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閱讀與經典同行徵文5篇 讀經典,揚揚智慧:徵文盛事!

本次徵文活動以“閱讀與經典同行”為主題,旨在探討閱讀對經典的影響及價值。我們誠邀廣大讀者分享個人的閱讀收穫和經典作品對自己的啟發。通過這些文思的交流,我們希望激發更多人對經典作品的熱愛,並共同探索閱讀與經典在塑造我們思想、拓展視野方面的重要性。

閱讀與經典同行徵文5篇 讀經典,揚揚智慧:徵文盛事!

第1篇

中國悠久的閱讀歷史,形成了豐厚的讀書傳統,這種傳統的積澱與承繼,對後世讀書人有著重要的影響,讀書人在心理上和閱讀的價值取向上無不受其支配。中國閱讀傳統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閱讀的思想與方法,然而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

首先,是“學而優則仕”。從孔夫子提倡讀書做官,到《大學》中闡發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隋代初年創科舉制度,到宋代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等,一個很鮮明的目的:讀書以致富貴。這一傳統是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次是勤學苦讀。在中國閱讀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層出不窮,如“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等等,這些故事曾激勵過數千年來讀書人發憤攻讀,積極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

第三,對文字的尊重。過去的讀書人,往往都是藏書人或抄書人。印刷術在我國發明得很早,但印本書籍的流傳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術雖然已經流行,但印出的圖書品種一般不是很多,或僅限於一些經史名著。在11世紀初期,《史記》、《漢書》等,一般讀書人還要靠手抄。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抄書,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過去的學者認為,好書當抄,抄書有益,抄書也是一種讀書與學習的方法。書既不易得,讀書人對書的敬重與珍視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書家孫從添在所著《藏書記要》中的一段記敘,頗能反映讀書人的一般心態。他說:

且與二三知己,與能識古本今本之書籍者,並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不刷印、某書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間訪於坊家,密求於冷鋪,於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而後止。其既得之也,勝於拱璧。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口吃苦茶,然後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

書不僅因貴重而加珍視,同時,書也是讀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明代一學者曾說:可無衣、可無食,不可以無書。衣食本是不可無的,這裡只是想表明書的重要。讀書人常常嗜書如命,並從中獲得樂趣。在讀書人尊重文字的基礎上所構建的私人閱讀空間,書房的內外環境、買書、藏書、借書、抄書、讀書,某些讀書人的如痴如瘋,正是中國閱讀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書籍是讀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籍中,經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讀書人心目中,經典具有力量,經典或閱讀經典具有重要的象徵性意義。唐代魏徵在《隋書經籍志序》中,對經典的力量與象徵意義作了極為精彩的概括,他認為:經籍是聖賢智慧的結晶,可以用來領悟宇宙的奧妙,探究天地、陰陽的訊息,端正世間的綱紀,弘揚人類的道德。經籍顯則可救濟世人,經籍藏則可獨善其身。讀經籍可令人進步,否則就會落後。成大業者能推祟經籍,則將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經籍為念,則將為世人所重。統治者若要樹立政聲、顯揚德威、敦勵教化、移風易俗,哪有不從經籍而來呢?

首先,經籍是知識的寶庫,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在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說:經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賢或不肖,讀書都會各有所獲。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假使我們所有機器和工具,連同我們所有的主觀知識都被毀壞了,然而,只要圖書館和我們從中學習的能力依然存在,我們的世界就會重新前進的。經籍貯存知識,併為人們的創造提供基礎。

其次,在中國科舉時代,經書,特別是四書五經,再加上朱熹的註解,一直成為科舉的最重要的教科書,成為讀書人踏入官場的階梯。千餘年間,讀書人無不深受其影響。

第三,經籍有助於甚或影響著國家的治理。我們現在是否能同意這一看法並不重要,至少我國古代學人是這樣看的。司馬遷在談到《春秋》時說,《春秋》明辨人事經紀,判別嫌疑、是非、善惡,以宣揚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倫、禮義之大宗,有國者、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著書立說和史學研究,而是極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給皇帝的《進資治通鑑表》中稱:該書“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又說,通過此書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資治通鑑》成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頗受當朝皇帝的賞識,對後世皇帝及大小官員也有很大影響。即便在20世紀,有些人認為該書也是公務員必讀的。

第四,經籍有益於國家的治理、信仰的確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經籍或讀書具有象徵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地位、權利或特徵。讀書會使一個人更有教養,即使不會,它也使一個人看起來有教養。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被採訪的人物常常坐在大書架的前面,這不正說明書是極具象徵意義的嗎?哪怕這些被採訪者根本不讀書,或根本沒時間讀書。當然,從閱讀史的角度看,我們更希望書不是象徵物,而應該是讀物。

