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述職報告

國小六年級語文《送友人》優質教案

《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國小六年級語文《送友人》優質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國小六年級語文《送友人》優質教案

國小六年級語文《送友人》優質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複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2.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徵。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徵,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1.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雲,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麼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緻,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4.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國小六年級語文《送友人》優質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品味詩歌的煉字藝術。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詩歌的表現手法,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礎。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品讀鑑賞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回憶所學過的李白的送別詩,並說說這些詩句分別體現的情感。提示:詩句有《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二、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三、品讀鑑賞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徵。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徵,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雲,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麼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緻,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四、課堂小結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五、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 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並會背誦詩歌,瞭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手法,領悟詩歌鑑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重點與難點: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的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交流、點撥。

國小六年級語文《送友人》課堂實錄

一、 匯入新課:

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 “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後,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送別詩情調低沉,那麼,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瞭解李白(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略)

三、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交流

老師: 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 從哪裡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淒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範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讚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停頓)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裡?

學生3:這裡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於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咱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

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

學生7:還有數詞和量詞。

老師:請舉例說明。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雲”、“落日”、“斑馬”、“遊子”,數詞和量詞有“一”、“萬”和“裡”。

老師:其他的呢?

學生8:動詞有“橫”、“繞”、“徵”、“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

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雲、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遊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麼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麼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麼,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於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裡?——(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後分別連線的是什麼詞。比如說“橫”,前後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後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 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

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裡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麼,什麼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託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裡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鑑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

客觀物象

意象語言

寄予情感

情感語言  如:其他詩歌中的“愁”、

點撥與展示 :思想情感       “悲”、“獨”等。

動詞,如:這裡的“繞”、“橫”。

特定詞語 數量詞,如:“一”、“萬里”。

形容詞,如:蕭蕭

老師:那麼,這首詩的表現手法能否體會出來?

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是借景抒情吧。

老師:對,那麼誰能夠從表現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一下呢?

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老師(點拔):借什麼景呢?也應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雲”、“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鑑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為重點。(以下首先學生自己品味,然後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總結。)


相關文章:

1.國小六年級語文《窮人》優質教案

2.國小六年級語文《燈光》優質教案

3.國小六年級語文《黃山鬆》優質教案

4.國小六年級語文《生活是多麼廣闊》優質教案

5.國小六年級語文《楊柳》優質教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