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篇

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過程反思的一種文字材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篇,感謝您的參閱。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6篇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1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這一課教材設計了一個用邊長6釐米和4釐米正方形鋪長18釐米,寬12釐米長方形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索公因數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通過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知識來引入公因數的認識。使學生初步體會學習公因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有著重要作用。

這節課的上課情況感覺較好,課堂比較流暢,重難點也都注意到了,但是通過學生作業反饋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在尋找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容易出現漏掉因數的情況,如9的因數容易漏掉因數3等。在寫公因數的示意圖時,部分學生出現中間寫了公因數後,兩邊還是將所有因數都寫了進去,這一情況在預設時我雖然想到了學生會錯,也在課堂上進行了說明,但是少數學生還是出現了錯誤。

用例舉的策略找出所有公因數的教學中,教材上有種層次不同學生可以掌握的方法參考,在這裡的教學中我只是參照教材注重了這兩種方法的講解,這裡教材的應是要求學生有序地列舉就行了,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的方法可以不一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有些學生運用了一些比較獨特的方法尋找公因數,教師應該給予肯定,說明只要有序地列舉出因數來尋找公因數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學生出現的各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體會哪種方法更好,更適合自己,進而對自己的演算法進行優化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2

【多問幾個為什麼】

1、出差兩天,今日回來,與孩子們繼續暢遊《公倍數和公因數》單元。

思維一旦被激發,就有點一發不可收拾。

從第一課時開始,孩子們與我是完全浸潤在了公倍數與公因數的歡樂中。我的態度也從一開始對教材安排的質疑,到現在極力擁護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給孩子們一個構建的機會,孩子們才能在構建過程中頻頻發起智慧的邀請。

在學習公倍數的時候,課上巧遇“思維定勢”,孩子們以為兩個數的公倍數就是它們的乘積;但是在解決書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數是多少時,猛然發現,這個方法不能次次實施。孩子們提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小彧發現,如果將錯就錯,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並且,小彧通過舉例,把這個發現從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為當時還未學習公因數,我就躲避了問題的內裡。

小何在備學中說,我最大的問題是,我知道小彧的說法是對的,但是為何6和9兩個數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數,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數,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呵呵,好傢伙,知道了是什麼,自覺追問了為什麼?

明天我們要對本章節的內容做個整體梳理,我準備結合短除法,讓孩子們意識到小何追問思想的可貴,以及這個方法可行之處究竟是什麼。

2、孩子們很愛思考,從第一課時的下課時間開始,就發現兩個數若有倍數關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很奇妙,就是較大的數。

第二課時,我們通過教材上的習題,一起說了這個規律,即訴說了看到的表面現象。

孩子們還不甘心,提出了問題,為什麼兩個數是倍數關係,最小公倍數就是大的那個數呢?

一時安靜後,好幾個孩子舉高手,並說清了原因:大數本身是小數的倍數,大數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數,理所應當是兩數的最小公倍數。

3、公倍數的種種猜想,在學習公因數的時候,思想方法得到了遷移。

第一課時,孩子們提出各種猜想,求最大公因數,會不會也像公倍數中兩個數有特殊關係,就能輕鬆的求出結果?

【孩子們+數學=好玩。】

要做找公倍數的上本子作業了,我板書給孩子們看書寫格式,他們拉著臉。

我說,我小時候,就是寫這麼多字的。不過,我可以介紹你們寫一種簡單的,用“【】”包住兩個數,中間用逗號隔開,這樣就能代替寫這麼多字。孩子們一看,多方便呀!居然都“啪啪啪”鼓起掌來,哈!

我滿懷愜意的說,你們的掌聲與微笑中包含著對數學簡潔美的追求啊!

孩子們爽歪歪了。

不過事後,一個資深老師告訴我,這個環節,如果讓孩子們創造一下,如何追求簡潔。也許,這樣對於孩子們的思維發展更有效。一想,我也同意這般。

一節課,只要知識目標達成,那麼,過程方法與情意目標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達成過程方法目標的旅程中,豈有不快樂,不感受到豐富體驗的?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3

一、分析基礎知識,準確制定教學目標。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倍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知道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我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準確地制定了教學目標,即理解公因數及最大公因數的意義。知道任意兩個數都有公因數;能夠採用列舉法找到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通過動手、觀察、思考等教學活動,從拼擺過程中發現公因數,再通過進一步探究明確公因數及最大公因數的含義。

