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陋室銘》教案7篇 《探究《陋室銘》的教學方案:展現卓越文學格調》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份名為《陋室銘》的教案,該教案依據作者劉禹錫的詩作《陋室銘》設計而成。通過分析詩歌內容、情感表達和文學技巧等要點,教案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與欣賞這首古文名篇,並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審美情趣。

《陋室銘》教案7篇 《探究《陋室銘》的教學方案:展現卓越文學格調》

第1篇

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1、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說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設有一簡陋室,那裡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二、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

5、師:那麼,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2.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並說說為什麼喜歡?

五、小結寫法: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

投影: “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陋室銘》教案7篇 《探究《陋室銘》的教學方案:展現卓越文學格調》 第2張

第2篇

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傾向,結合個人的認知體驗闡發閱讀體悟,汲取精神營養。

五、瞭解“銘”的特點和託物言志的特點,以及瞭解“興”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一、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瞭解文言大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裡雲:混張文憑。”

看得出大家很開心,不光是因為這位同學讀得好,也因為它的內容確實引人發笑,這首“考試銘”只是一種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詩的?(生答)雖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沒有什麼價值。只有劉禹錫,有真情實感,才寫出流傳於世的佳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那篇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絕唱——《陋室銘》。

現在請大家先聽錄音,在聽錄音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錄音裡的停頓、字音。好了,來聽!

聽完錄音,大家肯定對題目有些不解。“陋室”當然就不用說了,那“銘”呢?誰來說說什麼是“銘”。(生述)

對,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三、錄音朗讀非常優美,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那我們也試著來讀一下課文。(生齊讀)

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讀,在他讀的時候,大家仔細聽。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頓、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畫出來。

(讀完之後)評價賞識:他讀得字音都很標準,就是停頓出了錯。大家知道是哪處麼?同學們來指出,總體來說,他讀得很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我相信大家一定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請大家暢所欲言,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巡視)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一會我再考察大家討論的結果。

在大家的合作過程中,老師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現在讓我們共同瞭解並掌握它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擾亂,勞,使……勞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釋下這句。注意絲竹,這裡代指音樂。

無絲竹之亂耳絲竹,指管絃樂,這裡指聲音。今指絲綢和竹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這篇課文已經明朗化了,為了更深入得了解課文,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再讀一次課文。

同學們讀的是越來越好了,那麼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發現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麼規律嗎?

有些字很押韻。能具體找出是哪些字嗎?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稍微細心一點的學生應該還注意到,這些字都在第幾句的後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說都在偶句的韻腳上押韻,這也是前面我們所講到的“銘”這種文體的特徵,一般都是要用韻的。

大家說說,這篇銘文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呢?

那大家可以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表達作者寫作目的的'語言麼?是怎麼樣引出德馨的呢?前兩句是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作者已經從那三方面說明了陋室不陋,又為什麼寫“南陽……,西蜀……”?有什麼作用?

最後一句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會不會重複?與早自習預習過的作者情況相結合考慮。

作者先用比興、對偶,引出“陋室不陋”,又從自然環境的優美,往來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襯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諸葛廬”“子云亭”做類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

那麼,大家是否同意作者這種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見,如果你是劉禹錫,你在當時被排擠的情況下會怎麼做?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處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態度。

第3篇

知識目標: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進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理解“銘”這種文體,可以賞析並仿寫對偶句乃至銘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字研讀及課外知識延伸,理解作者劉禹錫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並進而理解中國古今名士的閒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2、學習銘文的寫作手法,尤其是比興和類比的手法!

3、反覆吟誦乃至當堂理解背誦。教學難點:通過有效教學,使學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國古今名士的閒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夠靜聽賢明之心!

?陋室銘》是一篇語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劉禹錫受人擠兌而住的簡陋房屋,但作者為它作銘,託物言志,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真可謂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勵了太多的中國文人,所以在純粹“賞析”的教學設計上,教會學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樣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懷,是上課的重難點。至於銘文的寫作手法,如“比興、對偶和類比”學生很容易掌握,會仿寫即可!

1、匯入:人的一生當中,必定會經歷很多挫折和磨難,但是,越是苦難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蕩胸襟和勵志情懷!一路走來,我們接觸過蘇軾被貶但仍“夜遊承天寺”,釋懷地吟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龔自珍被迫離開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今天,我們再來聽一聽又一個被貶文人劉禹錫的故事,看看他又經歷了什麼?

