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參考科學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反思7篇 探索更深入:科學認識物體形狀的教學反思

本文從認識物體的形狀出發,探討科學認識物體的教學方法,開展反思,旨在提高教育者對學生的物理認知的教育水平。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參考科學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反思7篇 探索更深入:科學認識物體形狀的教學反思

第1篇

?認識物體》這課是蘇教版第一冊中的內容,這節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名稱並能識別;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像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帶了學具袋,還帶了一些實物。上課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分類後的各類實物,感知物體的特徵,然後把自己帶來的物體與相應的幾何圖形找到朋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這些物體,並能準確的判斷。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操作、討論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我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學生說了許多:我爸爸抽的煙是圓柱體、電風扇支架管是圓柱體、日光燈管是圓柱體、音響箱是長方體、籃球和足球是球體等等,有的學生還沒說盡興,下課後還搶著找我接著說。。。。。最後呢,再讓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絡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這節課自己認為較成功的地方是我在摸一摸的環節中設計了比較圓柱圓面和球面的不同處這一內容,通過比較學生把球說成圓,將圓和球這兩個概念混淆的情況變少了。

如果把猜謎語的方式用到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形體的鞏固,相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認識物體教學反思參考科學認識物體的形狀教學反思7篇 探索更深入:科學認識物體形狀的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在日常生活裡,學生一般已經接觸過這幾種常見的幾何形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我先了解了部分學生對這幾種幾何形體的瞭解情況:對於外形長長的長方體、正方體和球學生基本上能夠認得出;圓柱有部分學生叫圓柱體;學生認為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是正方體。從這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在開始時便創設了讓孩子們在小組裡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我給他們準備的物體,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桌面上物體的形狀,分一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給予肯定與鼓勵。在分類時,學生對圓柱體、球體、正方體和長方體已有認識,學生能分出圓柱體和球體,對圓柱體和球體的認識基本沒問題,只是對數學用詞不夠嚴謹。問題是在分正方體和長方體時,出現了混淆,特別是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學生會把這類長方體和正方體歸為一類。這裡我應該增加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轉一轉、擺一擺,觀察這兩個物體轉到不同的方向後有什麼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學生髮現長方體轉到不同面後它的長短、高矮是不一樣的,而正方體無論怎麼放都是一樣的。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說一說,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實際授課時,我還用課件演示了這四種形狀物體的各個方向的空間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是轉了360度,而球是由小變大,這為學生今後辨認各種圖形奠定一些經驗基礎,但是這裡也有些遺憾,要是能讓長方體再能變得扁一點兒,圓柱也出示一個扁的、豎著立起來的定格畫面就更好了,或是在教學中,強調這幾種幾何形體中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更好了。還有在教學時有學生說出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我沒有馬上跟著特別強調,因為那樣會讓學生對以後判斷正方體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依據。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讓學生舉例子,接著讓學生觀察教室裡有哪些形狀的物體,然後尋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學生說了許多,如我爸爸抽的煙是圓柱體、暖氣管是圓柱體、日光燈管是圓柱體、音響箱是長方體、展示牌是長方體、籃球和足球是球體等等,有的學生還沒說盡興,下課後還搶著找我接著說。從這個環節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地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我覺得效果很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

如果在教學中再讓孩子看著實物學習,把他們的語言再規範一下,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更豐富、準確一些,評價方式能更多樣,準備更充分一些,我相信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第3篇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直觀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常見幾何形體。在教學中我分下面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茶杯、禮品盒、籃球等,這些物體大小不一,擺放也無序,顏色也不相同,讓學生上來選物體,並說一說,在這些物體中還有哪些物體和這個物體差不多?通過讓學生選一選,說一說完成對這些物體的分類。初步感知可以根據形體的不同把這些物體分成四類。

在分類的基礎上,指出這些物體在數學上分別可以看作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後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學具相互說說這是什麼?接著分別拿出這幾個幾何形體,摸一摸,閉上眼睛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得跟你手中的物體差不多呢?通過交流擴充套件學生對四種幾何形體認識的外延。形成四種基本幾何形體的清晰表象。

