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集合7篇 五年級下數學教案全集:精選教材,助力學生高效學習

本文集合了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內容包括小數的四則運算、圖形的周長和麵積計算等重要知識點,適合數學老師備課使用,也可供家長和學生參考。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集合7篇 五年級下數學教案全集:精選教材,助力學生高效學習

第1篇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執行的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了“運動方向”“出發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係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徵,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量關係;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係,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係;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係,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係,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係的解決問題。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後,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後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客車由於上下車停靠幾站後耽誤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後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後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後,甲從後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行了60千米後,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後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並且深刻地理解呢?我藉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係,然後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後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行程問題複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穫:

首先複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量關係,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後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並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然後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係,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於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節是以學生身邊的例項為背景引入的。基礎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複習相遇問題的特徵及相等關係;練習2的出現是對比追及的特徵,引出本節課所複習的第二個內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別不同。由於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絡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徵,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係。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藉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係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係,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係。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係,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量關係,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係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樑。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係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係,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後,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藉助線段圖找相等關係。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複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總之,讓學生經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藉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係。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係,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係,儘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集合7篇 五年級下數學教案全集:精選教材,助力學生高效學習 第2張

第2篇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於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後把資料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後填表,集體彙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裡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麼條件?

(1)啟發。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絡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稜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3篇

1、通過設計長方體的包裝方案讓學生認識到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表面積與它的長、寬、高的相差程度有關的道理。

2、通過數學活動,運用所學知識,獲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經驗、方法以及成功的體驗。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策略意識、實踐能力和空間觀念。

讓學生體驗到,在體積相等的情況下,要使表面積較小,長、寬、高應越接近的道理。

為每組學生準備8個規格為16×8×4(單位:cm)的長方體紙學具盒,包裝紙,直尺,透明膠,剪刀等。

師:觀察自己桌上的學具盒,你發現這些學具盒有什麼特點?

生:形狀都是長方體,每個盒子的規格都是16×8×4(單位:cm),每組都有8個。

師:如果我們要將這8個長方體盒子包裝成1盒,怎樣包裝更省包裝紙呢?今天我們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1)要將這些長方體的`盒子包裝起來,在包裝的過程中要考慮哪些問題呢?

(2)要達到節省包裝紙的目的,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學生思考後發表意見:要想節約包裝紙,學具盒中間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擺法不同,所用的紙的大小不同;接頭處儘量不要浪費等等。

(3)明確長方體盒子的擺法不同是造成包裝紙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1)你認為造成所需包裝紙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所需包裝紙的面積=所擺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接頭部分用紙量(按2dm2計算)

生:擺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越大,所用的包裝紙越多,反之就少。

師:你們可以先將幾個盒子擺一擺,量出所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計算出擺成的不同長方體的表面積,從而算出所用包裝紙的面積,並將資料和計算過程記錄下來。

(3)小組合作:記錄3種不同擺法下的包裝紙用量,並選擇一種用紙最少的方案。

比一比誰的方案用紙少,並分析出用紙量不同的原因。

為什麼同樣是將8個學具盒打捆包裝,表面積的大小會不相同?影響表面積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將分析的原因記錄下來。

1、物體重合的面積越大,表面積就越小,包裝用的紙也就越少。

2、同樣的體積下,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長度有關,長、寬、高的長度越接近,表面積就越小,當長、寬、高相等時,它的表面積最小。

師:解決用料省的問題在生活中有什麼意義?聯絡實際談自己的想法。

師:現在老師這裡有20本數學書,想想看,怎樣擺表面積最小?為什麼?

第4篇

資訊社會已經到來,資訊的獲取、分析處理將成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本課正是基於這一理念,選擇具有豐富現實背景的學習材料,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後,在應用部分設定了分析資料、處理資訊的練習題,以培養學生根據資料、影象分析事物並作出合理推斷的能力。

1、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初步學會折線統計圖的繪製方法。

2、能分析折線統計圖,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影象分析、判斷、預測問題結果或趨勢的能力。

3、讓學生體驗折線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培養正確的數學觀,並通過相互交流、討論,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

(2)新芽書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書銷售情況統計圖

3、現實生活中還有另一種統計圖,你見過嗎?出示:折線統計圖。

1、四人小組討論;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2、結合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從折線統計圖上我們能看出數量的多少嗎?還能瞭解到什麼?

