力的。事實證明他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個老新聞記者的眼光,審視了美國的現代社會生活及其心態,以及發展與扭曲相交織所帶給我們的一些思考,這就是《美國點滴》的基本內容。如果說這篇特寫在結構上是多觸角型的體現了取材廣泛這一特點的話,那麼在其表現手法上還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作者站在民族與發展的高度,用比較借鑑與民族感情這兩條線,將這些材料緊緊地串在一起,使讀者在這一軸心上與作者一起思考。特寫的每一篇雖然都又是獨立的,而給人的印象卻都是深刻的,讀起來非常親切、有趣,決無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教學設計:《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為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具體化的生活細節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為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為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學習的。

完成情況:本節課我以讀《月之故鄉》這首詩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字,讓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為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了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那一段生命情感歷程。後來還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完成了從文字精神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課堂效果很好。不足之處是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力較差。

3、大力提高小組合作,全面推進學生的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第5篇

2、增加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民族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蕭乾,出生在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

今天我們來學習作家蕭乾寫的《棗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樣用一個老新聞記者的眼光,冷靜客觀地審視美國的現代社會生活及其心態,以及發展與扭曲相交織所帶給我們思考的現實。

二、教師放課文錄音,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思考:邊讀邊思考,全文貫穿的一條線索是什麼?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⑴學生圍繞段落、文章結構提綱進行閱讀討論。⑵學生髮言交流。

本文結構精巧,首先表現在用“棗核”設定懸念。作者由索要棗核起筆,開篇設個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卻祕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人關注,直到踏訪後花園談話中才說明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結構精巧還表現在用“棗核”作貫穿全文的線索。棗核,把相距萬里的人連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鄉連在一起。幾枚生棗核在異國的土地上,“總布衚衕”那座小院將同“北海”一道出現在朋友眼前,給遊子的心添一點慰藉。讀到後來,誰都能看出,在美籍華人的心目中,這幾枚棗核的“分量”簡直等於故鄉故土,棗核是一條敘事的線索,更是一條凝聚著鄉情的感情線索。

學生回答後明確: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強文章的懸念感,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服務。

提問:“他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明確:運用了比喻了修辭手法,表明了美籍華人珍惜的態度,得棗核如獲至寶的激動心情。

學生回答後明確:意思是深厚而激動,表明了美籍華人急於得到棗核的心情,增強懸念感,為下文表現人物的感情作鋪墊。

提問:美籍華人與分別快半個世紀的朋友見了面,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這一句話表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明確:第一句話是“帶來了嗎?”表明了美籍華人急於得到棗核的心情。

⑵“一座兩層小樓”,“車庫的門就像認識主人似的自動掀啟”,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以上這些話語表明了什麼?有什麼作用?⑶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是通過什麼表現出來的?

標籤: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棗核》教案3,

⑷“這裡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中的“一……就……”有什麼表達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華人傾訴心裡活動和藉助談話寫人物行動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在語言方面有何特點?體現了人物什麼思想感情?

⑴寫沿途風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懸念,二是為下文作暗示。

⑵這些話語表明美籍華人朋友事業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體現了遊子的思鄉之情。⑶美籍華人的思鄉之情具體通過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試種家鄉的棗樹來體現的。

⑷“一……就……”這個詞語起強調的.作用,“一”過聖誕,“就”自然而然想舊曆年,把遊子之情表達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華人直接傾訴內心活動的句子有:“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總像缺點什麼”,“我現在可充分體會出遊子的心境了”,“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裡一過聖誕,我就想舊曆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那棵棗樹。”這些句子語言的特點是樸實,“心上總像缺點什麼”是對遊子心境最樸實的描述,身在異國,心永遠繫著故鄉,“都如意”也無法代替故鄉的溫暖,無法彌補心上的缺憾,一連串的想,把故鄉的形象再現得多麼真切!這位美籍華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說對故鄉的思念句句是思鄉之苦。

本文的主要內容是美籍華人朋友領“我”踏訪後花園時的談話,作者用看似“實錄”的筆法記敘了談話經過,不加修飾,樸樸實實,卻把這位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深切感人,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第6篇

3、學習本文圍繞棗核設定懸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結構方法;

4、體會海外華人的思鄉心態,培養熱愛自己民族和故鄉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本文樸實的敘述、精巧的結構;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難點:理解作者通過選用細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達一個有深刻意義的中心思想的寫作手法。

上學期我們都學習了《歌詞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國心》,大家還記得嗎?這首歌很多同學應該都會唱,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播放多媒體課件:歌曲《我的中國心》,全班齊唱。)

那麼,如果一個人離開家鄉很久,又很遠,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會磨滅他的這種思鄉之情嗎?

這,就是蕭乾先生在《棗核》裡所要告訴我們的'。(幻燈片2、3)

1、指名朗讀課文(生齊讀同窗的話,其餘師讀,配樂)。

(2)思考:文章寫了什麼故事?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麼?你對這篇文章如何理解?

三、讀懂棗核(師設計四項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理解主題,同時指導閱讀方法。)

友人託我帶幾顆生棗核,用以在花園試種一下的事。(幻燈片6)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3)課文中多處寫到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可見“棗核”是這篇文章的-------------。(線索)(幻燈片7、8、9)(板書)

請生圍繞棗核這一線索來概括全文的結構:()棗核-()棗核—()棗核—()棗核。思考線索的作用。

(師點明線索的作用;引導學生明白:讀書時把握住文章的線索,用助於閱讀理解。)

(4)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緻的棗核。想一想,將文章結構改為“話棗核、索棗核、得棗核、議棗核”好不好?為什麼?

