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8篇

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的研究和策劃,教案可以作為教學過程的記錄,方便教師日後的教學評估和改進,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8篇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五單元p58 “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單式與複式統計圖的異同,並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複式條形表示相應的資料。

2、使學生能看懂複式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資料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

教學重點:

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

教具準備:

cai課件。

學具準備:

畫圖紙。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引新,啟迪探究

1、談話引入:這兒有兩個片段想給同學們看看。(出示有關劉翔和姚明的視訊。)問:你看到了什麼?你對劉翔和姚明瞭解多少?(學生敘述,教師概括。)

2、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再過幾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就要召開了。這次的運動會可與以往不同啊!為了提高我校“秋季運動會”的知名度,我們學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這次運動會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誰代表我們學校擔任這次運動會的形象大使?(學生各抒己見,產生意見。)

3、看來同學們各有想法,那麼用什麼方法來決定推薦誰比較好呢?(舉手表決,統計)對!我們可以現場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麼我們班的情況到底怎樣呢?(舉手表決)支援劉翔的同學請舉手;支援姚明的同學請舉手。(現場瞭解統計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4、剛才只是我們對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們整個年級同學的意見。所以老師在課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級其他六個班同學們統計的情況。(出示六年級各班推薦劉翔、姚明情況的統計表),把剛才收集到的我們班的資料也填在表中,提問:從表中能比較出結果嗎?(可以,但比較困難。)

5、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見,你覺得我們用什麼把這些資料表現出來會更好呢?(條形統計圖)老師也覺得條形統計圖很好,因為用直條圖來表示可以直觀的看清楚各班統計的情況。但怎樣用條形統計圖表示上面的兩組資料呢?(學生各抒己見)

6、出示根據本班統計情況製作的複式條形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看出什麼?(標題、日期、單位、橫縱軸、不同的直條圖、圖例以及縱軸表示的單位大小等),為何選用兩種顏色的直條,這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有何不同?我們把這種條形統計圖叫做“複式條形統計圖”。

7、你能根據其他幾個班的統計情況來繼續繪製我們剛才統計圖嗎?(學生補充完整統計圖)

8、評議:找三種類型的:(1)直條圖少數字的;(2)畫的直條不夠規範的;(3)比較正確且美觀的。讓學生去評議。

9、觀察圖,哪個班喜歡劉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較大?哪個班喜歡劉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較小?從圖中你還能獲得什麼資訊?你覺得從六年級調查統計的情況看,誰更有可能擔任我們運動會的形象大使?

二、 合作互動,共同探究

1、我們的運動會就要召開了,大家想和劉翔、姚明一樣,成為我們學校的體育明星嗎?那麼你們平時都開展了哪些體育活動啊?(學生敘說)想不到同學們這麼熱愛體育運動,老師為大家能夠積極參加鍛鍊而感到十分高興!

2、看圖分析

球類比賽中,在邊線發球時,有單手投球,也有雙手投球,根據你的經驗,你認為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學生各抒己見)

出示課本58頁的統計表和複式條形統計圖,評價一下,哪一種更便於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投球距離?

縱軸每格代表幾米?最下面一格為何用折線?(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後,相互交流。

縱軸每個單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線表示省略。)

從上面的複式條形統計圖中你得到了哪些資訊?(學生根據統計圖作出合理的結論)

回顧總結,展示個性

1、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想法和體會?

2、為了開展好這次運動會,有許多有關體育活動的資料需要收集和整理,剛才我們只是把體育活動中的一部分進行了統計,請同學們在課後、運動會中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繪製設計成統計圖,看一看誰設計的既美觀又正確。 創設便於統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在運用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用什麼統計圖來描述這組資料比較合適,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兩組資料,體會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這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和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鼓勵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體會資料是蘊涵資訊的。同時養成嚴謹仔細的學習習慣,弄清統計圖中的每個細節。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對統計的專案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教學反思:

通過創設輕鬆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經歷整理資料、描述資料的過程,並在相互的評議和交流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各自的統計圖,逐步明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統計圖中發現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驗證猜想,體驗到資料的作用。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8的加減運算,能正確地列出8的加減算式。

2、嘗試用三個數字在符號板上擺出不同的加減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換律和減法的互換關係。

3、積極地動腦思考,主動探索數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過7以內各數加減法及8的組成。

2、物質準備:

——教具:符號底板(底板分成四格,兩格上寫有加號和等號,另外兩格寫有減號和等號,符號中間有空間便於寫數字),8、3、5三個數字各一張,筆一支。

——學具:《幼兒用書》(p14、15、16),幼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1、奇怪的門卡

——教師:爸爸帶花花到其他城市去遊玩,他們住飯店時,服務員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教師(出示符號底板和8、3、5三個數字):服務員說,當他們用這三個數字在門卡上擺出四道力口減算式,才能順利地拿到門卡進房間。你們願意來試試嗎?

