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課教學反思12篇 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數學教學反思: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數學課教學反思》是針對教學過程中經驗教訓的總結,旨在反思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教材閱讀、教學流程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數學課教學反思12篇 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數學教學反思: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第1篇

九年級畢業班總複習教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學總複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1)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複習計劃。

(2)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部分學生厭學,甚至不學,自我放棄的狀態。

(3)學生的基礎知識非常的薄弱,計算能力、動手能力、思考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能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比較薄弱。

下面就結合我校學生情況以及近幾年來九年級數學總複習教學經驗,談談具體做法和體會。

1、會考命題在分值上120分,其中基礎知識佔80%,能力佔20%

2、會考試題在題型上沒有變化,共26題,選擇16;填空3,大題7分值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選擇題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20xx年不均分3a,5b,3c,5d)

3、會考試題的考點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般會有一些小的增刪。

因此研究會考的命題方向和規律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又為了充分體現會考數學考試選拔的公平、公正,在命題時,一定會努力對需要考查的知識和方法創設一個新的問題情境,力爭使每個考生面對的是相同的問題背景和相同起點,特別是一些需要有較高區分度的試題更是如此,以充分體現試題的公平性。每個中檔以上難度的數學試題通常要涉及多個知識點、多種數學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識交匯點上巧妙設計試題。在複習課中讓學生學會思考是從根本上提高成績,解決問題的良方,這裡講的不是“教會學生思考”,而是“讓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自己把知識“悟”出來,自己“學”出來,教師能教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然後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決具有新情境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出如何進行正確的思考。

現在會考命題仍然以基礎題為主,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改造,後面的大題雖是“高於教材”,但原型一般還是教材中的例題或習題,是教材中題目的引伸、變形或組合,所以我們的複習課教學應以課本為主。這就要求我們畢業班的數學必須深鑽教材,絕不能脫離課本,應把書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使之形成結構。課本中的例題、練習和作業要讓學生弄懂、會做,書後的“讀一讀”、“想一想”,也要學生認真想一想,集中精力把整個國中所有重點內容的例題、習題逐題認認真真地做一遍,並注意解題方法的歸納和整理。一味搞題海戰術,整天埋頭讓學生做大量的課外習題,其效果並不明顯,有本末倒置之嫌。

傳統的複習課主要以知識梳理、範例講解、模範練習、反饋矯正、歸納小結幾個環節為主,學生學習起來沒有新資訊的刺激,思維難以興奮,只是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疲於理解與消化,機械的進行模仿,這樣學生的思維受到抑制,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逐漸減弱,降低了複習的效果,忽視了學生的發展,取消了學生的探究過程,犧牲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導致優生高分低能,學困生學習更加困難。面對新教材的複習教學,我們應採用“以點帶面”輻射式教學方法,將知識梳理與題目訓練有機的'結合,用典型題目的講解與強化訓練鞏固基礎知識與考點,從而加大訓練的資訊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縱橫聯絡,類比歸納,幫助學生對複習內容再發現、再認識、再應用,從而使複習內容細化、網化。

四、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解題方法的指導

我們在複習課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複習課,注意數學思想的形成和數學方法的掌握。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時要讓學生尋求不同的解題途徑與思維方式,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在解答範例之後要及時引導學生對所涉及的重要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規律,概括主要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通過學生對所解答問題思維方式不同,產生解題方法各異,這樣可以打破思維定勢,開拓學生思路,優化解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使學生對這些問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普遍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造成人際交往障礙,一旦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往往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也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宣洩不良情緒,長此以往,不良情緒的積累,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有些學生越是臨近會考,越是頻頻出現不良情緒和身體不適,這些大多數都是因考前心理問題造成的,他們只要提到上學就渾身不自在,並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肚子疼、驚恐不安等症狀,只要不去上學,上述症狀也就隨之消失,而且玩得很開心。有些學生則是越臨近會考成績越來越差,整天頭腦昏昏沉沉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吃飯沒有胃口、晚上睡不著覺、內心痛苦難耐、焦躁不安。要想在會考中讓學生有正常的發揮,必須在考前對學生做考前心理輔導,疏通他們心中的癥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擺正學習態度,提高複習效率。

1、第一輪複習時,注重基礎知識,對基礎的知識進行反覆的練習,對學生出現錯誤多的部分,再進行專題訓練。

2、注重學生動手、動腦、計算、思考、合作、探究、歸納總結等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3、課上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不只追求數量,要追求更高的質量。