明確:全篇用棗核設定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搖曳多姿,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使結構更精巧。

(1)這位華裔老人為什麼要種棗樹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卻是讓老同學千里迢迢從中國帶來棗核試種?她到底為什麼要種棗樹呢?(幻燈片10)

明確:因為她想用幾顆來自故鄉的棗核種出棗樹來寄託思鄉之情。

(2)從哪些描寫中可看出他思鄉呢?齊讀第七段後找關鍵句。(幻燈片11)

“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衚衕棗樹”(心理)

(3)老人的花園既有垂柳、睡蓮,還有北海,還即將種下棗樹,老人何以不辭辛勞,不嫌麻煩呢?再者已到了風燭殘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有種棗樹的必要嗎?(幻燈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鄉的感情寄託在這些事物上,寄託在這幾顆看來普通平常的棗核上,真是滿園景色,滿園鄉情——這就是老人表達思鄉之情的獨特的方式。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學生勾畫、批註)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教師: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透過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個華夏民族對故土的依戀之情。而且,這種思鄉之情也正是愛國之情的具體體現。

1、思考:這篇文章,表現的是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為什麼以“棗核”命題,而且,就這麼幾顆棗核,作者這樣反覆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題大做了?

師小結:感受生活,要由表及裡,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獨具慧眼,從小處著筆、從大處著眼,寓情於物,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中,發掘出了一個有深意的重大主題。俗話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要學習這種小中見大的寫法。(幻燈片13、14)

2、“思鄉之情”是一種情感,一種情緒,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東西,可在作者的筆下,美籍華人的這種感情是那麼可觸可感,生動感人,你認為主要妙在何處?(幻燈片15)

思鄉愛國一直是人類眾多美好情感之一。在這方面,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寶庫給我們保留了眾多優美的詩篇,我們在課外還讀到哪些思鄉愛國的作品?(《鄉愁》、《月之故鄉》、《綠葉對根的情意》等)(幻燈片18、19、20、21)

風燭殘年的美籍華人要了幾顆棗核,想把它們種在自己的花園裡,以解思鄉之情。我們相信它們一定會茁壯地成長。試想一下,在這些棗樹下將發生怎樣的故事?

請發揮想象,以《棗樹下的故事》為題,寫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燈片22)

教學反思:匯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很好地將學生帶入思鄉愛國的情感之中。課堂容量過大,故顯得倉促,亦缺少恰當的銜接,過渡不夠自然。

第7篇

體會課文通過樸實的敘事來表現海外華人對故土深切依戀的寫法

正如歌詞中所唱,洋裝所以、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愛國情懷,大家在電視上看過海峽兩岸的親人相團聚的場面嗎?那是怎樣的激動人心!今天我們一起隨作者帶著棗核走進海外華人的心中!

蕭乾(1910-1999),出生在一個漢化了的蒙族貧民家庭,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記者。

2.生讀課文,畫出與棗核有關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線索是:

畫出文中能夠表現老人思鄉的句子【再三託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

?擁抱之後,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她託在掌心,想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著花園有點家鄉味道?”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 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那棵棗樹。】

1.從文中找出句子證明:思鄉之情會隨著生活條件的優越、年齡增長而淡忘嗎?

?年紀越大,思鄉越切】2.朋友是通過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 思鄉之情的?

?栽垂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種家鄉的棗樹】

?朋友是常居海外,當因為種種原因(上學、探親、旅遊等)而離家之後,時間稍長一點,你會有什麼感受?會用什麼方式表達這種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當因為種種原因(上學、探親、旅遊等)而離家之後,時間稍長一點,你會有什麼感受?會用什麼方式表達這種感受呢?】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1.本文表現的是海外華人的濃濃思鄉之情,這是個大主題,但為何卻以幾顆普通、平常的棗核命題呢?

2.現在我們知道友人不遠萬里再三託付“我”帶幾顆棗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謎底一開始就交代了嗎?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友人對祖國的思念,主要是通過棗核及文中重點字詞表現出來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個特點:

祖國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家鄉更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一根弦,輕輕撥動,思鄉之情滿心間。

改了國籍,不等於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國心》)

第8篇

一、匯入新課: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李白的《靜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樸素的抒懷。“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首《我的中國心》更是牽動著千千萬萬的海外遊子的心。這一節我們要學的《棗核》一文,抒寫的就是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明確:課文寫的是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鄉越切,以試種棗樹來寄託自己思鄉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著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1. 愛國,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愛國之情。課文就是用幾顆小小的`棗核來寄託濃濃的思鄉愛國深情,請同學們將與“棗核”有關的句子劃出來。

2. 請同學們再把有關“棗核”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將全文結構用簡短的文字表述出來。

棗核穿全文的線索。文章結構是:要棗核——見棗核——談棗核——點主題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幾顆棗核卻能把一個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鄉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者利用它來組織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寫得迭宕起伏,這都歸功於本文精巧的構思,這就是層層設定懸念,引人入勝。作者由朋友索要棗核起筆,開筆就設下懸念:用途蹊蹺。朋友得到棗核如獲至寶,用途仍祕而不宣,還“故弄玄虛”,使懸念更吸引讀者。直到踏訪後花園,在談話中才說明索要棗核的原因,解開懸念。用棗核設定懸念,使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寫得有張有弛,始終緊緊吸引著讀者。

海外老人的濃烈的思鄉愛國之情讓同是炎黃子孫的我們熱情澎湃,作者巧設懸念的手法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