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述職報告

研究型教學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研究型教學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摘要:研究型教學是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文章結合《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的特點,探討了研究型教學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並對進一步開展研究型教學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
成本會計;
教師素養
 
    一、研究型教學的內涵
 
    研究型教學模式,又稱研討式教學模式,是相對於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出的,是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知識積累為基礎,精心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鍊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接受式教學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追求,其特點在於:第一,教學目標的轉變。研究型教學模式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思維、洞察能力、批評精神、合作精神、敬業精神、嚴謹作風等,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師生角色的轉變。改變傳統教學中以老師為主體的狀態,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第三,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在課程教學中給學生研究式的學習訓練,通過學習討論、案例研究、專案訓練等方法,將學習、發現和探索過程相結合,培養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評價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的特點
 
    成本會計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操作性較強的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一門主要的專業課。學生普遍的反映是成本會計在諸多會計學專業課中最難學。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會計有很多、很複雜的計算方法和公式,而且成本計算過程銜接得非常緊密,一個步驟弄錯,後面的計算結果就全錯了。因此,學生學習的重點往往都放在掌握成本計算的方法、公式等上面,而忽視了整門課程的主線與精髓,缺乏對知識的系統認識,更不能理解該門課程在整個會計學科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其他會計課程的關係。加上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在學習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熱情不高,感覺內容較為枯燥。
 
    三、研究型教學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反思,培養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師不能滿足於吸引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在學習中學會探究、反思,培養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費用的歸集與分配時,很多教材仍然講到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而2006年頒佈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不再出現待攤費用、預提費用這兩個概念,會計科目與資產負債表中也不再出現這兩個專案,相關業務形成的結果,應根據新準則的有關規定分別計入相關會計科目中。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待攤費用、預提費用在企業實際生產經營中發生較多,到底該如何處理?新準則的處理是否恰當?會不會影響成本核算?另外,關於固定資產修理費的處理,新準則也發生了改變,並且和2008年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有關規定不一樣,由此可以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並進行課堂討論,從而拓寬知識面,加深理解稅法與新會計準則對相關內容處理的差異。對當前熱點問題的探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各章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並不難,卻難以將各章節內容融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在教材內容講完以後有必要對整門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如圖1所示。
 
    (二)轉變師生角色,加強師生互動
 
    很多學生認為成本會計就是計算資料,對概念的把握往往是蜻蜓點水,甚至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疏不知,之所以對很多問題束手無策,正是因為相關概念認識上的模糊不清造成的。學生如果對先前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論、程式和方法等能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則以後各章節內容的學習將會容易得多。對某些概念、理論的介紹,我們可以採用研究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實行啟發式教學,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並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例如,在學習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之前,我們一般會介紹成本與費用的區別。對此內容,我們可以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不是由教師即可就公佈答案或要點,而是先提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通過學生的自學與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探究活動,幫助學生獲取新知識。另外,為了理解《成本會計》課程在整個會計學科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其他會計課程的關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成本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進行比較,從而對成本會計有一個系統的認識。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課堂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並且可以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增進師生交流,使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做到教學相長。
 
    (三)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成本會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學習我們可以採用自學、課堂討論、案例研究等來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實踐方面,必須使學生多進行練習和實際操作,增強其應用能力。例如,為了使學生對工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和成本會計核算過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應組織學生到1-2個比較典型的工業企業進行參觀和調查瞭解,瞭解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和生產工藝流程、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涉及的主要部門及各部門的職責、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成本核算過程中涉及到各種主要的原始單據和計算表格、工業生產中的各種術語等,沒有條件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和調查瞭解的,教師可以收集典型案例,向學生進行詳細的介紹。另外,在教學中應增加模擬實習,包括手工實習和電算化實習兩種方式。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可以使學生更多地瞭解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實踐技術和經驗,一方面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業務操作技能,改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
 
    四、進一步開展研究型教學的建議
 
    (一)提高教師素養
 
    1、改變教學理念。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主要在於解決問題,那麼,研究型教學的教學目標則並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激發問題”。“解決問題”體現的是教師作為教學的中心和主體,而“激發問題”則是通過師生教學過程中的探究性交流、對話,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合作建構、共同分享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傳輸、學生接受的單向度的過程。因此,好的教學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發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
 
    2、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研究始於問題。對研究問題的提出,要求教師本身參與科學研究,與從事研究的同行有廣泛的交流,並且要及時吸收本學科內最新的科研學術成果,來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適時地把學生引入本學科知識和科研的前沿。因此,教師不僅要有堅實的基礎和寬闊的知識面,而且要有一定的科研水平。
 
    3、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在很多教師的觀念中,教學就是“講課”,就是把書本知識傳遞給學生,這種教學觀使得教學過程成為單向度的資訊傳遞,“教”只不過是把書本上的既定知識傳授給學生,“學”也只不過是單純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實際上,教學過程絕對不是簡單的教和學的疊加,也不是簡單的接受與傳遞,而是包涵著反思、建構與創造。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加深對教學過程的認識,提高教學實踐的水平。
 
    (二)完善配套機制
 
    1、學校應重視對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素養,除了教師本身有這個願望並去積極努力以外,學校應合理制定教師的培養計劃,可以為教師創造條件提供一些培訓、派出學習的機會,或給予獎勵,一方面培養和提高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育技術,另一方面激勵教師從事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2、建立研究型教學評價體系。研究型教學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形式,其教學活動不能侷限於教室和課本,教學的地點可以是多樣的,教學的形式可以是靈活的。因此,對教學的評價應該遵循學習過程評價和教學目標管理相結合的基本原則,考核評價的內容應以知識測量為主轉向以能力測量為主,考核方式應由原來單一性的知識測評轉向對學生的綜合性知識技能的測評,應改變過去以筆試成績為主的方式,結合課題研究、課堂討論、論文撰寫、實習成績等進行綜合考評。
 
    總之,研究型教學還需進一步實踐。希望通過更多的研究探索,推動研究型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實施。
 
    參考文獻:
 
    1、於富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會計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劉小年,汪輝勇.文科專業研究型教學的三個問題[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
    3、張秀英,樑建軍.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盧德馨.關於研究型教學的進一步探討[M].中國高等教育,2004(21).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