4、保證時間充分,對學生進行培優,培養優秀學生,抓住合格生,關注臨近合格生,不放棄學困生,並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分層次教學和練習,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知識。

5、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狀態,避免出現厭學、厭考、放棄的學生。

6、教師對會考的動向、會考命題方向、知識點把控、題型考查、等進行研究分析。

7、第二輪複習進行基礎知識專題練習,紮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爭取在基礎知識上少失分,儘量做到不失分。

8、第三輪模擬試題進行訓練,從模擬訓練中找學生易錯、易失分的地方在進行講解訓練。

9、模擬考試訓練,讓學生提前感受會考,做到在真正考試時不慌不忙,取得高分。

10、把所講的內容整合進行周測或堂測,對易錯的題型再加強鞏固練習。

最後,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興趣。教師要從講課複習,做練習,改正試卷,小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上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時間,發揮學習效能。

數學課教學反思12篇 從學生角度出發的數學教學反思: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第2張

第2篇

本期第一章就是幾何知識《相交線與平行線》,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挑戰。雖然上期的最後一章是圖形的初步認識,已經涉及到相關的知識,但在我看來,從以前的具體文字突然跨越至大量的符號、圖形語言,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常態化使用。對學生而言還是顯得一下適應不了,太難了。從上學期開始,學校就配備了多媒體電子講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方便了教師,更重要的是可以輕鬆呈現數學中特別是幾何中的抽象的內容,《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這一內容以前上了多次,儘管有教師的.當場作圖,學生操作等程式,但因為缺失了多媒體,始終覺得效果不太好,學生理解得不深刻。如今,我就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通過圖形中符號標記、線條的動態閃爍、整體圖形翻轉,移動和變化,再輔之以文字說明等等方式,並對基本圖形進行簡化,定型,隨後再出示變式的,複雜的圖形鞏固訓練。以往要麼因為黑板面積小,容納不下,要麼因為親自作圖費時間,造成種種遺憾。現在一切都不是問題,從作業看,效果是大不一樣。因此,學生還有沒有問題,還有哪些具體的想法和理解,一直未去關注。但一進入平行線的判定後,無論是從課堂還是作業都有種感覺,學生眼神裡有著很多困惑,很多時候回答問題跟不上。於是昨晚自習對學生進行了口頭調查。

其一就是不知道怎麼看圖,簡單的還好,稍稍複雜的圖就茫然不知所措。或許在老師眼裡,在熟練者那裡,這完全不成為問題,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偏偏就是問題,從數字過渡到影象,儘管直觀,但必須在理解題意的基礎進行識圖,並能去除干擾條件和因素,確實不容易。

其二不知道怎麼寫推理的步驟。比如說哪些要寫在“因為”後?哪些要寫在“所以”後。針對這兩個普遍問題,我先讓掌握情況比較好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經驗,然後自己逐一總結,歸納,甚至說了一些小竅門,比如說告訴學生,拿到圖,先觀察哪些是截線,哪些是被截的直線,然後讓學生回憶“三種角”的外形特徵,再去辨認;對於推理過程,指出哪些可以作為“因為”後寫的,“所以”後的就是推出的結論。有些內容可以說直白點,具體點,哪怕是一些不成熟的小竅門,這對於初學者反而有幫助。當然學習幾何,甚至整個學習,還是需要悟性。有悟性的,教師只需稍稍點撥,而悟性差點的,往往是啟而不發。這裡也就涉及到學生的資質等等因素。想起來難免有些悲觀,但事實就是這樣,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反而有利於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盲目樂觀,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同時也可以避免給學生太大的壓力。

第3篇

在中心學校組織的人人講“我最滿意的一節課”暨“金牌”教師評選活動中,我聽了本組每位教師的課,也參加了十幾次的評課活動。在相互交流與探討中,我學到了許多值得肯定的經驗,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過程教學,忽視雙基訓練

