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財經學院商務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文章闡述了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指出它的發展和壯大不僅有利於國民經濟GDP的增長,而且對於整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出口的增長和就業的增加等各個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中小企業具有市場導向性強和靈活性強的優勢,同時對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的諸多不適應的問題和因素作了分析。
關鍵詞:中小企業;
國際貿易;
優勢;
問題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6921(2008)02—0040—02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各項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小企業在這個越來越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經濟進一步向市場化轉型,我國經濟越來越緊密地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新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它們也面臨著更嚴峻的國際競爭,傳統的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混合貿易戰略將受到更大的阻礙,雖然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在競爭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中小企業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中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國的中小企業呈行業性和叢集性發展,這對於城鎮的經濟建設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特別是在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地方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可以這麼說,中小企業的卓越表現在許多方面已經回報了政府的支援和社會的關心,因為中小企業不僅貢獻了“一半以上的GDP”和提供了70%以上的就業機會,而且還成為國際經濟活力的基礎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1 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
1.1 中小企業市場導向性強
      中小企業由於受傳統經濟體制的束縛小,有很強的利益驅動和市場導向。中小企業有很多是鄉鎮企業或民營企業,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往往比大企業表現出更多的機動性,有成本意識和承擔風險的勇氣。因此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加以顧客為導向、更願意根據市場環境,及時調整它的管理制度和公司理念等。
      中小企業是在市場競爭中出生和成長的,市場經濟是它們生存和發展的搖籃,所以它們不懼怕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努力地尋求生存之道。通過優勝劣汰,生存下來的企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和對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並且隨著參與競爭的次數的增多,這種競爭力和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從而使企業不斷髮展壯大。而那些不適應市場競爭和變化的中小企業則被淘汰。在我國,雖然每年都有10%~15%的企業破產倒閉,而那些生存下來的85%~90%的企業則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


1.2 中小企業靈活性強
      中小企業與市場聯絡緊密,具有靈活性和易變性。大型企業往往會出現“巨人症”,規定和流程很多,導致企業反應遲鈍。而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人員不多,內部結構大都為扁平型,便於管理,企業運轉靈活,經營決策和調整速度快,適應新經濟時代對快速反應的要求。
      中小企業具有一大批敢於負責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對企業具有絕對的控制權。在中小企業中,企業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基本是合二為一的。企業的能否生存和發展與企業家息息相關。如果經營成功,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將獲得巨大的收益。反之,他們的利益將會受到較大的損害。
      中小企業之所以具有內在活力,這與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及企業組織制度具有密切的關係。企業家為自己工作,因此這些企業傢俱有很強的創新和開拓精神,有個性和責任感。他們對企業的絕對控制權有利於企業的快速反應。同時,這些企業家一般都具有豐富的行業知識,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市場的機會,來發展企業。
2 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邁向國際化的道路上還剛剛起步,雖然已經小有收穫,但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很多企業經營管理者很少著力瞭解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不重視市場供求變化,不做市場預測和調查等工作。忽視產品質量、產品檔次不高、技術含量少,附加值低,產品規格、品種較少,還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外部環境問題
      所謂外部環境就是指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或經營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市場環境、資金環境、信用環境等。據外經貿對新疆地區的調查,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對各項經營環境評價只為“一般”,佔到50%以上,還有一些企業對目前經營環境不甚滿意;49%的企業認為市場秩序較差,32.6%的認為經濟和技術糾紛不能及時解決,27.5%的認為企業之間缺乏公平交易,21%的企業對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不滿意。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外部環境不是十分理想,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2.1.1 政策歧視問題。在以往多年來,政府在政策上不僅對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扶持和幫助,忽視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還存在著政策歧視現象。我國各級政府一直強調發展大企業,對大企業在稅收、資金籌集、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諸多優惠。在“抓大放小”的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僅僅對組建大型企業,大型集團有興趣,所有的資源,不論是政策,法規還是服務體系等都向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傾斜,使得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競爭處於不公平的狀態。
2.1.2 資金短缺,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和進入快速增長期後,對資金的需要非常的迫切。但是由於融資困難,企業得不到它發展所需要的大量資金。在金融市場,我國目前沒有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援政策。這是因為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抵禦風險的能力差,壽命短,信用度較低,導致它們在市場活動中受到很多歧視。有資料顯示,目前有超過90%的中小企業只能通過各種非正當手段獲得高息貸款,從而加大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同時由於資金短缺,企業的規模化腳步放慢,技術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2.1.3 政府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不夠合理。雖然我國政府在2002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以此作為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的依據,併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做了不少的努力,提供了一些優惠政策,如每銷售1美元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就可以得到國家和地方的貼息;對出口基地,由財政部撥款給原外經貿部,設立了專門的擴充套件技術基金,向企業提供免息貸款,以提高製造業水平、擴大規模等。但由於管理方式和制度不合理,多數中小企業覺得政府的幫助力度不足。主要分為以下幾點:①外貿經營許可制度限制過高;
②專項扶植過少,限制過多,導致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辦法享受到優惠政策;
③缺少對樹立品牌意識的鼓勵;
④審批手續煩瑣,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許多優惠和扶持需要經過許多部門層層審批,導致企業需要為此付出很大的成本。