——幼兒思考。請個別幼兒來演示,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麼算式,集體檢查。鼓勵幼兒用三個數擺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2、幼兒操作活動。

——看房子特徵列算式。觀察8座小房子,根據房子的顏色,在加減符號旁邊填寫數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

——觀察左邊的數字,請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觀察三組蔬菜,想一想:哪兩組蔬菜力口起來和下面的數字相同,請畫線連起來。

——帶領幼兒分別開啟第15、16頁引導幼兒練習8的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加減運算。(也可以採用分組練習的方式,本;舌動只完成一頁練習,其它練習放在曰常或區域中進行。)

3、活動評價。

——請幼兒介紹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觀察兩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發現兩道加法算式的數字都相同,但加號兩邊的數字位置不同;兩道減法算式是等號兩邊的數字位置交換了。

——請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結果,看看有沒有同樣的發現。表揚正確列出四道不同的加減算式的幼兒,然後結束教學活動。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3

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9-90頁的例1、“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並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用“替換”的策略解決一些簡單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感受到“替換”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說說圖中兩個量的關係可以怎樣表示?

追問:還可以怎麼說?

指出:兩個量的關係,換一個角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表示方法。

2.從圖中你可以知道些什麼?

(多媒體出示:天平的左邊放上一個菠蘿,右邊放上四個香蕉,天平平衡。)

提問:現在老師在天平的左邊放上兩個菠蘿,要使得天平平衡,右邊可以放些什麼?追問:還可以怎麼放?

指出:從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能把一個物體換成與之相等的另外一個物體。

3.口答準備題: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個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滿,每個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個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滿,每個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指出:這兩題我們都是用果汁總量去除以杯子總數,就能得出所要求的問題。

二、新授

(一)教學例1

1.讀題

2.分析探索

提問:也同樣是720毫升的果汁要倒入到杯子裡,這題與剛才的兩題相比較,有何不同之處?小結:剛才兩題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種杯子裡,而這題是把果汁倒入到兩種不同的杯子裡。提問:那麼還能像剛才一樣用果汁總量去除以杯子總數,用720÷(6+1),可以這樣計算嗎?追問:那該怎麼辦?同桌先相互說說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談話: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該怎麼辦?

追問:還可以怎麼辦?

小結:兩位同學都是把兩種不同的杯子換成相同的一種杯子,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啦!同學們可真了不起啊,剛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經蘊涵了一種新的數學思想方法——替換。(板書:替換)

4.列式計算

a:把大杯換成小杯

提問:把一個大杯換成三個小杯(板書),這樣做的依據是什麼?

追問: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幾個小杯?(板書)能求出每個小杯的容量嗎?每個大杯呢?(板書)

小結:在用這種方法解的時候,我們是把它們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來的也是每個小杯的容量,然後求出每個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換成大杯

談話:那反過來,把小杯換成大杯呢?(板書)

提問: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幾個大杯呢?你又是怎麼知道的?

指出:把三個小杯換成一個大杯,再把三個小杯換成一個大杯。

提問:這樣做的依據又是什麼?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個大杯。(板書)

提問:能求出每個大杯的容量嗎?每個小杯呢?(板書)

5.檢驗

談話:求出的結果是否正確,我們還要對它進行檢驗。想一想可以怎麼檢驗?

指出:哦!把6個小杯的容量和1個大杯的容量加起來,看它等不等於720毫升。(板書)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檢驗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書)總之,檢驗時要看求出來的結果是否符合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

6.小結

談話:解這題時,我們可以把大杯換成小杯來計算,也可以把小杯換成大杯來計算,那你覺得這兩種方法之間有何共同之處?

