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有感5篇

【篇一】

《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有感5篇

勞動力和人才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是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圍繞築牢社會性流動基礎、暢通流動渠道、拓展社會性流動空間、健全兜底保障機制作出總的設計和安排,為流動人口的發展出謀劃策。

一是築牢社會性流動基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流動機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流動均衡。推進創新創業,激發流動動力。二是暢通有序流動渠道,激發社會性流動活力。讓城鄉流動渠道更加暢通,不斷擴大城鄉間流動規模。讓區域流動更加自由,推進勞動力和人才加速向勞動生產率高的地區聚集。三是完善評價激勵機制,拓展社會性流動空間。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積極正向的激勵機制,促進社會性流動。四是健全兜底保障機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保障勞動者技能提升有通道,大幅提升素質和技能。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使困難群眾流動動力和機會得以保障和增強。五是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認識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重要意義,緊扣人民群眾現實需求,聚焦關鍵問題,形成工作合力,結合實際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強化法治保障。健全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領域法律法規,清理妨礙流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檔案。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加強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宣傳,積極開展以案釋法。加強行政執法和仲裁隊伍建設,保障勞動力和人才合法流動權益。營造良好氛圍。開展多渠道宣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形成“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輿論環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集聚強大動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各地區各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基本國情,把握髮展規律,引導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程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長治久安。

【篇二】

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是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

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基本國情,把握髮展規律,注重市場引領、政府引導,注重改革發力、服務助力,搭建橫向流動橋樑、縱向發展階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構建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格局,引導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程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長治久安。其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社會性流動基礎。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流動機會。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巨集觀政策層面,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確保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統籌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充分的流動機會。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流動均衡。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引導城鄉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合理配置。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支援中西部、東北地區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促進區域間流動機會均衡。推進創新創業創造激發流動動力。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加快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開展跨學科和前沿科學研究,推進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厚植創新型國家建設根基。進一步規範行政程式、行政行為和自由裁量權,營造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發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創業投資、股權和債券等融資渠道作用,提高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可獲得性,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社會各個部門和崗位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才的供求關係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失衡的狀態。基層一線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對人才的吸引力和挽留力還遠遠不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面小康的實現。

服務於基層的人才是人才隊伍這座“金字塔”的基座,向下根植於人民群眾的需要,向上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基層人才的工作積極性、有效性和穩定性,對整座“金字塔”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創新體制機制,統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關鍵是要強調基層一線人才工作鏈條要有連續性,避免出現碎片化現象。在人才使用晉升過程中,建立能上能下的機制,特別是黨政幹部選拔任用上,牢固樹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和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的用人原則,更加註重實績和基層工作經歷,為在基層一線紮實工作、作出貢獻的人才創造更好晉升機會,讓基層成為成長成才的必經之地;
創新人才流動配置機制,要建立規範統一、更加開放的人才市場,推進人才的公平競爭和自由流動,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才的流動效率。要不斷完善各類人才隊伍的薪酬制度,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推行中長期激勵措施和辦法。

完善人才政策,打造基層人才集聚高地。完善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政策體系,圍繞區域和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依託地域特色和產業優勢,科學設計發展規劃,引進服務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案和人才;
完善和落實人才政策,國家和地方科研專案、創新平臺、人才計劃應向基層一線傾斜,比如“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三支一扶”“特崗計劃”等重點人才專案;
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網際網路思維構建人才流動渠道,通過政府網站、官方微博、微信等新技術、新媒體建立網路引才平臺,同時簡化各類手續辦理程式,推行一站式服務,開闢引才綠色通道。

強化服務意識,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基層一線的條件是艱苦的、枯燥的,留住人才不僅要靠感情、待遇,更要不斷強化服務意識、轉變服務職能,創新服務方法,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築巢引鳳,凝聚人才到基層創新創業;
弘揚創新精神,增強全民創新意識,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形成人人創新創業、尊重創新人才的良好氛圍,努力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要大力改善和優化優秀人才成長成才的條件環境,著力解決因缺乏人文關懷而導致的人才進取心、主動性和成就感不足等問題,激勵他們放手工作、做出實績並給予應有的獎勵。要提高人才的待遇,協調推進人才公寓建設,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條件。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加大科技和人才專案的融合推進力度,使人才能夠在施展才華的同時不斷迎接挑戰、攻堅克難,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使人才享有實現自身價值的自豪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的榮譽感,使各類人才在基層不僅能夠“落地生根”,更能夠“開花結果”。

