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八年級語文教案模板範文13篇

教案在書寫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強調創新教學方法,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認清自己的課堂節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八年級語文教案模板範文13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語文教案模板範文13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詞語;培養學生迅速篩選資訊的能力 ;理解內容,能夠藉助文字說出人們所看到的美輪美奐的落日實際上是幻覺的科學依據。

2、過程和方法目標:欣賞重點語段,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啟迪學生能夠用明辨的雙眸、思考的大腦,觀察生活,分析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體內容,提煉資訊語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難點:

課堂延伸,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兩張幻覺圖片匯入

二 欣賞落日談談感受

三 基礎知識

1、小組代表競讀課文。

2、小組代表上黑板給詞語注音,詞語有: 吟詠 綺麗 絢麗 殷紅

3、小組代表聽寫詞語比賽。聽寫了:幻覺、吟詠、變化多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夕陽無限好

4、搶答:“夕陽無限好”出自哪首詩歌,請把全詩背誦出來。

四 我讀 我畫 我賞(1-3)

1、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學上黑板一邊聽一邊畫出落日圖。之後點評。

2、討論這個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達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縮身”兩個詞語有何表達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號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雙重否定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6、改最後一段的反問句為陳述句,體會其表達效果。

7、用書中的原話回答“落日”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麼?

五 重點研讀合作探究

1、引導大家閱讀4到7自然段,討論了形成落日幻覺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學們找到相關的句子並且概括出關鍵資訊。完成課後表格.

2、討論這幾段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六 課堂拓展延伸

1、結合《兩小兒辯日》的故事進行對比閱讀。

2、觀察日出或日落,寫一段描寫文字。

人生的啟迪?比如:幻覺帶來靈感,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板書設計

八年級語文教案2

課 時

教學目標

1、 掌握課文結構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自古至今,愛蓮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蓮的讚歌的,為數也不少。這裡選錄的三篇散文,選材和寫作的角度不一樣,主題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運用“求同”“辨異”的方法進行比較閱讀。

“求同”既可以從選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選取哪幾個方面的材料來寫的;又可以從表達的中心的角度,看它們通過描寫物件讚頌了什麼

“辨異”,不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選材和描述的重點有什麼不同,更要揣摩作者託物言志的“志”的側重點在哪裡。

二、 自讀課文

1、 讀准以下生字詞。

堅韌() 泥淖() 甙() 心曠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詞的解釋

委身:把自己的身體、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況下)

泥淖:爛泥;泥坑。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矜持:拘謹;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麗的花。葩,花。

無可厚非:沒有可以過分指責、批評的地方。厚,過分。

一塵不染:一點灰塵也不沾染,這裡有清潔純潔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連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愛蓮有花,我愛蓮有實。(《住耶溪南》)

莫嫌一點苦,便擬棄蓮心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朝白居易《長恨歌》)

三、 正課

1、 讀《我愛蓮有實》,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2段),簡介蓮子,表達對蓮子的衷心愛慕。

第二部分(3段),讚美蓮子無比堅韌的品行和驚人的生命力。

八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

3、理解作者讚頌鶴的群體精神。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近來的見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教師也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3分)

可以播放歌曲《丹頂鶴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紹鶴的生物短片,使學生初步感受鶴的形象,以匯入新課。

三、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也可滲透在教學過程當中)

四、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備學生)指導時,可分步進行,步步推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課文內容,指導時,講解不宜過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主動投入,積極思考。教師作適當點撥即可。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目標1)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佇()立綺()麗湮()沒剽悍()盤旋()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眾: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眾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著飛或走。本文指鶴群環繞著飛。

(二)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3.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提示:

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群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作者從南側群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群向北飛去為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群翔空的全過程。其中鶴鷹之戰是重點,戰前,戰鬥,戰後,是三個大層次。戰前又有兩個小的層次,前一層寫"一"字形模隊的飛翔貌,後一層寫變換方向。戰後,也分兩層,一層是護送,一層是遠飛。

(三)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群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群救護同伴的細節。

八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的性格,並從原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例子。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頭子人物的傳奇色彩,瞭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3、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

4、閱讀自讀課文孫梨的文章《吳召兒》,並比較異同,進一步體會孫梨文章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環境

二、複述《蘆花蕩》和《吳召兒》兩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思考並討論:

