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7篇 "深入剖析抽屜原理:為學生構建更穩固的數學思維基礎"

在教學中,抽屜原理是一種常見的數學思維工具。然而,許多學生常常不理解或者誤解抽屜原理,導致其解題能力和對應用數學的理解都受到影響。本文將探討抽屜原理在教學中的反思,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抽屜原理屬於淺顯的奧數知識範疇,首次被編入新課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沒有看懂教材上所講的內容與我們現在的數學知識有多大的聯絡。不知道學這部分知識又能解決什麼問題。我的心裡一點底也沒有。通過看教材,我發現這部分知識還真挺有意思。但講起來卻不是很容易。

於是我認真鑽研了教材、課標與教學參考,終於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認真鑽研,精心準備,做到胸有成竹,課堂上就能遊刃有餘,就能上好這節課。

正如我所想,這節課我通過遊戲引入、學生操作、小組討論等方式,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是一門沒有缺憾的藝術,我的`感覺和劉改榮老師一樣,總覺得這堂課不夠生動,該有的高潮沒有掀起。大概是我急於求成,課堂上引導的太多,限制了孩子們的發揮,再加上有老師聽課,學生有點拘謹吧。

總之,本節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全班學生針對這類問題都能快速做出正確分析與判斷。我也算圓滿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我覺得,有時敢於嘗試,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大膽的邁出去,才有成功的機會。

抽屜原理的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與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學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從學生熟悉的“放球”遊戲開始,讓學生初步體驗不管怎麼放,總有一盒子裡至少放兩個球,使學生明確這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

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枝鉛筆放入3紙個盒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紙盒裡至少放進2枝鉛筆”,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優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抓住了假設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書儘量多地“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本書,餘下的書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書的本數多1本。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有書的本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教師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是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從探究具體問題到類推得出一般結論,初步瞭解“抽屜原理”,再到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找到實際問題和“抽屜原理”之間的聯絡,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抽屜問題”的變式很多,應用更具靈活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層次,有坡度。第1、2題,學生可以利用例題中的方法遷移類推,加以解釋。第3、4題學生需要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運用新知靈活巧妙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第5題是用理論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遊戲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

第3篇

本課是國小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初看教學內容,我甚至沒有看懂所學的內容與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有多大聯絡,不知道這部分知識能夠解決什麼問題,而且這部分知識又有一定的難度。但我是一個喜歡冒險與挑戰的人,覺得越是有難度的課,如何能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專研這種課對於我個人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我毅然決定的選擇了這節課。

細細的專研教材,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路,明確了教學的目標。

本堂課著眼於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通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活動,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本堂課注重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一堂好的數學課,我認為應該是原生態,充滿“數學味”的課;應該立足課堂,立足知識點。“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本節課運用這一模式,創設了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產

生興趣,讓學生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初步瞭解了“抽屜原理”,並能夠應用於實際,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課後,通過方麗娜老師的指點,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與大家共勉。

情境匯入,目的是讓學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教學內容,營造一個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探索,匯入新課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產生一種需要認識和學習的心理。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玩“剪刀、石頭、布”的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初步感受至少有兩位同學相同的現象。通過教學發現,這樣課堂比較“雜與亂”,缺少一種理性。因此,將此遊戲設計為:猜一猜,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生日是在同一個月的。這樣的設計更加的符合教學。

理解“抽屜原理”對於學生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例題:把5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中,證明,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抽屜裡至少放進了3個蘋果。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從簡單的情況入手研究(把3個蘋果放進2個抽屜,可以這麼放?),通過簡單的教學,不僅為學生學習例題鋪墊,同時又可以滲透解決複雜的問題可以將問題簡單化或者已經學過的知識的這一種思想。

教學,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特別是數學這一門學科,課堂中,數學語言精簡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隻抽屜裡至少放進了幾個蘋果?”對於這句話,學生聽起來很拗口,也很難理解;通過思考,我將這句話變成“不管怎麼放,至少有幾個蘋果放進了同一個抽屜中?”這樣對學生來說,相對顯的通俗易懂。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嚴謹準確地使用數學語言,善於發現並靈活掌握各種數學語言所描述的條件及其相互轉化,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練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並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要讓全體學生計算達到熟練,思維得到發展,就必須加強針對性的練習。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單一的進行練習,不僅學生的解題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學生產生乏味、枯燥的感覺,而且會使學生的思維呆板。由此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和練習效果。相反,適當設計形式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引起並保持學生的練習興趣。因此,在不改變練習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改變一下形式:如“從撲克牌中取出兩張王牌,在剩下的52張中任意抽出5張,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的。試一試,並說明理由”。在練習中,我採取遊戲的形式,請3位同學上來分別抽5張牌,然後請同學們猜猜,至少有幾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4篇

