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解方程》教學反思7篇 重新思考《解方程》的教學方法: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

本文旨在反思高中數學教育中解方程教學的不足與改進。從學生知識認識、教師授課方式、教材設計等方面進行探討,希望為提高學生解方程能力提供有效幫助。

《解方程》教學反思7篇 重新思考《解方程》的教學方法: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

第1篇

今天,上了冀教版五年級上冊《解方程》一課,我就本節課的得與失做一下反思。

方程是五年級學生接觸的一種新的知識內容,在建立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已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本節課內容,方程是數學數與代數部分的內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方程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一種重要工具,日後國中、高中時時刻刻離不開方程。所以,我對本單元內容很重視,也給學生講述其重要性,重點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使用的過程中體會方程的優勢。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三節內容,在學習了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解簡單的方程。因此,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過程。

2.能根據具體情境,找到等量關係、列方程並解簡單的方程。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激發解方程的興趣。

1.複習舊知匯入。複習剛剛學過的等式的性質,學生舉例說明。

2.交流解疑。先對子交流、小組交流,解決預習過程中的疑問,同時整理出小組未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3.展示交流。學生代表1展示問題1的解決方法,學生提問、補充。這裡使學生理解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解方程的方法、檢驗的方法。學生代表2展示問題2的解決方法,再次理解以上問題。

4.理解新概念。觀察兩個解方程的式子,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讓學生對比理解方程的解是結果,解方程是過程。

5.鞏固訓練、強調細節。學生自主完成試一試兩題,出錯時讓學生指正。若未出錯,強調注意寫“解”、等號對齊等細節。

1.學習目標的制定與出示。上課之前只給學生說了我們本節課要利用等式基本性質來解方程,目標不具體。我們應為學生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同時要讓學生知道。可以在給學生預習時,給學生以問題的形式出示給學生。一次本節課學習目標應為:(1)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是什麼?(2)解方程的依據是什麼?(3)什麼叫方程的解?什麼叫解方程?

2.舊知複習時間過長。學生複習等式性質時,舉例出現問題,浪費了許多時間,造成了前鬆後緊的局面。應該簡單複習,或讓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發現舊知,複習舊知。

3.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現在我班的小組合作還不紮實,或者說實效性不強。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知道該如何合作、如何交流。可以說是有形無實,接下來要再次培訓組長,讓組長有組織、帶領小組同學有效合作。同時,訓練其他同學如何參與,交流什麼。使小組合作更具實效性。

1.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在求疑嘗試的主體學習方法下,應探索出屬於自己的上課模式或者方法。我一直在想數學四大模組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圖形問題注重操作、可能性問題注重遊戲體驗等。

2.全面關注學生,關注全體學生。我的班級是一個比較活躍的班級,這裡的活躍其實只是課堂上七、八個積極同學的表現,這種現象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同學沒有參與、只是聽眾,沒有參與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地學數學何來成效。所以最近一直在關注大號同學的表現,教師關注會使他們獲得自信,獲得成功後的喜悅,學習也自然有動力。舉個我們班的例子:上《認識方程》一課時,因為較簡單,整節課我一直在關注3、4號同學的表現,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展示,結果課後我發現3、4號同學的作業有明顯的進步,甚至有個別4號同學比組長寫的都要好。也就是欣賞、關注的成果。

以上兩個問題有待我們一起思考,請各位領導、戰友多提寶貴意見!

《解方程》教學反思7篇 重新思考《解方程》的教學方法: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 第2張

第2篇

這次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北師大版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絡。

原來教學由於我個人比較偏好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特別強調“等式”與由等式引申出來的規律,從而也就影響了學生沒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質,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計算,只有極個別的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決問題。在這次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入瞭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並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提供動手操作、實踐以及小組合作、討論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

儘管如此,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比如:在驗證猜想時,應從一個一個具體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學生容易接受,而我是直接用抽象的等式驗證的,學生不太容易接受。還有在解方程時,算理講得不太清楚,學生在解方程時,有部分學困生學起來有困難。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吃透教材,認真鑽研教材,才能上出優質課。

第3篇

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便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鮮知識,學生在知識經驗的儲備上明顯不足,因此數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引領學生經歷將現實、具體的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應是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

課開始,老師出示天平並在兩邊各放一個5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嗎?”學生寫出 50=50;老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2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學生寫出50+20>5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學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你有什麼發現嗎?”“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為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輔以啟發性、引領性的問題,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獲得知識。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生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為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第4篇

