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6篇

寫教案這件事情是每位老師教學之前必做的事情,在認真分析了自己教學任務後,我們就可以動筆制定教案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6篇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1

?植物怎樣“喝水”》

教學目標:

探究: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後利用莖輸送水分,並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知識:經歷對問題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學會周密思考。

情感:體會到植物也和人一樣有有生命需求,有生存的本領,意識到搞科學研究必須有嚴謹、認真的態度,體驗合作交流的落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植物靠根“喝水”,然後利用莖輸送水分。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證明根能吸水,莖能運輸水分。

教具準備:植物的根、小量筒、紅水、食用鹽、小刀等。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探究

一、匯入問題:

1、同學們,我們校園裡種了很多花草、樹木、工人師傅經常給它們澆水。可是,我發現他們澆水時,主要把水灑在土壤裡,是是怎麼回事?

2、大家都認為植物依靠根“喝水”,那麼,你們見過的根是什麼樣的嗎?

3、學生彙報。

二、觀察植物的根。

1、根究竟是不是同學們說的樣子呢?還有沒有其他特點,老師這裡準備了很多新採集的植物的根,現在分發給大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植物的根是一樣的嗎?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並把觀察結果記錄在書上表格里。

2、分發材料,分組觀察記錄。

3、彙報與交流。

4、歸納整理:植物的根是不一樣的,有的根主根粗,側根細(叫直根);有的植物根粗細差不多(叫鬚根)。根也有共同點:根都很長、很多,根的尖端長有許多白色絨毛(叫根毛)。

5、提問:

(1)根很多、很長,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麼好處?

(2)根毛壁薄,對植物“喝水”可能有什麼好處?

6、從根的特點上看,根具備“喝水”條件,但根長在土壤裡,我們看不見,根到底能不能“喝水”呢?

三、設計實驗

1、怎樣設計實驗才能證明根能“喝水”呢?

2、學生討論和提出種種初步方案。

3、交流和指導。

(1)你為什麼這樣設計?

(2)哪一種方法既科學又簡單?

(3)選擇什麼樣的植物做實驗?

(4)選擇什麼樣的內器裝水便於觀察?

(5)怎樣知道試管內的水有沒有減少?

(6)怎樣才能防止水不從其他地方散發(蒸發)掉?

(7)能不能想一個辦法讓我們能看見水是否進入植物體內?

4、各小組領取實驗材料,並製作實驗裝置。

5、預測一下:試管裡的水將會怎樣變化?可能會看到哪些現象?

四、課外探究

因為短時間內現象不明顯,所以請大家把裝置放在教室窗臺上,定時觀察,並認真做好記錄。下節課繼續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實驗證明

一、 引入問題。

1、 上節課,同學們做的實驗結果什麼樣的?

2、 學生彙報和交流(邊展示邊說明)。(如:水位下降了、植物的莖、葉脈裡都有紅水)

3、 這些現象能證明什麼呢?(根能吸收水分、水分被輸送到植物全身)

4、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樣“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5、 學生作出推測。

二、觀察探究

1、你認為莖可能有什麼樣的構造?

2、學生猜測

3、莖裡面到底有沒有大家推測的構造呢?下一步該怎麼辦?

4、學生彙報與交流。

5、我們發現有兩種切法:橫切和縱切。

6、學生分小組活動:切開莖,並仔細觀察。

7、討論:這些構造可能有什麼作用?

三、歸納小結:

1、根據我們的研究,討論總結:植物是怎樣“喝水”的?

2、彙報和交流。

3、將獲得的結論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4、給自己塗“智慧星”。

5、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需要“喝水”。需要營養,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照顧。想一想:我們以後該怎樣對待校園裡的花草樹木?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製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境、細胞與外界環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麼?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境的邊界呢?

(過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節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麼樣獲得細胞膜呢

(一)細胞膜的成分

1.體驗製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製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麼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並說明原因,之後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麼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③細胞內的物質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裡,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組,思考總結實驗步驟,並在大螢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後,還需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閱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節三:總結與收穫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製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並查詢資料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3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在學習方法上,從巨集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七年級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和訓練。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準備:

學生: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可帶放大鏡,照相機)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絡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係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4

第一節 水中生活的動物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型別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並概述魚類的特徵

3、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並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徵

2、說明水生動物適於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1課時)

一、動物的種類

1、大約有150萬種

2、兩類 一類是脊椎動物 (分類依據:體內有無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

二、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

1、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鏈魚、鱅魚

2、魚類適於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類的形態特點:

a)體形:呈梭形(流線形),能減少水中阻力

b)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是一種保護色

c)體表:被覆鱗片,體表有黏液,減少水中阻力

d)體表感覺器官——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e)運動器官——鰭

胸鰭:平衡作用,幫助轉換方向

腹鰭: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搖擺

臀鰭:平衡身體作用

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著關鍵的作用,防止身體側翻

尾鰭:控制前進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

幹部和尾部:妝生前進的動力

f) 鰾:使魚能夠浮停在不同的水層中

g) 呼吸器官——鰓 鰓絲 :氣體交換的場??

