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美句

葫蘆也好,瓢也好,總是要泡在水缸

葫蘆是一種綠色植物,沿著老家的土牆,它的蔓會慢慢爬上去,如果再用木棍子搭起架子,它就在上面開花結果。嫩的葫蘆可以做瓜菜。做瓜菜之餘,通常是留下幾個發育特別好的,主要用來製作舀水的工具——瓢。秋天到了,藤蔓和葉子漸漸枯黃,葫蘆漸漸成熟了,變成了金黃色,一個個吊在木架子上,彷彿在炫耀著。下霜了,藤蔓完全乾枯了,這時候的葫蘆就可以摘下來。找上一隻小鋸條,慢慢地從中間鋸開,再拔掉中間的瓤和籽,一隻葫蘆就變成了兩隻瓢。放在家裡的水缸裡泡一泡,就是最天然最環保的水瓢了。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人家每家都有這樣的廚房必備工具。一隻瓢一般也就用上一年,明年再重一顆葫蘆,又是新的瓢。不過有趣地是,我一直對關於葫蘆與瓢的關係有疑惑。比如:照葫蘆畫瓢。我相信這句俗語一定是我老家的民間創造的,但二者並不一樣啊。瓢只是葫蘆的二分之一。或許葫蘆就是瓢,瓢就是葫蘆吧。後來我在辦案中,遇到一位曾被打成右派後來平凡了的王老師,他的罪名就是源於這依據話。一次造反派要求王老師在牆上畫偉人的像,完工以後,造反派頭頭過來看了看,大加讚揚:畫的很好啊。王老師一聽受寵若驚,就忘乎所以,舉著手中的宣傳畫,謙虛地說:哪裡哪裡,不過是照葫蘆畫瓢而已。造反派頭頭馬上翻臉怒斥:胡說八道,竟敢說偉人是葫蘆和瓢?馬上組織了批鬥,還送去勞改一年。看來這葫蘆和瓢的關係真的很難分辨啊。

葫蘆也好,瓢也好,總是要泡在水缸

水缸有兩種,一種是土缸,即用泥土燒製的,價格比較便宜;用一種是砂缸,是用比較硬的石材加上粘土燒製的,價格相對貴一些,不過要耐用許多。家鄉沒有自來水,主要靠水缸來儲存水。很小的時候,村裡有兩口水井,供全村人飲用。每當家裡沒有水的時候,一般是男人用扁擔挑著兩隻木桶,到水井裡打水,然後倒進水缸裡,供一天使用。記得八九歲的時候,一次早上,大人都在生產隊幹活,父親起的早早忘記挑水,就跟母親一起去上工了。妹妹醒來後吵著要喝水,沒有辦法,我就硬著頭皮挑起扁擔,但是挑在肩上時候,才發現木桶還在地上呢。還好,我靈機一動,把扁擔上的鐵鏈子對摺掛上鉤,這樣距離就減少一半,終於可以挑在肩上不沾地了。來到村子東頭的水井旁,我學著大人的樣子,先是拿起井邊的長繩子,那是專門供人提水的,一頭拴好木桶的把,然後慢慢地將繩子松下井去,水桶底夠著水面的時候,我再多鬆一點點繩子,然後用力左右搖晃水桶,木桶的口開始向水面傾斜,成功了,隨著水一點點地漫進木桶,然後慢慢沉了下去,我知道水滿了,然後用力往上收繩子,這時才發現力氣小了,提了半截,嘭地掉下去了,儘管我還抓住繩子。幸好,這時村裡的一位阿嬸過來挑水,看到我在那裡直搖井繩,就是提不上來,趕緊幫我拉繩子,一滿桶的水終於離開井面,阿嬸看著我滿頭大汗,心痛地說,你這孩子真懂事,就是身子骨太單薄了。她教我把水平均分成兩桶,我憨憨地按照她的方法分開水,然後搖搖晃晃地挑著水回家了。那是次我也記住了,凡事要量力而行的道理,人不可過於貪婪。

葫蘆也好,瓢也好,總是要泡在水缸裡用,於是民間又創造了一句諺語:按下葫蘆起來瓢。除了童年葫蘆與瓢的關係未解開外,還多了一些疑問。為什麼呢?或許這是哲學上的道理吧。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俯拾皆是,有些東西是不能人為地按下去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掩蓋的。只要水缸裡有水。

標籤:水缸 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