抽屜原理教學反思 《抽屜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屬於奧數知識範疇,首次被編入新課改教材,它的教學就是通過實際案例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初步感受數學的魅力。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抽屜原理》時,我很困惑:什麼是抽屜原理?這麼難的內容學生能理解嗎?我的印象裡《抽屜原理》是非常堅深難懂的(好像在上師範的時候學過,當時我都沒學懂)。時隔兩年,再次教學《抽屜原理》心裡還是覺得沒底,不知能否講清楚、講明白。為了上好這一內容,我搜集學習了很多資料,查閱了多篇教案,在“前輩”們的經驗上,與本組成員相互探討、研究,終於使我對“抽屜原理”有了新的認識,也終於理出了頭緒。抽屜原理是教給我們一種思考方法,也就是從“最不利”的情況來思考問題,所以要讓學生充分體會什麼是“最不利”。 通過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以前上這節課時,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給學生講,有時會拿一些名師的優秀教案生搬硬套,結果卻總是講著講著不知道該怎麼講了,有時連自己也都被攪迷糊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今年上課之前,我們幾位老師提前就開始討論這節課,紅曉老師還拿出了以前做的.課件,講了講自己對這節課的理解,以及難點的突破方法,通過我們集體的研討,原本覺得很難理解的內容也變得簡單了,上課之前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就不愁講不好這節課了。

二、要根(轉載於:抽屜原理教學反思)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設計。

以前上這節課時,我總以“學生的生日”為話題引入新課,學生們興趣也比較高,這次上課,我依舊以此為話題引入新課,卻沒有出現以前那種效果。課後反思一下,以前的班級最多42人,當老師猜測“我們班42人中,至少有4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個月”之後,學生們都不相信,於是就很有興趣地要進行驗證。由於人數少,比較好驗證,而且基本上會出現1月生日的只有一、兩個人,2月同樣如此,這樣學生就會面露得意之色,說老師猜的不對,直到3、4月或5、6月才發現真的有4個或4個以上的人在同一個月生日,這時還會有些學生不甘心,說有5個人在某一月生日,你說的是4人。這也正好是我想要的效果,我就讓學生自己去辯析,以此讓學生理解“至少”“同一個月”的含義,我下面的新課做好鋪墊。而現在的班級有80個同學,首先,這個問題一出,驗證起來就有點難以掌控,剛說個1月生日的請站起來,其餘的學生馬上半站式地扭頭去數,結果數了好幾遍才數清人數。其次,也可能是人多的緣故,也可能是湊巧,正好有8個人在1月生日,2月生日的也正好有7個人,一下子就驗證了猜測,感覺沒有吊足學生的“胃口”,開場搞到氣氛平平的,沒有自己預想的那種效果,感覺不是太好。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以前的經驗上原地踏步,要結合新的學生,認真分析學情,從而設計出合適的課堂教學。

三、數學教學,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抽取遊戲是抽屜原理的一個延伸,其實也是它的一個逆思考。這裡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學會從“最不利”的情況來思考問題。教學之前,我們組的段老師從網上下載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課件,其實課件做得很好的,重難點都比較突出。但我在上課時並沒有完全用那個課件,因為課件中總結的公式我其實也並不是完全理解,我總覺得,這部分知識主要是教給學生一種思考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只要學生能正確說出答案,並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總結一個公式讓學生來死搬硬套。於是在教學中,我就通過實踐操作先讓學生看到:從“紅、黃各10個小球中需要至少拿出3個才能保證一定有兩個是同色的”,然後鼓勵學生去講其中的道理,當學生講到“最差的情況就是拿出的兩個完全不同,再拿一個不是紅色就是黃色,就和其中一個是同色的了”。我簡直驚訝極了,這一個個小腦瓜中都是怎麼想的呀,我想了好久才想明白的問題,他們竟然這麼快就想通了。接下來,我通過變換不同的條件和問題,讓學生分別去講其中的道理,結果是,我的題目剛一出來,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說出了答案。這時,一些愛表現的學生就慌著展示自己的簡便演算法了,他們不僅說到了課件中將要出現的計算方法,也說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演算法,真是讓我刮目相看。看來,當學生真正理解某一知識的時候,他們的創造力也是很驚人的!應該說比我們要強!

