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總結

幼兒園園本培訓工作總結

結合我園的具體情況,教師們共同研究制定了園本培訓計劃。本學期園內共組織了8次培訓,每次都是全體教職工參加。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

幼兒園園本培訓工作總結

一、學習《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

二、對照《細則》找出不足,通過討論確定正確方法。

通過學習《實施細則》,教師們從開始的通篇宣讀,到引發思考,提出問題,再到集體討論,有時甚至是爭論,然後從實際工作中找出正確答案,最後在《細則》得到理論依據。

例如:在學期開始時如何制訂本學期本班的教育目標,教師們對此展開討論。舊的方法是開學前就訂出一學期所教的內容,這樣做的結果是教師制定的教育目標不符合實際情況,主觀現象嚴重,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幼兒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通過學習《細則》,教師們進一步領會了教育原則中“面向全體幼兒,關注個體差異”的內涵: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體差異,教師要仔細觀察本班幼兒的表現,概括出幼兒的發展水平,在深入瞭解了幼兒的發展水平、已有經驗及學習方式以後,對照《綱要實施細則》中的要求提出幼兒發展差距,針對發展差距確定本班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隨時進行修改,但一段時間內的教育目標要涉及到各個領域,不能偏廢。這樣制定出的教育目標針對性強,切合實際,便於實施。所以教師要觀察本班幼兒的表現。這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教師如何觀察幼兒?如合作觀察記錄?

我園的教師在參與幼兒活動時往往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過多的干預幼兒的遊戲,有的甚至下意識地要求幼兒按照老師的想法進行遊戲;當幼兒在遊戲中發生矛盾或出現問題時,教師也總是生硬地說教或直接告訴幼兒應當怎樣做,很少分析其原因,及如何適時地給予幼兒適當的幫助。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於教師沒有很好地觀察幼兒,沒有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反思,因此就無從談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了。有的教師在觀察記錄中這樣寫到:“我正在美工組和孩子們玩兒,建築區的ⅩⅩ小朋友來告狀……,我急忙走過去一看,兩個孩子在搶玩具,我就耐心地教育他們要互相謙讓,團結友愛……”孩子們為什麼搶玩具?教師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自己解決?教師沒讓他們進行嘗試,也沒有交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反思。因此這不是觀察的結果,更沒有意義。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缺乏理論知識,二是缺乏觀察意識,三是不會確定觀察點。

通過學習相關文章,教師們知道了:教師的觀察是通過親眼目睹或運用科技手段察看教育物件,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有目的、有計劃地獲得研究物件資訊的一種手段;是教師對周圍事物,主要是對教育物件由外表到內心的認識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了相應的觀察能力,才能把握每位幼兒的個性特徵和發展特點,進而選擇適合其特點的方法因材施教,使幼兒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

觀察是教育的基礎。沒有觀察就沒有教育。

在參與幼兒活動前要求教師先確定觀察內容,即今天或最近幾天通過觀察要了解幼兒哪些方面的資訊,如:建構水平、思維水平、幼兒之間的合作是否融洽、遊戲材料的投放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輔助的材料投放是否合適……在記錄時要求教師要客觀真實的記錄,包括語言、動作、神態……經過一段時間,從教師的觀察記錄中明顯地看出部分教師已從被動的聽說開始向主動的觀察轉變,為反思奠定了基礎。

經過一個學期的不斷學習、訓練,教師在客觀記錄幼兒表現上有了較大的提高,分析原因開始從幼兒的生理、心理找依據了,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對孩子的家庭進行研究,分析問題較全面。一位教師在她的觀察記錄中這樣寫道:

賀建峰吃飯快,每天都是第一個吃完午飯,搶著進積木區玩兒。可是當他到了裡面總是手腳並用,將展示的作品推倒,然後不是躺就是爬,只要手裡拿到了兩塊積木就萬事大吉,什麼也不要了。等後來的小朋友搭出了作品,他就開始了他的“破壞性行為”。

分析:賀建峰個子大,但年齡在班上卻屬於小的,生理上的發育水平較低,引起其自制能力差,動作不太協調。教師只注意怕他摔跤而限制他跑動,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發洩一下,引起教師的注意。因賀建峰的父母工作較忙,他常年生活在祖父母身邊,祖父母對他很溺愛,孩子因年齡小不具備分析是非的能力,當他在園將小椅子推倒時,它的爺爺誇獎道:“你真有勁兒!”這也是他破壞性行為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部分教師能較準確地找到觀察點,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在尋找恰當的教育方法上還存在著較大差異。

對於培訓,教師們思想上高度重視,積極參與,發言踴躍,認真記錄。雖然我們的培訓內容與計劃有些出入,但從中體現了教師們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教師渴望學習、不斷提高的願望。

本學期我園的園本培訓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每位教師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