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括號教案5篇

教案的制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背景和學習風格,優秀的教案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括號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括號教案5篇

括號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一、二級運算單列式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

2、培養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教學重難點

1、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發現並總結概括出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冬天你最喜歡什麼運動?(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認識有關滑冰場情況。(出示“冰雪天地”主題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圖。

根據主題圖和提示提出問題。

1、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引導學生回顧和本節內容相關的舊知識。

2、出示資訊,多媒體展示問題。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師:根據資訊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場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能有什麼解決辦法?

師:引導學生交流,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b: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獨立列算式,然後求解,師生共同總結。

c:表揚表現積極的學生,多媒體展示問題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d: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後相互討論。

e:強調算式的多樣化,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問題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再乘以6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他們的現實意義是相同的,所以兩種演算法都是正確的。

3、結運算規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4、請學生做書中的小練習。

(三)總結與反思,佈置思考題

1、檢查學生練習情況,請同學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再做適當補充。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並談談收穫和體會。

3、佈置思考題及課後作業。

思考題:

如果一個算式裡有加減法,又有乘法,應如何計算?

課後作業:

練習一第1、2、5題

課後習題

練習一第1、2、5題

括號教案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49頁例3,第51頁練習十一第6~9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體會混合運算中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算式。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後進行計算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帶有小括號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根據分步算式列出對應的綜合算式。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答題

(1)2+75,這道題裡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40-364,這道題裡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計算

32-88=答案

20+164=答案

30-4+5=答案

二、教學教材第49頁例3

1、計算58-(14+6)

先說說這題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為什麼要先算加法?

2、用遞等式計算

7(7-5)=答案

(77-42)7=答案

(1)讓學生說說這兩道題應該先算什麼?為什麼?

算式裡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裡面的。

(2)按格式計算上面兩題。

(3)說說7(7-5)與77-5一樣嗎?

(77-42)7與77-427一樣嗎?

3、練習

(1)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1題。

注意每題的計算順序。

(2)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2題。

注意每組中小括號的作用:改變計算順序。

4、教材第49頁做一做第3題。

(1)第1題

①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②乘法的積在減法算式中做被減數還是減數?

③如何列綜合算式?

65-56 後面的乘法需要加小括號嗎?為什麼?

注意綜合算式列完後一定要檢查一下,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④這題這樣列綜合算式:56-65,對嗎?為什麼?

(2)同法做第2 題,讓學生明白小括號在算式中的作用。

在需要改變計算順序時要用到小括號。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51頁練習十一第6題。

注意正解使用小括號。

2、教材第51頁練習十一第8題。

3、教材第51頁練習十一第9題表一。

四、佈置作業

教材第51頁練習十一第7題。

括號教案篇3

設計說明

小括號的意義學生很難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圍繞情境展開,化難為易。

1.貼近學生生活,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由於一年級學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離不開情境的支撐,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明確解題思路。

2.把算理融入情境中,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重難點。

結合情境,讓學生理解算式“10-2+3”中“先加後減”的算理,從而改變學生已有的“從左往右算”的演算法,使他們產生認知上的衝突,感受引入小括號的必要性,並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理解小括號的意義,感受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符號意識。

3.在對比練習中,通過具體、真實的情境進行演繹,鞏固了小括號的意義。使學生對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掌握運算順序,鞏固新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圓片

教學過程

⊙鋪墊孕伏

1分鐘口算比賽。(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1分鐘內完成)

10-6+2=12+6-5=

18-9-9=18+9-9=

學生說出結果的同時還要著重說出運算順序。

強調:像這樣的加減混合算式,計算時要從左往右算。

設計意圖:上課初始開展1分鐘口算比賽,目的有二,其一是複習加減混合運算的舊知,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二是採取比賽的方式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無意注意有效地轉移到有意注意中來,提高了學習效果。

⊙通過遊戲揭示小括號的意義

1.在遊戲活動中滲透小括號的意義。

(1)遊戲探索一:先是左邊站3名同學,右邊站2名同學,接著5名同學靠攏站在一起。

師:像這樣的遊戲過程,我們一般用什麼方法計算?這時一共有多少名同學?

學生說算式,老師板書:3+2=5。

預設

這個遊戲情境學生完全可以理解,能夠列出正確的算式,但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靠攏”與加法建立聯絡。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引導,將“靠攏”與加法建立聯絡,促使學生加深對兩數之和的理解,為學習一個數分別減去兩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這兩個數之和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

(2)遊戲探索二:10名同學排成一隊。

第一次演示:先有2名同學走出來,再有3名同學走出來。

師:這時隊伍裡還剩下多少名同學?

學生說算式,老師板書:10-2-3=5。

第二次演示:同樣是先有2名同學走出來,再有3名同學走出來,但是走出來的同學靠攏在一起。

老師啟發:這時可以看作一共有幾名同學走了出來?隊伍裡還剩下多少名同學?

