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7篇

想必大家在日常的教學生涯中,都有寫教案方面的經歷吧,寫好教案是能夠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好好展現自己實力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7篇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1

第一框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我國人民是如何行使國家權力的?

廣大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各級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並由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檢查等機關,具體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

2.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3.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包括哪三個?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①性質:全國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

②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

a立法權:即指定法律的權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省、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b決定權:各級人大和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依照法定程式決定國家和社會或本行政區域內重大事項的權力。

c任免權: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相關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及其他組成人員進行選舉、任命、罷免的權力。

d監督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監督“一府兩院”工作的權力。

③地位:全國人大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居於地位,其他中央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並受它監督。

(2)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①性質: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

②職權: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的部分職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

(3)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①性質: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

②職權:它是本行政區域內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本行政區域內的一切重大問題,都由它討論決定,並由它監督實施。

③地位:它們與全國人大一起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

4.人大代表

(1)性質: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2)產生方式:由民主選舉產生。

①縣及縣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②縣以上的,即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代表由其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即間接選舉產生。

(3)任期:每屆人大代表的任期是5年。

(4)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和質詢權。

①審議權②表決權

③提案權:是指人大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議案。

④質詢權:是指人大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對政府等機關的工作提出質

問並要求答覆。

(5)義務:①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②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絡;

③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

④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國的中央國家機關包括哪些?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權力機關,也是立法機關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家主席

(3)國務院及其各部委——行政機關

(4)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司法機關

(5)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事機關

2.什麼是政體?政體與國體的關係是什麼?

(1)政體的含義:一個國家的政權機關的組織形式叫作政體。

(2)政體與國體的關係: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

3.我國的政體是什麼?它又是由什麼決定的?

(1)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它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的。

4.什麼是民主集中制?它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1)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2)民主集中制的體現:

①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關係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決策時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違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稱職的代表,人民有權依照法律程式予以罷免。

②在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關係上,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司法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但它所決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辦,而是由國家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去貫徹執行。

③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關係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含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

(2)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國的政體。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民主集中制(它也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最重要特點)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的關係: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

(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

①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②人民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

③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的職權;

④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6)我國為什麼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什麼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即由我國國體決定;

②這一制度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鮮明的特點;

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④實踐證明,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中國人民奮鬥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絕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6.我國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我國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制度的總稱。

(2)我國的國家制度廣義上包括國體和政體,狹義上是指國體,即人民民主專政。

(3)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

第一框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國人民經歷長期的實踐鄭重作出的歷史性選擇;

(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它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它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②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地位、宗旨和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它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3)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

①中國共產黨在我國處於執政地位。

②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4)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什麼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1)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3)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4.中國共產黨應當怎樣執政?

(1)科學執政

①含義:科學執政就是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②表現:一是遵循規律辦事;二是堅持科學發展觀。

(2)民主執政

①含義:就是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援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②表現:一是人民;二是民主集中制;三是黨內民主。

(3)依法執政

①含義:就是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範化。

②表現:一是遵循法律;二是依法治國;三是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四是支援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上升為國家意志,這是黨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③地位: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4)提示:中國共產黨三大執政方式之間的關係

①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執政有利於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②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又要靠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

第二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1.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包括哪些?

(1)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

(2)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

(3)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1)毛澤東思想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成和意義

(1)鄧小平理論

①主題/回答的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它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②核心內容: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個路線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一箇中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

③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①內容/集中概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回答的問題: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③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鍵是堅持與時俱進;核心是堅持黨的先進性。

(3)科學發展觀

①提出依據: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②內容:

a第一要義:發展;

b核心:以人為本;

c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d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③回答的問題:它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④地位: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意義:

①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②是中國共產黨最可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

③是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4.中國共產黨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為什麼要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②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它決不為少數人謀利益,也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2)應當怎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②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1.我國的民主黨派

(1)有哪些?共八種

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盟。

(2)性質:這些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絡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

2.我國的政黨制度

(1)是什麼?