二、在現實的情境中教學概念,藉助直觀操作活動,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以往教學公因數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兩個自然數的因數,然後讓學生髮現有的因數是兩個數公有的,從而揭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而本節課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找出已知面積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確定怎樣使這樣的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新的長方形。其次,引導學生觀察這樣的幾組資料與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係——右面的這些資料都是左面這些資料的因數。三是揭示出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含義——指出用紅筆標出的這些資料是左面這兩個數的公因數,找到這裡面最大的一個公因數,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把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

三、把握內涵外延,準確理解概念的含義。

概念的內涵是指這個概念的所反映的一切物件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公因數是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可見“幾個數公有的”是公因數的本質屬性。因此在因數的基礎上學習公因數,關鍵在於突出“公有”的含義。本節課突出概念的內涵是“既是……也是……”即“公有”。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在練習本上找出12和16的因數,然後藉助直觀的集合圖揭示出“既是12的因數,又是16的因數”這句話的含義,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這樣安排有兩點好處:一是學生通過操作活動,能體會公因數的實際背景,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於改善學習方式,便於學生通過操作和交流經歷學習過程。

概念的外延是指這個概念包含的一切物件。對具體事例是否屬於概念作出判斷,就是識別概念的外延,這對加深概念的認識很有好處。本節課我注意利用反例,來凸現公因數的含義。在用集合圖法來表示12和16的公因數的時候,找到填寫錯誤的學生的例子,提示學生注意:並集裡填寫的是兩個數的公因數,而沒有交在一起的集合圖中,只填寫這兩個數的都有的因數,從而進一步明確公因數的概念。

四、教學中的不足:

教師的提問有時指向性不是很強,學生不能很快地明白老師的意圖,影響了學生的思考,須進一步提高。在教學“兩個長和寬都是整釐米數的長方形的面積分別是2平方釐米和3平方釐米,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寬分別是多少?”時,學生有些困難,我應該讓學生動手在本上畫一畫,幫助學生找到,降低難度,這點考慮不周,沒有切實聯絡實際。

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應注意提高自身修養。多閱讀、多聽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4

教學內容:第26~28頁的例3、例4、“練一練”、“練習五”的第1~5題。

目標預設:

1、理解公因數的含義,掌握求兩個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2、經歷“猜測——驗證”的數學學習過程,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3、感受數學的奇妙,培養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公因數的含義,掌握求兩個數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課程實施:

一、自主構建公因數意義

1、出示邊長6釐米、邊長4釐米的小正方形個若干以及一個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

猜一猜:你覺得哪一種正方形可以將這個正方形鋪滿。

2、組織學生同桌合作,擺放小正方形,

教師要幫助學有困難的小組完成活動任務。

3、交流: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紙可以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

為什麼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

結合剛才的操作活動體驗,學生明白:因為12÷6=2(豎排放2行),18÷6=3(橫排放3列),也就是6既是12的因數,也是18的因數,所以可以正好擺滿。

4、討論:還有哪些邊長是整釐米的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簡單地解釋自己推測的理由。

5、只要邊長的釐米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就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嗎?

6、提問:4是12和18的公因數嗎?

7、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二、獨立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

1、8和12的公因數有哪些?最大公因數是幾?

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交流:學生出現的方法:

(1)、分別寫出8和12的因數,再找一找他們的公因數;

(2)、先找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中找12的因數;

……

交流時結合自己的方法說說這樣找的理由,

3、“集合圈”

我們同樣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8和12的公因數。

出示集合圈,先讓學生自己填寫,再說說每一部分表示的含義。

4、觀察比較,感受公因數的有限性,

公因數的集合圈與公倍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為什麼公因數集合圈中不需要省略號?引導學生從“因數的有限性”推想出“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5、練一練

先讓學生根據要求完成。通過交流,進一步理解找兩個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感受兩者的聯絡與區別,

三.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1、“練習五”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進一步理解集合圈的表示方法,深化對求兩個數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的認識。

2、“練習五”第4題

⑴先讓學生自主判斷第一組數,然後交流各自的方法,比較得出“利用2.3.5倍數的特徵”進行判斷,可以提高正確率。

⑵出示其他幾組讓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判斷,同時提醒兩個數的公因數可以有2.3.5中的多個,為後面學習月份積累策略。