1、老頭子和吳召兒兩人性格的異同?並找出相應的例子。

相同點:豪爽、幹練、樂觀、自信、勇敢、機智、愛憎分明、有抗日熱情、責任感強。

不同點是:老頭子過於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樣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於”二字?從文中找出相應句子,並體會這一句話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老頭子對葦塘裡負責的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老頭子在澱裡撐著船那種悠閒自得的心情;送兩個小女孩進葦塘,以為萬無一失;大女孩受了傷,他覺得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覺得丟了臉,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這些都是他始終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現。“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徵加以綜合熔鑄而成的。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等等。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輪廓,刻畫其性格的一個或幾個側面,還要在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

1、肖像描寫: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裡拿著一根竹篙。老頭子渾身沒有什麼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晒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澱上。

寫老頭子年紀雖老,但老當益壯,注重描寫他的眼睛,突出他的幹練、精明。

2、語言描寫

“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什麼事也沒有,安心睡一覺吧”;“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3、動作描寫:

P15“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了一躥,他用手扒著船尾,跟著浮了幾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表現他對這意外的發生感到很驚訝。

P17“一個乾瘦的老頭,只穿一條破短褲,站在船尾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隻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裡。”表現老頭子的鎮定。

動作描寫集中在那一場英雄的行為上,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狠狠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4、心理描寫:

P16表現老頭子把大菱的責任歸咎於自己。

以上描寫都是正面描寫,另外還有側面描寫:

如“每到傍晚,葦塘裡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不像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裡飄出來。又如寫二菱對老頭子的懷疑,不信任,側面寫老人的英雄行為。還有寫敵人封鎖的嚴密,也是從側面寫老頭子的幹練、精明。

四、領會景物描寫的妙處:

景物描寫一定要切合環境和人物的心境,切記遊離的寫景,《蘆花蕩》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討論:請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它的含義。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裡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這段文字傳達出怎樣的環境?

環境很黑暗氣氛有些緊張。“呆望、陰森黑暗”這些詞可表現。“呆望”一詞還可以看出敵人的束手無策。

蘆花蕩的夜色非常優美,非常安寧,澱水晶瑩透澈,星星閃爍不定,從“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這一句可以看出來。

“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一句可以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寫蘆葦長得高?怎樣形容蘆葦長得高?這樣揣摩可以明白什麼時候需要作景物描寫,怎樣寫景。

孫犁在他的小說《荷花澱》中的一段描寫,我想,與這一句所傳達的語言資訊是一樣的。“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

“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裡的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蘆葦和荷花是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生存的意志和鬥爭的力量的象徵吧。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裡撐出來,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表現老頭子的身輕如燕,可用一種輕快、瀟灑的語調來讀。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天空的明淨,用環境的寧靜、優美來為下文所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鋪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用颯颯的風響”來形容老頭子此時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頭子心情十分沮喪。

5、“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去,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麼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迴,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天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暗喻她們在黨的光輝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6、“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嚥氣。”

因為天氣悶熱,所以鬼子要出來洗澡,為下面情節作鋪墊。

7、“這裡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通過靜來反襯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節。以靜來寫動。

8、“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老頭正狠狠地敲打著鬼子,內心萌發著輕鬆、痛快的感受,鮮嫩的蘆花也顯得格外美麗。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裡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那種悽慘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也被輕輕一筆帶過,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澱人民心靈的塑像。

五、結合自讀課文《吳召兒》進行寫作手法的比較,並拓展孫梨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澱》,進行對比閱讀,談談孫梨文章的風格。

孫犁文章風格:

孫犁和其他作家(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在文學界上被成為“荷花澱派”

1、選材上,以小見大,選取小人物來寫,寓偉大於平凡之中。

如老頭子,沒有姓名,他代表了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吳召兒也是鄉村的一個姑娘而已。《荷花澱》裡的水生嫂也是抗日遊擊隊的一個大嫂而已,並沒有寫一些偉大的人物。

2、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老頭子和吳召兒都不顧個人安危,是什麼促使他們這樣做?是一種民族的愛國精神,實現了個人與時代的完美結合。