閱讀與經典同行徵文5篇 讀經典,揚揚智慧:徵文盛事! 第2張

第2篇

“晶,子盈切,……”“子曰:……”,只要你每天在語文課時經過我們班,你一定會聽到類似的語句從班級裡傳出來。每天如此,從不間斷。這就是我們老師的獨特教學方法。

每天一字就是每個人都要從《說文解字》上查自己名字裡的一個字,然後介紹,解釋;每天一句經典就是每天都要吸收一句儒家經典。而每天一篇文章就是每天都會有同學讀一篇文章,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記下故事梗概,抒寫感想。這三件事是我們語文課堂上所必不可少的事情,每當文章讀完後,師生之間還會就這文章展開交流,討論。有時為了一篇文章,老師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教學內容。因為我們老師從來不會因為時間關係而遏制住學生的思維,這也是我們喜歡“牛柳”老師的原因之一。

一開始,帶著好奇和興奮,每一天,這三件事都做得十分認真,仔細。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同學都對這三件事有了新的感覺。如果你認為同學們是把這當成一種任務,甚至是一種負擔,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時間的推移絲毫沒有讓同學們對它們減少興趣,反而更加樂於完成它們。因為同學真正從其中獲得了好處,得到了樂趣,這種事何樂而不為呢?

先說說每日一字吧,每日一字都是從《說文解字》上來的。漫天遍地的古文和繁體字讓同學們看得眼花繚亂,查起字來也非常費勁。但是身為國中生,很快就可以接觸到古文,文言文,提前預習預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當以後你看到別人的名字後可以熟練地運用從《說文解字》上學來的知識去解釋,翻譯別人的名字,不用說,你的內涵就足以顯示出來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文化,精神便瞬間在你身上得到體現。那一身的氣質足以直接把別人迷倒了。益處多多啊!

還有每日一句的積累,每天一句儒家經典。這也不用說。儒家文化可以流傳幾千年的魅力就在這裡。知道現在,人們想想,孔老爺爺真是偉大,他說過的話知道現在仍然是對的。人迷失的時候想想孔老爺爺的教誨還是很有用的。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肚裡沒有點儒家文化的知識,沒有點中華民族的靈魂風韻還真不行。21 世紀的人才是什麼?是具有中國靈魂,世界胸懷的現代人,中國靈魂是放在首位的。中國人怎麼可是失去魂呢?

最後是每天一篇文章,這看似是和古文沒關係了。對啊,接觸麼多的古文,也該放眼一下現在了。不然人總是停留在過去,和國際無法接軌也不可取啊。每天一篇文章,不同事件,不同題材,不同文體,每個人的觀點,感悟也不同。在交流中一樣可以收穫很多啊。轉眼已是七年級,再轉兩下眼就到九年級了。九年級,會考了。會考一定會遇上議論文。議論文,當然要讓自己的觀點獨特並且站得住腳。那怎麼樣讓自己的觀點站得住腳呢?當然要引用名言,事例去深化自己的立意了。於是…… 這文章的妙處就在這裡。

現在想想,“牛柳”老師真是和孔老爺爺一樣偉大。三件事就把語文基礎打好了。很強大啊。

這三件事收益終身,經典與我同行,無論如何我也不要把這經典丟掉。

第3篇

霜晨雨夜,我獨坐陽臺,泡一杯香茗,捧一本古卷,靜靜地品味著書中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走進繽紛的書簡,拾撿先賢的足跡,開啟飄零的冊頁,採擷歷史真摯的淚滴……

步入那硝煙瀰漫的年代,我看見你由一個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病痛摧殘不了你的剛毅,失明折磨不了你的堅強。你將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成為影響幾代人的豐碑。你用堅強抒寫了人類最動人的詩篇!與經典同行,我學會了堅強。

漫步那幽靜的小山村,我看見你由一個人見人厭的壞小孩,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在漆黑的山洞中,面對殺人犯的恐嚇,你毫不畏懼,最終毅然向法院提供了寶貴的證據。飢餓摧折不了你的勇毅,黑暗吞噬不了你的勇敢。你依然踐行著男子漢的職責——把貝琪帶出了山洞。你用勇敢描繪了人間最感人的畫卷!與經典同行,我學會了勇敢。

