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兒童教育案例7篇 獨具創新的兒童教育案例:培養智慧與創造力

本文將介紹關於兒童教育的一些案例,旨在探討如何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素質發展。通過深入分析成功的教育案例,我們可以瞭解各種方法和策略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效果,為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鑑。

兒童教育案例7篇 獨具創新的兒童教育案例:培養智慧與創造力

第1篇

學生郝東陽家庭貧窮,父常年在外打工,平時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生活;母早年離家出走,自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自接手該班近一年來,我發現在這個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 1 )行為習慣差、個人衛生差。上下課都顯得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 2 )懶惰心理。學習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只想在家隨心所欲地玩。

( 3 )缺乏良好的班級意識 。突出表現為在各種活動和機會中,小到一次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有熱情,參與意識淡漠。並經常搗亂,故意搞破壞,還煽動其他同學參與他的破壞活動。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接近張勇和他的家人。我發現郝東陽身上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爺爺奶奶對郝東陽這個孫子是打心裡愛他,但是卻不知道以何種方式來愛他,缺少嚴格的監督。作業不認真完成,喜歡抄作業。

由於家庭的這種特殊性,郝東陽自小缺少父愛和母愛,家長很少和兒子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很少靜下心來和孩子交流。遇事缺乏耐心,就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

由於他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得張勇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不願和同伴交往,使他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並且他覺得沒人注意他,就故意搞破壞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通過以上分析,我發現郝東陽身上的問題主要源於家長和他的不自信。於是我決定從郝東陽的家長和他本人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

我利用課餘時間和張勇的爺爺奶奶多次交談,並通過電話與張勇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們意識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明白:愛要有針對性。同時我對郝東陽的家長提出建議:

a、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應當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b、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而不是一味的暗示他放棄和責備。

c、不要把孩子守在自己身邊,讓他到小夥伴中去,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

d、父母要經常回家來看望孩子或者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並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學習的關心。

( 2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樂趣。

為了讓郝東陽對學習重新產生興趣,在學習、各種競爭、人際交往中樹立起信心,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針對郝東陽在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其表揚,讓他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成功喜悅,逐步樹立自信。

在郝東陽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明確地告訴他: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的學生最起碼的任務。為了不讓他感到這個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協商制定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小目標。

經過我與郝東陽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來獲得了可喜的成果:

a、雖然偶爾還是有時在生活上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努力去做。 b、郝東陽已清楚地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要做到的。儘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還有待提高,但按量完成作業對他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c、能經常看見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躍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郝東陽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受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了孩子成功的鑰匙。而郝東陽家長的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讓我聯想到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的事,要善於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一言以蔽之,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現狀令人堪憂,不是那一個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決好的。對郝東陽的教育沒有結束,還有更多的留守學生在等待接受教育。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

兒童教育案例7篇 獨具創新的兒童教育案例:培養智慧與創造力 第2張

第2篇

我鎮地處偏遠山區、庫區,人均土地不到半畝,為了生存家長不得已進入城市謀生。由此,一個特殊的群體產生,這個群體就是留守兒童,他們也是最弱勢的群體、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群體。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不僅給農村教育、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許多留守兒童出現逃學、厭學、學習適應不良、人際關係緊張、情感淡漠、脆弱、無助感、被遣棄感、無價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內向、攻擊性行為、退縮性行為、小偷小摸、自殺行為等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和溺水、觸電、燙傷、燒傷等生命安全事故。正因為留守兒童缺失親情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懷與愛,他們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們竭盡全力幫助這一個特殊的群體,因材施教,讓他們健康的成長、愉快的學習。現將本班的一個留守兒童進行分析。

學生趙某,男,8歲,父母為了生計在他3歲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來一次,平時都有年邁的奶奶照看,溺愛,學習無人監督,日常生活無人更好的管理。由於沒有父母的管教,缺少親情的關懷,他的身上存在以下問題:

1、自由散漫,上課不認真聽講,懶惰,從不寫作業。

2、個人衛生較差,同學們都不願意接近他,亂丟垃圾。

3、貪玩,有時逃課,甚至還帶著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課。

4、調皮、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時不服從老師管教。

由於從幼兒期便開始了與父母的長期分離,所以不僅與父母感情淡漠,在與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狹隘、孤僻等負面傾向。近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有66%的留守兒童不願意與代管家長、教師和同學說心裡話,還有30%留守兒童表示心裡怨恨父母。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紀40年代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東西是嬰幼兒應當有一個與母親(或一個穩定的代理母親)間溫暖、親密的連續不斷的關係。這一關係將直接導致一個人信賴和自我信任的形成,並且能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後代。他們認為人在生命頭兩年都會體驗到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狀態,而這種矛盾必須在那兩年解決好,否則兒童將會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嚴重的甚至無法與成人相處。他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早期有害環境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可以通過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持續長久的剝奪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因此,只要成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心理環境)及時地加以改善,讓他們多體驗一些父母及其他人的關愛,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一定會逐漸好轉。

一、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儘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

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展變化,以及時瞭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現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係,認清童年經歷對人一生髮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係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似的惡性迴圈。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絡,儘量多創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併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於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趙某後來就在父母的改變下對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於衷,可後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捨不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調撫養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在趙某的教育上,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之間曾一度發生意見分岐,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造成了家庭關係的緊張,這時只有他們的父母出來進行一定的協調、干預,才能保證家教力量的一貫性和一致性,防止過多的內耗。

全國目前有太多的留守兒童,這是我們的下一代中不容忽視的一大群體,他們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共同來解決,不能光靠他們父母來扛。一些打工者集中的大城市也成立了民工子弟學校,一些條件較好的公立學校也在降低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這樣也能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但願有更多有識之土能投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中來,但願以上那些好的做法及其它更有新意更有效的做法能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深入落實到每一位留守兒童身上。

讓所有的關注、愛心為他們這個特殊的群體托起一片藍天,並讓這片藍天永遠湛藍。讓我們的愛伴隨他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第3篇

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開放的日益全面深入,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國城鎮化的程序,縮短的城鄉的差距而且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的農民進城務工,同時也在廣大農村地區催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而且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在逐年增加中。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典型的弱勢群體,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出現了各種問題:學習情況不佳、行為習慣不良、人格發展不健全等。

我校地處蘇北偏遠落後地區,經濟十分落後、訊息異常閉塞、生活很是貧苦,許多村民為了家庭和兒女毅然決然地放下一切牽掛,奔赴都市,加入到洶湧的打工大潮之中。粗略統計,我校75%以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而且60%以上是父母雙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

在我任教的班中,除了三人父母親在家務農外做小生意外,其餘的二十五人都是留守兒童。在這個小團體裡有一個學生特點最典型。她就是王藝錦,今年還未滿十歲的她父母常年在外,有時過年過節都難得回來一次,跟隨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

王藝錦是個學困生,成績很差,作業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多數時候是不交作業,課後作業完成的時候更是少之又少的。這個孩子非常的內向,說話聲音很小很靦腆。上課的時候很少用心聽講,總是做小動作,老師問個問題要嗎不說話,要嗎說的什麼都聽不到。經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動作,你一批評她她就撇撇嘴聳聳肩,滿不在乎的樣子。不愛勞動不做值日。叫家長吧爺爺來了就說,她爸媽不在家,我們不識字什麼都不懂,老師多累累吧。真叫人無語啊。

經過半年的接觸、觀察和分析,我深刻地瞭解到王藝錦有如此表現的主要原

因:父母的離開和祖輩的溺愛使得他的個性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一般自由散漫,毫無拘束。學習作業無人問津,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