3、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富有抒情味,烘托了人物形象。

4、簡潔樸素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

語言清新、淳樸,如《荷花澱》裡的幾個大嫂的對話,很簡潔,但很符合人物當時的心情。

5、文中充滿樂觀的精神。

如老頭子的自信、勇敢,智鬥鬼子的勝利;如吳召兒“無論走到哪裡,都不用擔心吃的”等也體現了她樂觀的精神。

孫犁是我國現代作家(小說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魅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澱》。《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評論界稱之為“荷花澱派”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孫犁曾在白洋澱附近,教了一年國小。使得他有機會熟悉這一帶的風土和人民的勞動、生活。他曾在《關於〈荷花澱〉的寫作》一文中這樣寫道:農民抗日,完全出於自願。他們熱愛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們當兵打仗,正是為了保衛他們。他曾經深情的追憶那段時光:他說“善良的東西、美好的東西,能達到一種極致。在一定的時代,在一定的環境,可以達到項點。我經歷了美好的極致,那就是抗日戰爭。我看到農民,他們的愛國熱情,參戰的英勇,深深地感動了我。

八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重點:

一、體會作者抓住了蘇州園林的哪個特徵,又是怎樣突出這個特徵的。

二、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層次。

三、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

四、熟悉說明方法,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

教學難點:

一、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意圖,進而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理解結構。

二、在把握全篇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對說明文的分析掌握。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說明文知識

2、作者簡介及寫作緣由

3、字詞

4、朗讀課文,找出說明物件

5、理清結構,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找出說明物件的總體特徵,並分析作者通過哪幾個方面來突出這幾個特點的。

2、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

3、以課文第4、5節為例,指導學生掌握說明文閱讀重點。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匯入:同學們已經提前預習了《蘇州園林》,那麼請大家先看兩段影片,請你們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蘇州園林?你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你認為蘇州園林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葉聖陶先生寫的《蘇州園林》,看看他是

怎樣抓住蘇州園林的特點來進行說明的。

二、朗讀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詞語,分析。

明確:標本——同一類事物中可以作為代表的事物。表明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三、朗讀第二段,找出蘇州園林具有怎樣的總體特徵,才能成為各地園林的標本?

明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提問:為了達到這一標準,作者認為設計者和匠師從哪幾個方面下了功夫?

明確:四個講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問:本段具體說明了蘇州園林哪個特點?

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什麼?

為了什麼這一特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作比較、打比方)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學生思考、討論)

(1) 用“||”劃分這段文字的層次

(2) 這段文字的說明物件是 ,其中又以 為主。

(3) 蘇州園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徵是

(4) 文中概括蘇州園林假山特點的一句是 。

(5) 分幾個方面介紹池沼?

(6) 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是 。

(7) 這段文字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什麼不同?可不可互換?

六、配合圖片,簡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

(3) 這段文字除用說明這種表達方式,還用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4) 本段的說明順序是什麼?

七、提問:作者在寫完蘇州園林的四大特點後,為何又寫了7、8、9段?

這三段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蘇州園林的?

八、整理說明順序:概括——具體 主要——次要

九、歸納說明文閱讀的重點:

(1) 明確說明物件

(2) 弄清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徵

(3) 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

(4) 瞭解使用的說明方法

(5) 明確說明順序

(6) 把握說明文的結構

(7) 在說明文中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的運用及效果

(8) 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十、本課小結

十一、佈置作業:作文《我們的校園》

要求: 1、認真觀察,抓準特點

2、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3、用3~4種說明方法

4、字數:500字

八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1、體會文章景物描寫、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對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作用。

2、領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同學們,在我國當代文學,有一個的文學流派,這就是“荷花澱”派。這個流派作品的內容大都反映了我們河北白洋澱人民英勇艱苦的鬥爭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荷花澱”派主要代表人物孫犁先生所寫的一篇作品《蘆花蕩》。

作者介紹:

孫犁(1913~20xx)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國小教書,瞭解到白洋澱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的《荷花澱》、《蘆花蕩》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週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澱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鬥情景。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小說,我們先來理清思路,再來品味語言。

二、研讀討論:

1、快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1)這篇小說以“蘆花蕩”為題,實則講的是發生在蘆花蕩裡的一則小故事。說說這則小故事是從哪裡開始的,它前面的幾段文字起什麼作用。

2)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請你給這則小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提示:

1)這則故事是從“一天夜裡,”開始的。它前面的幾段文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和主人公,是小說的序幕部分。

2)隊伍駐紮在葦塘裡,裡外交通全靠一個將進六十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子受了傷,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鉤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們著重來品味這篇小說的語言

提問:你覺得孫犁這篇小說哪些地方寫得最精彩?

