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探索三角形世界:教學反思與啟示"

本文主要反思了針對國小生的《三角形的認識》教學過程。作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親身經歷,提出了一些反思與建議,旨在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絡。”

“三角形的認識”是新課標四年級下冊中的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的延伸。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P82頁的例3,教學難點是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和探究三角形三條的關係。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動手實踐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靜態為動態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於辨別和概括這兩種心理活動,所以,我們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抓住學生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三角形或用學具擺出一個三角形,並進行展示。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比較,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後,師生共同抽象出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兩個本質屬性,然後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二、 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抽象為具體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①課前準備4根長度分別為10釐米、6釐米、5釐米和4釐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線段,任意選出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③提出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由這一個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分析資料。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 動手操作,藉助直觀,化混濁為清晰

在討論三角形三邊關係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部分學生用10釐米、6釐米和4釐米圍成了一個三角形。一時之間課堂上同學們就 能與不能爭論開來。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靜下來,讓全班的學生選出這三根小棒圍圍看。結果發現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都是用吸管或是較粗的小棒來圍的,這就使誤差增大了。於是我先讓認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說說理由。

生1:6釐米加4釐米等於10釐米,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生2:把4釐米和6釐米連線起來的話,就和10釐米重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兩位同學的發言並沒有使他們信服,於是我藉助了這兩位同學的小棒讓他們在投影儀上展示,結果發現真的是無法圍成一個三角形。接著我又藉助投影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相等,不能圍成三角形”。

反思:從本堂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才能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想出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濁到清晰的過程,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多次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噹噹教師真正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今天,在五年級上“三角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我一改以前全部依賴多媒體的課堂教法。先從實物入手,讓學生找出三角形,這一知識比較簡單,幾乎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除了楊號南以外,每個學生都積極舉手,要求到前面來指出自己找到的三角形,我讓賴錦山,黃潔強來指出實物中的三角形,目的是調動他們學生的積極性,因為他倆平時學習較差,被提問的機會較少,作對題的機會更少,這種問題比較簡單,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果然,他們都找出了三角形,並且我及時給予了表揚。他倆上課的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看來,課堂的開始創設一些情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表現一些,有助於提高課堂效率。

接下來,我讓學生自己看著實物畫一個三角形,照貓畫虎是學生的長項,他們很快就劃出來了。同時,我在黑板上也畫了一個三角形,讓學生觀察:三角形有幾條邊,有幾個定點,有幾個角。學生都回答有3條邊,3個角,3個定點,這時候,我並沒有他們回答對了,就停止了對他們的追問,因為很多學生雖然說出了正確的答案,實際上他們並不知道是哪些是邊,哪些是角,哪些是頂點,只是看學習好的同學手語說是3,他們也跟著說是3.果不其然,我讓李錦欣上黑板前來指出哪三條邊,哪三個頂點,哪三個角。她指不出。我拿著她的手在三角形上找出來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同時要求不知道的學生認真看。他們都說明白了。我又讓溫紹森上來指,他還是沒有指出來。這說明了學生只是看著別人的手語是什麼,他們就隨聲符合,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明白,這就是手語的侷限,如果不看老師,根本就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手語不像有聲語言,不看老師,有聲音可以聽,一樣達到學會的效果。這些都告訴我,不能只看學生所明白了,就相信他們學會了。一個知識必須反覆重複,直到學生的注意到了你的手語,然後在讓他在黑板上指一指,說一說,這樣學生真的.明白。弄懂了三角形的邊、角、頂點的定義後,我讓學生自己總結三角形的定義。孫海建總結的非常好,他說,由三條邊圍城的圖形叫三角形,他當時的不會用“圍城”這一手語表達,他用的是邊和邊之間要有連線起來。我覺得他真的弄懂了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我出示了一些三角形和非三角形讓學生辨認,所有的學生都能辨認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接著我問學生,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是直線哪還是線段,我用的是選擇題的形式,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便於學生回憶直線和線段的定義。學生很快就看出,是線段,這時候,我又讓學生把三角形的定義重新總結一下啊,劉鴻源很快就總結出了,有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這樣,一條抽象的定義學生有了完成的理解。

第3篇

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個多邊形都可以分成若干個三角形。三角形的穩定性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絡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生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已經對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情景和動手實驗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首先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斷中學生自然運用已有的經驗(有3條邊,3個角)判斷出哪個是,並對不是三角形的分別說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閉圖形等。在這樣判斷的基礎上對什麼是三角形這一數學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記憶。

2.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

三角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三角形,他們找到了許多,如變速自行車的車架、籃球架等等。為什麼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換成四邊形?很多學生想到了四邊形具有容易變形的特點,想到三角形應該是很穩定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這個特性,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去動手實驗,沒人準備三支鉛筆,同桌間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穩定,通過實驗來證明。在這樣的動手實踐中,學生不僅是知道了結果,同時還感受到為什麼三角形是穩定的。所學就要有所用,接著我讓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問題,門閂壞了,門老是被風吹開怎麼辦?有了剛才的知識經驗學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個三角形,還有些學生要自己當做木棒抵住門。學生們在這樣的動手實踐中,輕鬆愉快地掌握了知識。