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地位: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基本內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黨關係: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a各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是:

a參加國家政權;b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

c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d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b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

②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

③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a“長期共存”是中國共產黨存在多久,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多黨合作制度要長期存在下去。

b“互相監督”實質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要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監督,尤其強調參政黨監督執政黨。

c“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表明參政黨要和執政黨一道經受考驗,共同承擔國家和民族盛衰興亡的責任。

④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法和法律。

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組織上彼此獨立,在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

⑤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

3.人民政協

(1)構成人員: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各界愛國人士、港澳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等。

(2)性質:①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組織形式;

②它也是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③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3)主題:團結和民主

(4)職能:

①政治協商

②民主監督

③參政議政

4.我國為什麼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的政黨制度,它絕不是西方宣傳的所謂一黨制,也根本區別於西方的多黨制。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適合我國國情,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顯著的優越性:

①它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②它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

③它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④它有利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5.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之間是什麼關係?

(1)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實施政治領導;(2)組織上,它們彼此獨立;

(3)法律地位上,它們相互平等;(4)兩者相互監督。

第七課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1.我國的民族構成如何?

(1)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總稱為中華民族。

(2)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我國現在的民族關係

(1)是什麼?我國現在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2)它得以建立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剷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即剷除了私有制。

(3)注意:但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依然存在,而且難以在短期內消除。

3.我國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有哪些?

(1)民族平等原則

①含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表現:

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

b我國各族人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依法平等地履行應盡的義務。

③地位:是處理民族關係的首要原則。

④典型例項:歷屆全國人大中,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2)民族團結原則

①含義:是指在民族平等基礎上,我國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鬥,誰也離不開誰的大團結局面。

②重要性:

a民族的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

b是社會穩定的前提

c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

d是國家統一的基??

③地位:重要原則

④要求:必須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

(3)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

①含義: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

②原因:

a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b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③地位:這是處理民族關係的根本原則。

④典型例項:西部大開發。

(4)三大原則之間的重要關係:

①三項原則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

②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③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④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障。

4.我們應當如何珍惜和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1)堅持和完善處理民族關係的三大原則,即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2)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為我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提供法律保障;

(3)自覺履行憲法規定的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

(4)作為當代青年學生,要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付諸行動。

第二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2)前提:在國家統一領導下。

(3)地位:它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4)內容:

①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②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注意:不包括法院和檢察院)

它不僅享有一般地方國家機關職權,而且擁有自治權。

③自治權

a含義: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

b內容:①立法自治權;②經濟自治權;③文化管理自治權;

④變通執行權;⑤其他自治權。

c地位: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2.我國為什麼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具體表現為:

①它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決定的:我國具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

②它是由我國的現實情況決定的:我國現在是“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佈特點;

③各民族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係,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

原因:民族區域自治是以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把熱愛本民族與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結合起來。

②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實現;

原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證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地區內部事務,滿足了各少數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原因: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少數民族為主體,同時包括當地居住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這使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絡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歷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

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能夠密切結合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把少數民族的特殊利益與國家的整體利益協調起來,充分發揮各民族、各地區的特長和優勢,調動各族人民參加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

第三框我國的宗教政策

1.幾個需要注意的細節知識:

(1)在我國主要流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五大宗教。其中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佛教傳入我國時間最長。

(2)宗教是一種有神論還是無神論:宗教是一種有神論。(馬克思主義堅持無神論)

(3)社會主義社會裡還會存在宗教嗎?

