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6篇

根據教學目標來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才能確保工作順利完成,經過多年來的職場經歷,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得心應手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閱。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6篇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篇1

3.斜坡的啟示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2.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瞭解它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2.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難點:

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⑴演示材料: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等圖片、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⑵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2、學生準備:拉鍊、帶蓋子的塑料瓶等實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一、設定情景,引入斜面。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哪幾種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各有什麼作用?

2、談話: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機器要你從低處搬到高處,你會怎麼做?小組討論,並利用身邊的現有材料操作演示搬運活動。

3、交流,比較:哪一種方法搬運起來更容易些呢?

4、小結:利用斜坡,搬運工作會簡單許多。用了斜坡,將沉重的機器用手推車推到高一點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難了。(畫示意圖)

二、觀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樓梯等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事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2、交流、歸納總結:都可以將物體提升到一個高度;都具有一個傾斜面。

3、揭示:像盤山公路、橋樑引橋這樣的斜坡或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書:斜面)

4、討論: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來調整斜面的傾斜度?(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斜面的長度,二是斜面的高度。這也是斜面的兩個要素。)

三、實踐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對力的影響

1、出示問題:一個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長短)到底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時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學生提出假設。

3、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4、交流:你是如何設計實驗的?需要什麼材料?(鼓勵學生儘量使用身邊現有的材料來做簡單的實驗)。

5、評點學生的實驗設計,並作指導。

可以分別從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兩個因素去考慮並實驗操作:斜面的長度和斜面的長度。各組同學在實驗操作時要保持其中一個量的不變。

6、學生按假設的不同分組實驗,收集相關資料,填寫活動記錄。

7、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8、提問:比較全班同學測得的資料,你有什麼發現?

9、小結:如果斜坡的長度不變,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坡越長,小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盤山公路的圖片,提問:通往山頂的公路為什麼不修成滑梯一樣的斜面?公路繞著山盤旋而上,與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變?盤山公路為什麼要修成這樣呢?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實踐操作活動:從紙上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後將紙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麼?

2、出示螺釘,組織觀察並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麼關係?

3、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4、討論: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嗎?為什麼要把釘子做成螺旋狀的?

5、出示一段圓木,你可以把它掰開嗎?藉助於什麼工具可以把這段圓木分開?(出示:斧子)觀察斧子的剖面結構。我們把這種形狀叫做“楔形”。楔形是兩個背對背的斜面。

6、指導一學生操作實踐,利用斧子的楔形結構將圓木劈開。說說感受。

7、還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組織學生觀察拉鍊:你是否嘗試過用手把拉鍊的兩邊扣到一起?怎麼樣把拉鍊的兩邊分開或者合上呢?

實踐操作,體驗拉鎖的重要作用。

9、小結: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變形。

五、學習應用,遷移拓展

1、出示多幅圖片,解釋一下它們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麼?

板書:斜坡的啟示

斜面的高度長度不變,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長度高度不變增加長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課後小節: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篇2

2、認識礦物的性質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常見的礦物。

2、認識一些礦物對礦物分類。

知識與技能:

1、按一定的分類標準對礦物分類。

2、知道岩石是由礦物組成的。

3、知道礦物在顏色、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用科學眼光和探究精神瞭解發現我們大自然中的礦物。

教學重點:

認識礦物的性質。

教學難點:

區分透明與半透明的礦物。

教學準備:

花崗岩、放大鏡、《科學材料袋》、紙、彩筆、礦物、食鹽、掛圖、岩石標本、小刀、銅鑰匙、玻璃。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觀察花崗岩的礦物組成。

1、提出問題:通過觀察誰能說一說,花崗岩有什麼特點?

2、學生觀察,教師引導。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岩。b、把你新的發現用彩筆繪出來。

4、學生分組觀察(畫圖描述花崗岩顏色,顆粒等方面的特點)

5、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共同交流。

6、歸納:花崗岩中有白色、肉紅色、黑色的顆粒。

7、教師用科學術語解讀:“花崗岩”

(二)認識常見的礦物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礦物岩石標本,學生分組觀察。

2、問題:你們看到的是什麼礦物?

3、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

4、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礦物標本。

5、教師發問:“你知道哪些礦物?”

