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地形教學設計共3篇 同建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地形教學設計是指為學生設計的地理課程,使其更深入理解自然環境,包括山脈、河流、海洋、草原等地形。這種課程通過實地考察、地圖製作和研究分析等方式進行,以促進學生對地理現象的認識和興趣,有助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地形教學設計共3篇 同建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1篇

1.教材用中國地形圖斑斕的顏色引入新課,對於國中學生來說非常形象、直觀。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顏色的深淺不同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地區的地勢走向。

2.一般來講,我們將地形分為五種型別: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總結出這五種地形的特徵: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於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

3.山脈的走向是以地圖上的方向為基礎的,但與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應該是南北走向。

4.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這是中國地形分佈的一大特點。除了教科書活動中所提出的山脈,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祁連山北側為內蒙古高原,南側為柴達木盆地;秦嶺北側為黃土高原,南側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線以外,山脈有時還是人文地理的界線,例如長白山是中國和朝鮮的界山;喜馬拉雅山是中國和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5.山區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2/3。

由於學生大都是農村兒童,加上鄉下學生不太重視教育,因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很不平衡。尤其是班中有幾位學生智力相對較低,作業難以獨立完成;還有5-6名學生從一開始基礎太差,習慣也不太好,也比較難以獨立完成作業。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測試,結合本學期的學習表現,本班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比較高,有四分之一學生很喜歡語文學習,大部分學生喜歡或比較喜歡語文學習,只有幾位學生不太喜歡語文學習。從完成課外閱讀作業時間與學習知識檢測來看,我班總體學習基礎不夠紮實,兩極分化距離較大。同樣的一篇課外閱讀作業,最快的學生與最慢的學生在閱讀完成時間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時間,作業慢的學生主要是知識不掌握,基礎較差者,讀課文還停留在一年級的指讀水平。還有一兩個是連最基本的字都不會認,一篇課文十有八九不會讀;從知識檢測來看,對課標要求的達成度一般,100%達標的不到一半,還有3 人只達到課標要求的40%,2 人只達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標的學生只有1個,超過課標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從這些資料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學生總體學習水平一般,特別突出的學生不多,大部分學生處於中等水平,還有極少數學生存在智力問題。可以說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基礎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也就是簡單的知識學生表現為很強的表現慾望,積極性高漲;而對於有一定難度的知識,學生望而生畏,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態度。

學生學習習慣與先前學習經驗 通過與學生的接觸,以及平時學生上課的表現與種類作業情況的觀察,發現此班學生學習習慣一般,特別優異的學生很少,如認真預習,認真完成各種作業,認真複習,做讀書筆記等。有一小部分學生學習習慣特差,如上課不發言,回家不預習,作業拖拖拉拉,甚至不完成,要教師再三催促才交作業。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佈的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徵,記住位於階梯分界線的山脈名稱。

2.使學生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並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理解山脈在我國地形分佈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組織學生討論地勢特徵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1.通過讀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

2.通過閱讀統計圖表,總結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徵。討論山區開發、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瞭解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以及這些災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在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注意,不要過分注重學生對具體地形名稱的記憶,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學會使用地形圖提取有用的地理資訊,並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和總結;另一重點在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

重點:1.地勢、地形的特點及其話主要山脈和地形區的分佈

難點:地勢對我國氣候和河流的影響, 山區面積廣大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聯絡實際引入:從學生所在的地形區講起,如果學生不知道名稱,可以先從地形的特徵引入,從學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觀說起。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親切感,也培養了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能力。

2.圖片、視訊引入:課前準備我國不同地形區的圖片資料,或者我國各地形區的視訊短片,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1.帶領學生讀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據顏色的分佈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進一步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顏色的分佈,推測中國地勢是否有可能呈階梯狀分佈。複習有關地形剖面圖知識的基礎上,讀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證實剛才的推測。 3.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一項內容,明確三級階梯的界線,同時提出問題:三級階梯的高度分別是多少?每級階梯分別以什麼地形為主?建議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第22頁圖時,準備一些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區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這裡不必過早地出現大量的地形名稱,掌握地形種類就可以了。

4.對我國的地勢特點進行評價。這一教學過程可帶領學生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2題到第4題。可採用分組討論的辦法,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專題,然後派一個代表發言,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最後教師應作適當的補充和總結。這幾個問題的答案要點歸納如下。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溼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為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可以自制一個透明小水槽,用實驗來說明階梯交界處的水能資源。同時可以自制複合投影片,將長江、黃河、珠江上的主要水電站的位置和三級階梯示意圖複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絡;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1.複習地形的五種基本型別:高原、平原、山脈、丘陵和盆地。讀我國地形分佈大勢,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在我國是不是都有分佈,從而得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結論。教學中也可以和已經學過的一些國家進行對比,突出我國地形的這一特點。