2、【多媒體展示】話說唐朝詩人劉禹錫因參加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到和州做“通判”,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裡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策某是個勢利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安排劉禹錫住在偏遠的'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高興,還撰寫了一副對聯貼於房門,請大家讀一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氣壞了策知縣,於是又劉禹錫搬到城北門的,一間半小房子。因為新居處於德勝河邊,環境也不錯。劉禹錫也沒有計較,依然安心住下,又寫了一副對聯,請大家讀一讀:“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見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劉禹錫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簡陋房間。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了一篇《陋室銘》一文,並請人刻於石頭上,立在門前。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氣出來的千古名篇《陋室銘》。

3、全班齊讀《陋室銘》,請大家感悟一下劉禹錫要借文章表達自己的什麼想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那麼,既然肯定這是一間陋室,作者身居陋室卻說“不陋”原因為何?明確:居室環境--清幽雅緻交往之人--高雅脫俗日常生活--修身養性

5、文章開頭和結尾看似和陋室沒有關係,它們有什麼作用呢?明確:用名山名水來類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名廬名亭及名人名言來類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代入諸葛亮、揚雄、孔子的典故)聯想一下,有沒有其他類似的高潔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惟吾德馨”的含義!

6、帶著一種崇敬之心,再次朗讀《陋室銘》,順著思路當堂背誦。

7、瞭解“銘”這種文體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8、作業:仿照《陋室銘》,修改《教室銘》,讓它成為勵志、高雅的好韻文!

第4篇

2、劉禹錫被貶謫時,受到排擠欺壓,居住於一間陋室,他的心態可能是怎樣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朗讀課文,作者是分幾個層次表現陋室因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為了說山道水嗎?

(2)“仙”“龍”有暗指什麼?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2)“上”“入”兩字是什麼用法,這樣用給人怎樣的感受?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可能暗示什麼?

交往風雅:(1)“鴻儒”指什麼?“白丁”指什麼?

(3)想象作者寫這兩句話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

情趣高雅:(1)什麼叫“素琴”?什麼叫“金經”?

(3)“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是否矛盾?

(4)“無案牘之勞形”表現作者追求怎樣的生活狀態?

(1)、寫自己的陋室、表現自己心志、精神追求,作者卻為何宕開一筆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是不是把話題扯遠了,偏題了?

(2)寫諸葛亮、揚雄的兩句話刪去對作者的思想的表達有沒有影響?

(1)引用孔子的話的作用僅僅是再次強調陋室不陋嗎?

本文雖然短小,但結構層次鮮明,體現了中國寫文章強調“起承轉合”的特點。

用清晰的思路表現了作者安貧樂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劉禹錫的《陋室銘》流傳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練工整的語言表達出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如何讓八年級孩子透過文字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進行了深入的文字分析之後,將朗讀作為了這節課教學的一個抓手,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品質。

朗讀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要抓手,朗讀和課文理解是互為補充的,朗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理解之後,朗讀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每一次讓學生朗讀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這次朗讀是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要對學生提哪些要求?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學生的朗讀能力才會提高,自然也就滲入了對課文的理解。

匯入之後,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讀,對學生的要求是大聲,意在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學習文言文的氛圍。但我還是忽略了一點,應該讓學生上黑板寫一寫“馨”、“鴻”等字,對於中學生來說,寫字的基礎還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詞之後我又讓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帶領全班齊讀了課文,並進一步提出“整齊、準確、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讀,三次要求,完成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在重點讀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陋室為什麼會被稱為陋室?你認為它陋還是不陋?”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並在文中圈畫相關詞句。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這也是基於“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讀課文,並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動,有感情”。學生的朗讀較整體感知時有了提高。重點讀析部分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通過一個大問題的設計基本能夠幫助學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較清晰,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落實了“德馨”、“上”、“鴻儒”、“白丁”、“勞”等詞的意思。在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不少問題,重點字詞的落實還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反覆推敲;在分析課文時雖然有朗讀,但對一些重點句的朗讀還缺乏細緻的指導以及示範朗讀。