①社會主義國家裡也會存在宗教。②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也是多宗教的國家。

③我國信仰宗教的人數雖佔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

2.我國的宗教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1)實行宗教信仰自由

①內涵:公民有信不信教的自由,信哪種宗教的自由,信哪個教派的自由,什麼時候信教的自由。

②內容:包括兩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這是一項全面、完整的政策。

③地位: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④本質:它的本質是使宗教信仰成為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誰也不得強行干涉。

⑤意義: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侵犯這一權利,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⑥注意: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進行。

⑦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

我們要遵循唯物辯證法,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

⑧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①含義:是指政府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

②目的: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抵禦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

提示:邪教不是宗教,它的本質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

(3)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①含義:是指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

②表現:我國政府支援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抵禦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

(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①原因:這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實質: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放棄宗教信仰,而是:a要求他們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b要求他們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與民族的集體利益;c支援他們努力對宗教教義做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d支援他們與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對一切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多作貢獻。

3.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可以信教嗎?青年學生又能否信教呢?

(1)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不可以信教。

(2)青年學生可以信教,但是我國不提倡青年學生信教。

4.弘揚科學精神,正確對待宗教

(1)為什麼?

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對人民群眾進行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2)如何弘揚?

①我們要明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我們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

②國家:應當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對人民群眾進行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③中學生/公民:

a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弘揚科學精神,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b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創造美好的人生。

第三單元綜合探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1.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有哪些?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2)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其中,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即真實性內容與多樣性形式的統一,公民權利與義務的

統一。

2.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建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國的政體,與人民民主專

政的國體相適應。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它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它也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4)包括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在內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2

教學目標:

這是經濟學常識的第一個知識點,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對經濟學常識的興趣,特別是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注經濟現象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經濟的概念從而更好的理解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教學要求:

識記商品和商品經濟的概念。

能夠準確的識別判斷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並能夠獨自講述商品產生的過程。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品的概念

難點商品的產生

教學過程

同學們,大家好。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前言部分的內容,我們瞭解了經濟就是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板書)我們說一個活動過程都必然有它的載體,經濟既然是一個活動過程,那麼它的各個環節都必然有著他的載體。我們學習經濟常識就從經濟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開始,這就是——交換。那麼交換環節的載體就是我們今天就要來學習內容——商品。

板書課題

提到商品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那麼在講課之前,我想讓大家來做一個選擇,在下面我要列舉的這些東西中,大家認為哪些是商品?聽好了,太陽光、床單、糧食、花。我請一位同學起來回答。

他的回答對不對呢,我們先不急著判斷。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商品?商品的科學概念到底是怎麼界定的。大家把課本翻倒第六頁看黑體字部分。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板書)

我們來看這個概念。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我們可以運用一下國中的語文知識,劃分一下句子成分啊。看句子的主幹部分,商品是勞動產品,也就是說商品首先應該是勞動產品。同時再看狀語部分,用於交換。這就是說我們判斷一件東西是不是商品必須要把握兩個方面。第一,看它是不是勞動產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於交換。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著我來看這樣一個過程。比如說-同學的爸爸對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尋根,找適合根雕的材料。他發現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樹根,板書那麼-爸爸找到的這截適合根雕的樹根是不是商品呢?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3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知道經濟往來結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匯票

2、知道外匯和匯率的含義

3、理解各種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範圍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5、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識,聯絡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1、通過演繹信用卡、支票、匯票等幾種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學生感受現代經濟生活中學會正確使用信用工具的好處,增強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學重點:信用工具外匯

★教學難點外匯匯率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有關資料,並組織學生親自辦張借記卡、靈通卡,用借記卡和靈通卡消費,體驗信用消費;課上採取討論等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提問:通過上節課學習,我們理解了貨幣的本質,知道了貨幣的職能,並且知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紙幣代替了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等職能,給人們的商品交換帶來了便利。但資訊科技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嗎?

學生活動:一部分學生可能忙著翻書去找;一部分學生可能互相討論;一部分學生可能預習過教材,大聲回答。

學生回答:信用卡、借記卡、靈通卡等

教師提問:大家知道這些工具怎麼使用,有什麼好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嗎?