【篇四】

人是發展的基礎,更是發展的歸宿,“人口流動”並非製造大量的“流動人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流動機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流動均衡、推進創新創業創造激發流動動力、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等十六方面全面體現了制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務必要促進教育公平。要讓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地區和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校需要均衡發展,不得設定各種形式的重點校重點班,優質教學資源在各學校充分共享,破解公辦學校擇校難題。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率先試行12年免費教育,鞏固農村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保障農民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學,減少留守兒童。

高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實施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轉變對課程內涵與功能的認識,打破舊有的課程理念,切實加深對課程的理解,科學借鑑國內外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確立具有時代特色的課程觀、教學觀,以適應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促進就業創業公平。要破除勞動力、人才市場種種市場壁壘和歧視性政策規定。推動國有單位公開公平公正擇優錄取人員,防止“近親繁殖”。消除就業歧視政策,特別是針對農民工和女性勞動者的不合理就業限制條件。改革戶籍制度,減少戶籍對勞動力的束縛以及對人口流動的負面影響。

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的職責,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主導作用,完善政府間促進就業的聯動機制,聯合相關部門制訂有利於創業的綜合配套政策,從多個維度和多個層次全面促進創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促進就業上的積極作用,著力培育與完善市場機制,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就業的良性執行,要在保增長擴內需中實行“就業優先”發展戰略,科學安排投資專案,通過專案擴大促進就業增長,形成擴大需求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只有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才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支撐,更是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篇五】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將進一步打開個體的自由發展空間,從而拓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空間。有夢想就有方向,有機會就有舞臺,有奮鬥才有未來,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每個人都有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同理,解決經濟發展的“痛點”,就有賴於“舒經活絡”。人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死氣沉沉”只能墨守成規,“朝氣蓬勃”才能破舊立新。對一個社會而言,保持一定的人口流動,也就是保留了社會的活力因子。人們在流動中尋找改變自身處境的機會,實現自我價值;
社會在流動中聚攏人才、實現自我飛越。

也正是如此,《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受到了廣泛關注。不論是“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流動機會”還是“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不論是“拓展社會性流動空間”還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樣一個頂層設計正是為了搭建橫向流動橋樑、縱向發展階梯,形成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

應當看到,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活力被激發、社會流動加快的過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改革開放給無數人帶來選擇的機會,“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億萬中國人在更大的舞臺上,實現自己的夢想。從某種角度來說,從“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到“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破除阻礙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平,才能最大程度激發社會性流動和經濟發展相互的促進作用。

正所謂,離開了人,一切發展都將失去意義。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就是要讓每個埋頭苦幹的人,在抬頭看路時能夠發現:上升的通道正在敞開、進步的空間暢通無阻;
就是要讓每個務實重行的人都能相信:決定人生高度的首要因素,是個人付出努力的多少,而不是出身、金錢抑或其他東西。正如《意見》所要求的那樣,就業選擇有自由、區域流動有渠道、創新創業有保障、技能提升有通道、職業轉換有路徑等。

當然,隨著影響要素流動的障礙進一步拆除,未來的城市競爭也會進一步激烈。人口大省不一定是人才大省,城市發展的高度,有賴於人才厚度而非大樓高度。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不僅會促進城市公共服務的完善,使之更大範圍覆蓋流入人口,也會因為消費需求的增加,激發民眾的潛在消費力,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在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新要求的當下,各地方只有培厚發展的土壤,才能真正在人才爭奪戰中佔得先機。

中國經濟本身有活力,這活力就蘊藏於億萬國民當中。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人的發展,激發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將進一步打開個體的自由發展空間,從而拓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空間。有夢想就有方向,有機會就有舞臺,有奮鬥才有未來,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每個人都有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