新課程強調注重過程教學,但是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整個就是探究法則公式的課堂,本身設計的有例題和習題,但是在探究環節使用時間過多,從而導致訓練時間不夠。並且新課程強調探究性學習,但不是每節課都要進行探究,有些教師片面強調探究活動,不管是否必要,一節課安排十幾個探究活動,接二連三地組織相互討論,看起來學生都在主動地學習、探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仔細觀察一下便會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探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少數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學生在說笑、看熱鬧,活動完成以後.還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麼。有些問題一看就懂,一點就明,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兜了很大個圈子,設計了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觀察、猜想,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強調合作交流,忽視學習習慣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資訊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充套件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流,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旁觀者,更不應該是局外人,而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合作交流,不論是否必要,每常課都讓學生合作交流好多次,從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實效,如果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活動情況,就會發現有學生不能認真參與合作交流,甚至做與合作交流無關的事。有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不願獨立思考的壞習慣.交流時只做一個聽者,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得不償失。還有些教師,上課前沒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上課隨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沒有針對性,有些交流討論的內容層次淺,沒有交流討論的價值。如果長期採取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既不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又不利於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勤於鑽研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不能片面強調能力訓練,忽視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建立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精神。教學中,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都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過程,都應受到重視。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不予關注,對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等知識一帶而過,急忙轉入解題教學,認為只有通過解題這樣的能力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並且在教學中任意增加例習題的數量和難度,讓很多學生難以接受,這種片面強調能力訓練的做法既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又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但並沒有要求教師在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條件下,任意加大例習題訓練的數量和難度,更沒有要求為培養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和動手操作來體驗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理解、掌握、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得到創新精神的培養。訓練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由淺人深,讓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都得到發展。

總之,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要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義,要針對教學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第4篇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同學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同學的興趣呢?後來我還是決定讓同學實際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身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小朋友們:“第一節課我們去丈量了身高,同學們丈量後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麼?”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身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著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後,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釐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丈量出教師有多高?”小朋友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丈量起來。些談話匯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同學沉溺在自身長高的喜悅中,願意瞭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生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彙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丈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同學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同學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釐米”為單位丈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丈量得慢是因為‘釐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假如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勝利的一點。

整節課同學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缺乏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置不夠細緻,假如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第5篇

這堂課主要目標是引導孩子經歷探索“2的倍數的特徵”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總結及概括能力,初步體會“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課前獨立研究前,我首先佈置了這樣的兩個問題:思考“我們怎樣去找2的倍數的特徵” 、“我們採取什麼方法去找2的倍數的特徵?”然後再讓學生按書上的要求在百數圖中獨立的找出100以內2和5的所有倍數。這樣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幾個2的倍數來看看”,孩子就能夠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在百數圖上找2的倍數,找到這些數之後,也會自發地去思考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徵,而不會像牽線的木偶任我們擺佈。在預習作業中我還佈置了另兩個問題:自學書本,弄清偶數和奇數的含義;思考能同時是2和5的倍數的數的特徵。

但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事,課始,我問學生,你知道這節課我們將會研究什麼問題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兩個班中學生的回答如出一轍——“研究偶數和奇數”,有同學在位置上竊笑,我沒有立即否定,接著問,那你知道什麼叫偶數和奇數嗎?(我的本意是在讓學生作出正確回答後再順勢而導,偶數和奇數都是與哪個數有關,哪我們這節課只是研究2的倍數的特徵嗎?讓他自己發現回答的不全面)可沒想到的是又來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數是偶數,5的倍數是奇數。既然學生的預習效果如此不理想,我決定臨時改變教學策略,跳出“學程導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讓學生在課上再一次經歷探索的過程。但是從課堂的練習看,問題還是比較嚴重。

於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學安排出現了問題,還是在預習作業的佈置中語言的交代上不夠清楚呢?我們雖然主張“先學後教”,讓學生課前自主探究,提倡整體預習。但我還是認為,國小生的數學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還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師的引領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讓孩子獨立研究,而老師又不在旁邊加以及時的指導和糾正,而在認知形成的初始階段,一旦在認識上有偏差產生錯誤的結論,再想反它糾正過來往往是很困難的,因為第一印象很重要。現在強調課前預習我並不反對,畢竟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了,長期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肯定會得到提高,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體的情景下學習,總覺得知識的習得過於直接,學生容易遺忘。因此,數學預習應因學習內容而宜,因年級而宜。

第6篇

本節課是利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兩個積的和、差問題”,針對這節課的內容,我利用上一節課所打下的基礎,對本課知識點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一是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合作交流的方法掌握知識,另外利用“小主持”的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積極性最大地調動起來。這節課的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的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在關節地方進行引導。

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高,需要學習的知識點也能很好地融入到學習中來。下面就幾個處理的問題進行反思。