4、結合課本進一步深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你認為哪幅條形統計圖用折線統計圖來繪製更合適?

2、小組討論:把這幅條形統計圖繪製成折線統計圖你有什麼辦法?

(2) 想一想,哪幾組資料用折線統計圖繪製比較合適?

(4)小組交流繪製情況,分析增減變化的情況,並 推斷髮展趨勢。

1、出示:李x(住院)的體溫變化情況統計圖,提問:看圖後,你能推斷出什麼?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涼鞋、棉鞋銷售情況統計圖”。

思考:a、比較這幅圖,說說哪一幅比較符合我們的生活實際?

第5篇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方”並解決土石方計算問題的過程。

2、瞭解“方”的具體含義,能夠靈活運用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3、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熟練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演變成“橫截面的面積乘長”。

同學們,前面幾節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有關內容,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是體積?體積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的統一公式是什麼?

這節課我們運用體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課件出示例題1:讓學生讀題,討論:挖出的土與地窖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 交流計算的結果。

讓學生觀察,問: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師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怎樣計算攔河壩的體積?為什麼這樣計算? 使學生知道:攔河壩的體積=底面積×高。

(1)試一試 幫助學生弄清圖意,然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解決。

(2)練一練 第1、2題,幫助學生理解題中的事物和資訊,再獨立完成。

第3、4題,讓學生先說一說,要解決問題,先要求出什麼?

簡單的土石方計算 2×1.6×1.5=4.8(立方米) 攔河壩的體積=橫截面面積×長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橫截面的面積:(8+3)×4÷2=22(平方米) 土石體積:22×50=1100(立方米) 答:修這個攔河壩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第6篇

1.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根據資料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統計技能,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難點: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的相互區別,在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恰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2、求下列這組資料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生獨立完成後課件出示。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20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師:提出集體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齊。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較合適。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3cm。

師:(小結)集體舞一般要求隊員身高差不多,這組資料中1.52出現的次數最多,所以1.52是這組資料的眾數。所以以眾數1.52為標準選出來的隊員身高會很均稱,組成的舞蹈隊形也會很整齊很美觀!

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資料,是這組資料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資料的集中情況。

學校舉辦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五(1)班和五(2)班參賽選手的.成績如下: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如下(單位:次):

(2)如果成績在31~37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績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個射擊隊要從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參加比賽。在選拔賽上兩人各打了10發子彈,成績如下:

生:在一組資料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

師小結:在一組資料中,眾數有一個,也有多個,甚至沒有。同時眾數也反應了一組資料的集中情況。

你去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休閒類服裝型號的“均碼”是什麼意思嗎?均碼一般是根據人的平均身高、胸圍等資料確定的統一商品型號,與多數人的型號接近。所以,均碼裡蘊涵著平均數和眾數的原理。

師:小明很喜歡做社會調查。他到一家服裝店調查後,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一則資訊:服裝店銷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單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師:從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如果你是這家服裝店的經理,你會怎樣進貨?

師:(小結)從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碼組成的一組資料中,41cm是這組資料的眾數,也就是41cm衣服銷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進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銷售裡面也要用到眾數的知識,由此看來,生活中還真少不了眾數啊!

師:同學們去商場買過衣服嗎?如果你去買過會發現,商場裡很多休閒的服飾,它的型號都是均碼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課後請同學們調查和了解一下:什麼是“均碼”?

第7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84-85頁例3、例4及相關練習

?約分》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公因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約分作為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它是化簡分數的常用方法。學習約分,不但可以提高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的認識,還為分數的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1、知識和技能目標:理解最簡分數和約分的意義,掌握約分的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約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簡分數和約分的意義,經歷探究約分方法的過程,滲透恆等變換思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重點:最簡分數的意義和約分的方法;掌握約分的方法。

課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舉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數和公因數(為24

1、24的因數有(),30的因數有(),24和30的公因數有(),它們的公因數是()。

(教學方法:課件出示複習題,第1題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第2題先默背,然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過渡:這是我們前面所學習的內容,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新內容,請看大螢幕。

2、師:從情境圖中,你得到了什麼資訊?(這是某所學校100米游泳比賽中,三個學生的對話,生1:一共要遊100米,小明已經遊了75米,生2:他已經遊了全程的3

4、驗證:讓學生同桌討論,把驗證過程寫在練習本上。

4分子和分母較小,只含有公因數1。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都不同

總結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數1,像這樣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抓住關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數1,看是否有公因數2、3、5

8、課件出示練習:指出下面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為什麼?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最簡分數,在我們學過的分數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簡分數,我們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簡分數呢?

