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5篇

教案可以通過引入多媒體資源和互動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教案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動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5篇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篇1

教學目的: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3.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方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

一、談話匯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主題圖)

二、探索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1.學生思考:要想知道誰跑得快,要比較什麼?你有什麼辦法?

2.小組交流,明確:要想知道誰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時間裡誰跑得遠,誰就快。這個同一時間在這裡就是1小時,那麼拖拉機1小時跑了120÷2=60(千米)而麵包車1小時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麵包車跑得快。

3.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單位時間即為:1時、1分、1秒。在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題中,拖拉機的速度是60千米/時,而麵包車的速度為70千米/時。因此,麵包車的速度快。

聯絡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要想知道誰跑得快,不是看誰行駛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統一時間內誰跑得遠,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

4.讓學生根據這一情境得出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係。

速度=路程÷時間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資料,拓展學生對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認識,也可以把學生課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

通過例項,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真正明確了路程、時間、速度這三者的關係。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試一試”第一題。讓學生看圖,根據情境解答。進一步鞏固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係。

2.完成“試一試”第2題。

三個算式結合具體情境去體會、思考、交流、彙報。讓學生進一步理清三者關係。

四、總結談話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呢?

第4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

教學目的:

1、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誰來說說這三者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讓學生理清三者關係,為下面的練習打基礎。

二、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完成“練一練”第二題。根據情境圖列式計算。

3.完成“練一練”第三題。根據第1個算式寫出第2、3個算式的得數,尋找其中的規律。

4.完成“練一練”第四題。列式計算後,與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組這樣的題並解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策略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果、發現規律,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自己編題,是對所學知識的再次鞏固和延伸,這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實踐應用

完成“練一練”第五題。

看線段圖解答,然後提問:15分、35分分別在什麼位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的關係。

四、拓展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數學自主學習相關內容。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篇2

第一課時認識更大的數

數一數

一、教學內容

教材2-4頁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生活中的多位數,明確級、數位、計數單位的概念,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知道億是個很大的數。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觀察、動手及分析能力。

3、進一步滲透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1、明確“數位”與“計數單位”之間的對應關係。

2、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

四、教具準備

計數器,相關資料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向學生呈現一組圖畫,並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數。

故宮佔地720000平方米;2003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環繞北京城;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奧運會期間可容納100000人;國家大劇院“蛋殼”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

提問:這些都 是老師找到的圖片資料,看完之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有什麼發現都可以說一說。

教師提問:同學 們說的都很好,在這些資料中出現的資料都 比較大,是我們學過過的,你們認識它們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來認識這些比較大的數。

(二)探索新課

1、複習

(1) 說出萬以內的計數單位

(2) 提問: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4) 讀出下面各數

4958、 3026、4005、7000

板書出各數字的數位。

2、認識“十萬”

出示一張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

提問:10張100元是多少元?20張呢?50張呢?100張是多少元?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回答。

提問: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是一百張,那麼這一捆人民幣是多少元?

收銀元員一共收了9捆人民幣,共是多少元?

提問: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藉助計數器)

教師質疑:萬位滿十了怎麼辦?(小組討論)

老師小結:萬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就是“十萬”,10個一萬就是“十萬”。

板書:十萬

3、認識“百萬、千萬、億”

出示汽車圖並提問:

1輛轎車如果賣十萬元,2輛能賣多少元?你是怎麼想的?

說出想法後用計數器驗證。

提問: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呢?10個一千萬呢?

分別板書:百萬、千萬、億

同時告訴學生: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如果1秒數一個數,晝夜不停地數,數到1億要數3年2個多月。

然後指出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和以前學的個、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提問: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也就是十進關係)

(三)課堂作業設計

1. 教材第3頁第1題。

在進行練習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撥珠時只在一個數位上撥,最好是我們今天學過的計數單位。

2. 教材第4頁第2題。

教師要讓學生邊撥珠邊數數。注意指導學生手口要一致,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遇到進位問題,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如:千位滿十,要向萬位進一。

3. 教材第4頁第3題和第4題。

教師可以補充數數的題目。例如: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五萬數到一百零四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六千萬數到一億。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從四千六百萬數到五千三百萬。

4. 教材第4題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訂正答案。如果有的學生完成有困難,可以先讓他們撥一撥計數器,明確前後兩檔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四)思維訓練

如果給你足夠多的小木塊,你用什麼方法表示出“12345”這個數?與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的方法又正確又簡便。

(五)課堂小結

老師提問:在今天這節課上我們認識了比較大的數,你都記住了哪些計數單位? 一共有幾個?