第4篇

今天我上了兩節《認識三角形》,為了這一節課,我們已經準備了近一週的時間,找資料、同科研究討論、在進行修改備課,同時還準備了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認識是建立在對角,線段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這一節課主要分三個部分:一、認識三角形,製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邊的祕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經驗,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三角形的有關特徵,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節課時,介紹三角形的特徵時直接板書了:三角形有三個角,三條邊,三個頂點。從圖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圖形的特徵,沒有照顧到學生接受知識所需要的一個過程。雖然學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徵,可是在真正面對實際問題時能想到這一條被抽離出來的特徵嗎?值得懷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認識》,這一次對於這一個問題我重新處理了一下:首先在學生畫三角形後,我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在觀察三角形後得出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沒有像上午一樣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徵,而是直接在圖上標出三角形的特徵。並強調了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條線段,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鞏固練習: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並起到過渡的作用。

通過實驗活動驗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特點。學生每兩至三人一組,每一組有四根長短不同的小棒(10釐米、6釐米、5釐米、4釐米),任取三根小棒來圍三角形,做好試驗結果表。並討論“是不是任意的三條邊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這一個實際操作的過程是這一節課的關鍵。但是上午我在這一環節花了太多的'時間來討論,以至於後面的鞏固練習顯得有些倉促,有一個題目甚至還沒有講完,只講了一下方法讓學生下課後按照這一個方法來做。學生一時推導不出: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個規律時,我應該適時的提醒,可當時我只提醒了幾組同學,也一時不察,時間就這麼悄悄地溜走了。每一個知識告一段落設計一個小練習以便學生鞏固:小小判官(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並說明理由)

知識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在這兒設計一個路程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繼續抽象知識,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間去。並能找出理由。最後的拓展題是為了使學生能下意識地找出最短的兩條線段相加。

第5篇

認識三角形是藉助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過三角形和在四年級認識角、線段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故我首先讓他們找生活中的圖形並緊接著動手做三角形,從而感知三角形的特徵,使學生明白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在具體的教學中,生與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還算順利。

在第二階段,探索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重要關係過程中,由於是再現課,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結果,再加上我對這種情況的處理經驗有限,所以在突破重難點時不夠深刻。

今天這節課,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堂真正成功的數學課堂,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數學教學內容是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機結合,在今天的數學課上,加上是再現課的原因,孩子一味地利用“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來回答問題,而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卻很模糊,甚至出現錯誤,這說明他們對是如何得出這句結論的過程並沒有深刻理解,這也反映了學生往往只注意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而忽視了連結這些知識的觀點及由此產生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數學學習過程的這種學習模式,不是一時半會養成的,這是孩子在常年的學習中形成的一種錯誤學習模式。我現在帶的是一年級數學,在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時,很多孩子上來就列算式,只要看到數字,要麼就加要麼就減,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訊號,如果這種學習持續下去,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只會“做”題目,不會論述、思考、研究問題。

因此我希望自己在將來的教學中更加註重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讓學生在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隨時隨地用它們去解決問題,在培養智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語言組織表達等能力,這也將更促進我們素質教育的開展。

第6篇

1、本課的教學,從挖掘機工作的生活場境入手,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角,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養成注意觀察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的習慣。

在研究學習中對於平角、周角的認識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得用對活動角的操作來感受各種角的形成,進而形成一個新的角的特點討論,來認識平角、周角,掌握其特點。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對角認識的基礎上,先從最熟悉的直角、銳角、鈍角入手,最後認識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認識是本節課難點,雖然學生已經認識了直角、銳角、鈍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現仍然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相沖突,為了突破難點,我抓住這一認知衝突,精心設計了兩場辯論賽,使整個辯論過程成為學生認真思辨、積極探索和自我建構的過程。

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因此本節課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從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機工作時剷鬥臂形成的各種角入題,到課末讓學生找身邊的各種型別的角,到最後演示各種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發出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慾望和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積極性。

第7篇

今天的課,我把三角形的認識和三角形的高拆開,分兩節課來完成。

其實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三角行,因此對於三角行的特徵,學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來。但是對於本節課的難點:探索、發現三條邊的長度關係,感覺自己沒有處理好(從課後的`作業反映出來),雖然課前我再三強調讓學生帶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還是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帶,即使是動手擺的同學,得出了不能圍三角形的情況,可是就是無法探究出是何緣由,再加上學生自制學具的侷限性,認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圍成三角形,那些沒有動手擺,只是看別人活動的同學,就更談不上探索和發現了……總之,本節課的效果不好,可能連難點也沒攻破。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突發情況的處理,對於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情況還得多加註意、強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