鰓弓

鰓耙 :過濾水中的物質

4、魚: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適應水中生活。

六、作業

1、目前已發現的動物種類約有( )

a、150種 b、100萬種 c、150萬種 d、200萬種

2、觀察水中生活的魚,會看到它的口和鰓蓋後緣相互交錯地時而張開,時而閉合,這是魚在( )

a、攝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洩

3、鯽魚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 )

a、胸鰭和腹鰭的不斷擺動 b、尾鰭的不斷擺動

c、尾部和身體的左右擺動 d、各種鰭的不斷擺動

4、魚呼吸時,水流流經的路線是( )

a、體外 鼻孔 鰓 血液 b、體外 口 鰓 血液

c、體外 口 鰓 體外 d、體外 鼻孔 口 鰓 體外

七、教學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2課時)

一、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的動物。如:貝、螺、蚌、烏賊、章魚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如:水蚤、蝦、蟹等。

4、其他動物:海豚、鯨、海豹(哺乳動物)、龜、鱉(爬行動物)等。

二、動物間的聯絡: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四、作業:

1、下列不屬於魚綱的動物是( )

a、鯽魚 b、金魚 c、鯨魚 d、青魚

2、在常見的腔腸動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蟲

3、水域環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a、工廠汙水的排放 b、生活汙染物的排放

c、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項

五、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5

學習導航

1.學習目標

(1)說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者: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

(2)概述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①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鏈組成的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②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側;

③兩條鏈上的鹼基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構成鹼基對。

(3)應用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對,鳥嘌呤和胞嘧啶配對。

2.學習建議

學習dna分子結構時,要明確構成dna的化學元素、基本單位、化學結構和空間立體結構。要區別構成dna的基本單位——四種脫氧核苷酸。一分子脫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脫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鹼基構成。結合教科書中dna的化學組成平面圖和雙螺旋結構的空間立體圖,明確dna的結構。理解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要理解dna結構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構成dna主鏈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的排列順序是固定不變的,儘管構成dna的鹼基只有四種,鹼基配對方式只有兩種,然而,不同dna的鹼基數量不同,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構成了dna的多樣性。由於每個dna具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決定了dna結構的特異性。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馬和豚鼠體細胞具有相同數目的染色體,但性狀差異很大,原因是()。

a.生活環境不同分子中鹼基對排列順序不同

c.著絲點數目不同分子中鹼基配對方式不同

2.分析一段雙鏈dna的組成表明,下列的相關比值中,哪一個是可變的()。

a.a/tb.g/cc.(a+t)/(g+c)d.(a+g)/(t+c)

3.在下圖的各小圖中,正確代表脫氧核苷酸的結構是()。

分子中,兩條鏈上排列順序不變的是()。

a.鹼基對排列b.四種脫氧核苷酸

c.脫氧核糖和磷酸d.鹼基和磷酸

5.在含有四種鹼基的dna區段中,有腺嘌呤a個,佔該區段全部鹼基的比例為b,則()。

6.對細胞中某些物質的組成進行分析,可以作為鑑別真核生物的不同個體是否為同一物種的輔助手段,一般不採用的物質是()。

a.蛋白質.核苷酸

7.下列各項中,決定dna遺傳特異性的是()。

a.脫氧核苷酸鏈上磷酸和脫氧核糖的排列特點b.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c.嘌呤總數與嘧啶總數的比值d.鹼基對排列順序

8.若dna分子一條鏈中(a+g)/(t+c)=a,則其互補鏈中該比值為()。

.1c.1/ad.1a

9.下列有關dna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同一生物個體各種體細胞核中的dna,具有相同的鹼基組成

只存在於細胞核中

c.細胞缺水和營養不足將影響dna鹼基組成

d.單鏈dna分子的鹼基含量的a+g=c+t或a+c=g+t

10.下列的鹼基比例關係一定是雙鏈dna的是()。

11.在雙鏈dna分子中,每條脫氧核苷酸鏈中連線兩個相鄰的脫氧核苷酸之間的鍵為()。

a.肽鍵b.氫鍵c.磷酸二脂鍵d.高能磷酸鍵

12.某一dna分子中,胞嘧啶與鳥嘌呤二者共佔鹼基總量的46%,其中一條鏈上腺嘌呤佔此鏈鹼基量的28%,則另一條鏈上腺嘌呤佔此鏈鹼基量的百分比為()。

a.46%b.26%c.54%d.24%

二、非選擇題

13.右圖是dna分子結構模式圖,請寫出①至⑧的名稱,並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填寫名稱:

①;②;③;

④;⑤;⑥;

⑦;⑧。

(2)連線g與c,a與t之間的化學鍵名稱是。

(3)決定dna分子結構特異性的是。

(4)dna分子的這種結構稱為。

(5)有人形象的將dna的平面結構比喻為一架“梯子”,那麼組成這個“梯子”“扶手”的物質是和,它形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相當於兩個“扶手”間“階梯”的物質是,它的形成靠相連,並嚴格遵循原則。

14.在製作dna一條鏈時,將每個脫氧核苷酸的和相間排列依次連線起來。在製作另一條單鏈時,一是兩條長鏈的脫氧核苷酸必須相同;二是兩條長鏈並排時必須保證間互相配對;三是兩條長鏈的方向是。若製作含100個鹼基的一段dna分子模型,現已有20個鹼基a部件,還需準備t部件個,c部件個,g部件個。

15.分析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圖中a是,f是,b是。

(2)一般來說,一個g中含有個e,在細胞有絲分裂的中期,g和e的比例是。

(3)e的組成單位是圖中的,共有種。dna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是圖中的決定的。

(4)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結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2.c3.c4.c5.d6.d7.d8.c9.a10.d11.c12.b

二、非選擇題

13.(1)①胸腺嘧啶②脫氧核糖③磷酸④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⑤鹼基對⑥腺嘌呤⑦鳥嘌呤⑧胞嘧啶

(2)氫鍵(3)鹼基對的排列順序(或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4)雙螺旋結構(5)磷酸脫氧核糖鹼基對氫鍵鹼基互補配對

14.磷酸脫氧核糖數量鹼基相反的203030

15.(1)含氮鹼基蛋白質脫氧核糖(2)一1∶2

(3)d4d(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4)雙螺旋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篇6

原生動物

第一章原生動物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懂得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

懂得原生動物門的特點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能力目標:通過組織學生視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

通過懂得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通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懂得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點,可為後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能夠使學生懂得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礎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礎單位。然而動物細胞是有別於植物細胞的。對照兩者的雷同點和不同點,能夠加深對細胞結構的懂得,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儘管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階動物一樣的營養方法——異養。通過實驗視察還能夠明白,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響敏銳。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照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能夠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點的懂得。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法與植物的營養方法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會合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執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後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後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能夠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後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全部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不久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領域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懂得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結構。教師能夠藉助於模型或看錄影片進行講解,解釋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夠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過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後,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後,通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洩”;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特別容易將“排洩”和“排遺”相混雜。教師能夠進一步講明:排洩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並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視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視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的確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能夠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預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範或看錄影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課時安排:

本章參考課時二課時。

教學預備:

草履蟲的掛圖,模型。以及草履蟲培養液。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考慮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考慮,讓學生自個兒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後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於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能夠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接著,請學生從中取一滴製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視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製作一張臨時裝片,接著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啥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個地點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散佈特別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保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後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於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能夠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視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一定是草履蟲,它們喜歡集合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製成臨時裝片。在製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提示學生:為了倖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能夠想啥方法阻攔它。為啥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視察裝片的同時,能夠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影片,以關心學生精確製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能夠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能夠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解釋;也能夠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於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能夠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能夠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依舊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啥雷同點和不同點?怎麼樣證明這些雷同點和不同點?教師能夠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能夠給學生放錄影,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佈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佈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鑽來鑽去的模樣。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別。

4.關於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能夠與植物對照地進行講解。

教師能夠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麼樣獵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麼樣獵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懂得: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並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於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解釋,並請學生用高倍鏡視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視察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哪兒的最小?為啥?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夠放錄影解釋,特別是排遣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法是細胞內消化。

關於草履蟲的呼吸,教師能夠藉助板圖解釋: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全部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通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啥作用呢?教師能夠啟發學生回想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氮廢物,能夠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批過剩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於草履蟲的排洩,教師能夠先組織學生視察位於草履蟲身體前後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接著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係如何,運動特點怎麼樣?②前後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啥?這樣伸縮的利益是啥?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通過啥道路排出體外?④啥叫排洩?它與排遣的區別是啥?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洩的過程:

通過上述小結,能夠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絡起來,便於懂得和掌握。最後來,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響?怎麼樣反響?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想第一課時所視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答覆: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後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洩等生理過程?④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答覆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能夠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如今它對外界刺激的反響上與植物也不雷同。怎麼樣視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響呢?這時,教師能夠先讓學生自個兒設計一個實驗,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視察邊考慮。例如:啥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麼樣反響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響?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響有啥不同?最後來,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響,這種反響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效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迴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響要比植物敏銳得多(能夠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通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雷同點和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