在這些計數單位中,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第二課時 人口普查(三個課時)

分課時一 讀多位數

一. 教學內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頁。

二. 教學目標

1. 掌握億以內的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結合相關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 重點難點

1. 握億以內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掌握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整數數位順序表,數字卡片。

五. 教學過程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2.知道我國人口分佈的特點。

3.瞭解我國人口增長情況,知道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4.理解我國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為此制定的基本國策。

5.瞭解有關華僑、華人的知識。

能力目標:

1.學會運用人口資料,計算人口密度。

2.學會閱讀“中國人口密度分佈”圖,能夠使用圖例、註記識別圖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佈,培養閱讀人口分佈專題地圖的能力。

3.能夠根據不同地區的面積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資料,說明人口分佈的狀況。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人口方面的基本國情,懂得人口的增長要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從而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建議

關於“中國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主要內容是我國人口及其分佈概況,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出發點。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段中,運用“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的比較”示意圖,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讀一讀”中的資料更是體現了中國人口的這個特點。

3.人口分佈的知識是從“做一做”引入的。這部分內容即可以使學生學會運用人口資料,計算人口密度,而且還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我國人口的分佈很不均勻。“中國人口密度分佈”圖展示了我國人口分佈的地區差異。人口分佈的地區差異,既是某些自然環境區域的結果,又是形成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運用“中國人口密度分佈”圖說明我國人口分佈的特點,是本節應學會的讀圖技能。

4.關於我國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華僑和僑鄉的知識不是本節的重點。

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人口數量的增長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教材通過“我國人口的增長”圖、“我國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佔當年新增財富的百分比”圖、“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圖,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我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和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必要性。這也是本節必須使學生理解的重點知識。

關於“中國的人口”第一課時教法建議

1.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學生所熟悉的常識。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除

去利用課本中“中國與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的面積和人口比較圖”和“讀一讀”的材料之外,還可以聯絡一年級的世界地理知識,讓學生知道我國人口相當於西半部歐洲30多個國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兩大地區的人口還多,用這些材料進行渲染,使學生對我國人口眾多這一國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於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過人口密度的概念,並接觸過人口密度圖,在講“人口分佈不平

均”這部分內容時,可先讓學生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數量”圖上,讀出江蘇、山東、新疆、西藏的人口約數(江蘇6700萬、山東8500萬、新疆1500萬、西藏200萬),計算人口密度(江蘇和山東每平方千米分別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別為9.4人和1.7人),比較東部沿海兩省和西部內陸兩自治區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蘇、山東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對我國東西部人口分佈不均的狀況有一個深刻的印象。然後再讓學生閱讀“中國人口分佈”圖,結合課文,自己總結出中國人口分佈的特徵。

中國人口地區分佈的不均狀況,是歷史上長期以來形成的,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教師不宜把中國人口分佈的不平均這一特徵作為中國的“人口問題”來講。最好結合本段課文的內容,聯絡國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搞清楚中國人口分佈同地區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的關係,使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成為義務教育地理教材“人和環境的關係”這條主線的一個部分,為學生初步建立正確的人地觀打下基礎。

3.在講授我國“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鎮人口比重小”這一內容時,教師可採用列表講述的方法。

同時,應向學生說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

今後,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和城鎮建設的發展,城鎮人口的比重還將繼續增加。至於我國城市發展的政策這一內容,教學中可一帶而過。

4.“華人與華僑”這一部分內容,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區別“華僑”和“華人”兩個概念,然後說明我國的僑胞遍佈世界各地,廣大僑胞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要說明關懷和重視保護海外華僑是我國政府的一貫政策。

關於“中國的人口”第二課時教法建議

1.“人口增長過快及帶來的問題”是本節的重點內容之一。

這部分內容可以分三部分講授:

①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我國人口增長”曲線圖,讓學生看看我國人口直線上升的情況。或者讓學生簡單算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長率相同,11億人和100萬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麼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數大對人口增長的影響。但這種計算不要搞得太多、太複雜。

②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的主要原因:

我國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比較複雜。這裡應主要向學生講明兩個方面。

一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平均壽命延長,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於我們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好,人口出生率長期處於較高水平,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長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代後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較低的年代,由於已形成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個驚人的數字。

③“人手”和“人口”、“人的生產”和“物的生產”之間的關係:

要讓學生明白人既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生下來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質資料。人口越多,需要生產的產品、耗用的資源和佔用的空間越多,在我們國家這個既定的範圍內,每人平均佔有的就越少。如果我們不注意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長超過物質資料增長的速度,我們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不會實現,而且會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給我們的子孫後代造成困難。

這段課文插有幾副圖,較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產”和“物的生產”的關係,突出了人均的觀念。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些插圖,談談這些關係。

2.在講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前,可先聯絡第一冊課本中學過的有關人口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相適應的知識,讓學生對為什麼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有所認識。

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政策,以及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具體要求,應讓學生牢記。

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在實行計劃生育的同時,還要努力發展生產。只有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生育觀念改變了,才能最終解決我國的人口。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②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④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概念的關係,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絡,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②通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絡。

③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人口遷移的地理範圍(國際、國內)。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二)教學難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和流向,嘗試分析時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論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播放錄影,匯入新課:

播放一段我國“民工潮”和“春運”的畫面,人口的大量移動。

承轉過渡:這些人的移動是人口流動,還是人口遷移呢?什麼是人口遷移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6正文第二段並思考這兩個問題。

第二階段:出示問題“什麼是人口遷移“,引導、組織學生思考。

①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人口自然增長是人口變動的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變動的另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

②教師展示問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哪幾類呢?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根據人口遷移空間範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

按人口遷移的方向分類,可以分為農村到城市,城市到農村,農村到農村,城市到城市。

“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型別。

按人口遷移方式分類,可以分自發性與計劃性。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教材17頁“活動題”。

學生回答後,教師展示正確答案,並就學生的難題進行分析。

第三階段:投影展示:課本插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學生討論: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遷移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討論,轉折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投影展示:“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圖。

第四階段:出示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師歸納總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環境、自然災害。

2.經濟因素: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專案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中心的改變。

4.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國小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數學教案篇5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理解小括號在四則混合運算中的作用,能正確進行計算。為了引導學生將舊知遷移到新知上來,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舊知回顧,以舊引新。

學生獲取的新知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三步混合運算之前,學生已有了兩步混合運算的學習經歷。為了讓學生順利地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複習匯入環節設計了7道四則混合運算題,引導學生回答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既複習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用對比來深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核心,沒有思考,學習就變成了簡單的模仿和練習。在出示每道例題以後,都要求學生來找出這道算式和以前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讓學生在對比辨析的過程中感受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使思考更加深入,思維也更加有序。

3.在探究中理解。

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探究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嘗試計算,使學生髮現:相同的數字,相同的符號,因為有了小括號和中括號,運算順序就不一樣了,計算結果也不一樣了,使學生在探究中理解中括號在運算過程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計算下面各題。

85-26+7318÷9×8200-17×724×5+12

師:說一說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減法,從左到右依次計算)

2.計算下面各題。

185-(51+49)35×(107-79)

819÷(108-99)

師:誰能說一說有小括號的算式,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裡面的,再算小括號外面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繼續探究四則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幾道不同型別的計算題複習兩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喚起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1.不含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每到新學期,同學們都會為自己添置一些新文具,這學期你又為自己購買了哪些文具?

(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淘氣和笑笑來到文具店,想給希望國小的小朋友們買一些文具(揭示課題:買文具)。從圖中你獲取了哪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取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

(1)課件出示問題:買3個計算器和1支鋼筆要多少元?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想一想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演算法,互相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

(2)學生彙報,展示不同的列式方法。

預設

生1:我用的是分步計算,先求出3個計算器的價錢,再求出1支鋼筆的價錢,最後把它們加在一起就是用的總錢數。

22×3=66(元)24÷4=6(元)66+6=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