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信用工具和外匯”這一框。

(二)進行新課

1、信用工具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同時提出問題:1、在核算經濟往來時,通常使用什麼結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觸或使用過什麼樣的信用工具?3、對使用信用工具有什麼感受?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積極思考,然後展開討論,發表見解,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回答的提問,繼續設問:什麼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積極思考,然後每四人一組展開討論,每組選出代表,發表見解,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聆聽學生回答,進行點評,並總結:兩種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帳結算

信用卡是銀行對資信狀況良好的客戶發行的一種信用憑證。使用信用卡消費更加簡便、使用、高效與安全。我們應該學會使用信用卡。(瞭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師活動:出示一張支票(影印單)——這是我們學校為了購置多媒體給三聯家電的一張票據,請大家看看,知道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點撥:總結學生結論,引導學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支票分為轉帳支票和現金支票兩種,轉帳支票用於同城結算,付款單位開出支票後,收款單位憑此票到銀行把這筆錢轉入自己的帳戶。現金支票由付款單位開出,收款人憑票到銀行支取現金。

教師活動:現在我們學校從北京某公司購進一批餐具,我們學校應該怎樣和這個公司結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結算?學生活動:看書並討論,請學生代表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4)匯票支票一般用於同城結算,外埠結算一般使用匯票。匯票由出票人簽發,委託付款人在見票時或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匯票包括銀行匯票和商業匯票。銀行匯票又分為電匯和信匯。匯票的使用,避免了長途攜帶現金的不便和風險。

2、外匯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歐洲優美的風光,假期間我計劃去歐洲旅遊,在那裡我能使用人民幣消費、購物嗎?學生活動: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材;然後展開討論,並回答

教師總結:(1)含義: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工具。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償還對外債務等。

在經濟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匯的特徵(以外國貨幣表示;可自由兌換)以及外幣與外匯的關係: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等,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

(2)匯率的含義: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學生活動:思考p10“人民幣外匯牌價”兩個練習題,教師總結:

(3)人民幣外匯牌價: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準,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匯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

教師活動:大家知道匯率是經常變動的,為什麼匯率經常變動?我國在美國、日本等國再三施加壓力的情況下,為什麼保持匯率穩定,人民幣不升值?

學生活動: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材;然後展開討論,並回答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教師點評: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外匯的供求關係、通貨膨脹(或緊縮)率的差異、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貨幣-的干預與管制、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

外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匯率的升降調節進出口貿易;可以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方向和數量;可以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等。

因為外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課堂總結、點評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信用工具、外匯和匯率的有關知識。深刻理解這些概念,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生活知識的基礎。也是大家參與經濟生活的重要基礎,有利於提高大家參與經濟生活能力。

★教學體會

本節學習了信用卡、外匯和匯率的有關知識,知識點比較多,涉及面比較廣。根據新課程目標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匯這兩個重點,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涉及的相關連結知識讓學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開。教學中注意雙向互動,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與討論中,在社會實踐中,自主探索、領會有關經濟生活中包含的經濟學道理,學會獨立分析,增強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切忌機械記憶。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4

?《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國家的含義和根本屬性,明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理解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瞭解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理解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理解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問題基本知識的學習,鍛鍊學生收集材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和理論聯絡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國家性質的學習,提高學生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要性的認識,使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

教學重難點

1.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特點

2.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3.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必要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樣性質的國家中,我們公民處於什麼地位,有哪些政治權利、政治義務,如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本課將我國的國家性質、公民的權利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等方面去揭開國家政治生活的神祕面紗。

(二)進行新課

一、面對新舊社會兩次特大洪災的思考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4頁材料,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1、從社會制度方面看,兩次洪災發生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中國廢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2、從國家政權方面看,國家政權從掌握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手中,併為其服務,轉變為掌握在人民手中,為廣大人民服務。

二、廣泛、真實的民主

1、國家的基本理論

(1)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從歷看,國家是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它的產生、存在有什麼作用?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討論後作出進行點評。

教師點評:國家是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私有制,從而產生階級、階級對抗,統治階級為-被統治階級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機關。由此可見國家之本質。

(2)從本質上講,國家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頁“專家點評”,瞭解國家性質的有關常識。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

(3)國體及其決定因素。

國家的性質又稱國體,是由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決定的。(引導學生思考說明什麼問題?)

