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8篇 "發現抽屜原理教學的癥結: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文將圍繞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展開討論。因為學生對於這一重要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不僅對於數學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而且在許多實際生活問題中也具有廣泛應用,因此教師應該更加註重抽屜原理的教學效果。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8篇

第1篇

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發現規律。滲透“建模”思想。

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通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感受到數學文化及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抽屜原理”,並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教學準備:教具:5個杯子,6根小棒;學具:每組5個杯子,6根小棒。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撲克牌嗎?下面我們用撲克牌來玩個遊戲。大家知道一副撲克牌有54張,如果去掉兩張王牌,就剩52張,對嗎?如果從這52張撲克牌中任意抽取5張,我敢肯定地說:“張5張撲克牌至少有2張是同一種花色的,你們信嗎?那就請5位同學上來各抽一張,我們來驗證一下。如果再請五位同學來抽,我還敢這樣肯定地說,你們相信嗎?其實這裡面蘊藏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學原理,想不想研究啊?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小棒和杯子來研究。板書:小棒杯子

師:如果把3根小棒放在2個杯子裡,該怎樣放?有幾種放法?

師:觀察這所有的擺法,你們發現總有一個杯子裡至少有幾根小棒?板書:總有一個杯子裡至少有。

師:依此推想下去,4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裡,又可以怎樣放?大家再來擺擺看,看看又有什麼發現?

師:觀察所有的擺法,你發現了什麼?這裡的“總有”是什麼意思?“至少”又是什麼意思?

師:那如果把6根小棒放在5個杯子裡,猜一猜,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師:怎樣驗證猜測的結果對不對,你又什麼好方法?引導學生不再一一列舉,用平均分的方法來找答案。並用算式表示分的.結果:6÷5=1……1

師:那如果用這種方法,你知道把7根小棒放在6個杯子裡,把10根小棒放在9個杯子裡,把100根小棒放在99個杯子裡,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你又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呢?

師:我們發現了小棒的數量比杯子的數量多1,總有一個杯子裡至少有2根小棒。那如果小棒的數量比杯子的數量多2、多3,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引導:先平均分,每個杯子裡分得1根小棒,餘下的2根小棒又該怎麼分呢?

師:把7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裡,會有什麼結果呢?為什麼?

師:如果把9根小棒放在4個杯子裡,把15根小棒放在4個杯子裡,分別又會有什麼結果?

師:我們將小棒看做物體、把杯子看做抽屜,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總結:把m個物體放在n個抽屜裡(m﹥n),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物體。

“抽屜原理”又稱“鴿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紀的德國數學家狄利克雷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狄裡克雷原理”,這一原理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抽屜原理”的應用是千變萬化的,用它可以解決許多有趣的問題,並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驚異的結果。

三、應用“抽屜原理”,感受數學的魅力。

1、把5本書放進2個抽屜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幾本書?為什麼?

先思考:這裡是把什麼看做物體?什麼看做抽屜?再說結果和理由。

2、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只鴿子要飛進同一個鴿舍裡。為什麼?

3、向東國小六年級共有370名學生,其中六(2)班有49名學生。請問下面兩人說的對嗎?為什麼?

4、張叔叔參加飛鏢比賽,投了5鏢,成績是41環。張叔叔至少有一鏢不低於9環。為什麼?

5、師:開課時我們做的遊戲還記得嗎?為什麼老師可以肯定地說:從52張牌中任意抽取5張牌,至少會有2張牌是同一花色的?你能用所學的抽屜原理來解釋嗎?

