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認識12教學反思3篇 "深入探索教學反思:12種看法與啟示"

“認識12教學反思”是一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專著,作者陳家坤是一位資深教師和教育研究者。本書詳細介紹了教學反思的相關理論和具體操作方法,並分享了12個例項來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

認識12教學反思3篇

第1篇

師:同學們,玩過飛鏢嗎?有三個小朋友在玩飛鏢。(出示圖)比一比,誰的成績最好?你是怎麼想的?

生:那個男生的成績最好。因為他擲在內圈,離靶心最近。

師:另外兩個人的成績誰更好一些?你又是怎麼想的?

師:不僅靶上有圓,像光碟、鐘面、五環、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圓形的。(課件分別出示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兒還能見到圓?

師:看來,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把這些物體上的圓畫下來,可以看出圓是一種平面圖形。如果讓你來畫,你會怎麼畫?

師:課前,我們準備了一些畫圓的工具,請你開啟1號信封,任意選擇一樣畫一個圓,好嗎?

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有機地歸納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師:現在請你自己確定一個距離,我們一起來畫一個圓。畫完後,請大家把它剪下來。

師:(出示其他平面圖形)你有沒有發現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生:圓沒有角,圓很光滑,邊不是直的,圓容易滾動……

圓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裡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惟一一個曲線圖形。學生已有的認識常見的直線圖形的經驗將有助於認識曲線圖形,這也是學生對平面圖形認知結構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學開始時,我創設了三個小朋友擲飛鏢的情境,為後面的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首先,靶上的圓是本課的學習內容;其次,通過比較擲飛鏢的成績,引導學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圓,擲飛鏢的成績好壞與飛鏢離靶心的距離有關,並滲透了同圓的半徑相等。

由於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有圓形的面,並且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圓,因此,圓的形狀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真正認識圓的教學是從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開始的。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畫圓的工具(包括圓規),一方面為學生自己選擇工具想辦法畫一個圓提供了空間;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體會用實物描出圓、用繩子繞一圈畫出圓既不方便,也不準確,從而願意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藉助實物描出圓的過程中,學生初步感受了圓的邊是曲線,圓是曲線圖形。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是通過與教師的對話實現的,並經歷了充分的體驗和交流的過程。用圓規畫圓,有助於學生初步體會圓的形成過程,併為接下來進一步研究圓的特徵積累感性經驗。

師:同學們,這是一個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對角線的交點o為圓心,在裡面畫一個圓嗎?

師:同桌兩人比一比,畫的圓一樣大嗎?怎麼會不一樣大的?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40毫米,在裡面畫一個最大的圓,它的半徑應是多少毫米?你能試著畫一畫嗎?

師:很好。如果要在操場上畫一個更大的圓,你覺得可以怎樣畫?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播放在操場上畫圓的錄影。

生:在操場上畫圓和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

師:這是一個圓形花壇,為了解決人工噴水難的問題,想用自動噴頭來給這個花壇噴水,想一想,這個噴頭裝在哪裡比較合適?如果這個花壇的直徑是12米,這個噴頭的噴水距離應該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

師:(出示課始學生擲飛鏢的情境)現在,你知道這兩位同學的成績為什麼一樣嗎?

練習設計重在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圓的認識。這種認識,有的是伴隨著觀察和測量的操作實現的,有的是通過再一次的畫圓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隨著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而體會的。比如,在正方形內兩次畫圓,第一次畫圓,能體會一個正方形內可以畫出許多個大小不同的圓,圓的大小與它的半徑有關;第二次畫圓,感受圓與外接正方形的聯絡,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圓的直徑與其邊長相等。再如,讓學生觀察教師如何在操場上畫一個較大的圓,進一步理解用圓規畫圓的方法,溝通各種畫圓方法的內在聯絡。讓學生用圓的知識來進一步解釋生活中的安裝噴水裝置的問題,既對圓的有關概念及特徵進行了鞏固,又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認識12教學反思3篇

第2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麵積計算,並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學習直線圖形到學習曲線圖形,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1.加強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多種方式,探索出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二分之一,所有半徑長度都相等,所有直徑長度都相等的圓的特徵,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能力。

