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滕婷婷《晝夜交替現象》教學反思3篇 《晝夜交替:滕婷婷的教學反思》

本文主要反思了滕婷婷老師在《晝夜交替現象》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觀察和分析,提出了改進教學策略的建議,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滕婷婷《晝夜交替現象》教學反思3篇 《晝夜交替:滕婷婷的教學反思》

第1篇

結合國小科學學科和國小生的特點以及有效性教學的特點,下面我對《晝夜交替現象》這一課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晝夜交替是我們每天都要經歷的現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學不定知曉。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運用示意圖對晝夜現象的形成進行解釋。圍繞這個目標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活動:一是學生自由發表有關晝夜交替現象的假說;二是做有關晝夜現象的模擬實現;三是根據模擬現象提出有根據的多種可能的解釋並對這些解釋進行分析。

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學概念的材料。如將乒乓球、手電筒作為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提供給學生,目的是要避免學生從零亂的材料中片面認識事物特徵,而讓學生較全面地從本質上認識事物,獲取科學的知識與方法,給學生較大的思考空間。

教學中圍繞晝夜現象的形成跟太陽的照射,地球是球體,球體不斷自轉,三個因素有關的事實展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課堂上為了提高學習有效性,我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和諧寬鬆的氣氛不斷的激勵學生敢於想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並始終注意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做為探究的動力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有效教學的動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學生的探究思維範圍估計不足,對晝夜交替的演示講解不夠透徹,對於學生有亮點的回答和想法,及時的評價還略顯不足等。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需要更全面、細緻的考慮,對學生、對教材要更深入的瞭解,運用更多的方式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

滕婷婷《晝夜交替現象》教學反思3篇 《晝夜交替:滕婷婷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蒐集有關地球的資料、開學術小組討論會、學會使用地球儀、手電筒模擬晝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觀地球晝夜現象,培養了他們觀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間概觀念。

1、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只是學生研究問題的嚮導、引領者。讓學生按照“假設——實驗——解釋”的步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進行探究活動,學生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了思維能力。

2、把課堂還給學生,本節課的內容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視覺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

3、本節課我嘗試用我校自創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自學、展示、反饋,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在教學中有的地方落實的不到位,在今後的工作中還要繼續實踐,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第3篇

本課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植物的影響,在課堂上讓學生看書,使他們對相關內容有所瞭解,然後回答自己對晝夜如何對植物產生影響的理解,植物受到什麼影響,學生的回答是將現象一一列出,而沒有概括性的話,可能對國小生要求太高了。另外一個方面,學生看書時極不認真,這對回答問題也有不好的影響,只是有一個學生說,植物白天比較活躍,這種說法也比較好。對於這一點,我也想到下面形容動物的八個字,只是也不很準確。

後來讓他們比較太陽鍾與花鐘,學生能在提示下說出兩種區別,但讓他們自己說效果就不太好了第二部分是晝夜對人的影響,依舊引用古人的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裡同學生解釋意思:太陽出來了就去工作,太陽下山了就回家休息。對於其他動物的影響,其實是與人差不多,我說了一些上夜班的工人是改變作息規律,而有些習慣於夜間活動的動物則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人是為生計所迫,而動物沒有。書中有蝙蝠不會與蜜蜂相遇的話題,我說是除非人捅了蜜蜂的窩,那才可能相遇。對於調查夜間動物的活動,我讓學生看書中的注意點,我把這幾點小結為不影響動物,證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