本節課是在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學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教學中我先利用板書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 1 ,讓學生列出方程 x+3=9 ,用課件演示 x+3 個方塊 =9 個方塊,提問: “ 如果要稱出 x 有多塊,怎麼辦? ” ,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 3 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 x 相當於 6 個方塊,從而得到 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 x+3-3=9-3 ,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 3 ,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有學生說, “ 為了得到一個 x 得多少 ” ,我又強調了一遍,我求一個 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 3 減去。接下來教學例 2 ,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礎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 0 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著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裡?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 3 個方塊,就相當於方程兩邊同時減去 3 ,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麼要減去 3 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於為什麼這裡要減去 3 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 x-3=6 ,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 x 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 x 多餘的就要減去,不足 x 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第5篇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二是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加法和減法運算的簡單方程。解方程是學生剛接觸的新知識,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不足,因此教學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的情況,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生活問題加以數學化,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分析和比較,由具體的知識滲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質,並應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應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等式的性質,這是為學生後續學習方程打下較紮實的基礎。

一、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中去發現等式的性質

老師先出示天平,並在天平兩邊各放一個20克的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兩邊的關係?”生寫出20=20;教師在天平的一邊增加一個10克砝碼,“這時的關係怎麼表示?”生寫出20+10>20,“這時天平的兩邊不相等,怎樣才能讓天平兩邊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邊增加同樣重量的砝碼;然後依次出現後續的三幅天平圖,學生觀察,教師板書,並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你有什麼發現嗎?”通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師應逐步提示,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得出等式的性質。最後,讓學生自己寫幾個等式看一看。通過具體的操作為學生探究問題,尋找結論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富有啟發性、引領性,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問題的解決中發現並掌握了知識。

引入了等式的性質,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應用這一性質去解方程,第一次學習解方程,學生心理上難免會有些準備不足,為了幫助學生應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課前佈置了學生預習,課中我先讓學生嘗試練習,但巡視中發現學生沒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顯示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髮現“在方程的兩邊都減去10,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並詳細講解解方程的書寫格式,包括檢驗。通過這樣有步驟的練習,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後讓學再次通過修正,試一試,鞏固解方程的知識。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遺憾的是,由於星期一集體活動的衝突,導致今天的上課時間30分鐘都不到,因此學生的交流顯得不充分,教師的重點講解顯得不到位

今天所教的《等式的性質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質1》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探索並理解“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不等於0的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學會應用等式的性質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運算的簡單方程。通過對教參的學習,我認為本課應該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例5和例3的結構基本相同,也是從天平圖表示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入手,應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活動中,自主探索並理解等式的另一條性質。

2.結合現實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於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瞭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完成,再以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利用並理解相關條件尋找等量關係,再根據等量關係列方程。

3.應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方程的能力。通過學生嘗試,交流,教師適當的評析,使學生明白在解方程的過程中,都應利用等式的性質使方程的左邊只剩下x。

課中圍繞這些想法展開,效果不錯,就是有點前緊後鬆。

第6篇

教學重難點是掌握較複雜方程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目的是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複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若用算術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維難度大,學生容易出現先除後減的錯誤,用方程解,思路比較順,體現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一、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降低問題的難度。

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裡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為了幫助學生找準題量的等量關係。我從學生喜歡的足球入手,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生熱愛體育 1

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選擇解題最佳方案。

讓學生當小老師,從問題中找出數量之間的關係,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法來解答例1,最後老師讓學生把各種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哪種解法合理,再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列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啟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於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瞭解畫面資訊,白色皮多少塊,黑色皮多少塊,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資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畫線段圖,然後指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

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 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第7篇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冊教材的解方程不僅安排了形如x+a=bx-a=bax=bx÷a=b這樣的簡單方程,還安排了形如a-x=ba÷x=b這樣的特殊方程。

1、淡化依據逆運算關係解方程,與國中數學相銜接。根據《標準(20xx)》的要求,從國小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這樣就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從而摒棄了原來依據逆運算解方程的思路,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實際上依據逆運算解方程就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只適合解一些簡單的方程,到了中學還要重新另起爐灶。因此,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深入理解方程所揭示的'等量關係,也更有助於逐步感悟方程的實質、等價思想和建模思想。

2、重點教學特殊方程,體會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優勢。在例3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方程20-x=9,大部分學生依據前面學習的內容寫成了下面的過程:20-x=9

可是學生經過檢驗發現x=29並不是方程的解,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來解決問題。

1、在練習中由於課本這樣的練習太少,沒有增加相應的題目,學生熟練的程度還是比較欠缺。

2、學生對於歸納總結出來的特殊方程的解法還沒有內化,導致學生出現解普通方程和特殊方程在解法上相混淆。

1、及時總結特殊方程的解法:當未知數是減數或除數時,方程兩邊要同時加上或乘未知數,再解方程。

2、要弄清什麼是減數和除數,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