30是不是最簡分數(不是,除了1外,還有公因數2、3、6)

(2)、化簡後大小不能變,要運用什麼性質?等式的基本性質

(3)、等式的基本性質中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化簡時,是乘,還是除,用什麼來除。除,用公因數來除

(4)、化簡到什麼時候為止?最簡分數,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數1

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明確題目要求,為探究約分方法做準備。

2、師:請同學們試著做一做,把24/30化簡成最簡分數。大小不能變。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簡分數為止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去除。直接得到最簡分數。

小結:教師用課件演示比較兩種約分方法,並總結約分的意義。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學習到了最簡分數和約分的知識,老師發現大家學得很認真,但不知掌握的怎麼樣?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

課堂提問是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前提,問題過易就沒有思考探究的價值,但問題過難,學生又研討不出來也沒有實際意義。本節課的教學,我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學習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簡分數意義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驗證出75

4分子分母較小,但沒有學生從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上去比較。接著我給學生搭了個梯子:請同學們從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數上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麼區別?很快學生就找出了75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數1、5、25,而3/4只有公因數1,然後我又在“只有”這個詞上加以強調,使學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簡分數的概念。

又如探究“約分的意義和方法”這個環節,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30,然後讓學生自主探究約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學生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從下手。在出示例4之後,我是這樣給學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學生不動手,先思考三個問題(①、化簡指什麼?②、化簡要運用什麼性質?③化簡到什麼時候為止?),接著讓學生交流,明確題目要求,為探究約分方法做準備。通過這兩步搭梯子之後,學生也就知道了化簡就是把分子分母較大的分數化成分子分母較小的分數,化簡要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要化到最簡分數為止。第三步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約分的方法。此時學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約分的方法,體驗了成功的喜悅,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需要教師給學生搭臺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學生交流的過程就是在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在理解最簡分數和探究約分方法的教學中,我都充分讓學生先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後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點。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應時刻記住把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會因為學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數學學習是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學生在思考交流之後更應讓學生動手來寫,熟話說“讀十遍不如寫一遍”。我特別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複習鋪墊中讓學生把練習題先寫在練習本上,再集體訂正;在驗證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學時,要求學生把驗證過程寫在練習本上;在探究約分的方法時,讓學生把化簡的過程寫在練習本上,再交流;在學生看書找約分的另一種書寫格式時,我始終要求學生練習寫一寫。

好的書法給人感覺“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好的課堂也應是環環相扣,銜接自然的。本節課我注重教學各個環節的過渡,如:複習鋪墊後說:這是我們前面所學習的內容,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新內容,請看大螢幕(過渡到最簡分數的教學);在學習了最簡分數後說: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最簡分數,在我們學過的分數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簡分數,我們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簡分數呢(過渡到約分的教學)?在學習了約分後說:我們一起學習了最簡分數和約分的知識,老師發現大家學得很認真,但不知掌握的怎麼樣?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過渡到鞏固練習的教學)?

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是一條明線,數學思想的滲透是教學的一條暗線。數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會滲透著一種數學思想,《約分》這一知識點就滲透著恆等變換的數學思想。本課的教學中,恆等變換的數學思想在驗證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簡分數的教學時得到滲透,在鞏固練習中得到不斷的內化和深化。

有智慧的教師往往能利用課堂即生資源進行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魅力。整觀這節課,本人撲捉學生課堂發言及練習中有用教育資源的能力不夠,課堂教學亮點不夠亮;其次本人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還不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學生傾聽和動筆的習慣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名師張齊華說:好課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一堂成功的課往往不是教師教學技藝和技巧的簡單疊加與拼湊,而是其多年來學識、功底、經驗、技巧、智慧、個性乃至人生閱歷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種自然勃發與流淌。如練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是有深厚內力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氣魄。自知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不斷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