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雷電頌》教案7篇 開啟科學世界之門——《雷電頌》教學設計方案

《雷電頌》教案是一份集文化、歷史和語言學習於一體的教案,為中國小生學習古詩詞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本教案對於《雷電頌》的作者、內容和文化背景進行了深入解析,同時還有多種練習題目,可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和掌握。

《雷電頌》教案7篇 開啟科學世界之門——《雷電頌》教學設計方案

第1篇

1、理解、積累“睥睨、汙穢、犀利、馳騁、鞭撻”等詞語。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1、誦讀,體味文章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感受情感律動。

2、體會課文抓住事物的特徵展開的豐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培養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3、品味語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內涵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德育目標 理解屈原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教學重點 誦讀並背誦課文前六段。體會作品第雄偉氣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學難點 聯絡背景資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的靈魂和高潮——《雷電頌》,去傾聽詩人的抒情獨白。(板書課題、作者)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疏解字詞。

思考: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會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1)文中的風雷電,洞庭湖、東海、長江,有形、無形的'長劍,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等物象象徵了什麼?運用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2)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錶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4、學生通讀全文,結合具體語句品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思考:與以前我們學過的郭沫若詩歌《天上街市》《靜夜》相比,《雷電

閱讀歷史劇《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內容,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 主 擬 “東皇太一”等眾神:象徵人世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 義 人 間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和官僚

《雷電頌》教案7篇 開啟科學世界之門——《雷電頌》教學設計方案 第2張

第2篇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徵展開想像,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戰鬥激情。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現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繫著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面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課文在形式上並不押韻,但節奏分明,聲調鏗鏘有力,要求學生反覆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文章氣勢,並談感受。

?雷電頌》這段獨白,大致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風、雷、電的期待與歌頌,一是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聲威的發展,和屈原的感情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層(1~3段),呼喚風暴怒吼,由衷讚美“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

第二層(4~6段),呼喚風、雷、電,表達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強烈願望。

第三層(7~8段),讚頌閃電的光明與火花,並決心與之一起燒燬一切黑暗勢力。

第四層(9—12段),義正辭嚴地詰責“土偶木梗”,表示與汙穢、邪惡,勢不兩立。

這是一首結構嚴謹的散文詩。全詩五個層次先分後合,緊密相連,由風,及雷,及電;由詛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頌火進射出光明,再到燒燬一切偶像。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一氣呵成,使詩人的滿腔怒火和對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現。

提問:課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說說風、雷、電等形象象徵了什麼,再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文中屈原藉助於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讚美。

風、雷、電,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在詩人心目中,已經成為一種戰勝黑暗的力量,詩人又把自己的偉大戰鬥精神融入咆哮的風,轟隆隆的雷和閃耀的電之中。風雷電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開”,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勢力進行殊死的搏鬥。因此,屈原對風雷電的歌頌,也是對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正義力量的歌頌。

此外。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這些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

反覆、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發洩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湧奔騰。

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你,你紅著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麼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鬥力。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本文是歷史劇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雷電獨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第3篇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查詢有關屈原和郭沫若的資料,並製作成課件進行展示,瞭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點評論。

3、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跟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參考:激情澎湃,氣勢雄渾。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4、根據剛剛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假設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讀全文。

5、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參考:第一部分(從“風!”……“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第二部分(從“把你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1、跳讀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說說這裡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2、通過前邊的朗讀及對屈原內心情感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3、課文中作者將很多事物都賦予了其他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聯絡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4、《雷電頌》這段獨白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參考:運用擬人兼呼告,最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運用排比和反覆,使句式整齊;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

談談你讀了《雷電頌》後是否和本詩的作者有類似的感受?嘗試著也將其寫下來。

2、閱讀郭沫若《鳳凰涅槃》,進一步瞭解郭沫若的寫作風格。

第4篇

知識與潛力目標:1、理解、積累“睥睨、汙穢、犀利、馳騁、鞭撻”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目標:3、誦讀,體味文章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感受情感律動;

情感與價值目標:4、理解屈原深切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在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郭沫若的一篇現代詩《天上的街市》,已經對郭老的豐富想象力有所瞭解,這天,我們再一次學習他的作品,以感受其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

睥睨(pìnì):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貌。 佇(zhù)立:長時間地站著。躊躇:猶豫。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迸(pèng)射眩(xuàn)目稽(qǐ)首 擺弄:擺佈。馳騁(chíchěng):(騎馬)賓士。 虐(nüè)待:用殘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撻(tà):鞭打。比喻抨擊。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懺悔:認識了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而感覺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乾脆。 (二)介紹《屈原》話劇