說一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習了什麼新知識?(師生共同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小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我設計了從52張撲克牌(去掉2張王牌)中任意抽取5張,老師肯定地說:至少有2張牌是同一花色的,在學生半信半疑時,師生共同遊戲,讓學生信服,但又不知道其中奧妙,這樣匯入,學生興趣盎然。

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根小棒放入3個杯子裡,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杯子裡至少有2根小棒”,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 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物體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餘下的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數量多1。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的數量”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麼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應用“抽屜原理”,感受數學的魅力環節裡,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的理念。

1、在把3根小棒放進2個杯子,把4根小棒放進3個杯子裡,都讓學生進行了操作並做了記錄,但對學生的有序思考重視不夠,導致課堂檢測時,學生用列舉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同學把所有的可能都列舉對了,但不是有序排列的。還有兩個差一點的學生由於思維無序,因此沒能正確列舉出來。

2、在把5根小棒放在3個杯子裡,有學生出現了總有一個杯子裡至少有3根小棒的結論,可能是用5÷3=1……2,1+2=3,也就是很多同學容易出的錯誤:用商+餘數。這時老師沒有抓住這個同學思維中的錯誤製造思維矛盾,因此感覺學生對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的數量=商+1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還不夠透徹。

3學生在用“抽屜原理” 解決實際問題時,書寫格式教師指導不到位。有些題目是要先說結論,再說理由。那麼說理由的時候,有的同學只列了算式,如:5÷3=1……2,1+1=2,還有的同學先列算式,再回答問題。在區教研室周俊主任的指導下,我才明白這類題目的書寫格式是:因為5÷3=1(根)……2(根),1+1=2(根),所以每個杯子裡至少有2根小棒。

總的說來,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全班學生針對這類問題都能快速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我也算圓滿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8篇

第2篇

抽屜原理是用數學思想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一種模型。抽屜原理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思考實際問題的方法。通過本堂課教學,握作了如下反思:

課前引入部分,我設計有關抽屜原理在生活中運用的問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到發展。在教學中,我採取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活撥的'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使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讓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自主學習的培養,解題思維的拓展,解題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例3時,我採取用課件模擬實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實驗的過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運用課件演示出來,從而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空間,組織討論得出最終的結論。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著重培養的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思路。要讓學生知道發現問題,就要會找辦法解決問題。

當然在本堂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時間的安排上我注重學生的個性發揮,讓學生儘量的在課堂上闡明自己解題的觀點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導致課堂上沒有學生練習的時間。再如,在課堂上,學生動筆書寫解題過程方面,沒有得到訓練,這可能會導致學生知道題目怎麼解答,但不能清楚的用數學知識寫下來。這提醒了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合理的安排時間和學生解題格式的訓練。

第3篇

我從網上下載了大量教學素材,經過幾天醞釀,形成了本次教學。本節課是通過幾個直觀例子,藉助實際操作,引導學生探究“抽屜原理”,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並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教師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經歷探究過程,感知、理解抽屜原理,留給學生大量的思考空間。

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學生對於列舉法和假設法有一定的認識,加以比較,分析兩種方法在解決抽屜原理的優超性和侷限性,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

3、本節課是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與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抽屜原理的,學生學的'積極主動。

特別以遊戲引入,又以遊戲結束,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在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感受了數學的魅力。

第4篇

?抽屜原理》教後反思一堂好的數學課,我認為應該是原生態,充滿數學味的課;應該立足課堂,立足知識點。本節課我讓學生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初步瞭解了抽屜原理,並能夠應用於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新課時,我以四人一小組的形式玩搶凳子的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至少有兩位同學相同的現象,這個遊戲雖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遊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採用列舉法,讓學生把4枝筆放入3個筆筒中的所有情況都列舉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並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即鉛筆數比筆筒數多1時,總有一個筆筒裡至少有2枝筆。

在例2的教學中讓學生藉助直觀操作發現,把書儘量多的平均分到各個抽屜,看每個抽屜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這一數學規律來表示。

大量例舉之後,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抽屜問題的一般規律,讓學生藉助直觀操作、觀察、表達等方式,讓學生經歷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抽屜原理。由於我提供的資料比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發現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通過學生歸納總結的規律:到底是商+餘數還是商+1,引發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並通過討論和說理活動,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能力。

適當設計形式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引起並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如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的'。試一試,並說明理由。在練習中,我採取遊戲的形式,請3位同學上來分別抽5張牌,然後請同學們猜猜,至少有幾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課堂中,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隻抽屜裡至少放進了幾個蘋果?對於這句話,學生聽起來很拗口,也很難理解;通過思考,我將這句話變成不管怎麼放,至少有幾個蘋果放進了同一個抽屜中?這樣對學生來說,相對顯的通俗易懂。因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嚴謹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發現並靈活掌握各種數學語言所描述的條件及其相互轉化,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增強提問的指向性、目的性。