學生明白遊戲活動的意義並說出可以先求兩數之和後,老師概括:從10人裡面分別減去2人和3人,實際上也可以看作一共減去5人,可以先算“2+3”。

老師板書“10-2+3”,並引導學生思考。

預設

通過遊戲活動演示,絕大多數學生可以理解從10裡面分別減去2和3,實際上也可以看作一共減去“2+3”之和的道理,但是,怎樣才能改變運算順序來先算加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設計意圖:通過遊戲活動形象地演繹一個數分別減去兩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這兩個數之和的抽象過程,使得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從而為解決改變運算順序的教學難點作鋪墊。

2.在交流活動中認識小括號的作用。

(1)引發思考。

師:“10-2+3”按照原來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算,然而現在要先算算式右邊的加法,你能在“10-2+3”中添上適當的符號表示先算加法嗎?

(2)同桌討論。

師:你們想在“10-2+3”中添上什麼符號?

教師巡視,並參與到一些學困生的討論之中。

(3)彙報交流。

學生可能會出現多種情況,如有的可能在2+3的下面畫線,有的可能畫框,有的可能畫圓,有的可能畫括號等。

(4)抽象概括。

將同學們所有表示的方法都在黑板上板書。

教師在肯定大家想象力的同時,指出如果每個人一個符號,太亂了,而且不是自己說明,別人還不知道這個符號的作用,所以,數學家選定了“()”,這個符號叫“小括號”,它的作用就是改變算式中的運算順序。

預設

認識小括號的意義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但是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同伴的交流中得到啟發,同時經過老師的抽象概括,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認識小括號的作用。

設計意圖:為了突破在算式中加入小括號,改變運算順序這個難點,採取老師引導,小組合作以及全班彙報交流等方式,從而在相互促進和抽象概括之中,認識小括號的作用。

3.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師:帶著下面的問題閱讀教材,看誰回答得最好。

(1)根據情境圖說說10-2-3=5表示什麼意思,10-(2+3)=5表示什麼意思。

(2)10-2-3=5和10-(2+3)=5在計算時的區別是什麼?不明白的同學也可以藉助手中的小圓片擺一擺。(出示課堂活動卡)

(3)例題中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我們前面遊戲中的思路一致嗎?如果一個算式裡有括號,應該怎樣計算?

教師要有目的地指導一些學困生。

設計意圖:閱讀教材既有利於學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又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這是“理解小括號的意義”的再次交流,不僅突出了教學重點,更重要的是體現“面向全體”的教學理念,讓一些學困生在充分的交流中真正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括號教案篇4

教學內容: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70~71頁例1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一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絡現實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按順序進行計算和運用學過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策略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不帶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按順序計算比較容易的計算式題。

教學過程:

1.出示情境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

2. 引入課題

從剛才的兩道題可以知道: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減法,就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運算;如果有加或減,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今天我們根據這些運算順序的規定,來繼續學習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出示例題

1.談話:同學們喜歡跳繩和打乒乓球嗎?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李老師正在體育用品商店為同學們購買跳繩和乒乓球拍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圖,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這道題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再問:想一想,要求李老師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麼?請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並與同學交流。

指名板演,並組織講評。

提問:如果列綜合算式解答這道題,綜合算式可以怎麼列?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2×3+15×4。

2.揭示課題:這是一道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板書課題:不含括號的三步計算式題)這樣的算式應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呢?

(三)、展??

啟發:你會算這樣的混合運算式題嗎?請同學們先根據例題中的填空想一想,這道算式可以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再試著算一算。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並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兩個積與同時算出兩個積的兩種情況)

是買跳繩要付的錢,“15×4”算出的是買乒乓球拍要付的錢,都要先算出來,然後把買跳繩要付的錢和買乒乓球拍要付的錢加起來,得到李老師一共要付的錢。)

比較:他們的計算過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追問:誰的計算過程更簡略一些?

指出:這兩名同學在計算時的運算順序都是正確的,不過同時計算兩個乘積能使計算過程簡略一些。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

談話:這裡還有一道混合運算的算式,你能試一試嗎?先算出結果,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並根據需要指名板演。

反饋:我們請這兩名同學分別說說各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追問:你覺得按這樣的順序計算正確嗎?能聯絡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來說說為什麼可以這樣算嗎?(“12×3”算出的是買跳繩要(2)反饋:我們看同學在黑板上的計算過程,與你的計算過程相同嗎?能說說這道題的運算順序嗎?

提問:你覺得計算時還要注意些什麼?

3.引導歸納。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的混合運算,都是不含括號的算式。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先在小組裡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後,再指名說一說。

(四)、練習

1.做“練一練”

先指名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要求獨立完成計算,並組織交流。

2.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錯誤,並改正,再組織全班交流,重點說說每道題分別錯在哪裡。

3.做練習十一第3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人均居住面積”是什麼意思?知道問題要求什麼了嗎?

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書算式)並說說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為了使計算簡便,前面和後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時計算,同時脫式。你有哪些收穫?

括號教案篇5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複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麼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資料,並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麼?

(3)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於2釐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釐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釐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後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麼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餘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