2.1.4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中小企業在人才引進和培訓、資訊的獲取、銷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會遇到諸多困難,比大型企業要多得多,而且單靠企業自己的力量往往無法克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與社會服務系統給予支援和幫助。但是我國的人事管理體制、人才分配製度、政策資訊傳遞方式等,都使中小企業處於不利地位。還有相當數量的中介機構根本不講信譽,對在市場中處於弱勢的中小企業採取欺騙或糊弄的方式,使中小企業受到不少打擊。還有一些事業機構如企業家協會,行業管理部門等,又主要面向大中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幫助很小。總之,在目前的服務體系中,中小企業能獲得幫助的渠道少,成本高,完全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要求。


2.2 企業內部問題
2.2.1 出口貿易商品的結構不合理,企業創新和研發力度不夠。
      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的產品結構主要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包括化工、輕工、紡織、服裝、電子等行業,這些出口產品差別化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不高。正是由於出口貿易商品結構的不合理,使中小企業遭遇了許多發展問題和發展瓶頸。導致其競爭優勢不足,利潤空間低。因此,出口商品結構的不合理給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快速發展帶來了很多的障礙,近幾年,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科技興貿”,使這一比重有所提高,但提高範圍並不大。據統計,在我國中小企業投入技術開發的經費還不到全國研究經費的4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0%的水平。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它們主要依靠“模仿性技術創新”發展起來。這種方法雖然投資小,週期短,見效快,但產權模糊,而且進入門檻同樣非常低,企業不具有明顯優勢。而且模仿性技術創新由於技術含量並不很高,因此所生產的產品的附加值往往也很低。
2.2.2 出口秩序混亂,企業低價競爭。
      由於出口商品的差異性小,產品單一,造成行業內競爭激烈。而中小企業規模比較小,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瞭解和整體把握,對國外市場適應能力差,價格是它們競爭最主要的武器。

這種價格的競爭有時幾乎到了惡性競爭的地步,企業出口時互相壓價,不惜以降價的方式來獲取訂單。甚至有的企業在參加國外專案投標時,目標不是對準國外企業,而是國內的同行,自己不中標,別人也別想中標。有的企業開拓了新的國際市場,另一些企業看到豐厚的利潤眼紅,也拼命想擠入,專門挖國內同行的牆角,使價格降到了雙方都無利可圖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讓採購商和其他國家的競爭者有利可趁,也嚴重損害了我國中小
企業的整體利益。比如某種規格的消防水帶,1998年為每米人民幣680元,2000年為700元左右,2001年初,大量的企業進入該行業,國內企業自相壓價,該規格的產品最低竟降為5.00元。
2.2.3 企業不注重品牌,只關注短期效應。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一些企業的產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和質量水平,目前很多世界名牌產品都在我國加工生產。但中小企業並不關注自主品牌的樹立和培養, 過分依靠國外的技術和工藝,缺乏自己的技術和品牌,長期充當“加工”角色,不僅從根本上難以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會進一步拉大我國製造企業與跨國製造企業的距離,如此惡性迴圈下去,只能使我國企業一直處於產業鏈的底端,陷入為別人打工的境地。同時,由於企業沒有自主品牌,產品的附加值低,只能以低價來競爭,容易遭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訴訟,導致貿易爭端的增加。可見,靠低價競爭擴大出口規模,以量取勝的外貿增長方式在新的世界貿易環境中已經難以為繼了,如果企業不再努力樹立自己的核心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就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生存和發展。
2.2.4 經營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資源問題突出。
      我國很多的中小企業是在鄉鎮企業的基礎上,憑著企業家的膽識,藉著改革開放的有利時機創業起家的,不少企業還是家族企業,想幹就幹。這種管理方式雖然對企業初期的穩定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不適合國際化經營。這些中小企業普遍在組織,人事,財務會計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管理缺乏嚴格規範,管理模式比較落後。面對陌生的國際市場和經濟環境,企業缺乏市場研究,經營方式粗放。整個營銷戰略和管理方面仍處在較低階的經營階段。與大型企業相比,經營管理方面的劣勢非常明顯,而且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相比也還有相當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