第5篇

本課是國小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複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於國小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於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可取之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抽撲克牌”的小遊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遊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操作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根小棒放進3個紙杯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每個小組的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並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然後再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繼續探究:把5本書放入2個抽屜,部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幾本書?那麼7本書呢?9本書呢?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麼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裡,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的理念。比如:任意點13個同學起來,至少有2個同學在同一天過生日。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顧整節課我覺得在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中,老師處理得還是有點粗,特別是在學生敘述的過程中,學生用比較凌亂的語言的進行描述,教師指導不夠,因為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就是沒有很好地強化理解“總有”“至少”的含義。

第6篇

抽屜原理指的是在某些數學問題中,有一類與“存在性”有關的問題,如任意367名學生中,一定存在兩名學生,他們在同一天過生日。在這類問題中,只需要確定某個物體(或某個人)的存在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指出是哪個物體(或哪個人),也不需要說明通過什麼方式把這個存在的物體(或人)找出來。這類問題依據的理論,我們稱之為“抽屜原理”。本節課把4個蘋果放進3個盤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紹了一類較簡單的“抽屜原理”,即把m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裡(m>n,n是非0自然數),那麼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關於這類問題的“證明”主要涉及的方法是“列舉法”、“反證法”、“假設法”等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材不僅是涉及到最簡單的“抽屜原理”:把m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裡(m>n,n是非0自然數),那麼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還涉及了了“抽屜原理”更為一般的形式:教材的例2涉及的就是,把多於kn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裡(k是正整數),那麼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k+1)個物體。如果問題所討論的物件有無限多個,“抽屜原理”還有另一種表述:把無限多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抽屜,那麼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無限多個物體。抽屜原理是很難的,其中原理也是難理解,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

2.通過動手操作、畫圖、推理等活動初步讓學生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

3.在學習中能發現一定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把4只蘋果放進3個盤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紹了一類較簡單的“抽屜問題”。學生在操作實物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盤子裡至少放進2只蘋果,從而產生疑問,激起尋求答案的慾望。在這裡,“4只蘋果”就是“4個要分放的物體”,“3個盤子”就是“3個盤子”,這個問題用“盤子問題”的語言來描述就是:把4個物體放進3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至少有2個物體。

為了解釋這一現象,本課呈現了兩種思考方法。第一種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進行列舉。通過直觀地擺蘋果,發現把4只蘋果分配到3個盤子中一共只有四種情況(在這裡,只考慮存在性問題,即把4只蘋果不管放進哪個盤子,都視為同一種情況)。在每一種情況中,都一定有一個盤子中至少有2只蘋果。通過羅列實驗的所有結果,就可以解釋前面提出的疑問。實際上,從數的分解的角度來說,這種方法相當於把4分解成三個數,共有四種情況,即(4,0,0),(3,1,0),(2,2,0),(2,1,1),每一種結果的三個數中,至少有一個數是不小於2的。第二種方法採用的是“反證法”或“假設法”的`思路,即假設先在每個盤子中放1只蘋果,3個盤子裡就放了3只蘋果。還剩下1只,放入任意一個盤子,那麼這個盤子中就有2只蘋果了。這種方法比第一種方法更為抽象,更具一般性。例如,如果要回答“為什麼把(n+1)只蘋果放進n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裡至少放進2只蘋果”的問題,用列舉的方法就很難解釋,但用“假設法”來說明就很容易了。