下面我們來品味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

(1)、“夜晚,目標好象就是天上”

借敵人的視角,寫出了葦塘就是他們的葬身之地,他們正落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萬分恐懼,卻又無可奈何的呆望著,為故事情節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提問:將“呆望著”改為“望著”好不好?為什麼?

非常生動地寫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卻有無法看清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們再來品味一段景物描寫。

(2)、“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她們長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視角,寫冀中農村的夏秋之景,抒寫了人民忍受苦難的艱辛,對家鄉的眷戀,對勝利的渴望。

學生大聲地自由地朗讀這兩段景物描寫,讀出其中的意境。

提問: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說的詩意。

下面我們來品味人物的對話。

1、提問:這一段寫的是老頭子護送女孩的過程中的一段對話,表現了老頭子對兩個女孩子的什麼感情?

這段對話表現了老頭子對兩個女孩子無限的喜歡和憐愛。

2、提問:將“多麼俊的一個女孩子呀!”改為“好一個靚女呀!”效果有什麼不同?

“俊”字含有樸實清新的泥土氣息,這是孫犁作品的藝術風格。

學生仔細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讀。

3、提問:在老頭子護送的過程中,他連續說了哪三句類似的話?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

“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4、提問:這三個“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樣?

第一個“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後面兩個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問:三個“不怕”各應用怎樣的語氣讀?

前一個應該帶著喜愛的語氣,後兩個“不怕”應該帶著鎮定、自信、樂觀的語氣。

6、提問:當小女孩意外的受傷後,老頭子又說了哪些話?表現了老頭子什麼性格特徵?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

“我沒臉見人。”

表現了老艄公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不能完成任務而感到深深的自責、內疚。

6、提問:朗讀這兩句話應該怎樣讀?

垂頭喪氣,自責,內疚。

7、提問:老頭子是不是就這樣一直自責、內疚下去?他又說了哪些話?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

8、提問:朗讀這句話,重音應該落在哪裡?

重音應落在“十個人”上。

學生反覆朗讀,品味。

9、提問:兩個孩子並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到輕視,他又說了一句什麼話?這句話應該怎樣讀?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應該突出“你們看吧”四個字。

學生朗讀,揣摩。

10、提問:當小女孩子表示懷疑的時候,老頭子又怎麼樣?

老頭子狠狠地說:“為什麼不能……有熱鬧哩!”

11、提問:去掉“狠狠地”可以嗎?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寫出老頭子對敵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現老頭子過於自尊、自信的性格

“為什麼不能?”是一個什麼句式?改為陳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問句語氣更加強烈。

仔細品味朗讀這一段對話。

12、提問:通過我們剛才品味人物的對話,誰能給老頭子下一個鑑定?

機智,勇敢,自信,對工作極端負責,富有愛心。

教師小結:通過我們剛才的理清情節,品味語言,我們明白了孫犁小說的藝術特色有兩個:一個是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個是簡潔樸素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

中心思想:

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讚美了老船伕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學們課後熟讀課文,繼續品味文中景物描寫、對話描寫的精妙,可與《荷花澱》比較閱讀,用心體味其中那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

八年級語文教案7

學習目標:

1、積累文中重要的詞語;瞭解科學小品的文體特徵

2、運用概括提要方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瞭解北極旅鼠的三大奧祕。

3、理解本文的寫法,體味其知識性、趣味性,學會形象地介紹科學知識;

4、探究自然無盡的奧祕,接受自然無窮的啟示。

學習重點:本文的寫法,體味其知識性、趣味性,學會形象地介紹科學知識;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前置學習:

1、瞭解作者:[作者簡介]

位夢華,1940年生於山東平度,地質學家。1991年他獨闖北極,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極愛斯基摩人聚居區進行了一個半月的綜合性科學考察,成為直接與愛斯基摩人接觸並廣交朋友的第一個中國人。1992年回國後撰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北極的各種情況。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級》、《南極之夢》等。

2、文體介紹:科學小品文,它用小品文的筆調,即藉助某些文學寫作手法,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示出來。