根據國家性質不同,可分為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屬於社會主義國家。

2、我國的國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國憲法對國家性質的明確規定。

教師活動: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社會各階級、階層在我國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係。請大家思考討論這個問題,並總結我國政權的特點。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國家政權的領導階級是工人階級,階級基礎是工農聯盟。特點在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掌握政權,享有民主,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因此。政權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當家作主主要體現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上。

3、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5-6頁,看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表現在哪裡?分別是什麼意思?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1)、人民民主的廣泛性,一是表現在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二是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我國現階段享有民主權利的主體包括,工、農、知、幹、軍和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2)、人民民主的真實性,一是表現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的保障,二是表現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實現。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連結”,思考、體會我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人民民主真實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6頁“人權材料”,舉例說明建國後我國人權保護取得顯著成就,人權只能是具體的、相對的。

學生活動:閱讀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我國政府關於人權問題的基本觀點有(略)。

2003年中國人權事業的新進展。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16694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000多億元,比上年增長11.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國農村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改革開放之初的2.5億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萬人。人均壽命從解放前的35歲上升到71.4歲。

事實說明,建國後我國人權保護取得顯著成就,人權不是空洞的一句話,而是具體的、相對的,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權和發展權,保護人權的根本途徑是經濟得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4、人民民主專政的專政職能

教師活動: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除了對人民實行民主的職能外,還具有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的職能。請大家思考為什麼要保留專政職能?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保護人民民主權利不受侵犯,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民主與專政

(1)民主及其階級性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6頁民主的含義,思考:應該怎樣理解民主的含義及其階級性?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首先,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是同--制度相對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階級性,他的平等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共同管理國家,都是在一定階級範圍內的,是在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的,只能是適用於統治階級,而不能適用於被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主要是依靠暴力進行專政。

(2)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

教師活動:同學們可以看課本p7頁,思考我國的民主與專政,在什麼地方互相區別、互相對立?在什麼地方相輔相成、互為前提?並運用這一道理評析觀點一、二。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對統治階級實行民主,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是國家政權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點上,一切民主國家是一樣的,但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專政的統一,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只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真正實現了大多數人的統治,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觀點一隻看到它們的相同點,觀點二隻看到它們的不同點,都是片面的。

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頁,思考下列問題:為什麼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現階段如何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1、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性

(1)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四項基本原則之一,是我國的立國之本。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堅持人民民主,才能調動人民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堅持對敵對勢力的專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維護國家安定。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新的時代內容

突出經濟建設服務職能;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國內外環境;重視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發展人民民主,加強民主制度建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內容講述了我國的國家性質的有關知識,懂得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的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是真正的大多數人的統治,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課餘作業

用民主與專政的關係,分析我國政權與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的異同。

課後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板書

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5

2.1 -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的含義。

2、理解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的優缺點,珍惜選舉權的重要性。

3、運用生活實際說明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因素。

(二)能力目標

從具體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參與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選舉方式的選擇,選舉權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選舉方式的選擇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本框題的問題涉及學生具體的-活動實踐,建議多引入、創設具體的政治活動情景等輔助學習、理解,增強學生的實際參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我國是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政治權利,如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正確行使好自己的選舉權?這是本節內容要學習的。

(二)進行新課

四、-選舉面面觀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15頁材料,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1、鏡頭一反映的是直接選舉,鏡頭二反映的是間接選舉,它們都是差額選舉的方式。2、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應該珍惜並行使好自己的選舉權;要不斷提高參與-選舉的素質和能力,增強當家作主的主人翁責任感。

二、選舉方式的選擇

1、我國當前的選舉方式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說明我國當前有哪些選舉方式?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討論後作出進行點評。

(1)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

直接選舉: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被選舉人的方式。

優缺點:每個選民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信賴的人。但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情況下無法使用。

