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核舟記教案3篇 《探索奧祕,漫遊核舟》——核舟記教案

“核舟記教案”是針對《核舟記》課文而制定的一套教學計劃。通過該教案,學生能夠深入瞭解文學語言運用和作品內涵,提高文學鑑賞能力,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核舟記教案3篇 《探索奧祕,漫遊核舟》——核舟記教案

第1篇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1、教學目的一、二是教學重點。圍繞怎樣的中心來進行說明,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2、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本課文教學可細可粗,可深可淺。請根據不同物件斟酌處理。)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展示。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6)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閱讀面、閱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閱讀習慣等有關。閱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閱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著是一種記敘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這個問題應當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閱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對這個題目的正確解說應是,(1)從所“記”的物件和內容看,《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記”的是“桃花源”、“小石譚”等實地實景,顯然屬遊記類性質的記敘;而《核舟記》作者“記”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藝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的絕頂智慧,很可能寫成說明文。(2)從表達方式及語言看,前者幾乎一律用描寫文字,對其環境、場景、氣氛、人物等窮形盡相作細緻入微的刻劃渲染;本文則多用客觀的說明性語言,採用多種科學的說明方法。就此可以區別:同為“記”,卻是文體迥異的兩類文章。

記敘文是以寫人敘事為主,具體而形象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文體。記敘文的基本特點是敘述性和具象性,所謂敘述性,就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和說明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或事物狀態的一種特性;具象性,則是就描寫這個。寫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況、面貌等等描述出來,給讀者以具體清晰的印象。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的實用事體。它主要是用來幫助人們完整地瞭解、認識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構造、關係或發生、發展過程,從而把握事物的特徵、本質及規律性。說明文的特點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

結合例項反覆闡述、體味,可以辨清兩種文體及兩種語言。

(上述問題,必須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討論,問題的提出時間不必絕對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素質好的,超前討論,可以先入為主,促進對文句內涵對語言風格的理解;反之,則可在疏解文字後再討論,才不會流於架空或空口無憑式的枉費口舌。二是對這一問題討論的程度不宜過深,點到即止,且多由學生自行體味。)

1、由學生對這開頭,結尾兩段的文句理解質疑,然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疑難,教師適當點撥、引導。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說明物件——核舟)

3、討論(1):兩段文字都是“總體說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麼不同?

前者是總括王叔遠的微雕技藝,後者則是對這一核舟本身內容的概要說明。

討論(2):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說明這一核舟的情況時是緊緊扣住了核舟的一個什麼樣的特點?你從這兩節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詞語中看出這一點?

緊緊圍繞的中心應是雕刻工藝奇巧、靈怪。開頭一節的首句,結尾一節的末三句,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有關的詞語如“罔不”、“曾不”等。

4、為加深對這兩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隨堂練習,點明和翻譯下列各片語:

因勢象形 各具情態 貽餘核舟一 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狹者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試將這四段文字切分為兩部分,怎樣切分比較合理?

正確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說明的是船的正面,後者說明的是船背。

“有奇”的“奇”讀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3)這一節文字在說明船艙中間的情形時,重點說明了什麼內容?

(4)除說明船艙外,這段文字還有沒有其它的說明內容?

(5)試想想,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麼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突出各部分的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說明核心。

(6)領會蘇軾文句。一是搞清其詩情畫意;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如襯托、對偶等。可為下文有關蘇軾形象的理解作鋪墊。

請反覆閱讀第二段,體會文字少資訊量大的文字簡潔的特點。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不屬(與“絡繹相屬”和“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比較) 詘數

核舟記教案3篇 《探索奧祕,漫遊核舟》——核舟記教案 第2張

第2篇

1.魏學洢的《核舟記》是一篇公認的傳統教學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生動表現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讚美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2.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結構模式,突出重點。

優勢:學生通過預習瞭解了本文內容,對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現出人物、飛鳥、走獸、樹木、石頭、宮殿、器物等各種造型興趣極大。

弱勢:初讀文章感覺描述範圍極廣、內容較多,與材料的體積很小產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

知識和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入微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2、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難點: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1)這四段文字是對“核舟”的具體細緻的說明,作者怎樣說明的?可分成幾個層次?

②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麼?

③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②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麼?

③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小結第三段:這段文字,說明人物神情態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順序,描述每個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順序,層次分明。

②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③小結:第2-4段是寫船的正面,這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蘇泛赤壁”的生活畫卷。

a.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b.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麼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三、課堂小結:這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和舟情景。

第3篇

4、瞭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瞭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活板》這一課中,我們已經瞭解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其實,在我國古代,像畢昇這樣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遠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介紹他雕刻技藝的課文。

本文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簷集》。

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2、瞭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⑴ 本文采用了“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形式。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紹王叔遠精湛的雕刻技藝,點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及其來歷。

第二部分(第2~5段),詳細說明核舟的大小、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第一層(第2~4段),具體介紹核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第二層(第5段),介紹核舟的背面,寫王叔遠的題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總計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數目,讚歎雕刻家的技藝。

2、課文第二部分介紹核舟按空間順序有主有次地說明。先介紹核舟的證明,再介紹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點介紹,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紹。在介紹核舟的正面時,先介紹中間的船艙,然後介紹船頭,最後介紹船尾。

⑴ 找出本部分中能總括全文,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特點的詞語。

⑵ “能以──各具情態”分別從原材料的微小,表現題材的廣泛,藝術構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藝說明王叔遠技藝的精湛。

⑵ 介紹“核舟”體積時,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作者 意在表現什麼?

⑶ 請同學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動口講一講。

⑴ 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船艙,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蘇軾十六字文句。

⑵ 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

⑵ 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麼?

⑶ 從作者對佛印的神態、動作的刻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⑷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⑴ 著力表現蘇武、魯直和佛印三位遊覽者的神情態度。

⑵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裡。

⑷ 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⑸ 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⑵ 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⑴ 運用了總分結構。先總說“揖左右舟於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

⑵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裡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氛圍,這就是愉悅、輕鬆、活潑自樂。

⑴ 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⑵ 寫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寫船背面為什麼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⑵ 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作者為什麼要對船上的事物進行不厭其煩地點數和說明?

討論明確:強調了儘管核舟的體積之小,,讓人對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豐富歎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後發出的感嘆“技藝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地感受。

學習古人,瞭解我們祖先的偉大藝術創造,並不是讓我們找到什麼心理平衡,面對我們先人曾優越西方的那麼早的發明創造,面對發達國家飛速發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們國家科技發展的水平位置,我們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鑑、繼承、發揚,再發明,再創造。讀了《核舟記》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與同學一起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