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因數與倍數》數學教學反思3篇 數學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教授因數與倍數?

本文主要反思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針對學生習慣單純記憶不理解、缺乏實踐經驗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實用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

《因數與倍數》數學教學反思3篇 數學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教授因數與倍數?

第1篇

複習課是教學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對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複習課不是新授課的簡單重複,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與新授課同樣重要的作用,但是又與新授課有著本質的區別和聯絡。複習課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反饋矯正、展示交流等環節,複習時,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整理知識結構,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而把點狀分佈的知識連線成線,如同把散亂的珍珠穿成了漂亮的珍珠鏈,拿起一顆,就能連起一串。如何上好複習課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下面是我在複習四年級下冊第九單元《倍數與因數》時,兩次不同的主要教學過程及本人對這兩次課的印象和反思。

第一次教學是這樣的:我先請學生回憶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內容;接著讓全體學生背誦了倍數、因數、偶數、奇數、合數、素數等概念和是2、3、5的倍數的特徵;最後,出示了很多型別的習題,如找倍數與因數的,判斷素數與合數的,根據2、3、5的倍數特徵填數的……。

整節課教師忙得不亦樂呼,幻燈片換了一張又一張,看起來似乎什麼內容都複習了;學生就像趕集一樣,做了這一題又忙哪一題,但收穫甚微。

這次是蘇教版教材的第一輪使用,我這個從事多年人教版教學的老教師雖在新課改培訓中加大了新課程理念的學習,但因多年產生的教學習慣而很難有所真正的改變,是基於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認為單元複習就是由教師帶領學生把知識點再全部掃描一下,多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反覆操練,只有讓學生當上了熟練工,才能應付考試。而這種炒冷飯的複習課,忽視了重點、難點,學生茫然地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學習沒有了主動性,教學效果當然不樂觀。

第二次教學時,我在複習課前先讓學生反思自己本單元的哪些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還掌握得不好並整理成書面材料。在批閱了學生整理的書面材料後,發現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寫一個數的因數寫不全,判斷一個數是否同時是2、3、5的倍數時有困難,對於一些特殊的素數、合數與奇數、偶數的特徵掌握不好。因此,複習時,我先請每個學生任意寫一個兩位數,寫完後觀察這個數有什麼特點,並結合這一單元學到的概念說一說。然後出示了一道開放題:“誰能根據11、15、21、37、45、48、57、60、83、90這些數提與本單元的知識有關的問題?’學生思維活躍。有的提:“請判斷哪些是素數,哪些是合數,哪些是奇數,哪些是偶數?”有的提:“請寫出這些數中每個合數的全部因數。”有的提:“這10個數中,哪些數同時是2和3的倍數?哪些數同時有因數3和5?哪些數既是2的倍數又有因數5?哪些數同時是2、3、5的倍數?”每次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都及時組織學生完成練習。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下48□,讓學生繼續思考:要使48□既有因數2,又是3的倍數,□裡應該填多少?有學生說0、2、4、6、8都可以。有學生馬上反駁說,2、4、8都不可以,只能填0或者6。教師追問原因,相機複習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接著出示問題:”如果要使□48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裡應該填多少?”學生討論完後,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比較48□和□48,同樣要填一個數字,使它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為什麼答案不同?”有了前面的對比練習,學生終於明白在口填數的訣竅所在:既要考慮整除的特徵,又要觀察數字所處的位置。這時,教師強調要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最後,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拿出錯題集,先自己複習,然後以同桌兩人為一組,出題考對方,教師巡視指導。

課堂上不時有學生間的爭論,有學生舉手請教老師、有同學之間的互助,每個學生學的都很積極主動,全然沒有複習課的單調枯燥之感。

這次的複習是基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本著尊重學生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後教,抓住重點、難點,設計有層次的習題,舉一反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求習題的多樣繁雜,但求啟用每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自學中學會發現、在傾聽中學會理解、在討論中學會思辨。

《因數與倍數》數學教學反思3篇 數學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教授因數與倍數?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把《倍數和因數》這個單元上完了,這個單元的內容教材上安排了7課時,可是我卻上了10課時。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就意識到這個單元的概念比較多,學生肯定會產生混淆。於是我在上課時特別注意了每個概念的講解,儘可能的讓學生體會每個概念間的聯絡與區別。這個單元上完以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讓我搞不清。