根據王藝錦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一套較切實際可行的計劃:一方面和方林的父母取得聯絡,要求他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至少兩週就打個電話詢問一下他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隨時和老師進行交流與探討,讓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爺爺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們嚴格管教方林,不要給他過分自由的空間。而應給他適當的壓力,讓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鍛鍊中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還根據他的性格特點和她談心告訴她她的優點,增強她的自信心,從小處要求她但求點滴的進步。對她他身上的眾多缺點在善意謙和的教導和嚴厲公正的批評中幫助他逐漸改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習慣。

經過將近一年的教育,王藝錦有了明顯的進步,現在的她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學習態度端正了許多,不完成作業的習慣和不認真聽講的習慣有了很大的改善,課堂紀律有所改進,小動作和交頭接耳少多了,情緒也相對穩定了不再自顧自做自己的事了,對勞動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值日主動認真熱心肯幹了,但是要想徹底改掉她身上的那些不足與缺點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堅持下,王藝錦會有更大的進步的,因為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給他一對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飛翔。

第4篇

1、學習不認真。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劉俊熙同學今年十歲了。在家裡是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呵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針對劉俊熙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裡,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1、根據劉俊熙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與其父母取得聯絡,讓他們勤與孩子打電話交流溝通。並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劉俊熙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劉俊熙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劉某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5篇

楊潔群同學是我校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家庭破裂父母離異,跟父親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單親家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是聽之任之。後來,父親打工去了,他跟隨年邁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氣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託在姑媽處,姑媽忙忙碌碌,哪有時間顧及她?就這樣,由於常期放任自流,她養成了自由散漫的個性。學習上,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很少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生活上,沒有約束力,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逃學成了家常便飯。

這類學生紀律觀念淡薄,遲到、早退的事時有發生,自己感興趣的課就聽聽,不感興趣的課就不聽或乾脆一走了之。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可能厭惡自己的家庭,因此到處遊蕩,行為散漫。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級學習互助小組,把班集體普遍的友愛傾注給留守兒童後進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集體溫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顆仁愛之心,經常設身處地地為留守兒童後進生考慮、解決問題,讓他們時時得到你的溫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幫助差生;課堂提問,多激勵留守兒童後進生踴躍發言,讓他們注意力集中,沒有時間讓思想開不差;班級活動,多給他們一展身手,表現自我的機會。

三、父母離異的學生,要求老師經常與他們交談,解開他們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帶給孩子的心理障礙儘量化解。

四、屢教不改的學生,要求老師多寓愛於嚴,嚴中有愛。

第6篇

幼兒園每天午飯前的半小時是吃水果時間。這週週二我照例用小刀幫每個幼兒的蘋果切切小,請孩子們排隊來我這裡拿蘋果。一個又一個孩子依次來拿蘋果,什麼也沒說,只是接過我手中的蘋果。但對每個孩子,我都故意拿著蘋果,裝作不給的樣子,想等哪個孩子拿到蘋果後聲謝謝。不是我想滿足被孩子尊重的虛榮心,而是想讓孩子學會感謝別人。

想借此機會讓孩子們明白,當別人為你做事後應該說聲謝謝,從小培養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孩子們對我的舉動很是不解。我也沒說什麼,只是對著他們笑。蘋果發完了,也沒有一個孩子想到說謝謝,我有些失落。等孩子們吃完蘋果後,我忍不住問孩子們說:剛才可能不少小朋友已經注意到,老師在給你們蘋果的時候,沒有把蘋果馬上遞給你們,是嗎?孩子們都注視著我,表情疑惑。我用平靜的目光從他們天真無邪的臉上一一滑過,說道:老師為什麼沒有把蘋果馬上遞給你們?剛說完,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老師跟我們鬧著玩老師逗我們呢老師也想吃……