在《屈原》一劇裡作者始終把屈原這個人物放到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中進行刻畫,用不斷激化的戲劇衝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頂峰,使人物性格在矛盾高潮時得到最鮮明、最強烈的展現。 五幕劇中矛盾衝突是直線上升的:第一幕:屈原家……;第二幕:後宮……;第三幕:屈原家……;第四幕:城外……;第五幕:尾聲……。

?屈原》全劇就是這樣透過矛盾的不斷激化,塑造出一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有崇高的道德情操,無私無畏的愛國志士的形象。

戲劇的文學部分,通稱為劇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與詩歌、散文、小說並列。戲劇的三個集中:時間的高度集中,矛盾的高度集中,人物的'高度集中。……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寫於1942年1月。當時是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時值“皖南事變,,以後,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雷電頌》出此刻《屈原》第五幕第二場。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他手足帶著刑具,頸上繫著長鏈,散發披肩,獨身徘徊。這時,狂風咆哮,電閃雷鳴。應對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他激憤的情緒發展到極點,他的心像火一樣燃燒起來,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自――《雷電頌》。它是屈原鬥爭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全劇高潮中最強力的一個音符。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而“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等語句,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方法,也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第5篇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初步瞭解戲劇文學的特點——劇本主要靠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3、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1、聽一讀一賞一讀:讓學生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體悟、理解。

2、課堂討論: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形成朗讀、思維、說話多維交流。

3、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感受,理解課文,走進人物。

提供參考書籍及相關網站,讓學生走近戲劇,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教師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湧的沅水岸邊的仰天長問,情境匯入新課,教師板書課題。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繫祖國。楚國被攻佔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黑暗的時候。蔣介石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

預習作業詳見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前熱身”部分內容。

多媒體課件展現情境及課文錄音,學生欣賞體驗,品味文章語言,體悟文章氣勢,並談整體感受。

2、模仿朗讀:根據剛剛所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自由朗讀全文。

3、與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內心深處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戲劇藝術表現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內心深刻而複雜的矛盾。本文充分展開藝術聯想,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戲劇衝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二處,以達到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

4、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

兩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神力,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雷電頌》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我們能夠從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庭,並說說這裡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感情。

1、學生誦讀,以讀帶品,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3、學生就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談有所感的句段,並讀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人。

5、在朗讀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很多事物賦予了其它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別的含義?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絡,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6、討論:《雷電頌》這段獨白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7、全體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從區域性理解回到整體感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內深化”部分內容,並評講。

1、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外拓展”部分內容。

第6篇

?雷電頌》是一首詩與劇的融合(即將詩篇融入劇情)的優秀的散文詩,劇中屈原借風、雷、電抒發滿腔激憤,藉助象徵、擬人、呼告等修辭手法表現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以及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本設計的意圖是在學生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想像、探討、交流讓學生理解屈原的感情和精神感召力。體會詩篇融入劇情增強劇作詩一般的激情。

此前佈置預習,學生查閱有關屈原的`資料,課堂上交流。

學生品味課文意境,想象情景,達到入境這一步,進而調控情緒,活化智力因素,提高認知能力。

呼喚風雷電,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象徵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絡,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要領,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象徵能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土偶土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感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方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還運用了反覆、排比、比喻、反問等方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重放《命運》學生調動最激越的情感,大聲朗讀並背誦前6段,在朗讀中想像劇中情景,洞察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

第7篇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

1、初步瞭解戲劇文學的特點一—劇本主要靠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2、瞭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1、聽一讀一賞一讀: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體悟、理解。

2、課堂討論:培養閱讀欣賞能力,形成朗讀、思維、說話多維交流。

3、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各種器官的感受,理解課文,走進人物。

風雷電,洞庭湖、東海、長江,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寫這些景象時,運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仔細分析一下。(研討與練習二)

象徵手法。屈原是光明正義的化身;風雷電象徵能變革黑暗現實的偉大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象徵人民群眾;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身前佩戴的長劍;無形的長劍象徵象徵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徵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的……小島象徵能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

象徵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可感。

3、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錶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與練習一)

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明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人。

5、舉例說說課文使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1)課文通篇運用了擬人兼呼告的手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2)運用了反覆、排比、比喻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白更有氣勢。

(3)運用反問、設問等,呼喚指斥,更增強了獨白的戰鬥力。

(1)內心獨白想像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巨集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2)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3)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會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3)迸(bènɡ)射(4)鞭撻(tà)(5)犀(xī)利。

(4)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後的一種新詩。漢武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楚辭》,從此,“楚辭”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至於後人以《離騷》為代表稱之為“騷”,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不符實,卻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形區別開來。

本文是歷史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這篇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

“雷電獨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徹底蹂躪詩人自尊的靈魂噴薄而出的詩。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它使全劇主題思想鮮明地突現出來。這篇散文詩,想像瑰麗奇特,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