3、朗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4、給加點字注音:

媲美()膨脹()挑釁()迷惘()澎湃()滑稽()

歧途()齧齒()苔蘚()遷徙()繁衍()篤信()

5、根據詞語的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或成語

(1)前面的人上去,後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踴躍前進,連續不斷。()

(2)藉端生事,企圖引起衝突或戰爭。()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4)由於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麼辦。()

(5)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傳聞的,沒有根據的話。()

(6)比喻眼光短,見識淺。()

(7)在緊急中想出好的應付辦法。()

展示交流教師點撥:

6、通讀課文歸納旅鼠的幾大奧祕。

7、本文的表達方式有哪些?

8、記下有疑問的地方,以便和老師同學交流。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

1、將課文分成三部分,並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作者對旅鼠之謎有幾種猜測,請大家速讀課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幾種猜測?

3、這幾種猜測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還有什麼疑問呢?

八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資訊,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區域性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於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型別,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二)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資訊,獲取資訊,服務於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資訊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1)辨別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shuāi) / 蓑衣(suō) 連翹(qiáo) / 阻撓(náo) 緯度(wěi) / 忌諱(huì)

銷聲匿跡(xiāo) / 悄然無聲(qiǎo) 候鳥(hòu) / 諸侯(hóu) 難測(cè) / 側面(cè)

(2)掌握下列詞語,並用詞造句。

銷聲匿跡:原指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裡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衰草連天:遍地是衰草。

風雪載途:風雪滿路。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迴圈。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侯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資訊,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為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為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資訊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物件,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絡;第一部分引出說明物件,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區域性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線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八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積累基礎知識,瞭解克隆技術;

2.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

3.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篩選資料、利用資料的學習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通過競賽,瞭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

教學重點

1.理清說明順序,把握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

2.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科學性。

教學難點:

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匯入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兩棲qī

繁衍(yǎn): 逐漸增多或增廣。

相安無事: 相處沒有衝突。

1. 閱讀“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3、“多利”綿羊的創造過程,完成下面的圖表。

4、 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討論後明確:三個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三、對於人類防治疾病、壽命的延長有重要意義

三、探究課文。

1、本文分四個小標題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從理清思路,把握結構這角度,你能將四個小標題分別概括成兩個字嗎?

討論交流後明確:釋義——探索——發展——利用

定義——發展——突破——應用

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為了說明什麼是克隆,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 作詮釋 引用

3、作者是根據什麼順序來安排“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這部分的說明順序的?

討論後明確:按生物進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也是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

4、克隆羊的誕生,為什麼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交流後明確:一是它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為人類的凶兆。

5、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家怎樣的態度和精神?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語句略。可以看出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

四、課堂討論:你認為“克隆人”是福音還是凶兆?

五、拓展延伸。

請學生以“如果我會克隆,我會……”為起句,發揮自己的想象說一段話。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

六、作業。

八年級語文教案10

1.關於鶴群飛翔於空中的細節主要有:(目標2)

(1)南側群山的上空深處,浮現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點。

(2)它們一律將長頸伸向前方,雙足問後方筆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實在是無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隊的鶴群以此為訊號,一齊掉頭向左轉,變成單列縱隊。

(4)排頭大鶴先向有旋轉,而後悠哉遊哉翱翔高空。後續鶴也都一隻緊接一隻,向右旋轉,直騰高空。

(5)上百隻鶴的鶴群恰似飄搖於颶風中的鴻毛,輕盈飛颶;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渦,緩緩升騰。

(6)開始大小如麻雀,轉眼間有如蝴蝶,不久像飛蛾,最後小如蚊。

(7)從排頭依次掉頭向北,敏捷地變成一縷長長的細絲。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飛去。

2、表現鶴群搏擊蒼鷹的細節主要有:

(1)鶴群立刻發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鳴聲。

(2)靜靜旋轉的鶴群,陣勢立即崩潰,驚恐萬分,慌亂啼鳴,撲打雙翅,陷入一片混亂。

(3)於是其他鶴更加狂亂啼鳴,一隻緊跟一隻,疾速轉身,俯衝下來去追逐下滑的蒼鷹。

(4)在陽光下,鶴們雙翅奮節搏擊,銀光閃爍。鶴群宛如暴風中飛轉的雲堆,迅速形成漩渦狀,上下左右飛舞,光瑩瑩耀眼。

3.表現鶴群救助同伴的細節有:

(1)這時鶴群一齊發出了悲痛的啼鳴。

(2)佇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飛出兩隻健壯的大鶴,立即降到看來已精疲力竭。緩緩下墜的夥伴身旁,引吭高鳴,盤旋周圍。

(3)來救的兩隻大鶴,從左右兩側緊緊靠近傷鶴,各自伸出一隻長長的翅膀,將傷鶴架起來了。

(4)在這段時間裡,其他鶴高聲啼叫,盤旋高空,一齊等待傷鶴返回。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群"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

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群比較,體會鶴群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八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構想]

《三峽》是酈道元為《水經注》一書做的註釋,它雖屬地理著作,但描寫委婉曲折,文字峻潔明麗,展現了三峽的無限風光,也可堪稱一篇美妙絕倫的描景散文。

針對本文的特點,結合本單元教學重點,筆者有以下思考:

1、本課宜以“美”為情感主線展開教學活動,並利用電教多媒體,引導學生去感受三峽的景色美,揣摩描寫的生動美,分析結構的層次美,品味語言的簡約美,體會情感的變化美。若學生能感知這些美,其興趣一定會高漲,從而主動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須注重積累與歸納。對於八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詞語,且還能利用課X釋來讀懂文章大意,因此,可採取學生自譯、互譯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問題的詞句可由各小組代表提出,並在全班交流解決,這樣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重視對課文的誦讀。“教學千法讀為本”,這是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課堂教學中可利用多種誦讀形式交錯進行,在反覆的誦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從而激發學生自發地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三峽的相關知識。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三峽的景物特徵。

2、體會作者總分結合的層次美和變化多姿的寫景方法。

3、學習掌握文中的多義詞語、特殊句式和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節奏分明地朗讀課文,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爭當堂背誦。

2、品味文章語言,藉助畫面及文字展開想象,體味作品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三峽獨特美的欣賞之情,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章結構及描寫方法。

難點:通過展開想象來體味作品意境。

[教學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和課X釋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自己試著翻譯課文,疏通文意,記下有疑問的地方。

3、教師錄製以《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的配音朗讀。

4、作者酈道元簡介及《水經注》的背景資料。

5、教師利用網路X三峽不同風光的畫面。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播放背景音樂《高山流水》,同時多媒體展現“三峽”不同風光的畫面。

2、導言:

聽著如此優美的樂曲,欣賞著如此多姿的畫面,讓我們乘上白雲,飛越高山流水,來到三峽這個秀美的名勝風景區盡情地遊一遊吧!

(音樂是最有穿透力的無聲語言,而畫面易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再加上教師優美生動的語言,極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

二、介紹作者,瞭解背景

1、有關作者──酈道元的簡介

2、有關《水經注》的背景資料

【關於作者】

酈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也先後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陽擔任過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學,博覽群書,並且愛好遊覽,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他認為,地理現象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經過歷代的更迭,城邑的興衰,河道的變遷和山川名稱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須不斷充實完善。他參閱了437種書籍,通過自己的實際考察,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鉅著。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深厚的文筆,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

【關於《水經注》】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叫《水經》,《水經注))則是以註釋《水經》而得名。

《水經注》本書共四十卷,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記述了1252條河流的發源地點、流經地區、支渠分佈、古河道變遷等情況,同時還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資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內容,註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之廣,時間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謂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

(本環節的相關資料以幻燈片投影形式呈現,介紹作者和背景資料,對學生理解文字內容有幫助,同時還可拓展學生的視野。)

三、美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分清節奏、把握語調。

2、生在背景音樂中試讀課文,要求字音準確,句讀恰當。

3、教師請四名學生輪讀文章的四個段落,比比看,誰讀得好,師生共同評議。

(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教師的配樂朗讀能充分調動學生、感染學生,更是不著痕跡地給學生進行了朗讀指導。學生的試讀和輪讀是對其朗讀能力的訓練和檢測,在輪讀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歸納文言文的誦讀要點。)

二讀課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為一小組,學生結合自我預習情況,在小組討論時提出有疑問的地方,並將有爭議的問題或感到困惑的問題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師引導全班學生互相質疑、互相釋疑,儘量由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只伺機適當地點撥引導。