指出:解這題的關鍵就是把兩種杯子看成一種杯子。

(二)練習十七第1題

談話:把這道題目,做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指名板演)

提問:把你的做法講給同學們聽。

追問: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還要對它進行檢驗。就請你口答一下檢驗的過程吧!

(三)教學“練一練”

1.出示題目

談話:自己先在下面讀一遍題目。

2.分析比較

提問:這題與剛才的例1相比較有何不同之處?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關係是用分數來表示的,而這題已知的是一個量比另一個量多多少的差數關係。

提問:那麼這題中的大盒還能把它換成若干個小盒嗎?那該怎麼換?談話:現在你能做了嗎?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學生試做

4.評講

談話:說說你是怎麼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個球,就可以換成小盒;另外一個大盒也是這樣。

提問:現在這7個小盒中,一共裝了多少個球?還是100個嗎?幾個?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來的是每個小盒裝球的個數。

追問:把小盒換成大盒也能做嗎?把原來的5個小盒換成5個大盒,現在這7個大盒中,一共裝了多少個球?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來的是每個大盒裝球的個數。

談話:把大盒換成小盒算出結果的請舉手!把小盒換成大盒算出結果的也請舉手!看來同學們還是喜歡把大盒換成小盒來計算。

5.檢驗

談話:同桌相互檢驗一下剛才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

6.小結

提問:解這題時你覺得哪一步是關鍵?

指出:哦!還是把兩種不同的盒子換成一種相同的盒子,然後再解題。

三、全課總結

談話: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用替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完整課題)

提問:那你覺得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替換的方法來解題,能給大家來舉一個例子說說嗎?指出:哦!當把一個量同時分配給了兩種物體時,而且這兩種物體是有一定關係的時候,我們就能用替換的方法來解題。

追問:那解題時該怎麼替換呢?(那在用替換的方法來解題時,關鍵是什麼?怎麼來替換?)指出:把兩種物體看成同一種物體,(板書)求出一種物體的數量後,也就能求出另一種物體的數量。

四、鞏固練習

1.用33元錢正好可以買12本練習本和8本硬麵抄,練習本的單價是硬麵抄的1/4。練習本和硬麵抄的單價各是多少元?

2.一袋薯片比一盒巧克力便宜3元。媽媽買了8袋薯片和15盒巧克力,一共花了91元。薯片和巧克力的單價各是多少元?

3.練習十七2(機動)

解決問題的策略

——替換

把兩種物體看成同一種物體

1.把大杯替換成小杯共需要9個小杯

720÷(6+3)=80(毫升)驗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替換成大杯共需要3個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課後反思:

由於課前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學習,所以教學時做到了心中有數,因而今天這節數學課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超出了我的預期目標。學生們對於用替換這種策略來解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都很感興趣,課堂上學生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包括很多平時學習數學困難較大的學生也掌握了這一策略。

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首先,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能培養學生根據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學生將過去已掌握的靜態的知識和方法轉化成可操作的動態程式。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再次,它能使學生將已有的數學知識遷移到他們不熟悉的情景中去,這既是一種遷移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是一種主動運用原有的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首先,它能使學生認識到所學數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再次,它能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後的成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首先,解決問題需要學生根據具體問題情境去主動探索,這本身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數學問題的解決,只有通過對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的重新組合並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實現問題的解決。所以這個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它

不僅使學生獲得初步的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小養成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思維習慣,為今後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求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教學設想: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蒐集、處理、獲取、分析、解決、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關鍵詞。這些在本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參與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當參與成了學生主動的行為時,參與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因此要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進來就成了基礎的基礎。這裡,老師能善於打破學生思維的平衡狀態,使他們產生新的不平衡,從而不斷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該如何測量?的問題使學生思維產生最初的不平衡,當學生通過化曲為直的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從而打破學生剛剛建立的平衡,進一步吸引學生探究更加簡便的求圓周長的方法。

接著,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什麼,怎樣參與的問題了。在引導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資料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後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元硬幣、直尺、捲尺、系線的小球、計算器、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一起探討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

媒體顯示:唐老鴨與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鴨沿著正方形路線跑,米老鼠沿著圓形路線跑。

2、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唐老鴨、米老鼠所跑的跑線,討論、回答問題。

(1)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麼?