本節課的節奏比較平淡,把學生的合作交流與合作彙報作為整節課的主要表現形式,這雖然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但欠缺快、慢的相互調和,讓整節課的感覺象一條直線,波動很少。故此針對這樣的一節課,更多地需要課前的設計、安排,讓學生能從更多的方面去掌握知識,掌握課堂。

本節課是列表方法的第二課時,本著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開展讓學生掌握課堂的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能掌握到畫表的方法,以及利用畫表來解決問題。對於比較難的題目,也能通過基礎的知識解決問題,但整節課的練習型別單一,缺乏讓學生拓展的空間,因此需要著重知識的練習。

本節課進行了多次的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裡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小組組員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但是小組裡缺乏了評價機制,讓小部分學生沒能主動參與到交流中來,只是聽其他組員的交流,被動地掌握知識,故此,在往後的交流中,需要增加小組的評價機制,讓學生的每個交流活動都有一定的反饋。

第7篇

本課教學設計時,我為了較好地體現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側重了以下幾方面:

1.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學習。

2.加強知識間的對比。探索三位數退位減法之前,聯絡兩位數退位減法的方法。通過對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突出“退位減法”中如何退位這一難點,通過比對使學生建立知識間聯絡,逐步形成知識系統。

3.突出算理,重視方法。通過嘗試計算、計數器演示、同桌互講等多種方式,逐步突破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從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護了學生自主發現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在遊戲活動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活動設計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應用性、活動的開放性。設計注重關注學生情感,體現團結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精神。

第8篇

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回想這半年的課改歷程,談談自己的看法,數學課改教學反思。

課改展示課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讓學生表現慾望得到釋放,從而獲得成就感,並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節展示課後,我總覺得缸少一種活躍性,學生的活動總是很不理想。後來經過多次聽課以及與老師們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現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學生底子薄,而且學生們蒐集數學資訊資料存在著侷限性(學生手中只有課本,網路知識課堂上難以得到應用),數學課堂上的語言又要求嚴密,導致著學生嚴重的動不起來,教學反思《數學課改教學反思》。

第二:課堂中的孩子們缺少質疑。少了質疑,也就少了對抗,少了對抗,也就少了知識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悅。

第一:課堂上對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發掘精髓,才能根據教材的目標去拓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關數學的教輔書放在教室裡,讓學生們碰到討論後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夠及時翻閱教輔書。同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次預設導學案的時候,把學習任務設定的儘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難,讓每位學生能在課堂中開啟思維,這樣不僅能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對目標進行深刻認同和理解。

第二:關於質疑的問題。小組建設在課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班內設定了質疑小組,讓他們對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提出質疑,有時孩子們會提出一些有關這節課的很多問題,引起學生們的強烈的探究慾望,孩子們情緒高漲,同時也獲取了更多的有關這節課的知識。

第三:評價學生要適當。特別要對中差生多一些表揚,使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但也不能為了表揚而表揚,那樣就會失去評價應有的光環。評價學生要綜合學生的各個方面,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欣賞的手勢…….不管用哪種評價方式一定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雖然我的課堂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問題,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變的勇氣,我相信我的課堂會越來越精彩。

第9篇

數學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基礎課,其內容抽象、嚴謹、邏輯性較強,需要一定的基礎。數學課在普通高中作為一門主科,學生的基礎大部分較好,學習興趣都很濃厚。而中職數學課作為一門工具課,是專門為專業課教學服務的,可是中職生普遍感到數學是他們最不想學、最難學的課程之一。許多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也認為中專數學很難教。說起主要原因,固然有學生基礎差的緣故,但是更多的是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或者較少考慮到教的物件的特殊性和教的內容的抽象性以及這兩方面之間的“相容性”,使得中職生很難產生對數學較好的認知態度和濃厚的學習情感。我認為應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法服務學法的角度來思考,中職數學的教學應該力求展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實現數學與生活的對接,展示數學的實用性

中職生進入職業中專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今後謀職就業學到一技之長。他們會潛意識地對學校開設的各門課程依照自己的標準按有用或無用來學,有用的多學一些,無用的少學一些或根本不學。其次,我們中職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關注較多的是“雙基”,對教學內容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哪些實際用處有的思考甚少,有的'認為“應用題太難了,學生學不會就不用講了”。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數學實用之處的機會很少,久而久之數學課留給學生的印象就是枯燥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單調乏味的圖形,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中職數學教學應該展示它的實用性,以數學多彩多樣的實用價值來體現,使學生髮自內心的產生需要學好數學的願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教師要在平時注意積累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應用例項。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多收集反映數學知識的自然現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生產例項,特別是與學生所學的專業有關的應用數學的例項應該多積累講解,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瞭解數學的實用性。