教學時應有意識地讓學生理解“抽屜問題”的“一般化模型”。教學時,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可以引導他們對教材上提供的兩種方法進行比較,思考一下列舉的方法有什麼優越性和侷限性,假設的方法有什麼優點,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學生在解決了“4只蘋果放進3個盤子”的問題以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思考:把5只蘋果放進4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裡至少放進2只蘋果,為什麼?如果把6只蘋果放進5個盤子,結果是否一樣呢?把7只蘋果放進6個盤子呢?把10只蘋果放進9個盤子呢?把100只蘋果放進99個盤子呢?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只要放的蘋果數比盤子的數量多1,總有一個盤子裡至少放進2只蘋果。接著,可以繼續提問:如果要放的'蘋果數比盤子的數量多2,多3,多4呢?引導學生髮現:只要蘋果數比盤子的數量多,這個結論都是成立的。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教學時應鼓勵學生用多樣化的方法解決問題,自行總結“抽屜原理”。例如,在解決“5個蘋果放2個盤子”的問題時,由於資料較小,學生用動手操作或分解數的方法仍有其直觀、簡單的特點,這也是學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於列舉的方法畢竟受到資料大小的限制,隨著書的本數的增多,教師應該進行適當的引導。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書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盤子,看每個盤子能分到多少本書,剩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盤子,總有一個盤子比平均分得的本數多1本。這個核心思路是用“有餘數除法”這一數學形式表示出來的,需要學生藉助直觀,逐步理解並掌握。

當學生利用有餘數除法解決了本例中的三個具體問題後,教師應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類“盤子問題”的一般規律,要把某一數量(奇數)的蘋果放進2個盤子,只要用這個數除以2,總有一個盤子至少放進數量比商多1的書。例如,要把40個蘋果放進9個盤子,40÷9=4……4,因此,總有一個盤子至少放進5個蘋果。如果進一步一般化的話,就是:要把a個物體放進n個盤子,如果a÷n=b……c(c≠0),那麼一定有一個盤子至少可以放(b+1)個物體。這一結論與前文提到的“把多於kn個物體任意分放進n個空盤子(k是正整數),那麼一定有一個盤子中放進了至少(k+1)個物體”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學生完成“做一做”時,可以仿照例2,利用8÷3=2……2,可知總有一個鴿舍裡至少有3只鴿子。

整節課這樣上下來,思路很清晰,節奏放得也比較慢,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學生學得還是比較紮實,甚至連後進生也能聽懂今天的課,效果還是不錯的。還需要改進的是,某些地方節奏應該還可以再快點,以至於最後還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練習,或者有足夠的時間來解決稍複雜的抽屜原理的變式習題,課的效果就會更好。

第7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一、“創設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放球”遊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麼放,總有一盒子裡至少放兩個球,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

二、建立模型——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紙盒裡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本書,餘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三、解釋應用——是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絡,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2題,學生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學生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遊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複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於國小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搶椅子”的小遊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遊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根吸管放進3個紙杯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並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麼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吸管數比紙杯數多2或其它數會怎麼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通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麼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裡,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顧整節課我覺得在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中,老師處理得還是有點粗,應該讓學生加強動手操作,將動手操作與原理緊密結合,只有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學生才能真正地學到、理解知識。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數學應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這個遊戲都是抽屜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發展!活動化的數學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

中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數學情感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動智與動情的完美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在4個蘋果放入3個抽屜學習中,充分利用學具操作,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數學。這節課我能充分為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能讓學生自己動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更好的理解抽屜原理。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地去發現並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

第8篇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由於初次接觸新教材,對這部分內容不太理解.在教學設計中我亦有著一些困惑與問題:

1、如何定位教學目標,抽屜原理原屬奧數內容,使學生初步感受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廣角”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但在具體的.課堂中如何適度把握教學要求。我雖然在課前已經鑽研了教參,也已經上完了課,但這個還是我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2、如何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建立起解決“抽屜原理”問題的一般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於是我通過翻閱奧賽書籍和在網上查詢,終於弄清了原委。上課有了把握和信心。

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與生活有關的小問題,給學生造成懸念,激發他們積極思維,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在解決複雜問題時,為尋找規律可從簡單情況入手分析,直到找到規律,再加以運用。本節課就是從較小的資料變化中探索規律、發現規律的。

本節課從始至終我都要學生說理,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重在讓學生真正理解什麼叫“最不利”的情況。我覺得讓學生弄清原因,比直接知道結果更重要。

由於此內容屬於奧數範疇,某些學生理解起來還是不很輕鬆。這一現象說明他們還沒有真正掌握抽屜原理的內涵,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真的希望自己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奧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