(2)什麼叫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突出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係)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麼?(板書:圓的周長)

3、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些什麼問題。學生紛紛發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

梳理篩選形成學習目標:①什麼叫做圓的周長?②怎樣測量圓的周長?③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係,有什麼關係?④圓的周長怎樣計算?⑤圓的周長計算有什麼用處?

[設想: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形成學習目標,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指明瞭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1、實際感知圓的周長。

讓學生拿出各自圓片學具,邊摸邊說圓的周長;同桌之間相互邊指邊說。

2、明確圓周長的意義。

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概括什麼叫做圓的周長。(媒體顯示一個圓,並閃動圓的周長)

(1)圓的周長是一條什麼線?

(2)這條曲線的長就是什麼的長?

(3)什麼叫做圓的周長?

學生討論互補,概括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顯示字幕)

[設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週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後,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3、學會用工具畫圓;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讓學生喜歡上美麗的圓,激發探索圓的特徵的興趣。

重點難點:

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輕鬆一下做一做課間操怎樣?起立

第一節:甩甩你的手臂(從前往後再換個方向)

第二節:轉轉你的腦袋

第三節:原地轉身

二、匯入新課

1、師:上課前的運動操你們發現了什麼?(在做圓周運動)

2、師:剛才發現有的同學手臂轉得不太像圓,什麼辦法轉得更像圓呢?(手直、肩不動)

3、師:我們在運動中可以產生圓,在生活中也有許多的圓,大家看:欣賞圓的圖片。

4、揭題:圓的認識

5、師:我們看在這餐桌中看到了有幾個圓?

這中間有著許多的數學知識,相信嗎?

三、動手操作

(一)師:下面我們就做一做這個餐桌

[媒體]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紙上畫一個圓,然後剪下組合成一張圓桌模型。

(二)師:下面我們交流一下是怎麼做的?

[第一步]我們第一步是畫圓,你是怎麼畫的?

1、說說你是怎麼用圓規畫圓?

2、師:老師也在黑板畫一個圓(邊畫邊說)

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距離(半徑)

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一點(圓心)上

把裝有鉛筆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就畫出一個圓

3、老師的圓畫得怎樣?畫圓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針尖不動、兩腳距離固定)

4、你們畫的兩個圓的大小為什麼不一樣?(兩腳的距離不同)

[第二步]我們是把畫好的圓剪下來,問:剪時與我們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師:圓呢?(彎的)彎的在數學上我們叫做曲線,所以圓是由曲線圍成的與以前所學習的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有很大的區別。

[第三步]

剪下的圓怎麼組合起來呢?這2個針孔從哪裡來?

師:針孔的這一點,我們叫做這個圓的圓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師:還有什麼辦法找到圓心呢?(折)你們先拆下來試一試。(生動手操作)

師:說說你是怎麼折的?

可能: ①生:對摺再對摺,交點就是圓心師:還可以怎麼折

②對摺、展開、再對摺、再展??

師:我們再看這裡有幾條摺痕?而且它們都經過(圓心)像這樣的摺痕叫這個圓的直徑字母d表示(畫在黑板上)。

師:圓裡還有什麼?(半徑)你折的圓裡有嗎?指一指(畫在黑板上)這就是半徑。

師:什麼是直徑、半徑,自學課本p80 讀一讀

師:說一說什麼是直徑?解釋圓上、圓外、圓內。

我們一起指指,說說什麼是半徑?

[媒體]連結圓心和圓上一點,是半徑嗎?半徑也有幾條?為什麼?[板書]

你們也畫一條直徑和半徑。

仔細觀察,你還發現了什麼?

①一條直徑=兩條直徑。

師:還可以怎麼說?你是怎麼知道?用字母可以怎麼表示呢?

②所有的直徑、半徑都相等。

師:你們認為呢?可以用什麼方法證明?(量一量)你量一量。

你量的是什麼?量的結果呢?你的結論呢?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也很會動腦筋,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不知可以?所有的直徑長度都相等?(在同一個圓裡)還可以呢?(相等的圓)你認為還有哪些結論也需要這個前提?

[板書]:在同圓或等圓中

三、應用

師:所以我們今後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還得想得仔細、周詳,對嗎?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填空

1、[媒體]填一填

2、[媒體]再請你辯一辯:下面各句話對嗎?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2)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3)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四、畫圓

師:回答得不錯,現在老師要提一個新的要求,能接受嗎?