這些回答我並不意外,應為畢竟還是孩子。我馬上叫孩子們安靜下來。其實呀,老師在等你們的一句話呢?孩子們都不解地盯著我。看到孩子們還是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接著說:剛才,你們拿蘋果時,老師為你們每個小朋友做什麼了?有孩子馬上搶著說老師幫我們把蘋果切開了一個口子。是嗎,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我順勢問道:老師幫你們切好口子,你們就可以馬上吃蘋果了。這樣吃蘋果也就方便很多了哦。那你們該對老師說些什麼?這時聽到一個細細的聲音在說:謝謝。我笑著說道:說對了。小朋友,記住,以後老師給你們發蘋果或盛飯的時候,在你們有困難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千萬別忘記說聲squo;謝謝squo;。孩子們一起回答知道了。

第二天吃香蕉時,我還是照例為孩子們分香蕉。剛開始時,幾個孩子好像忘了昨天的事,後來a說了一聲謝謝後,每個上來拿蘋果的孩子都會說聲謝謝。下午b的積木掉到地上,c馬上幫他撿起來。這時聽見b對c說了聲謝謝

我從心裡感到高興。而當孩子們為我做了什麼事時,我也會對他們說謝謝。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播種思想,收穫行動;播種行動,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靈深處最美的天使,願天下所有教師能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叩開孩子的心扉,去喚醒這個天使,讓感謝成為習慣。到那時,我們的世界就會瀰漫著愛的芳香。

第7篇

留守兒童是典型的弱勢群體,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雙重缺失,造成了他們在學習和心理方面存在種種問題。據調查統計,留守兒童他們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膽小怕事;有的活潑好動,經常違規亂紀;有的爭強好鬥,性格粗暴;還有的&b&b.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關注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因材施教,促其發展。下面對我班的一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分析。

學生黃某,男,12歲,父母離異後另組家庭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由姥姥照料。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行為習慣差,上、下課都特別好動,無法剋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

2、懶惰、畏難心理。學習上怕用功、怕動腦、怕發言、怕作業,上課打不起精神來,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沒有人約束,隨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小到課堂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熱情,總想逃避,參與意識淡薄。好像班級裡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沒關係,逃避一切,遊離於班集體和同學之外。

我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各種方式接觸留守孩子黃某和他的家

1、長輩關心不當。姥姥對孩子是打心眼裡愛,但是缺少嚴格的管教,凡事都遷就著孩子,導致黃某作業不認真完成,老師催促他交作業就抄襲別人的作業。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於家庭的這種特殊性,黃某自小和家長很少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種粗暴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3、內心深處自卑,由於他的成績一直不理想,平時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使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害怕競爭,害怕失敗,不願參加任何集體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發現他身上的問題主要源於家長和他的懶惰和不自信,於是我決定從他的家長和本人兩方面入手採取措施。

1、幫助家長走出愛的誤區,我利用課餘時間和他的姥姥交談,同時我對黃某提出以下建議:

①在孩子犯錯時應該讓他接受正確的批評,讓他認識到錯誤,鼓勵他改正。

②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的辦法,先讓孩子自己鑽研,藉助字典、詞典這些必備的工具書解決,實在不懂的讓他問老師和同學,不能養成不做作業和抄襲他人作業的壞習慣。

③父母要經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並對孩子取得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2、幫助孩子樹立自信,融入集體,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

①利用表揚樹立信心。針對孩子平時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和成功都給予表揚,讓他體會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和喜悅,逐步樹立自信。

②針對實際,設立小目標。在孩子走出低谷後,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轉到學習上,使他知道學生要以學習為主,按時上學,完成作業是一名合格學生最起碼的任務。

經過我和孩子家長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時間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1、雖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賴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

2、他已認識到按時完成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做到的,儘管他的作業書寫和質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時完成作業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3、經常能看到他和同學們嬉戲時活潑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

孩子的轉變讓我真正感到給孩子自信就是給孩子成功的鑰匙,而孩子家長轉變以及自己所做的一切使我想到高爾基說過的話: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要教育他們卻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有信心轉變黃某,讓他健康茁壯地成長。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