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中庸《大學》心得體會3篇 中庸《大學》:返本歸真的智慧之路

大學》是儒家經典之一,其中的中庸思想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讀中庸《大學》時,我們不僅可以瞭解中華文化精髓,也可獲得實用的思維方法與處世之道。本文將分享我們對中庸《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示。

讀中庸《大學》心得體會3篇 中庸《大學》:返本歸真的智慧之路

第1篇

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於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髮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不僅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後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於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則,甚至還出現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麼求索又怎麼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堅持治學與做人的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讀中庸《大學》心得體會3篇 中庸《大學》:返本歸真的智慧之路 第2張

第2篇

“《詩》雲:“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讚頌先王並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吾等後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傳承。具體又指什麼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聖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聖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聖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於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複,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闢,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晒,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麼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

第3篇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讀史可以明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現狀的方法。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在巨大的壓力下成長與生活,逐漸變得浮躁,急於成功,把最基本的東西拋之腦後。

人要不斷的學習並確立目標,然後為之奮鬥,一步一步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之人,因為漫無目的的生活著,是在消磨時光,沒有真正的價值。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想成功,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將自己的理想擱置,而在忙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通過閱讀《大學》,我懂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只有擁有光明正大的品德,棄舊從新才能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決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確定目標,志向堅定,才能鎮靜浮躁的心,進而有所收穫。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我相信,每個人在努力之後,都會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