靜下心來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並不意味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教師要充當好課堂的組織者

和引導者,就得站得更高,不是隻著眼於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充分解讀文字。從《新課標》的角度解讀文字,掌握標準;從編者的角度解讀文字,瞭解編排的意圖;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字,做到充分的預設。這樣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數,不管在教學中碰到什麼情況,都能圍繞教學內容靈活機動處理,將被動化為主動。

第5篇

初次接受上課任務的時候,對於高效課堂我是一片茫然。翻閱六年級下冊教材,我確定了《抽屜原理》這個教學內容。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與大家交流:

1、遊戲引入新課。高效課堂同傳統課堂一樣,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以“五人坐四把椅子,總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兩個人”的遊戲匯入新課,不僅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為新課學習做鋪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新課的探究內容。為了有助於學生的操作和觀察、理解,更為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我在選擇例題的時候,專門選擇了幾組簡單的資料,在“導學二”中,我專門安排了一個將4根小棒放進3個杯子中的實際操作題,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能動手擺一擺,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已經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

3、新課的探究過程。作為一堂高效課堂的課,我將這個過程全部交給了學生,起初的時候,我也是特別的擔心,學生們能將這個複雜的結論說清楚嗎?經過在其他班級的試教,我決定實施由學習組長帶組員,我帶組長的學習方式,這樣既實現了全體學生都參與課堂學習,又能將這個知識真正的落實。

4、本課的教學板書。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變成一個學生的'交流展示平臺,高效課堂不僅需要學生討論交流,更需要的是學生的展示。本課我覺得留有遺憾的地方在於,學生的展示方式太過於單調。

“行,然後知不足”。通過這堂課,我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在學生們自主學習之後,有學生提出了“如果待分物體數是抽屜數的整數倍時,結論能否成立?”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緊扣知識點,但是由於我在教學中一味的按照既有的教學設計行進,沒有對學生提出的這一問題進行解答,這也許會成為這名學生心中的一個遺憾,當然更是我自己心中的一個遺憾。

其次,我在明確了本課的教學結論之後,沒有跟學生強調,在具體的題目中,什麼是待分物體數,什麼是抽屜。這樣一來,學生在解具體的題目時,可能就容易犯錯,而且,對於這個本來就很抽象的知識,可能就更加的模糊了。

此外,我有待進一步深入鑽研教材,本人心理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今後的常規教學中,應該真正地實現高效課堂。

第6篇

?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複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於國小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搶椅子”的小遊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遊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並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麼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鉛筆數比文具盒數多2或其它數會怎麼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通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麼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麼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裡,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還原於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練習的梯度考慮不周全。練習題3的難度太大,應在學習例3後再出現。另外,課前的遊戲簡短有效,在結束新課前,用“抽屜原理”來解釋,會有一種前後呼應的整體性,但由於時間的安排,一直到課後,再沒提及,有點遺憾。

第7篇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原本在奧數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開發智力、開闊視野的數學思維訓練內容也加入到數學教材中,以“數學廣角”單元的形式出現。“抽屜原理”是六年級下冊內容,在我市的國小數學教學中是第一次出現,對於一部分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學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對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通過本次課堂實踐,感受頗深,願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分享。

新課開始,我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撲克牌遊戲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從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活動引入,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屜原理”,理解“至少”是什麼意思,為下面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實驗、合作、討論中發現規律,分析問題的`形成,把動腦思考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提高。但在這個探索規律過程中,學生對“總有……至少……”描述理解不夠,給建立下面的“建模”帶來的一定的難度。

解決抽屜原理不可能總是依靠實踐操作,玩的目的也是讓學生找到規律,建立一個解決同類問題的模型。因此在教學抽屜原理時,讓學生在玩中,在解決問題中層層深入,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對“列舉法”、“假設法”等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幫助建立了數學模型。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抓住假設法中最核心的思路用“有餘數除法”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學生藉助直觀的分一分,把蘋果儘量“平均分”給各個抽屜裡,看每個抽屜裡能分到多少個蘋果,餘下的蘋果不管放到哪個抽屜裡,總有一個抽屜裡比平均分得的蘋果數多1個。特別是對“某個抽屜至少數”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餘數”,適時挑出針對性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了“抽屜原理”。

新課結束,學生對簡單的“抽屜原理”本質理解的很透徹,每個同學都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和算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總覺得課堂上,是老師在牽著學生走,沒有老師提示性的語言,學生能“總有……至少……”這樣的關聯詞語得出那樣的結論嗎?數學語言要求精簡,通俗易懂,但教材中語言饒口,難理解,好多老師在理解的時候都存在歧。成年人都會出現理解錯誤,何況學生。教學時,怎樣才能更好克服語言歧義呢?能否根據學生的回答,對教材語言做適當的改正呢?我還在尋找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