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5篇 “回首數學課堂,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是對教學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深入分析和總結,是對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這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地調整教學策略,讓課堂更加生動、活潑。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5篇 “回首數學課堂,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

第1篇

1、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1)正確理解等比數列的定義,瞭解公比的概念,明確一個數列是等比數列的限定條件,能根據定義判斷一個數列是等比數列,瞭解等比中項的概念。

(2)正確認識使用等比數列的表示法,能靈活運用通項公式求等比數列的首項、公比、項數及指定的項。

(3)通過通項公式認識等比數列的性質,能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2、通過對等比數列的研究,逐步培養學生觀察、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品質。

3、通過對等比數列概念的歸納,進一步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習慣,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等比數列是另一個簡單常見的數列,研究內容可與等差數列類比,首先歸納出等比數列的定義,匯出通項公式,進而研究影象,又給出等比中項的概念,最後是通項公式的應用。

教學重點是等比數列的定義和對通項公式的認識與應用,教學難點在於等比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和運用。

①與等差數列一樣,等比數列也是特殊的數列,二者有許多相同的性質,但也有明顯的區別,可根據定義與通項公式得出等比數列的特性,這些是教學的重點。

②雖然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曾接觸過不完全歸納法,但對學生來說仍然不熟悉。在推導過程中,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觀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項是否成立又須補充說明,所以通項公式的推導是難點。

③對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綜合研究離不開通項公式,因而通項公式的靈活運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建議本節課分兩課時,一節課為等比數列的概念,一節課為等比數列通項公式的應用。

(2)等比數列概念的引入,可給出幾個具體的例子,由學生概括這些數列的相同特徵,從而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也可將幾個等差數列和幾個等比數列混在一起給出,由學生將這些數列進行分類,有一種是按等差、等比來分的,由此對比地概括等比數列的定義。

(3)根據定義讓學生分析等比數列的公比不為0,以及每一項均不為0的特性,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對比等差數列的表示法,由學生歸納等比數列的各種表示法。 啟發學生用函式觀點認識通項公式,由通項公式的結構特徵畫數列的圖象。

(5)由於有了等差數列的研究經驗,等比數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需把握課堂的節奏,作為一節課的組織者出現。

(6)可讓學生相互出題,解題,講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數學課後教學反思5篇 “回首數學課堂,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 第2張

第2篇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並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藉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裡到哪裡是一釐米,然後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裡到哪裡,1毫米和1釐米是什麼關係?再借助多媒體把1釐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遊戲,手腦並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後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釐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第3篇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他們的作用,並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觀念。教材將平移和旋轉安排在兩課時,本節課把它們安排在一節課上,目的是加強兩種變換的對比。這節課我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物體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徵。在解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呈現出常見的生活現象,如:教室門的開與關、電風扇的轉動、拉抽屜、鬧鐘指標的運動等,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的興趣便更加濃厚。同時讓學生藉助肢體動作表演進一步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之後,又讓學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玩具,激發興趣,深化理解。學生在大量直觀形象的操作活動中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課的匯入是動態出示學生喜聞樂見、親身經歷過的遊樂專案:旋轉木馬、摩天輪、太空火箭、青蛙跳,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在學生認識了平移和旋轉現象之後,我又啟發學生尋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如:司機開車轉動方向盤師旋轉;開抽屜是平移;拉拉鎖是平移;直升飛機的螺旋槳是旋轉;鐘錶上的針在旋轉等,巧妙的拉進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轉的特徵。實際教學中,我還藉助推拉窗戶和拉窗簾的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了平移是物體整體的移動,平移過程中,物體的形狀、方向都不發生變化。

判斷圖形在方格紙上開始位置至終止位置間的平移格數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學生常常為認為兩個圖形中間空了幾格,就是平移了幾格。新課程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對於數一個圖形平移的格數,學生是很難想到只要去數某個部分移動的格數就可以了。因此,教學中,我將問題簡單化、具體化、層次化,設計了點的平移、線的平移再到簡單圖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學生的注意引向了點的移動。發現: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格,只需看某個點移動了多少格。

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現問題,小組合作,協同研究,都讓學生自主完成,老師是以參與探索的身份出現,與學生一起研究,這樣,師生間建立的是平等、和諧、夥伴的關係。

第4篇

這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為了把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本節課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部分,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實際出發,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做數學。

首先,教師把課的內容滲透於課前,讓學生調查去年個人和家庭收到的賀卡數量,收集賀卡和環境保護相關資料;其次,課中組織學生觀看錄影,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統計探索等方式,讓學生估算出去年全校所有家庭共收到的賀卡數量,再進一步計算出這些賀卡要消耗多少資源;最後,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發出倡議,去號召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減卡救樹的行動中來,所有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寄賀卡的行為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使學生更加懂得了人類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從學習的內容看,學生學習與自身有關的或與同學有聯絡的內容他們會更感興趣,學起來會更投入.在估算時,教師十分尊重學生的意見,13811,即可以看成14011,也可以看成14010,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根據估算的結果,教師再出示一組資料,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其中一種或兩種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計算出全校所有學生家庭去年共收到的賀卡數量相當於消耗多少資源.這樣,學生自我選擇的願望得到滿足,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從學習的方法看,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所需要的.本節課,當數字較大時,允許學生選擇估算或用計算器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獨立思考,當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與夥伴進行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合作意識和依靠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親歷探究、自主實踐的過程.課中,教師只是適當點撥、引導,而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全班合作,不停地對自己的調查進行統計、計算、分析、討論,學生暢所欲言,這樣不僅綜合運用了簡單的資料整理求平均數多位數乘法估算等數學知識,而且通過一組組驚人的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深刻體會到環保的意義和重要性.。

第5篇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本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概念的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簡單的購物,並瞭解元與角、分之間的進率關係。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並進行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教育。

我個人認為本課的重點就應該是讓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並能夠會在具體的情境中能夠靈活應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付錢、找錢、換錢能實際問題。而這些本領的獲得更多的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

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來認識人民幣。因為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學生並非是一張白紙,因為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是先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對人民幣有哪些認識。通過交流了解到其實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識別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有的甚至已經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礎上我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而課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幣現在市面上已經很少了,我就讓學生看了一下,瞭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讓學生來介紹市面上流通較多的版本。學生介紹的很好,不僅能說出看到人民幣上的數字和單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還能說出為了防偽上面還有水印,還可以怎樣來識別真幣和假幣等等。

學生在介紹的時候很積極主動,儘管他們介紹的內容有的甚至與本課無關,但是內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還不瞭解的,讓學生來唱主角,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也體現了教學相長。

做一做中有一個練習是給學生3種人民幣,問學生拿出5角,可以怎樣拿?這道題的方法不止一種,而學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換成5個1角和幾個2角,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這裡我就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後再和同桌交流,最後到4人小組裡說一說,那樣效果會好一些的,讓學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讓學生養成一種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後,再和其他同學交流,可以比較自己的答案和別人不同的地方,獲得更多的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路。最後全班總結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對於這樣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啟發,豐富了課堂活動的形式,也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不能怪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