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樑家何心得體會8篇

為了向他人展現自我能力,我們需要將心得寫的出色,只有保持清晰的思維,我們才能將一篇心得記錄好,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樑家何心得體會8篇,感謝您的參閱。

樑家何心得體會8篇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1

樑家河之行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習在樑家河謀事、創業、做人處處都透露了一個“實”字。可以說,40多年前,年輕的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三嚴三實”這個做幹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習的“實”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我認為凡事必須實事求是,只有結合實際,才能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看到當年習打壩淤地的地方,感覺陝北跟我們贛南比,耕地少、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得多。習當年在解決這個困難的時候,就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通過因地制宜,從樑家河實際出發,帶領群眾通過打壩淤地,來增加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樑家河的寶貴經驗,讓能夠“居高位而知基層,攬全域性更懂細節”。

其次,工作必須真心實幹,只有幹部帶頭,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援。想當初樑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產生活最大的問題,習就站在群眾的角度,群眾想什麼,他就帶頭做什麼,群眾盼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於是他就帶領村民打井,建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辦鐵業社等,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照明等問題。他也以“能吃苦,幹實事”的黨員幹部良好形象,贏得廣大群眾的高度讚譽和真誠擁戴。“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一定不能在群眾面前誇誇其談,說漂亮話,做表面文章。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干部帶頭幹。作為一名基層的黨員幹部,今後,我們更應該在服務群眾的工作實踐中,以群眾滿不滿意、實不實惠、幸不幸福來衡量和檢驗。

第三,我覺得做人做事必須實實在在,只有求真務實,才能真正樹立幹部的良好形象。據瞭解,樑家河村在建大壩時,在水溝旁剷土是個苦差,習總是會主動去水溝旁剷土。這雖然是個微小的細節,但卻體現出習做人做事實實在在的樸實品質。我時常在思考,我們幹部的形象怎麼樹?威信從哪裡來?去了樑家河,聽了事蹟後,我覺得就是靠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實實在在、點點滴滴的工作累積起來。我相信自己多一點苦、多一點累,群眾就會少一點愁、少一點難。

通過學習習當年在樑家河的動人事蹟,更加堅定了我紮根基層,真心服務群眾這一理想信念。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2

一口氣讀完《樑家河》,輕輕的合上書頁,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深深地震撼了我。聯想起剛剛結束的18個月駐村經歷,既為自己追隨人民領袖的足跡而感到自豪,又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深感慚愧。有無數的感慨欲噴薄而出,俱化為扉頁上的一句話

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樑家河學問之大在於他根植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發源於習仲勳紅色革命傳統嚴格的家教。習近平在前往樑家河時,隨身攜帶著兩大箱書,是村民們可以眼見的,而帶來的融於血液中紅色革命傳統是村民們不可眼見的。

在七年知青歲月中,青年習近平在昏暗的油燈下,如飢似渴的學習,在艱苦繁重的勞作中歷練,一面在書中汲取著精神思想上的營養,一面進行著他的農民化實踐。

在生活中從不抱怨、不訴苦、很堅強,見識多廣,性格隨和,說話不偏激也不保守,為人很實在。理論上的認知,指導著習近平在知青歲月中開拓創新、快速成長,立下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的巨集偉志向,繼而在持續的實踐中又進一步將理論認知愈來愈趨於完美,與樑家河的工作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這種理論認知,實踐於一村,便為全村人民服務,可使一村欣欣向榮;實踐於一縣,便為全縣人民服務,使一縣飛速發展;實踐於一國,便與全國人民血脈相連,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最終帶領全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碩成果,併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援。

樑家河學問之大在於是一肩挑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偉大事業。這一偉大事業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空想,是要通過堅韌不拔的真抓實幹來達成並必然可以達成。

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的七年,從一個北京娃蛻變為一個村裡娃,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向群眾學習,但又不僅僅向群眾學習,以開闊的視野、無畏的膽識、有力的擔當帶領群眾在樑家河建沼氣池、鐵業社、縫紉社、淤壩造田,成為人民群眾信任的大隊支書,成為全縣優秀的基層幹部。

他為何總能事事走在前頭,敢於排除萬難,大膽做事,是因為青年習近平堅信只要是真心誠意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就不擔心上級不支援,只要是建立在科學調查研究基礎上做事情,就不擔心會失敗。

青年習近平的 多動腦筋一碗水端平做行動的巨人等準則影響培養出隨娃、鐵鎖、黑子等一眾能幹的基層領導,為樑家河後續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產業等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帶來了如今樑家河的富裕安康。