3、播放背景音樂,師生齊讀課文。

(本環節的讀的目的是為了疏通文意,把握內容。淺顯文言的翻譯應避免教師從頭到尾的串講,預習時先自主探究,再通過小組互助、合作解決問題,仍有解決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體會寫法

三讀課文,想象意境

1、這篇文章充滿了“美”,酈道元用凝練的筆墨,用高超的具有音樂美感的語言,濃縮了三峽的萬千氣象,展現了三峽的無限風光。多媒體展現三峽不同風光的畫面(山勢圖、夏水圖、春冬圖、秋景圖),學生選取課文中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可藉助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也為下一教學環節作鋪墊。)

2、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讓老師飽覽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用“三峽美在XXXXXXXXX,我從文中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讀出來的”這樣的句式說話。

師示範說話:三峽美在山的連綿不斷、高聳入雲,我從文中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中讀出來的。

(想象的過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徵的過程,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能體會出作者的寫作技巧,為突破本文重點作準備。)

四讀課文,體會寫法

3、《三峽》美在那巨集觀勾勒的一筆,描寫角度多變,生動形象,那麼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細緻描繪呢?請你從文章結構、動靜描寫、正側描寫、感觀描寫等方面體會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師示範說話:文章第一自然段總寫三峽的峰巒重疊、高聳入雲的山勢。“兩岸連山”是正面寫山的連綿不斷,“略無闕處”則是從側面寫山的“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運用誇張手法正面寫山的“高聳入雲”;“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則是從側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學生配樂齊讀,再次體會三峽的美。

(學生以前已學過一些寫景的文章,具備初步感知寫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示範說話能給學生體會寫作技巧提供一個導向,無形中引導學生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體會與評議,固鞏學生已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思考

1、多媒體展示現今三峽開發建設後的一些圖片,感受三峽的巨大變化,促使學生樹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理想。

2、有人說:三峽的開發建設可能會破壞自然美,課後利用網路或圖書館蒐集有關三峽的文章、詩句及現今開發現狀等,為三峽的日後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此設計著重於讓學生積累,開拓視野,也激發學生樹立責任意識與憂患意識。)

八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覆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峽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在反覆誦讀中增強文言語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脈絡,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緻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介紹三峽: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風景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三大峽”。

瞿塘峽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其雄偉壯觀而著稱。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里,有大峽之稱,以幽深秀麗稱奇於天下。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秀峰豈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萬峰”。

西陵峽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伕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

1.請一位同學為大家朗讀一下關於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紹。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時的地理學家,散文作家。他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祖國河山十分熱愛,對地理風物精切鑽研。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注》。

《水經注》是給《水經》所作的註文。《水經》是記述我國河流水道的一部專著,書中列舉大小水道137條,內容簡略。酈道元作注時大為擴充套件,介紹了1252條河流,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述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有很X價值。

2.教師點明《水經》、《水經注》與《水經疏》三者之間的關係。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聽範讀,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明確讀音。

3.自由朗讀。

4.分組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順文章大意。

(一)學習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A)三個標準:“信、達、雅”

“信”,就是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

(B)兩個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係,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於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於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兩者的關係是,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C)五個步驟:審、切、連、驗、謄

1、審。分析譯句前後內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標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2、切。將譯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後逐字翻譯。

3、連。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

4、驗。將譯好的句子代入語境,看語義、語氣、物件等是否吻合。

5、謄。將草稿紙上的譯句謄寫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

(D)具體方法:

1、留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諡號、廟號、年號、書名,等等,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不必翻譯。

①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這裡除了“春、謫守”之外,都要保留。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黔州那個地方,從未有過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子到那裡去。(“驢”、“船”古今的詞義完全相同,翻譯時不能改變它的原意。)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①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論戰》)--句中的“之”是個音節助詞,可不譯出來。

②“夫戰,勇氣也。”--“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曹劌論戰》)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刪去不譯。

3、補

(補充法)文言文中有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然後再翻譯。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①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②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相同、一樣)

③祖母劉(氏)(憐)憫臣孤(獨)弱(小),躬親撫養。

①X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X》)--那個表演X的人坐在帷幕裡,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X》)

②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阿房宮賦》)

③“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曹劌論戰》)