在拓展遷移部分,我讓學生談讀了此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麼?並寫成敘議結合的,目的是想讓他們將課文中學到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文以載道,對整節課的學習內容也是一個內化。

以有感情的背誦課文作為整節課的結尾,達到鞏固的目的。

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大的環節沒有問題,思路比較清晰,課堂氣氛也調動得不錯,媒體的適時使用對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整節課也是圍繞著教學重點展開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重點字詞的敲打落實上。

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重點的文言實詞的敲打和落實,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實實在在;其次是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以及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工具書的使用,課文註釋的關注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次要關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讓學生的發言為我所用。

第5篇

一、以《酬樂天揚州席上出逢見贈》匯入,學生介紹作者。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 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管絃等樂器,這裡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2、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6、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6篇

3、情感: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4、態度: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的評價古人。

本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榮利的品德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物的描繪,形容其特徵,表達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陋室”,簡陋的房子。“銘”,本是刻於金屬器具和碑文上用以敘述生平事蹟的一些讚頌或警戒性的文字,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闢。採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雲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質疑: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解惑:從山水寫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這裡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質疑:文中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陋。用仙和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耐人尋味。既然山之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質疑:《陋室銘》中哪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請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譯為:這是簡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質疑: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然而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這樣的陋室,試想主人還會覺得“陋“嗎?

質疑:既然這篇文章是寫陋室,為什麼在結尾要說“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嗎?

解惑:這篇文章是要體現主人的品德高尚,雖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了。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說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怎樣理解絲竹亂耳?他後面不是自己也在彈琴嗎?

在陋室中談談古琴,心無旁騖,作自娛自樂,享受自己創造的音樂氛圍,不失為一種清淨的世外生活。絲竹,借代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這裡面的“奏樂”實際是朝廷的統治階級每日縱情於歌舞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說這種聲音對於作者來說是很嘈雜的。

1、相關連結:劉禹錫(772~843),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他和同時代的柳宗元交誼深厚,曾受柳宗元遺託,編就《河東先生集》,為《柳河東全集》的古本。同時,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貶,有很多唱和的詩篇。本文是他被貶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寫的。

2、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又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呢?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家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覺得你的家很溫暖,請給你的房子取名為“港灣”;如果你喜歡做畫,請給你的房子取名為“碧丹”。

學習本文,首先應把握“銘”這種文體的特徵;其次要反覆朗讀、背誦,讀時要讀準字音;最後還應掌握重點字詞、語句的含義。

?陋室銘》的'作者是,代人。“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本文作者和交誼頗深,人稱“劉柳”;後與唱和甚多,亦並稱“劉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是什麼?

2、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什麼?

3、《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絃、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1、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賞析。

⑴從陋室的優美的自然環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⑶從陋室往來客人的不俗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⑷引用西漢揚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運用類比和引證,有力地證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提示:文章以駢句為主,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加之文章一韻到底,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

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吉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①看字,子②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③,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④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1、給“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中的“見”字註上拼音。

2、在我們學過的文言詞語中,還有哪些詞與文中加點的“餘”字意思相同?請任寫一個。

3、根據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兩個方框內各填一個字。甲:乙:

5、讀書要善於積累。古人關於讀書有許多名言名句,你積累過嗎?請任意寫一句。

第7篇

一.直接匯入新課簡介劉禹錫、陋室銘的來歷和“銘”這種文體。(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連任刺史等官職,《陋室銘》就是他被貶後任和州刺史時所寫。他和柳宗元交誼很深。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本文“陋室銘”,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裡的文章。)

2.根據頁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先個人譯,有疑難小組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來理解),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可以給課文內容配上怎樣的畫面。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全班交流提問:本文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不慕榮華、安貧樂道的情趣,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學生髮表見解並評價四.聯絡現實,發表見解出示仿寫篇《學生銘》,提要求有學生學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後仿寫了一篇《學生銘》,你覺得它反映的是何種學習態度?你對這樣的學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說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說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裡說,混張文憑。學生交流談看法。

五.學生仿作看了剛才的學生銘,瞭解了劉禹錫借陋室以言志,表達自己不貪戀富貴榮華,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你能否借鑑他們的寫法寫一篇仿作?

1、為自己要仿寫的內容選定標題,如“電腦銘”,“考試銘”,“旅遊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