樑家河學問之大在於始終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青年習近平以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他求知若渴,紮根人民、團結群眾。既虛心做人民群眾的學生,又擔當起人民群眾的領頭人。事為群眾所謀、心為群眾所想、行為群眾所達,在樑家河經歷七年歲月的積澱,他從馬列名著中汲取營養,從人民群眾中獲得智慧,從創新實幹中鍛煉出火候,從黃土高原的根脈裡孕育出樑家河的大學問。

這個學問雖冠以樑家河之名,卻不獨為樑家河所用,在中國大地上普遍開花結果,乃至於向全人類提供智慧支援。

這個大學問上以承接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精華,下以開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此學問五千年來從未斷絕,綿延含藏於中華人民的血脈之中,由青年習近平在樑家河以馬列主義啟出,於青萍之末,扶搖直上雲海。

在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時刻,作為一名宣傳思想戰線的幹部,我要認真學習樑家河的大學問,深入汲取樑家河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以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精神,將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和祖國的前途與命運緊緊的聯絡在一起,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成為知行合一的實幹者。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3

1969年1月,不滿16週歲的懵懂少年習近平從首都北京來到“窮山僻壤”的黃土高原一個小山村延川縣樑家河。從此,在窯洞一住就是七年。這七年,讓我們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群眾思想的誕生過程。

陝北七年,當知青們受不了惡劣環境難以生活而紛紛離開的時候,他還住在一個老百姓的窯洞裡。他說他並不感到寂寞。因為晚上的時候,村裡邊那些半大小子都會圍過來聽他講故事。大家有什麼吃什麼,晚上一起蓋幾個破被子,互相用身體來互相取暖。為什麼大家對一個十來歲的小夥有如此的親近感、親熱感。為什麼其他幹部開會時,群眾說閒話,基本上沒人聽,亂哄哄的開始,稀裡糊塗地結束。而他開會,大家靜悄悄。因為,他沒有把老百姓當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鑄造江山的主人,共產黨離不開老百姓。他不說大話、空話,都是大實話,都想聽的話,他乾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習近平)。

為老百姓建沼氣池,解決了他們的取暖做飯,為老百姓建淤地壩,使他們多打糧食,解決肚子問題,修男女廁所,解決上廁所的尷尬問題,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謀幸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過了“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據習近平總書記回憶,晚上,窯洞裡有四五個小夥子陪著我,晚上不僅是他們,村裡的其他人,都是陸續地吃完飯以後進了我的窯洞,來串門,來聽我講古今,因為我的故事多啊。問我這個問我那個,北京什麼樣子,知道還有國外,美國是怎麼回事,很好奇。你們都吃些什麼,在北京吃什麼,什麼最好吃,你們都還見過什麼稀罕事,《三國》、《水滸》、《紅樓夢》是怎麼回事。後來我就給他們講了,講《三國》、《水滸》、《紅樓夢》,跟大家都是成為好朋友。面對數次申請入黨屢屢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當他上大學離開樑家河時,因為睡得比較晚,早上一起來推開門呢,外面都站滿了老百姓、鄉親們,因為我在裡邊睡覺,靜靜地等,感動地哭了。正是人民群眾這些心靈饋贈,讓習近平總書記的心與老百姓緊緊連在了一起,人民情懷與日俱增,日益深厚。

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歷,他成為全黨的核心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他從小受革命家庭的紅色薰陶,15歲上山下鄉,在陝北黃土高原度過艱苦的知青歲月,然後進入清華大學這個最高學府學習知識、開闊眼界。大學出來後又進入高層領導機關工作,進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長了才幹。緊接著沉到縣裡直接當縣委書記這樣的“一線總指揮”,一直在改革發展穩定前沿摸爬滾打,在縣、市、省重要領導崗位做實際工作。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下層軍官到軍委主席。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地區。中國的西部、中部、東部地區都待過,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幹過,農民、大學生、軍人、幹部都當過。這麼豐富的閱歷,在這麼多重要領導崗位上歷練過,有這麼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所有這些都是幹好領導工作的寶貴財富。

人們常說“厚積薄發”、“多年磨一劍”,這就是典型的厚積薄發,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劍。始終把對人民負責作為自己的天職,心裡時刻裝著人民、感情貼近人民、奮鬥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動詮釋“以百姓心為心”、“權為民所賦”的真諦。歸結起來是一句話:習近平總書記這個全黨核心的形成,是具有深厚政治基礎、思想基礎、群眾基礎和實踐基礎的,是黨和人民之福,是國家和民族之幸。毋庸置疑,基層幹部的艱難經歷,為習近平總書記從政後形成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的執政理念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不由得使我想起,2015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第一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援力度,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還要做到精準扶貧。在他的身上,無不閃爍著群眾思想的光芒,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