3、“練習五”第5題

要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每組數的最大公因數,提倡靈活運用各種策略快速解題,

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五.作業佈置

“練習五”第2.3題

課後反思:

這部分內容的結構與“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基本相同,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活動,探索並理解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含義,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1、我讓學生依託動手操作,加強對比觀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優化概念引進的過程。在教學例3時,我分四步組織學生

的活動。第一步,讓學生“分別用邊長6釐米和4釐米的正方形紙片鋪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鋪前先思考: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鋪滿這個長方形?通過操作,學生都知道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可以鋪滿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引導學生具體感知公因數的含義。第二步,組織討論“還有哪些邊長是整釐米數的正方形紙片也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通過思考,學生明白:“只要邊長的釐米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就能正好鋪滿”這個長方形。第三步,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1、2、3和6的共同特徵,再告訴學生1、2、3和6的共同特徵,再告訴學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它們是12和18的公因數。第四步,讓學生說一說4為什麼不是12和18的公因數,使學生加深對公因數含義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數,但不是18的因數,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數。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優化概念的形成。

2、著眼於問題的解決,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概念結構。教學例4是,我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的公因數。再通過交流,使學生在相互啟發的過程中進一步開啟思路,明確方法。由於學生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因而這裡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合乎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並體會不同方法的內在一致性。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建立概念結構: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並且辨析這些概念的聯絡與區別。此外,考慮到學生也已經初步認識了用集合圖表示兩個相交的集合圈,所以我讓學生根據對有關概念的理解,獨立把8和12的因數分別填在集合圖中的合適部分,然後再看圖說說各自的想法,說說每一個區域內的數分別表示什麼,把靜態的集合圖轉化成動態的探索物件,讓學生加深對集合圖的理解,也使集合思想的滲透落到實處。

3、練習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操作和填空,進一步理解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煉解題策略,優化概念應用的過程。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5

?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商是三位數和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是學習除數是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因此要在引導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切實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1、聯絡舊知,激發興趣

本節課我有意識的在一開始設計了搶答環節,讓學生判斷大螢幕上幾道題目的商的位數,進而發現不同,激發興趣,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從效果上看,學生在判斷的過程中比較感興趣,並能初步感受與舊知的聯絡與不同,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2、放手學生,設定大問題

本節課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在擺小棒理解算理環節,我領的比較多,學生和老師一問一答,比如:“先分什麼?再分什麼?每份是多少”等,雖然學生最後也弄明白了該如何分小棒,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在於老師的建議下,在重建設計中,我會注意放手,設定大問題。比如:“請同學們看著大螢幕上的小棒,想一想應該怎樣分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同桌交流一下。”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在思考會考慮擺小棒的全過程,而不是想一開始那樣,思路被割裂開了。之後再全班交流,教師也可適當引領點撥,但這和我之前的設計感覺就不一樣了,後者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在這方面,我今後還應提高意識,不斷實踐。

3、設計新穎的練習題,增多練習內容。

計算教學,單純的讓學生計算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我聯絡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設計出多種多樣的練習題,比如:計算之後讓學生思考問題“想一想: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什麼時候商是三位數,什麼時候商是兩位數?”或讓學生“火眼金睛”辨別對錯,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感受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環節,將思路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或在最後讓學生根據所學再來一組比賽等,結合學生不同的計算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練習形式,使單調枯燥的計算練習變得生動有趣,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將以本次講課為契機,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用本次活動學到的知識,加以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教學反思篇6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之後教學的,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不能靈活利用最大公因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的同學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長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們的最大公因數,至於為什麼是求最大公因數,有的同學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於此,我設計了這節課。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幾點:

1、藉助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六一節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積極、歡愉的氛圍中學習。通過給學生提供具體的材料,讓他們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畫一畫、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動手操作中理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實質上是求已知數量的最大公因數,並結合課件演示明確為什麼是求最大公因數。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層次。再通過後面的嘗試應用,練一練,靈活應用等環節進一步明確思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感悟,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

2、預設探究過程,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嘗試應用環節更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廣闊平臺,我丟擲問題後讓學生獨立探究。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知識經驗、方法、技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找出各種求正方形的邊長最長是多少的方法,從中再次體驗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實質上還是求已知數量的最大公因數。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能主動的建構知識,而不是簡單模仿,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地。

3、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給學生充分的交流與研究時間,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確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達到把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把簡單的問題變得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