6、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第二課時

(一)觀察研究礦物的特徵

1、師述:現在各小組討論,還想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礦物?各組拿出方案。

2、學生分組制定觀察礦物性質的方案,教師巡視引導並參與討論。

3、學生代表介紹本組探究方法。

4、教師評價並引導,修改造作細則。

5、教師巡視,學生向由探究並及時交流。

6、教師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銅鑰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來判別礦物的硬度。

(二)交流礦物的性質。

1、分小組彙報各自的探究成果。

2、組織學生互相和補充。

3、教師評價和小結。

(三)瞭解礦物的用途。

1、教師提問: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b、工農業生產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礦物?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內容介紹。

(四)總結

1、學生代表(以小組為單位)談學習收穫和對自己的評價。

2、作業:查閱有關“礦物岩石”的科普資料。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製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製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

調製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計時錶(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釐米長30釐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複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並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麼?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資料。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麼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並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資料。

8、解釋變化原因並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製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後記: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篇4

水的浮力是我們身邊的科學,同時也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課題之一。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課程的特點以故事《文彥博取球》為載體設計了這個活動。在活動中,將有關浮力的知識巧妙地貫穿於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這一情境,啟發幼兒動腦筋、想辦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觀察,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幼兒主動去探索、去發現。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從小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

活動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學習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難積極動腦解決問題。

2、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猜想與動手實驗知道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現象。

3、技能目標:能嘗試與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創造力目標:喜歡探索身邊感興趣的事物,能夠大膽提問、大膽質疑激發創造靈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文彥博取球》的故事。

2、物質準備:課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貝殼、紙片、紙盒、太空棉、石子、鐵釘、鐵盤、塑料繩、絲帶、海綿、木頭、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盤。

3、環境準備:創設《文彥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環境、《平湖秋月》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引起興趣,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1、觀察浮萍、滸苔的圖片,瞭解自然界中一些物體可以浮在水面上。

這是什麼?你在哪裡見過滸苔?滸苔是一種生長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這種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種物品圖片,請幼兒猜想什麼東西能浮起來,什麼東西能沉下去?

(1)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號標誌,請幼兒選擇一種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還是能沉到水底,按標誌選擇相應的位置放好。

3、請每位幼兒選一種物品猜測它們能浮上來,還是能沉下去並根據標誌選擇合適的位置。

二、幼兒操作實驗,並將結果與猜想進行對比

1、提出實驗要求:

(1)記住實驗結果,結束後進行對比。

(2)做浮沉實驗前怎樣做才能不溼袖子?

(3)當幾個小朋友都想用一種材料該怎麼辦?

(4)怎樣才能讓實驗桌保持乾淨整潔?

(5)做完實驗應該怎樣做?

2、幼兒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3、將自己的實驗驗結果與實驗猜想進行對比調整。

三、通過文彥博取球的故事引出問題,幼兒動手嘗試操作解決

1、講述《文彥博取球》的故事,並引發幼兒用自己剛學到的本領幫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決困難。

2、教師指導幼兒討論如何分工合作的問題。

3、幼兒分組利用浮力原理進行取球實驗。

4、引導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揭曉故事結尾,向大家介紹文彥博是一位中國古代聰明睿智好孩子的典範。

四、延伸活動

中國古代有個文彥博,今天我在咱們班裡也找到了許多“小小文彥博"鼓勵幼兒用自己學到的本領解決生活中的更多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活動中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援、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浮力ll文彥博取球蕊擎懸琴擎醞、》辮鎣幼兒園教育活動親倒及評析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的時候,大家都很認真地去實驗,雖然幼兒的思路一直跟著教師走,在活動中教師給了幼兒很大的自由,幼兒敢說敢做,在幫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來的時候,各組幼兒情不自禁的鼓掌歡呼,氣氛很熱烈,達到了非常好的互動效果。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過程與方法:

1、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2、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瓶裝水為什麼不裝滿)。

教學重點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通過實驗探究,知道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為全班準備:多種瓶裝和盒裝的液體。

教學過程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

觀察:冷水變成熱水後水面的變化

教師演示:把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會看到什麼現象

(預設:通過實驗學生不能清楚進行表述,從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觀察到水在受熱和遇冷後的體積變化)

研究:清楚地觀察水在受熱和遇冷後的體積變化

1、師: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試管、瓶塞、細管、紅墨水、滴管。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並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麼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麼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後體積會膨脹。

師: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麼水遇冷後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學生簡單說明)

5、學生實驗。

6、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小結:我們把水受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的這種性質叫做水的熱脹冷縮(板書:熱脹冷縮)。

活動二:觀察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老師這裡給大家提供了紅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

4、小組彙報實驗情況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

(有了水熱脹冷縮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

5、歸納總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液體受熱和受冷後有什麼共同的性質?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板書:液體的熱脹冷縮)

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醋受熱體積膨脹熱??