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體現出來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學習。

今天,對於我們檢察機關,來說應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嚴厲打擊發生在群眾身邊、侵害群眾利益的犯罪案件,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 閱讀《樑家河》心得體會

★ 樑家河物業公司讀書心得

★ 讀童年河有感

★ 讀童年河有感

★ 大學生村官參觀樑家河村知青舊居有感

★ 讀好書心得體會

★ 關於讀活法心得體會

★ 讀《誰動了我的乳酪》心得體會

★ 讀中醫心得體會

★ 讀反腐倡廉心得體會

文件為doc格式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4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閱讀《樑家河》這兩句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習近平總書記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15歲的習近平,孤身登上了開往延安的‘知青專列’。火車要開動的時候,車上車下的人都都哭了,唯獨我在笑。”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樣苦悶的日子裡還能笑,需要具有忍人所不能忍,受人之不能受的氣度和博大心胸。當時,“他父親遭到批判關押,母親下被流放,姐姐去了內蒙古……‘生存還是毀滅?’”我讀到此時眼裡也浸滿了淚水,可他在“笑”中蘊藏著偉大。習近平總書記面對眾叛親離的困境都能從容坦然,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遭遇挫折,總是埋怨上天不公,抱怨時運不濟……

“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習近平常說:“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不滿16歲的他,來到那被群山阻隔、多風少雨的荒僻之地——樑家河。他不畏艱難,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社、建代銷點、打大口井、發展沼氣池等一件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難事他都辦成了。在《團結關》這篇文章中,“習近平說:我父親經常給我講團結的道理,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他面對困難還能一心為民,大公無私,正如陳子昂的詩句“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只有他這樣的聖人,才能心中時刻裝著老百姓,一心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做群眾的領路人。

“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後來遇到什麼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在樑家河的七年,是總書記離開學校和家庭走向社會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不僅磨練了他的意志,也歷練了艱苦奮鬥的決心,錘鍊了他堅韌不拔、堅毅剛強的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情懷。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能梅花撲鼻香。”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博覽群書、勤學不輟,在苦難中《修身》,卓爾不群。《修身》一文中有這一段話“在樑家河人的印象裡,習近平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上山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習近平總書記常常看書至深夜,有時臉都被燻黑了,連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我被他如飢似渴讀書、孜孜不倦學習的精神所敬佩。他常對自己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閱讀“磚頭一樣厚的書”,有古代的、現代的,有中國的、外國的,有文學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等廣泛的閱讀,積澱了豐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正因為在苦難中勤奮好學,不畏困難低頭的毅力,總書記當領導講話時,常常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妙語連珠,充滿自信,使觀眾越聽越越愛聽,越聽想聽。這種學識,這種修養,這種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劍的結果,在樑家河七年的學習積累也是很重要的。

反觀現在的青年,條件好、日子順,全國各地的圖書館窗明几淨,屋內空調風扇應有盡有,可他們總是以沒時間為藉口不去讀書;現在的官員,家家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時間被各種應酬佔據,又有幾個能靜下心來讀書?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見縫插針地讀書,我國的人文素養和年人均閱讀量會大大提升,社會也更加文明!

從古到今,凡立功名於世者,無不是擁有頑強的毅力。司馬遷著作《史記》時,遭受了腐刑,仍然發憤繼續撰寫《史記》,最終完成了這部光輝著作。他的成功,最終還是靠堅持。在生活中,我們面臨困難,不像他們把困難當墊腳石,而是當成放棄的藉口。《樑家河》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併發揚光大!

陝北七年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第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裡他讀懂人生、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的起點。

苦難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但在這所學校裡可以收穫到一部不著一字,卻可以受用終生的人生寶典……請相信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5

賞讀《樑家河》心得體會

?樑家河》是陝西人民出版社用陝北方言出版的一本紀實文學,主要寫的是習近平同志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及樑家河1969年以來的發展史。出生在山西的我對陝北方言有種特別的親切感,這種感覺冥冥之中將我帶到樑家河,看著習近平同志是如何從迷茫彷徨的農村插隊小青年成為帶領樑家河村民脫貧致富的“好後生”。