2、 多與各學科教師以及專業教師、實訓課教師交流,找到數學課的實用價值。中職數學教師要至少了解或熟悉本校開設的各門專業的相關知識。數學教師要與專業課教師建立溝通的渠道,瞭解數學內容對各專業所需的時間段和側重點,做到根據專業需要,認真選擇或編寫教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構建以專業需要新的數學教學體系,可不必過分強調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的完整性,關鍵是要突出中專學校數學的實用性和服務性。例如針對各專業教學的數學側重點應該不同,物流專業要以學習函式、概率與統計初等知識為主;電子電工專業要以學習三角函式及複數等知識為主;機械專業要以學習立體幾何、三角函式等知識為主。

3、中職數學教師要善於對應用問題進行改編加工,一方面能將一些複雜的應用問題儘量改編為中專生能接受能解決的應用問題;另一方面能將教材上一些純數學題改編為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應用問題。如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專數學基礎版教材79頁“複習題”的第6題的最值問題,可以改編為焊工課上的工件下料計算問題,讓學生親身體會數學在專業課教學中的實用性,這在機電專業班上有較高的教學實用價值。

4、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實用問題的地位。結合本課教授的教學內容巧妙地將應用問題推廣到學生所學的專業課教學內容中,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數學的應用。如學完正弦型曲線y=asin(ωx +φ)後,物體簡諧振動的位移s與時間t之間的函式關係:s=asin(ωt+φ)以及正弦交流電的電壓u或電流i與時間t間的函式關係:u=umsin(ωt+φ)? i=imsin(ωt+φ)等有關物理學?電工學中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數學解釋。按照這樣的方式,假以時日,不斷滲透,讓學生體會出數學來源於生活與實踐,應用於生活與實踐,使學生感受到各行各業都需要數學。

二、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突出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俗話說: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楊振宇博士說過“成功的最大祕訣就是興趣。”因為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數對數學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情緒怠慢,呆板、焦慮、有厭學傾向,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教師再去硬逼學生認真學習數學,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要取得良好成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職數學教師不僅要把教學內容講得豐富有趣,更要把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得形式多樣,以有趣的課堂來促進學生想學數學。

三、要選擇適度的教學內容和合適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中職數學的教學內容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對所學者的國中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決定了進入中專學校學習的相當部分的學生國中數學欠帳太多,知識與技能達不到繼續學習中專數學的基本要求。加之形式化符號化是數學的最大特點,中職生數學修養較差,缺乏“數感”,往往對形式化符號化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頭霧水,面對習題無從下手。感到中專數學非常難學,怕難生畏,直至放棄。因此,中職數學教師應選擇難易適度的教學內容,合適的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中職數學容易學。

總之,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工作壓力是很大的,但只要能令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良苦”,學生必定會化消極為動力,用實際行動來報答老師的付出。在職業中專班中取得的教學效果無不滲透著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也滲透著老師的辛勤勞動。相信通過努力,一定可以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中專數學課的教學中取得更大的主動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10篇

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把解題後的反思應用到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檢驗、反思的習慣,是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反思案例。解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題指導思想就會有不同的解題效果,養成對解題後進行反思的習慣,即可作為學生解題的一種指導思想。反思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各方面的培養都有作積極的意義。反思題目結構特徵可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反思解題思路可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反思解題途徑,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反思題結論,可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運用反思過程中形成的知識組塊,可提高學思思維的敏捷性;反思還可提高學生思維自我評價水平,從而可以說反思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

有研究發現,數學思維品質以深刻性為基礎,而思維的深刻性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不斷反思中實現的,大家知道,數學在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這種鍛鍊老師不可能傳授,只能是由學生獨立活動過程中獲得。因此,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要求作業之後儘量寫反思,利用作業空出的反思欄給老師提出問題,結合作業作出合適的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培養能力的一項有效的思維活動,從所教學生來看,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按老師要求進行作業後的反思,而這部分學生95%的數學能力很低、成績差,他們只會做“結構良好”的題目,以獲得對問題的答案為目標,不會提問,這部分學生中,沒有一個會對命題進行推廣,而堅持寫反思的學生情況就大不一樣,因此,培養學生反思解題過程是作業之後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的5個例題後,啟發學生對5個題目的解題過程進行類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題目:請同學們再看看例題的解題過程,特別要注意在這些過程中相同方法的歸納概括,通過類比反思你能發現什麼?