在學生初步形成表象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連一連、分一分,說一說等數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它們擺放無序、顏色不同,大小不一。通過分辨與交流,認識到幾何形體跟位置、顏色、大小是無關的,從而更能抓住幾何形體的本質特徵。

一年級的小朋友是可愛的,可愛在於他們的童真,有時這種童言童語更能反饋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在今天學生把籃球和乒乓球分成一類後,我問:“一個這麼大,一個這麼小,你們怎麼把它們放在一起啊?”學生天真說:“因為都是圓形。”還有我讓學生看著手中長方體,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跟它長得差不多?其中幾位學生搶答:“老師,黑板也是長方體。”“窗戶是長方體。”

仔細分析實際上上述的案例中反映的是同一個問題:學生對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不能很好區分。這是由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生觀察能力與比較能力相對不足)與接觸的生活數學(往往把圓和球看作一回事)造成的,那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區分呢?課後,我拿出一個盒子問一個小朋友:“它是我們今天學得哪一種圖形?”回答:“長方體。”於是我拿出一張撲克牌問:“這還是長方體嗎?”回答:“不是,因為長方體有許多條邊,而撲克牌只有四條邊。而且長方體能站起來,而撲克牌不能。”

“長方體能“站”起來。”多有創意的回答,一年級的孩子還不能從概念的角度去辨析,他只能兒童話的語言解釋,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錯誤資源加以利用,多一些追問,多一些交流,也許收穫的將是精彩!

第4篇

今天只有黃子航小朋友(他是一個超級可愛的小男孩,媽媽也長的非常漂亮,這個小男孩的頭髮有些自然捲,白暫的面板,大大的眼鏡,像極了他的媽媽。

記得剛剛開學的時候要午睡,其他的小傢伙都不很安分,可是他卻很乖的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一會兒就會進入到了夢鄉中去。剛開始以為他是個太文靜的男孩子,我還擔心他太內向呢!可是時間長了,我發現在玩鬧的孩子中出現了他的身影,調皮起來的時候也是很吵鬧的,呵呵,原來這個孩子還是有愛動的一面。

環境熟悉了,開學時的沉默漸漸褪去,換來是他的天真爛漫,不再拘謹,不再害怕。可是我發現這個小男孩在上課的時候偶爾會分神,聽說他語文學的可好哩,我真希望他的數學也可以學的和語文一樣好!不過我有看到他在一點一點進步,一點一點適應這個生活。真希望可以早點見到這個小傢伙,希望他早日康復。要是你再不來,我和高老師可要累死了咯,因為要為了你一個人補課啊,還有那麼多的小朋友在等著你回來呢。所以,要儘快好起來,我們大家都等著你回來呢!)沒有到了,其他的小朋友都來了。這堂課也準備的差不多了,於是就開始了上新課。

在課堂上我準備了很多實物,魔方、餅乾盒、桶、籃球等慢慢一袋,還從各種作業本上找出了值得注意的題目。我希望可以好好上一堂。

連起來的兩節課把今天要學的內容很完整的上下來了,可是我心裡還是很有遺憾,是不是我慣壞了這群孩子?

為何他們不能遵守課堂次序,知道問題就舉手,不要嘴巴亂喊出來,讓整個班級都鬧哄哄的。

我是想保持住這些孩子的純真,保持住這群孩子最原始的這份熱情,不希望他們在我們的教育下變成一隻只乖乖的兔子,我希望是原汁原味的!

可是我這樣的想法太天真了嗎?現在的教育是如此的注重成績,只有把大量的知識往他們的腦子裡灌,讓他們一個個都變成高材生才行。

一方面我想讓他們變成所謂的好孩子,上課的時候安安靜靜的聽老師的,老師說什麼做什麼,可是另一方面我又在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的思維做事情,上課氣氛活潑,每個小朋友都要發言。

在我看來,讓孩子們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變成一個個因為學習而學習的書呆子是教育,讓孩子對學習保持住那份濃厚的興趣而不在乎學習成績的好差是教育!