2.講解關於山脈走向的概念,講解山脈的走向,板圖的效果也很好。我國主要山脈的分佈如下。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3.我國主要地形區分佈及其特點

1.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地形是多種多樣的,你們知道各種地形分別佔我國領土總面積的多少呢?哪種地形所佔的比例最大呢? 2.在繪製餅狀圖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先計算出所對應的圓心角,再將相應的份額標註在圖上,最後塗上顏色並新增圖例和註記。

3.學生介紹山區所包括的範圍,並得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

4.討論山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結合第30頁活動的第2項,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有利條件,另一組研究不利條件,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發言,相互補充,鼓勵不同意見的相互爭論。

5.在學生充分蒐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地處山區的學校應儘量聯絡實際,探討解決本地經濟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平原地區的學校可以展開如何幫助山區脫貧致富的討論,研究平原和山區經濟的互補性等問題。教師可以不拘泥於教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研究、討論。

地形教學設計共3篇 同建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2張

第2篇

同學們都熟悉李白的兩句詩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麼學了這節課的知識我們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中國地勢

活動1: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動2: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根據顏色的分佈總結我國地勢的特點。

深顏色集中在西部地區——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高”

淺顏色集中在東部地區——以平原和丘陵為主——“低”

活動3: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從西向東,根據海拔高度的變化,推測中國地勢分佈的特徵?請你用簡單的方法表示出來。

學生:很快找出從西向東海拔高度的變化狀況,並在老師的引導下,繪製出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地勢的變化特徵並填表。

教師:請同學們用教材的“我國東西向(北緯32o)地形剖面”來驗證你的結論。

活動4:讀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找出三級階梯的界線、每一階梯以什麼地形為主?完成下表格。

學生:在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上填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並閱讀地形區景觀圖片,瞭解三級階梯內部一些地形區的形象特點。

活動5:把全班同學分成4個大組,與同組的同伴討論: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第一組:對照“中國地形圖”和“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說一說我國大陸地勢分佈對氣候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第二組:在“中國地形圖”上描出:長江、黃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說一說我國大陸地勢的分佈特徵對河流流向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古人是怎樣描述的?

第三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嗎:水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會有什麼變化?利用中國地形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複合投影片說明落差的利用價值。

第四組:對照“中國地形圖”和“中國交通圖”說一說我國地勢對東西部之間交通往來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第一組: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溼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較為豐沛的降水。

第二組:用實物投影展示描繪的結果: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三組:課件:水流在各階梯的過度地帶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級階梯圖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複合投影片,說明階梯交界處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可用來發電,同時注意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組: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絡;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通過閱讀地形圖,繪製簡單的幾何圖形,學生知道了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及各級階梯的特徵並記住位於階梯分界線的山脈的名稱;並且鍛鍊了自己動手繪製簡單圖形的能力,學生們體會到了學習地理的樂趣,而且對繪製地圖有了更多的認識,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平時若能夠運用好地圖對我們的地理學習非常有利。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運用地圖總結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將複雜的內容簡單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達到了教學效果。

第3篇

教學目標 : 解開地球神祕的面紗——美麗多樣的地形

1、知識技能:瞭解地球上多種多樣的陸地地形,通過觀察圖利瞭解地球上的物種基本地形: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2、過程方法:體會不同的地表形態所造成的不同地區的不同資源與氣候條件。

3、情感態度:體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形成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活動:

(1)學生查詢有關美麗地形的資料;收集與地形地貌有關的世界地理知識資訊。

(2)學生查詢有關“世界之最”的世界地理知識。 2、教師活動: 教師製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是那麼絢麗多姿,如果鳥瞰人類的棲息地——陸地,你會發現它擁有美麗而多樣的地表形態。這節課我們來一起研究一下。 2、揭題:美麗多樣的地形 二、自主探究 1、播放幻燈片圖片

從圖片中你發現了什麼不同? 2、看書自學 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地球的陸地上有哪幾種基本地形呢? 五種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有什麼特點?

不同的地形地貌使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有哪些獨特的地方? (學生根據老師的自學提示認真讀教材可以同桌互相交流,然後回答問題) 2、美麗的地形

課前老師佈置了大家查詢收集有關美麗地形的圖片及資料,你們收集到了嗎?

先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資料,然後全班彙報並進行簡單的評價(學生利用實物展示臺展示收集的圖片並介紹圖片資料) 3、小結:地球美麗多樣的地形地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畫卷,這些地形地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三、拓展延伸

1.召開“我所知道的世界之最”地理知識交流會。 (拿出課前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以多種方式進行交流)

2.由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引出環保問題:作為國小生能為環保做些什麼?

教學反思: 學生課前能積極收集資料,通過觀察及資料能大概說出5種地形的不同特點及對人們的生活及生產的影響。今天的教學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拓展了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進一步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