間接選舉:先由選民選舉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選舉產生上一級代表機關的代表或政府領導成員。

優缺點:每個選民不能直接選擇自己信賴的人。但可以彌補直接選舉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情況下無法使用。

(2)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

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為等額選舉。

優缺點:能比較充分的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但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選民的自由選擇,影響積極性。

正式候選人名額多於應選名額,為差額選舉。

優缺點:能為選民行使選舉權提供選擇的餘地,在被選舉人之間形成相應的競爭。但如果對競選活動不加以有效規範,容易造成虛假宣傳。金錢交易等。

可見。各種選舉方式都各有自己的優點和侷限性。採取什麼選舉方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來確定。

2、選擇選舉方式的主要制約因素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6-18頁內容,結合我國並不同時期選舉方式的變化,瞭解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

(1)選擇選舉方式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文化水平來確定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文化落後,交通不方便,人民群眾的-素養不高,我國只在鄉鎮-代表選舉中實行了直接選舉。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意識增強,政治參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國將直接選舉的範圍擴大到縣級-代表選舉,並實行了差額選舉。

(2)選舉方式的選擇要體現國家性質,並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我國是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採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選舉方式。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面對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的實際狀況,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採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18頁,說明為什麼要重視自己的選舉權利?如何重視並使用好自己的選舉權利?

學生活動:閱讀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1、行使選舉權的重要性

(1)行使好選舉權是公民政治參與能力的體現,是公民政治素養高低的重要標誌。

(2)選民參與-選舉的素養,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選舉權,才能更好的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3)是否積極參與選舉,認真行使選舉權,是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重要標誌。

教師活動:那種“選舉與我無關”,“選誰都可以”的想法,是公-識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那麼,怎樣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選舉權呢?請同學們根據上面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想法。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師點評: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選舉權

(1)要不斷提高自己參與-選舉的素養,端正參加選舉的態度,提高選舉能力,選出切實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和公民參與意識,積極參加選舉,認真行使自己的選舉權。

(3)要不斷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在理性判斷基礎上,鄭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內容講述了我國的選舉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的有關知識,懂得我國是人民-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應該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自覺珍惜並運用好選舉權,以促進我國的-政治建設,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例項探究

[例1]下列選舉方式屬於間接選舉的是()

a.全班同學投票選舉自己的班長b.縣-代表選舉市-代表

c.某村村民選舉村委會主任d.某鄉鎮選舉本鄉鎮-代表

答案:b

[例2]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是:(1)物質生活條件(2)國家性質

(3)選民文化水平(4)候選人的結構構成()

a.(1)(2)b.(1)(3)c.(1)(2)(3)d.(1)(2)(3)(4)

答案:c

[例3]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的情況下,適宜採用的選舉方式是()

a.間接選舉b.差額選舉c.直接選舉d.等額選舉

答案:a

[例4]衡量公民參與感、責任感的一個重要尺度是()

f.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各方面的-權利多少

g.選民參與-選舉的能力高低

h.選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文化知識的多少

i.是否積極參加選舉,並認真行使選舉權

答案d

★課餘作業

作業:比較幾種不同的選舉方式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傳統文化的繼承;理解傳統文化的特徵;理解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2、能力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延續及其影響;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和愛國愛家鄉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學生分析】

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攻勢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追捧外來文化,很少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瞭解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通過本框的學習,從直觀的賞析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思辯中進一步明確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傳統文化的在今天的特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2、難點:傳統文化作用的雙重性。

?教學方法】

探索“情境問題”互動教學法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結合,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確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教學過程】

匯入:如果說文化傳播是文化橫向交流的過程,那麼文化繼承就是文化從古到今縱向積累的過程。這節課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

傳統文化面面觀

探究:課本39頁虛線框。

問題: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老師:京劇和書法的由來同學們都瞭解,下面我介紹一下鍼灸的歷史。

鍼灸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剌法:人們偶爾被一些堅硬物體碰撞了身體的某個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疼痛的部位疼痛感減輕了或消失了。最早的針具是砭石(石針),後來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使用有著密切關係,人們在烤火取暖時發現,身體某個疼痛的部位經火一烤,疼痛感減輕了,於是受到了啟發。後來形成了鍼灸。

戰國時代神醫扁鵲、唐代名醫孫思邈都擅長針灸。2006年5月20日,鍼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老師:什麼是傳統文化?