第5篇

在上這節課之前,學生在幼兒園已經接觸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了,在平時生活中,學生也常見到這些形狀的實物,並且有的學生已能正確的報出名稱。於是,我叫他們課前在家中找好這些形狀的實物,課上我請小朋友們拿出自己帶來的實物,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工具,學生很感興趣。教師作適當指導,讓學生分別試著說說它們的名稱,少數不瞭解名稱的同學,在同桌小朋友的幫助下也也瞭解到了物體的名稱。教師只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有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說成長方形、正方形,把圓和球混淆在一起,因此我及時提醒,向學生解釋兩者的區別,也趁機適當的提及到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概念,使學生意識到長方形、正方形、圓是平面圖形,而長方體、正方體和球是立體的。

本課時的另一個教學任務是讓孩子們瞭解這四種物體的特徵。教學中,通過讓孩子們自己來觸控、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類物體,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徵,並通過比較它們的特徵把長方體、正方體區分開來,把圓柱和球區分開來,進一步加深了認物體的印象。教學中我不僅從情景的創設上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而且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找找在生活中哪些物體近似與我們所認識的各種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主要體現在想想做做第一題找朋友,做這題時要求不必過於苛刻,只要所說物體的形狀與相關幾何形體相近就可以了,讓孩子充分感受數學就在生活中,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6篇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到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在課堂的練習部分也加上了一個情境的延續部分,把學生反覆練習摸以及到紙上找圖形的活動變得豐富生動了,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組織了課堂紀律。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獲得知識。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規則,想怎麼分就怎麼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就應當給予肯定與鼓勵。再有,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說一說,捏一捏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教師讓學生舉例子,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然後呢,拿出你喜歡的物體隨意的玩,也是和他們最熟悉的玩具聯絡在一起,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而在最後一個環節中,加入了讓學生看精美建築的圖片,孩子們情緒高漲,他們不僅從建築中感受到了所學物體的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個人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個人覺得效果更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

第7篇

?認識物體》這課是人教版第一冊中第32-33頁的內容,這節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體名稱並能識別;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象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國小數學很多都是源於生活,比如今天我們學習的認識物體,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那麼數學也要為實際生活服務,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首先讓每個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各種物體分一分,然後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對不同的物體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後讓學生再自己摸一摸對不同的物體所具有的特徵進行總結,至此,讓學生對物體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學會知識後,就要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本節課我有意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搬水的環節,讓學生髮揮自已的智慧,把一桶水搬到講臺。隨後又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是一個長方體的大箱子,很沉,有什麼辦法可以輕鬆移動呢?這個引申引發學生的強烈興趣,都積極地出謀獻計。這一個環節非常有趣,孩子們也馬上可以感受到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可以應用我們的生活當中,讓我們的數學知識再一次迴歸到我們的現實當中,這也是我們教材編排的最終目標。

二、整節課充分利用孩子們各種感官,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中。

體現在首先要求孩子們用眼去觀察,用手去摸,用嘴去說,以各種方式讓學生感知各物體的特徵,令整節課孩子的各種器官都發揮出各自的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較多,以小組合作分組,更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整節課中我有意地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完成預設的每個目標。並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充分指導,巡視,善於抓住孩子的年齡特徵,把一些較難的題目拋給小組的同學,進一步培養了孩子的合作意識,同時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這一新的`數學理念。

教學設計上,我通過讓學生閉著眼睛摸一摸,讓學生拿乒乓球拍去運各種物體這些活動,讓學生在輕鬆的活動,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感知,讓學生真正在活動中去獲取新知,去鞏固新知。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欣賞了數學的美。

在最後環節中,讓孩子們利用已有的學具,小組合作搭出一個漂亮的圖形,這一環節也讓整節課推上了另一個高潮,學生通過動手活動,可以進一步的感知到各圖形的特點,更能活躍孩子們的想象。

當然本節課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匯入部分,開始設想是用物體拼組一個機器人,再讓孩子們找出與頭、身體、胳膊、腳相似的物體。這樣實物展示再共同參與活動,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更快融入本節課的學習中來。但由於時間倉促和材料不足(固定球體的膠水)所以改變了這個設計。

如果把猜謎語的方式用到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形體的鞏固,相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