請你畫一個半徑為2釐米的圓

師:想想半徑為2釐米該怎麼畫呢?可以商量一下再畫。(生畫)

師:說說你是怎麼畫的?(兩腳間的距離為2釐米,再定住,再畫)

簡單地說你是怎麼確定半徑為2釐米的?

如果畫半徑為3釐米的圓呢?

畫一個直徑為8釐米的圓呢?

你發現了什麼聯絡?(半徑=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

圓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位置呢?

畫一個直徑為1米的圓

(等一會兒)

師:為什麼不畫?(圓規太小)想有什麼辦法呢?(釘子、繩子)繩子多長?(50釐米)為什麼?我們下課試一試好嗎?

五、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圓的認識,從圓桌到圓的各種知識還有什麼知識值得我們問一問有嗎?

師:這些都是我們以後要學習的,老師還有一個問題:誰的家裡用的是西餐桌?有什麼感覺?相對來說,圓桌呢?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6

設計說明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以及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百分數與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絡。基於以上認識,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載體,感知百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百分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在引入課題和百分數意義的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都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通過課前對百分數的收集,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以實際生活情境為載體,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注重新舊知識的對比和遷移,體現類比的思想方法。

對比和遷移能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防止新舊知識混淆,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從而紮實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設計中通過與分數的意義進行對比,明確分數的意義與百分數的意義的區別,更加突出百分數的意義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收集的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資料

教學過程

⊙情境匯入

1.出示課件。

師:同學們,看了這段資料,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感想?

引導學生髮現百分數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師:你知道這些數叫什麼數嗎?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樣的數?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像上面這樣的數,如14%、65.5%、120%……叫做百分數。

2.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百分數的資料。

師:同學們收集到的百分數資料可真多啊!看來百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那人們為什麼喜歡用百分數?用百分數有什麼好處?百分數有什麼含義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數學課堂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7

本單元內容包括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按比分配解決實際問題等。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解答分數除法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由於本單元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絡,在教學時,教師應創設良好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思考,並與同學展開積極的合作與交流,在特殊方法與一般方法的比較辨析中,進一步明晰知識的本質。

教材還編排了很多問題情境圖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例如:在例2按比分配解決實際問題中,教材在問題情境圖和分析與解答過程中都採用圖示直觀地表示比的具體含義。

這有利於學生理解這個比表示的是哪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同時,藉助於直觀圖,也有利於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轉換各種資訊,多元表達概念及數量關係,因而從本質上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關係,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1課時比的意義

教材48~49頁的內容。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法、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之間關係的過程,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把握比的意義的本質。

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以及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難點:

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明確比與比值的區別。

課件:

學具。

1.課件出示教材第48頁情境圖。

教師提問:這就是楊利偉展示的兩面旗,它們的長都是15cm,寬都是10cm。比較它們長和寬的關係,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

(1)長比寬多多少釐米?15-10;

(2)寬比長少多少釐米?15-10;

(3)長是寬的多少倍?15÷10;

(4)寬是長的幾分之幾?10÷15。

2.師:今天我們將進一步研究這種倍數關係,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數學方法——“比”來表示。(板書課題:比的意義)

自學比的相關知識。

學生自學教材第49頁“做一做”之前的內容,思考問題:比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彙報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稱。

課件出示:15∶10=15÷10=,讓學生說出比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前項、比號、後項、比值)

(2)比值的意義。

師: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師:比和比值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小結:比表示一種關係,而比值是一個數,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師:同桌討論一下,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什麼聯絡?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分數和除法算式中的什麼?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

討論後根據學生交流反饋填寫下表:

聯絡

區別

除法

被除數÷除數=商

一種運算

分子—分母=分數值

前項:後項=比值

兩個量的關係

請嘗試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絡。

板書:a∶b=a÷b=(b≠0)。

師: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兩個數的比還可以寫成分數形式。如15∶10也可以寫成,仍讀作“15比10”。

師:足球比賽中的比分3∶0與我們今天學習的比一樣嗎?(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比賽中的比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比,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係,不是相除關係。)