果汁

醬油受冷體積縮小冷縮

牛奶

液體熱脹冷縮

五年級科學沉與浮教案篇6

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遞方法叫傳導。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重點: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向四周傳遞的傳遞方向。

教學準備:為每組準備:鑷子1個、鋁條1根、火柴1盒、金屬片1張、酒精燈1個、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課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們將用這些材料來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想試試嗎?先進入今天的第一個環節:觀看大螢幕,一個燒杯裡面盛有熱水,把一根金屬筷子放進,感覺它溫度的變化情況?

問:用手觸控露出水面的鋁棒,有什麼感覺?(變熱)

問:鋁棒的熱是誰給的呢?(熱水)

問:請看大螢幕:如果我們把這根銅棒分成下、中、上三段,這三段溫度有什麼不同?(板書:下溫度較高上溫度較低)揭題:好剛才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熱可以在物體間傳遞,那熱究竟是怎樣傳遞的呢?能通過實驗證明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熱是怎樣傳遞的(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找到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

1、熱看得到嗎?請小組討論,怎樣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使我們能觀察到熱的傳遞方向。

2、開始討論——交流實驗方案。

3、師介紹:同學們想到了這麼多的辦法,書上也為我們介紹了一種辦法,開啟書第39頁請看最下面一段話,自己先讀讀,然後想想該怎樣用咱們桌面上的器材完成這個實驗。

4、師:誰來說說你準備怎麼做這個實驗?(學生說實驗操作方法:出示課件)猜猜哪根火柴會先掉呢?

5、在實驗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注意安全小心燙手、正確使用酒精燈用外焰加熱、為了環境衛生用過的火柴請丟到不鏽鋼盤裡、注意觀察火柴掉落的順序)

6、開始實驗,認真觀察,完成實驗報告單,

7、(全班交流實驗中的發現。)師:從剛才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

8、結合看多媒體動畫(課件)小結:這是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師:根據火柴掉落的順序,你能用一句話說出熱的傳遞方向嗎?(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逐步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板書:a溫度較高熱c溫度較低

三、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

是不是無論什麼情況下熱都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低的地方呢?我們再來進一步研究:

1、在塗有蠟的金屬片的中心加熱,猜猜哪部分的蠟先熔化?

2、如果在塗有蠟的金屬片邊緣的一個點上加熱,又會是哪部分的蠟先熔化?

3、各組在金屬片上塗上蠟油選擇一個點進行加熱,特別提示蠟油熔化後停止加熱滴,小心別被蠟油燙到手。注意實驗中要重點觀察蠟的熔化情況,並思考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記錄員作好記錄。

4、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過程。

5、全班交流,

師:你們這組是怎麼完成實驗的,觀察了什麼現象?

師:①不同組哪部分的蠟先熔化?(中間)為什麼中間的蠟先熔化?(中間溫度高)周圍部分為什麼後來也慢慢熔化了?(熱傳遞過去了)這組的金屬片哪兒先熔化?為什麼這點先熔化?

6、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熱在在金屬條和金屬片中的傳遞過程,總結實驗中的發現。

從這個實驗中你得出的結論是什麼?(生答師指板書)

四、總結:

通過剛才的幾組實驗我們明白了熱傳遞的一個重要性質,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特點說出來?

出示課件:(引讀)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熱傳遞。

小資料:

熱傳遞的三種方法

熱傳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只要物體之間或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存在溫度差別,就會有熱傳遞現象發生,並且將一直繼續到溫度相同的時候為止。

1、傳導:熱傳導主要發生在固體內部、兩個不同固體、固液之間、固氣之間、液氣之間。

2、對流:對流是液體或氣體熱傳遞的主要方式,氣體的對流比液體明顯。

3、輻射:熱輻射是遠距離傳遞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陽能就是以熱輻射的形式,經過宇宙空間傳給地球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微波爐等都是熱輻射。熱傳遞是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的。在實際的熱傳遞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是單獨進行的。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的

溫度較高溫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