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3篇 反思固體教學:更好的認識之路

本文介紹了固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挑戰,著重反思了當前教學模式的優缺點,並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和建議,旨在促進固體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3篇 反思固體教學:更好的認識之路

第1篇

本課是《固體和液體》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展開,通過對物體的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及固體混合前後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由於本課內容比較多,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充分參與探究活動,需要兩課時完成,這節課是屬於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固體的性質。通過這次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一)、關注原有知識,激發探究慾望。

當我瞭解了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基礎後,不失時機地問道:“關於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一些與本節課無關或距離較遠,若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頭腦裡的這些問號可能被忽視為“給教師添麻煩”,而且花幾分鐘給學生髮問,似乎“不合算”。但這正是教師引發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於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並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援態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慾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二)、關注觀察材料,獲得探究體驗。

“探究——研討”教學法中提出了要選擇“有結構的材料”。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的觀察材料有塑料棒、石頭、乒乓球、黃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還提供了學生可以自選的工具:小錘子、放大鏡、燒杯等。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的還是經常玩的。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來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物體。在接下來的10多分鐘都是學生在進行觀察、研究,看起來這一環節似乎與教師無關,實際上這正是教師在通過材料進行教學。在以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3篇 反思固體教學:更好的認識之路 第2張

第2篇

本課通過給固體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點及固體混合前後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給周圍常見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分類。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瞭解學生對固體、液體的已有認識,以便提升其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分類能力進行訓練。活動中我出示幾種讓孩子感興趣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固體、液體。孩子們踴躍回答。然後我又不失時機地問道:“關於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正是教師引發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於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並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援態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慾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的性質。通過利用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固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性質,培養學生在探究中隨時收集證據的良好習慣。

第三部分,通過混合和分離認識固體。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混凝土和篩沙子的`例子引出固體的混合和分離。接下來引導學生研究固體混合前後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整個活動實施下來,我覺得有幾個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致使拖堂。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

3、最後一個環節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例項,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後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去舉一些例子。

4、以後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自己感到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優點,也有不足之處。淺談一下不足之處:

1把教材圖中的物品按固體、液體分類,只是先認識,再說出是固體還是液體。教師如果能把圖中的這些物品擺在講桌上就更好了,讓學生在判斷之前對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學生的感覺會不一樣,根據不同的感覺,學生會容易做出判斷。這一環節沒有做出直觀演示和學生用手去感受,這樣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讓學生通過晃動水杯,用眼睛看,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水是液體。讓學生通過用力握石頭、木棒,捏木板,感覺到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易改變。根據這樣的感覺,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它們是固體。對特殊的幾種物品(橡皮、棉布、麵粉),教師能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固體,並進一步講述固體的幾種形態。固體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顆粒的。在這個基礎上,固體的共同性質就容易總結出來了: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時,讓學生舉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讓學生動腦多舉例項,教師加以指導。

3研究固體混合前後重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時,教師沒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學生光靠靜止觀察和思考,對這個知識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觀演示,教師不用過多地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3篇

最開始的教學設計我是把認識固體和認識液體完全分開來的,第一節課講固體的性質,第二節課講液體的性質,我發現這樣的效果顯然不是很好,在學生的腦中形成的概念是支離破碎的是不成系統的。

首先我把在廚房裡由一個雞蛋引發的爭論作為情景。“想為它們做裁判嗎?那我們得先學好第三單元的《固體和液體》”接著要求學生觀察提供給他們的木頭、布、玻璃、鉤碼以及紙張,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學生這時很容易總結出固體的一般特徵,“我們給不容易流動,有固定的形狀的物體一個名字”引出固體。“沙粒是固體嗎?可它怎麼能‘流動’的嘛,應該怎麼解釋呢?”沙粒單個來看的話它有固體的形狀並且也是不能流動的,聚在一起並且要藉助外力才能流動的.。

觀察擺在桌面上的四種另外的物體,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容易流動,沒有固定形狀”引出液體。接著在要求學生將p28頁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進行分類。

分好後學生們肯定有爭議,比如說對雞蛋、牙膏、修正液、膠水的分類。它們似乎既具有固體的特徵又具有液體的特徵,但是呢,它們又不具備完整的特徵,不純。引出流體。

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固體和液體的例子,學生會舉出鋼鐵塑料等,並且一開始只認為它們是固體,“鋼鐵就一定是固體嗎?它在什麼情況下形態會發生變化?”固體與液體之間的轉換,要求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原來物體的形態是能發生變化的。培養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