1.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1題。

請學生思考這兩個比的量是同類量嗎?比值表示什麼意思?(所花錢數和練習本數是不同類的量,比值表示單價。)

2.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時,說說未知的前項或後項是怎樣求出的。(引導學生根據比與除法的關係求出未知的前項或後項,歸納一般方法:前項=比值×後項;後項=前項÷比值。)

3.教材第52頁“練習十一”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反饋交流。

說說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時利用“神舟”五號升空這一現實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方面可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比較分析中,學生感受“比”和除法的聯絡,加深對同類量與不同類量比的意義的理解,對比的概念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

在討論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第2課時比的基本性質

教材第50~51頁的內容。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分析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絡,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數學能力。

3.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絡的。

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難點:

正確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課件、答題紙、實物投影。

師: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關於比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

預設: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與分數以及除法之間的關係等。

師:我們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聯絡,而除法具有商不變的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聯想這兩個性質想一想,在比中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

板書:比的基本性質。

學生紛紛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根據學生的猜想教師板書: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1.教學比的基本性質。

師:比和除法、分數一樣,也具有屬於它自己的性質,那麼是否和大家猜想的一樣呢?這需要我們通過研究證明。接下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並驗證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

教師說明合作要求。

(1)獨立完成:寫出一個比,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2)小組討論學習。

①每個同學分別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依次交流。(其他同學表明是否贊同此同學的結論。)

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則舉例說明,然後由組內同學再次進行討論研究。

③選派一個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發言。

(3)集體交流。(要求小組發言代表結合具體的例子在展臺上進行講解。)

(4)全班驗證。

2.完善歸納,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質。

10∶15=10÷15==

15∶9=15÷9=

16∶20=(16

□)∶(20

□)

上題中○內可以怎樣填?□內可以填任意數嗎?為什麼?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說明理由,教師完善並板書。

(2)學生開啟書本讀一讀比的基本性質,教師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3.深化認識。

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做出準確判斷:

(1)8∶10=(8+10)∶(10+10)=18∶20( )

(2)12∶16=(12÷6)∶(16÷4)=2∶4( )

(3)0.8∶1=(0.8×10)∶(1×10)=8∶10( )

(4)比的前項乘3,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除以3。

( )

4.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引導學生自學最簡整數比的相關知識。

預設:前項、後項互質的整數比稱為最簡整數比。

(2)從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簡整數比,並簡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3)化簡前項、後項都是整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例1(1))

學生獨立嘗試,化簡後交流。

(除以最大公因數和逐步除以公因數兩種方法,重點強調除以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4)化簡前項、後項出現分數、小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1頁例1(2))

四人小組討論研究,找到化簡的方法。

預設:含有分數和小數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數比,再進行化簡。有分數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小數的先把小數化成整數之後,再進行化簡。

(5)歸納小結:化簡時,如果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可以同時除以它們的最大公因數;遇到小數時先轉化成整數,再進行化簡;遇到分數時,可以同時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5.方法補充,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

)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化簡比?(求比值)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不同?

預設:化簡比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比,求比值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數。

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出示教材第51頁“做一做”。)

2.教材第53頁“練習十一”第4題。學生口答完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的學習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學生在掌握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能聯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基於猜想的學習必定需要來自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行驗證,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但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合作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合作交流,交流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時也真正內化了來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第3課時比的應用

教材第54頁的內容。

1.能在例項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3.通過貼近學生生活的例項學習,在觀察、研討、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和活動的樂趣。

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難點:自主探索解決按比分配實際問題的策略,能運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課件。

課件出示:一個農場計劃把100公頃地平均分成2份,分別播種小麥和玉米。小麥和玉米各播種多少公頃?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指名學生回答)

師:這道題是把100公頃平均分成2份,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應用題。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例項很多,但是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分配方法應用也很廣泛,那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比如,配製一種混凝土需要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這種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的應用。(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1.課件出示教材第54頁例2。

師:題目中要配製什麼?(配製500

ml的稀釋液)

師:是按什麼進行配製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的比進行配製)

師:“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比是1∶4”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說在500

ml的稀釋液中,濃縮液的體積佔1份,水的體積佔4份,一共是5份。

師:濃縮液的體積佔稀釋液體積的幾分之幾?水的體積佔稀釋液體積的幾分之幾?