徜徉那荒無人煙的孤島,我看見你被海浪衝上了岸邊,才倖免於海難。你在孤島上生活了28年。野人的騷擾沒有讓你失去理智,反而使你更加機智。思念摧毀不了你的堅毅,孤獨挫折不了你的機智。28年後,你終於回到了親人的身邊。你用機智奏響了世間最驚人的樂章!與經典同行,我學會了機智。

我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中,感受到曹操統一中國的雄心;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品味出李煜人生沉浮的無奈;我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中,聆聽了李白對友人的思念。

我依依不捨的是林黛玉的“花落花謝花滿,紅銷香斷有誰憐”;我念念不忘的是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難以忘懷的是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不能釋懷的是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我夢想,我遠足於塞外的大漠,在夕陽的金黃中,欣賞“長河落日圓”的美景;我夢想,我漫步於家鄉的小路,在滿月的銀輝中,體會“月是故鄉明”的感慨;我夢想,我跋涉於齊魯的泰山,在雲霧的繚繞中,領悟“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那些或鏗鏘、或柔美的詩篇,化作一股股氣流,衝向歷史的長河,激盪著遙遠的絕響!

就這樣,經典蘊含的哲思、睿智,不斷地鍛造著我幼稚的思想,讓我茁壯成長。

與經典同行,我開始思索,思索生命的意義、思索人生的價值、思索精神的永恆!每一次思索都堅定著我的信念,每一次思索都堅韌著我的心靈。

經典的純潔與厚重不會隨著時間而遠逝,它永遠是滋潤人類靈魂不竭的源泉。

第4篇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這個片段選句《桃花心木》,一篇不完全是講“桃花心木”的《桃花心木》。

以前,我不會獨立,更不懂獨立。但從南京回來後,我又想起了這一篇文章,恍然大悟,才明白了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人生真諦。

獨立的生活,獨立的自主,不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嗎?失敗乃成功之母,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嘗試。因為每一次嘗試就等於一次機會。這一次,我也嘗試了。我嘗試離開父母;我嘗試自主學習;我嘗試照顧自己;我嘗試了結識朋友。

最後,我回來了,而我的一次次嘗試也變成了一個個機會,這些機會讓我學會了自主。我沒有再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以前媽媽對我的嘮叨都變成了一句句貼心溫暖的關懷。

在南京之行中,《桃花心木》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師?或者還是我無所不能的多拉a夢呢?我想,他都是,因為在不同的環境裡,他給了我不同的啟示。

其實,語文書裡的每一篇文章都自有它的道理,但只有你親身去體驗後,才能真正明白。

現在,我想種樹人說:“桃花心木”已經學會了適應環境,能夠在“不確定”中生存;學會了自己尋找水源。已經能在逆境中可以堅定的立在土地上了。

第5篇

說起閱讀經典,首先就會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為經典這個問題。其實,所謂經典並沒有定論。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寫成《經典常談》,他所說的經典,相對於儒學的經而言,是廣義的: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國小,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

當代學者龔鵬程在《經學概說》一文中,討論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時說:一方面是經典本身的原因,因當它具有真理,足以啟發後人,故為人所尊崇,視為恆經,乃不刊之理論。另一方面,它也形成於聖典祟拜之中。在經典化及其競爭關係裡,某些書雖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經典化;某些書,原亦平常,卻在某一歷史條件下經典化了。

我們常說的經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響的、經久不衰的著作,其內容或被大眾普遍接受,或在某專業領域具有典範性與權威性。

如果我們不討論專業經典,僅就一般意義而言,那麼經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響力體現了作品內容的吸引力。那些成為經典的作品,無不在一定區域具有重要影響力,如《周易》、《孫子兵法》等。當然,影響力分積極的與消極的,也有長期的與短暫的。那些影響一時的作品可稱之為名著。而影響力,應當說並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說絕對自然發生的影響力是不存在的。我們每個人的閱讀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政治形態、家庭、個人的素質和興趣、老師與同學、環境以及廣告等等。

一部作品,或許影響一時,或許在某一特定的時期被人頂禮膜拜,但時過境遷,很快就被人們遺忘或拋棄。經典,需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需經久而不衰。也就是說,一切著作,若要成為經典,我想它必須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我所理解的經典(非專業領域的經典),必須是廣泛的,即它所討論的問題是人們所普遍關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詩經》、《論語》、《史記》、《三國演義》等等,它們的內容是廣泛的。《詩經》三四千年以來,它討論的話題我們今天仍然關心,有不少詩在今天還成為流行歌曲,像鄧麗君唱過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說,這三點,也就是影響力、歷史性和廣泛性,大概就是經典所需要具備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