2.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圓是一種曲線圖形,和以前學的直線圖形在性質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聯絡又很緊密。在教學中通過圓的認識,使學生明確圓和三角形、四邊形的區別就是圓是曲線圖形,三角形和四邊形是由直線構成的圖形,同時滲透其中的聯絡,加強了知識間的橫向與縱向聯絡。

由於多媒體出現的故障,導致在讓學生直觀感受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車軸裝在什麼位置上,沒有讓學生通過動畫演示使學生明確車軸之所以裝在圓心的位置,是因為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車軸裝在圓心處,當車輪滾動時方可使行進的車輛保持平穩狀態。

加強對圓與已學過圖形的聯絡,讓學生學會利用已有經驗自覺解決當前問題。

第3篇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表現為一個探索與交流的過程——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課堂交流是學生課堂學習、交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交流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

在“人民幣的認識”教學中,我從實踐、反思到再實踐、再反思,真正領悟到有效的課堂交流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學:熱鬧的交流過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問題之一:一個書包25元,買這個書包可以怎樣付錢?在學生明確題意後,展開了一系列教學過程。

師: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你準備怎麼付這25元錢?你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呢?看誰想的方法多!

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

在學生交流時,我及時板書並以“你是怎麼想的”來引導學生表述思路,以“還有不同方法嗎”來組織學生進一步交流。在教師的鼓勵下,整個交流過程相當熱鬧,在接下來的購物活動中學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種分幣和角幣來付錢。

課後,我對此活動的教學比較滿意,因為在教學中,體現了數學問題的開放性,學生思路開闊,交流充分。在當天的家庭作業中,我設計了一道同類型的練習題:小明買一盞檯燈要48元錢,他可以怎樣付錢?請你寫出三種不同的付法。在我看來,從那麼多種方法中寫出三種,要求應該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業中,居然有較多學生寫不出三種,尤其是一些學困生,只寫出一種甚至連一種也沒寫對。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過反思,我明白了在課堂上一些看似熱鬧的場面並不代表學生知識的掌握。

在學生熱鬧的交流中,教師聽懂了每個學生的想法,學生呢?事實上,除了幾種常規的付錢方法外,其餘的付錢方法幾乎就是幾個優秀生的“專利產品”,他們你爭我搶地進行發言,使課堂氣氛顯得很熱鬧。而大多數學生卻成了“配角”,他們聽得一知半解。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根本就是一個看客,連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況其他的方法呢!熱鬧的交流過程只是表面現象,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交流,這樣的交流也談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時正確的方法並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於是學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導致出現了用各種角幣分幣去付25元錢的答案。應該說,這些答案是正確的,但仔細想想:這些答案與現實生活貼近嗎?合理嗎?有沒有推廣的必要呢?還有,在交流結束後,我說“在這麼多種付錢方法中,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呢?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學生的選擇,卻與實際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們的付錢方式不是因為喜歡就用固定的某一種,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簡便的付錢方法,所以這個環節也存在著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學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導交流和追求高質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個班級改進了該題的教學。針對於學生提出的方法,讓其他孩子說說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接著問:你們覺得剛才這麼多付法中哪種付起來最簡便呢?為什麼呢?

學生回答:因為它只要拿出兩張人民幣就行了,多快啊!

課後,我用同樣的題目來檢測,學生的正確率較高,而且大多數學生所寫的付錢方法比較簡便,符合生活常規。可見,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學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給了我很多啟發。

課堂上學生交流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讓每個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示給老師聽嗎?僅僅是為了體現課改“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嗎?我認為,有效的交流過程應該是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溝通的過程,是學生思維成果共享的過程。使學生在思維交鋒中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學生實現了“互補”,實現了共同提高,從而取得交流的實效。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問題,各自對問題有了不同的看法,這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機會,讓學生了解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我認為,引導學生在諸多方法中通過比較、分析,體會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簡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條件之一。學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是如此緊密!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淡化活動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動的實質上,即活動中到底要讓學生學到什麼。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課堂交流必然會產生師生、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或喚起認同,或觸動聯想,或產生爭議,或激發疑慮……從而使交流的內容更趨於豐富、生動、全面、準確和深刻,進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我們需要有效的課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