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發現這幾個題表面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卻有如下幾點相同:

在此基礎上老師說:我通過解這幾個題的過程的反思與同學們相似,我的反思結論是它們都運用了同一個解題思維策略或同一個解題模式,就是實際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據正好是剛學過的銳角三角函式的定義,這樣就把幾個例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過程統一成了下列模式(板書,並解釋每個箭頭的意義)通過對5個例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了,並對反思的物件和方法有了一些體會。

案例2:胡玲同學在解完“梯形abcd中,點e是腰ab上一點,在腰cd上求作一點f,使cf:fd = be:ea”之後在作業的反思欄內寫道:“老師,如果e點在底邊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種方法,不知對否?

作法,1. 連結ac; 2. 作eo // dc交ac於o; 3. 作of // ab交bc於f。 ae:ed = bf:fc。 ” 同時,另一位學生在作業本中提出同樣的問題,寫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點e是底邊上一點,那麼在另一底邊找一點f,使ae:ed = bf:fc,應怎樣找?” 兩位學生對同一個題目,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前者解決了問題,但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問題,後者雖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能準確的描述問題,兩位學生都良好的運用了直覺思維,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能力,我及時公佈了兩位的猜想,並鼓勵他們的這種主動猜想的創新精神,公佈之後,同學們反映強烈,並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且在討論中思維更加深刻,問題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現了多種。

第二次作業本交上來了,一位學生對在討論中提出的新方法給出了證明,他寫道:“今天江喬說,如下圖,已知梯形abcd,e是底邊的一點,延長腰交於f,連結ea交ab與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點。我覺得它說的是對的;證明如下:……(證明略)” 我也即時公佈了這位學生提供的江喬的發現和他的證明,並說,江喬能想到這種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說,是他對解過的p244第22題的反思在這裡起了作用,因為當時作了深刻的反思,從而對做過的題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這種方法,因此,同學們應向他學習,解題以後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接下來的幾天中,都有同學圍繞著這個問題繼續思考,並且有的同學還將此問題作了進一步引伸,如胡靜在反思中寫道:“任意多邊形,知道一邊上一點,就可以由胡玲那種方法,在其它任一邊上找到一點,使與分得的線段的比等於這點分得的這邊上的兩條線段的比,只要先把多邊形變成三角形後就行。對嗎?”我批語道:“你已推廣了胡玲提出的命題,很好,且你是對的,請試一試能不能給出證明”。

鼓勵學生結合解題後的反思,提出問題,並將其指定為反思內容之一,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情境,還能培養學生的不斷探索的精神,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保護和培養。這無疑對學生“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顯”是十分有益的。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用自己的語言或數學語言對習題進行重新概述,培養思維的深刻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提高解題能力。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通過表面現象和外部聯絡提示事物的本質特徵,進而深入地思考問題,解完題後經常通過反思題目的特徵,加深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從而獲得一系列的思維成果,積累屬於個人的知識組塊,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從而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第11篇

剛開始課改實驗時常想,數學課無論怎樣改,還不是代數學公式,用公式進行運算;幾何學定理,用定理進行證明,能改到哪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進行,作為一個課改實驗的數學教師,我切實體會到新課改給我和我的學生帶來的諸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課中,我在備課時總覺得用七巧板進行拼圖來設計寓意也就那麼幾種圖案,不會有什麼更新的花樣,但在實際課堂上,學生卻給了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後,充分展示了小組合作的力量,他們不僅拼出了一些我意料之中的房屋、各種小動物等圖案,而且還創造性地拼出了《托起明天的太陽》、《憫農》、《百花齊放》等美麗的圖案,更令我驚喜的是有的小組的同學結合邊境口岸的例項,拼出了《國門》的圖案,使當時的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再加上磁鐵小黑板、實物投影的應用,使學生的`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本節課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學生還能在活躍的氛圍中指出課堂中應用的數學知識。

經過一段時間課改的具體實施,我發現也真正體會到,許多曾經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都對數學有了濃厚的興趣,也使我真正體會到只要你給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學生便會還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第12篇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藉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神六升空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於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係”等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藉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資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