師:你能求出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各是多少毫升嗎?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解法,交流彙報。結合學生回答,板書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數,用分數乘法來解答。

稀釋液平均分成的份數:1+4=5(份)

濃縮液的體積:500×=100(ml)

水的體積:500×=400(ml)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數,先求一份數,再求幾份數。

稀釋液平均分成的份數:1+4=5(份)

濃縮液的體積:500÷5×1=100(ml)

水的體積:500÷5×4=400(ml)

2.驗證所求問題。

方法一: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相加,看是不是等於稀釋液的體積。

方法二:把求得的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寫成比的形式,看化簡後是不是等於1∶4。

3.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把一個數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

4.整理解題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可以轉化成整數的歸一問題,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數,再用乘法求出幾份數。(板書:整數的歸一問題)

(2)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也可以轉化成分數問題,先把比轉化成分數,再用總數×分率。

1.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1、2題。

第1、2題都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導學生善於轉換各種資訊。

2.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並組內交流。

3.教材第56頁“練習十二”第11題。

注意引導學生先求出一個長、一個寬、一個高的長度和,再求解。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研究了什麼?說說你的收穫和感受。

本節課的重點是掌握按比例分配類應用題的結構,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難點是比與分數的轉化。為了能在教學中化解難點,使學生輕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課一開始我就將“平均分配”與“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給學生,為例題的教學做好準備。把書上的例2作為嘗試題,讓學生獨立嘗試、交流,最後進行小結。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審題、分析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加深對兩種方法的理解,讓學生初嘗成功的樂趣。

六年級上冊數學課教案篇8

設計說明

1.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舊知展開教學。

本設計充分利用“黃豆營養成分”這一情境,對教材內容略做調整,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活動方式,自然引出“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這一新知,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與分數乘法應用題作比較,體會兩種問題的共同特徵,以實現新舊知識的自然過渡。

2.滲透數學思想,促進學生對數學本質的探究。

在對一個數乘百分數的演算法的探究中,當學生髮現可以將百分數轉化成分數和小數來計算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將新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好方法這一理念,這既能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也能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一節好的數學課,不僅要求教師完美地將數學知識呈現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數學學習中獲得有價值的思想方法,這些在學生的後續學習中會用到,數學課的魅力應該體現在對學生思想的啟迪上。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食物營養含量的資訊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創設情境。

師:(手裡拿一把黃豆)請同學們估一估,這些黃豆大約有多少克?(約250g)

師:你們知道黃豆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嗎?(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師:你們的想法和營養學家檢測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營養專家還檢測出了有關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課件出示:黃豆中的蛋白質含量約佔36%,脂肪含量約佔18%,碳水化合物含量約佔25%。

師:你能從中發現哪些數學資訊?

2.引入新課。

師:你們知道我手中的這些黃豆含有多少克蛋白質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有關蛋白質含量的問題。(板書課題:營養含量)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手拿黃豆的情境,結合課件,讓學生了解到原來黃豆含有這麼多有營養的物質。教學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和理解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解決蛋白質含量的問題,應該如何列式?

(1)師:我們已經收集到了很多關於黃豆營養含量的問題,你們能利用收集到的資訊,設計一個求蛋白質含量的問題嗎?

(學生提取有用資訊,編寫題目:黃豆中的蛋白質含量約佔36%,在250g黃豆中,蛋白質約有多少克)

(2)師:下面請同學們獨立列出算式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列式。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並彙報交流。

①你能試著用畫圖法來理解嗎?學生試著畫圖。

通過畫圖我們知道,求蛋白質約有多少克,就是求250g的36%是多少。

②學生試著列式:250×36%。

③列式依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這道題是求250的36%是多少,所以也要用乘法計算。(36%化成分數是,這道題也可以理解為“求250的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2.計算蛋白質含量,學習百分數化成小數、分數的方法。

(1)師:你們有辦法解決嗎?請同學們以250×36%為研究物件,4人一組展開交流,共同商量解決的辦法,並將計算過程寫在練習本上。

(2)學生交流並展示學習成果。

方法一:把百分數化成分數計算。

36%==250×36%=250×=90(g)

方法二:把百分數化成小數計算。

36%=0.36250×36%=250×0.36=90(g)

(3)方法總結: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絡起來,將新知識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答,這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