“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讓我搞不清。我記得以前教六年級的時候,書上說的是“倍數和約數”,而不是現在的“倍數和因數”。我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為什麼現在的書上為什麼要把“倍數和約數”改成“倍數和因數”。不過我現在正在上網查資料和請教別人,相信要不了不久我會把這個問題給搞清楚的。

二、為什麼本冊書上在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我的頭腦也許還受以前書的影響,我認為說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似乎只有談到了整除,才有資格說到“倍數與因數”,但是我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書上在這裡不提整除的好處。但是我的心裡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國標版教材到底在什麼時候什麼數學環境下才提出“整除”這個概念的,我現在期待在國標版的教材上看到“整除”這個概念。

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能很容易的發現2和5的倍數的特徵,對於3的倍數的特徵,學生就發現不了了。我感覺書上的那種方法比較機械,肯定會有一種更好的方法能引導學生找出3的倍數的特徵,只不過到現在我還沒想出來,不知道誰有好辦法能告訴我一下,在這裡我先謝謝了。

四、我覺得這個單元上完以後,一定要讓學生搞清楚“偶數與奇數”是對應存在的,“素數與合數”也是對應存在的。這兩組數之間不能搞混淆。這兩組數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們的分數標準不同,當然它們之間也有交叉的部分。我這個單元上完以後,給學生做了這樣的一組題目。

(學生的回答是:可以稱它為偶數、合數、自然數,還可以稱它為整數)

這道題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到同樣一個數,由於看的角度不一樣,它就有不同的名稱。

(1)、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2)、所有的奇數都是素數………………………()

(3)、所有的合數都是偶數………………………()

(4)、所有的素數都是奇數………………………()

這一組題目做下來,我感覺對於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單元的概念還是很有幫助的。

成功之處:先讓學生看主題兔,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後採取自學的方法,讓學生自悟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及因數和倍數所指的數的範圍。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有收有放,收放適度。

不足之處:在鞏固新知中,第3題:在36、4、9、12、3、0這些數中,誰和誰有因數和倍數關係。學生的解答出現遺漏現象。

聽教師說,這部分內容現在的教學設計與以前的不一樣了。以前是以定理的方式出現的,而現在的教材則從形象入手“用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並在小組裡交流”。也就是說現在的教材讓學生藉助舊知——乘法與除法算式來學習新知——倍數與因數。當時,那位老師說:“學生能弄清倍數與因數嗎?”當時,我根據自己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與接受程度回答的是“還好”。就我對這本教材的理解,我覺得教材從直觀入手來教學新知,還是比較合理的。

首先,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抽象理解水平還沒有到能直接接納定理的程度,或者說國小數學教學的任務更多地在於培養學生對於數學的興趣、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與基本的數學經驗,主要不是掌握抽象的定理。他們學習數學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國小教師的重任在於傳達給學生這樣一個聲音:數學是好玩的、更是值得玩的!

在課後的檢測中,我教的兩個班中,只有一兩個學生把倍數和因數弄反了。而且學生對於似乎抽象的數興趣濃厚,激情滿滿。現在想來,教材關鍵在於釐清倍數、因數的內在聯絡與區別,用更接近學生生活的直觀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數學內容。我在說明倍數、因數與自然數的依存關係時,舉的例子是:我們能說××是兒子嗎?××是弟弟嗎?……。這樣使學生明白我們應該說的是××是××的倍數、××是××的因數。

當然,這一節新授課的容量是很大的,上課時只是滲透了倍數、因數的概念與基本特點。因此,我們還需要對這部分內容進一步鞏固。

第3篇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數學課堂中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表達,離不開教師的培養,今天在教學前,教師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能力。因為今天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教師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書上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然後自己用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由這些乘法算式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當學生認識了倍數之後,教師進行了設問:8是4的倍數,那反過來4和8是什麼關係呢?儘管學生無法回答,但卻給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數”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8是4的倍數,反過來4就是8的因數,接下來2和8的關係,學生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