4、換

(替換法)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物件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即在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個語素的雙音節詞或短語。最常見的是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調換文言文的單音節詞;有些詞,在古書裡常用,但在現代漢語裡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要用今天的說法去置換古代的說法。)

1)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和氏璧上有瑕疵,請允許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2)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黔之驢》)--咬斷了它的喉嚨,吃盡了它的肉,才離去。(“斷、喉、盡、去”均為一個字換為兩個字)

5、調

(調整法)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們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且拜他為師。

②求可使報秦之人--尋找可以出使去回覆秦國的人

③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從揚州回家。

6、變

"變",就是變通。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另外對古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互文見義、互文見義這些用了繁筆的文句翻譯時要加以還原,用簡筆的形式翻譯。

①波瀾不驚--(湖面)風平浪靜。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二)按照這“六法”,學生細讀課文,藉助註釋、工具書、資料獨立疏通文意。

六、作業

獨立思考,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匯入

複習文學常識匯入。

二、檢測作業完成情況

1.交流翻譯心得。

2.小組內提出完成作業過程中的難點,合作交流。

3.全班合作互助,翻譯全文。

參考: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半點空隙。層層疊疊的山岩峰巒,遮蔽了天空,擋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兩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斷絕了。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騎上賓士的駿馬,駕著長風飛翔,也沒有如此迅速。春冬季節,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兩岸山色。極為陡峭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姿態奇特的柏樹,大小瀑布,在那裡飛射沖刷,江水清澈,樹木繁盛,群山峻峭,綠草豐茂,確實很有趣味。每逢雨後初晴或霜天清晨,樹林山澗冷落而蕭索,常有猿猴在高處長聲鳴叫,聲音連續不斷,異常淒厲。迴響在空曠的山谷中,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三、整體感知,把握脈絡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全文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主要寫的是哪種景物?

明確:

三峽的山、水。

兩個。

一層:三峽的山。

二層:三峽的水。

2.第二個大層次又分成哪幾個小層次?

明確:

夏季的三峽。

春冬的三峽。

秋季的三峽。

四、研讀第一層次:三峽的山

1.作者集中寫三峽的山的是哪一段?

明確:第一段

2.寫出了山怎樣的特點?

明確:山高嶺連,峽窄水長

3.作者是如何體現三峽山的特點的?

明確: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先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來寫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再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了山勢高大狹窄的特點。

4.本文是為《水經》作注,應該重點在寫水,可是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才開始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因為山勢造就水勢,寫山的特點,為寫水作了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五、研讀第二層次:三峽的水

研讀:夏季的三峽

1.夏季的水具有什麼特點?

明確: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2.在寫夏季三峽水是,作者運用哪些方法去體現三峽特點?

明確:

(1)王命急宣--側面體現

(2)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誇張,對比。

六、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蒐集關於三峽的神話傳說。

八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認識三峽。

2、掌握重點實詞,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早發白帝城》,寫了三峽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聲朗誦。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文章,來更細緻地領略三峽的景色。

二、預習檢測(3分鐘)

1《三峽》選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全長約二百公里。

3、給下列字注音

闕嶂曦襄御泝湍嘯屬澗

三、自主探索(一)(8分鐘)

默讀課文,結合文X釋,解釋下列詞語

自三峽七百里於,在

略無闕處毫無

略無闕處通“缺”缺口

重巖疊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見曦月日光,這裡指太陽

夏水襄陵衝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時

雖乘奔御風即使

雖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御:駕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綠潭白色的急流

絕巘極高的山峰

飛漱其間飛流衝蕩

良多趣味實在

林寒澗肅寂靜

屬引悽異連線不斷

自主探索(二):(10分鐘)

邊讀課文邊結合課X釋及手頭工具書獨立疏通課文大意。無法解決的問題,畫出註明。

翻譯方法指導:

“信”:忠實於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在三峽的七百里中,兩岸山連著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2、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裡,即使騎著賓士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嗽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很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間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鐘)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描寫了三峽連綿不斷的山勢和三峽的水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再現了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

五、當堂檢測(10分鐘)

1、解釋下列詞語:

略無闕處沿泝阻絕

乘奔御風迴清倒影

清榮峻茂晴初霜旦

2、翻譯下列句子: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六、抽查清

抽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