學生: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老師:由於傳統文化在歷史中形成,並延續到現在,所以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很多方面,下面我們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方面,一起來感受傳統文化。

1、傳統習俗的繼承

老師:我們在過民族節日的時候,會有很多傳統習俗。

問題:我們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學生:元宵節吃,端午節吃,中秋節吃,清明節等。

老師:什麼是傳統習俗?它的地位和影響是什麼?

學生: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習慣。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築的繼承

問題:北京故宮有什麼樣的建築特點?課本28頁圖片。

學生:座北朝南,東西對稱;宮殿高大雄偉,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深、寬、高。北方建築至今仍然有這些特點。

老師:建築是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和地位是什麼?

學生:中國古代建築以自己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在世界建築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併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3、傳統文藝的繼承

老師: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老師:中國的傳統文藝包括傳統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書法等。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唐詩宋詞,古代四大名著,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呂劇、豫劇、山東梆子、山東快書。

老師:中國傳統文藝的地位是什麼?

學生:中國傳統文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

概念: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

材料:孝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百善孝為先”。三字經:“首孝弟,次見聞。”曾子《孝經》:“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問題:《24孝》之一王祥臥冰求鯉,你能否講講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學生: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要王祥到河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水早已結冰,哪有魚呢?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凍得他牙關打顫,全身顫抖。突然間,他身體下的冰塊裂開了,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大喜,抱著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後母吃。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這個故事發生在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從此那條河叫孝河。

老師: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不僅影響了山東、臨沂,而且影響了每一箇中國人。像忠孝仁義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地位和影響是什麼?

學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篇7

?設計思想】

通過汽車價格變動這個生活例子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汽車價格漲跌的等經濟現象,來發現、總結、歸納經濟的常識。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將視訊、文字、圖片資料等資訊有機整合,創設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做到教學直觀性、科學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課是接著第一課貨幣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編寫的。用貨幣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商品,毫無疑問會涉及到價格這一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因素。經濟生活中價格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材由淺入深地介紹價格變化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影響。價格變化會影響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不同。同時價格變化還會影響相關商品的需求量。價格變化對消費者產生的這些的影響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價格變化還對商品生產者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一系列的影響。本節知識也是新課標中新增內容,教師必須講得透徹,而且也要講得生動有趣。

?學情分析】

高中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維能力正在發展。對生活中的現象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的分析。他們正需要在學習中加深對一些現象的分析,培養和提高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替代品和互補品的含義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價格變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需求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聯絡實際問題,針對經濟生活中某種商品的價格變動,解釋導致價格變動的原因,並說明價格變動前後企業的供給量和消費者的需求量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2.能力目標

本課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透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複雜現象認清問題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在學習“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讓學生初步瞭解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決定和調整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及開發新產品是根據什麼來考慮的。通過探究、分析這些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現實經濟生活的認識和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市場經濟生活中,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購買商品是比較經濟合算的,從而可以提高其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也有助於培養市場活動的自主性、競爭性和獨立精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價格變動對生活、生產的影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旨在讓學生了解並掌握這一內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這一影響,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價格槓桿而引起的一系列經濟現象,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現行經濟制度政策,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點。

教學難點:需求彈性問題。由於不同的商品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預期等的影響,價格變動顯得複雜,而且需求彈性問題是高等教育重點討論的問題,理論性很強,學生現時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和生活閱歷較淺,決定了理解這一問題有不小難度。因此是本框題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