拿到《樑家河》,映入眼簾的便是習近平同志說的這句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我帶著“習近平同志為什麼會來到樑家河,這個地方又有什麼大學問”的疑問開啟這本書,細細品讀完發現,樑家河不僅僅是習近平同志思想得到昇華和淨化的地方,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書中習近平同志帶著法寶“團結觀”紮根農村、紮根群眾,帶領村民溝口打壩、建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辦鐵業社、設代銷點、開縫紉社、磨坊、種菜園、打甜水井、辦掃盲班等,離開樑家河後依然關注它的發展,為村民通電、修國小、修橋等,正因為心裡裝著人民,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些事情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把它做好。在進行農民化實踐的同時,習近平同志也不忘讀書、修身。他把勞動外的所有時間都用來讀書,從字典到名著,從古代到近現代,從本國到他國,他幾乎讀完了那個時代所有的文學書籍,正因為這樣,他看問題才會比別人多樣化、深度化、全面化,才有了現在的“脫口而出”。

作為一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在****的這個特殊的平臺上,更應該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團結觀,深入基層、融入群眾、紮根**;同時要多讀書、讀好書,增加知識面,提高文學和理論素養,不斷學習各種辦公軟體,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做全面發展的**人,與**攜手並進,讓我因**而自豪,**因我而驕傲!

賞讀《樑家河》心得體會範文

這幾天讀了《樑家河》,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作為當代新青年我們應該把書中的精神融入到個人成長中,使之成為自己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逆境中成長,在成長中戰勝一切困難,這也是我們當代青年所要學習的。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曆程給他帶去的不僅僅是感動,是一種責任,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擔當,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與尊敬。

?樑家河》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情節生動,具有濃厚的陝北鄉土氣息,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教育性。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及深刻體悟,對黨員幹部錘鍊黨性、提升素質,讓當代青年堅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一名預備黨員,這正是我要學習的,樹立自己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堅持學習的態度,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為廣大人民群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生活七年,他紮根老區,時時刻刻為人民的需求著想,帶領全村人民謀幸福,全心全意為百姓辦實事。為了幫助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他“絞盡腦汁”提出了很多想法。為了真正意義上解決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他想盡一切辦法,和村民們日漸融入到一起。他始終把全心全意為樑家河人民謀利益當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能量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樑家河,是孕育習總書記青年夢想的地方,也成就了當下偉大的中國夢。習總書記在樑家河完成了人生的蛻變,他無論在地方任職還是擔任國家領袖,始終心繫樑家河的父老鄉親,不忘樑家河對他的恩情,樑家河的故事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名職場新人和一名預備黨員,我要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從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增強本領,在瞭解社會的基礎上提出真知灼見,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堅持從推動國家發展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求出發,不斷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價值。

賞讀《樑家河》心得感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的,讀書相當於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旅遊,走進文字的世界,體會書中人的心路歷程,品味書中的一切。

專案部前幾天發了《樑家河》這本書,懷著好奇與敬畏的心情認真讀了這本書,總書記說過,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作為一名基層工作的青年人,《樑家河》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堅定理想信念,紮根群眾,服務群眾。

另外還學到了習總書記很多優秀的精神。習總書記酷愛讀書,在樑家河人的印象裡,習近平經常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看、放羊時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窯洞裡藉著微弱的煤油燈看;習總書記不怕吃苦,露天廁所,夏天有蚊蠅,冬天寒風刺骨。貧瘠的土壤,乾旱的氣候,落後的“老钁頭”、沒有彈性的木扁擔,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可是習總書記依然做好長期留在樑家河的打算;習總書記奮勇當前,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糧食生產不足。當時延安地區的人民鍋裡沒糧,口袋沒錢,生活窮困。習近平當選大隊支部書記後,開始計劃在樑家河溝口打一座水墜壩。為打消老鄉顧慮,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動乾重活兒。

在樑家河習總書記是踏踏實實為百姓做事的。習總書記的經歷教導我們無論在什麼位置都要努力,才會有收穫。習近平不僅深深地愛著這塊土地,而且深深地愛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人生而平等,對智障殘疾人尤其要關心愛護和幫助,總書記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6

一到樑家河村,首先進入我們眼簾的是豐收的糧倉、寬敞的村路、湍急的小河、整潔的窯洞、新建的瓦房……一派群情鼎沸、綠水青山的景象。村委會大院裡懸掛著習總書記“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的巨型大紅匾牌,村委會的牆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標語格外醒目。這邊誓詞陣陣,那邊誦讀聲聲,遠方紅旗飄飄,人流川息絡繹不絕,團體活動一波一波,村史館外排起了長隊,來自各地的人們在這裡凝聚共識,親臨受教,感受著領袖當年的艱苦環境和樑家河的嶄新風貌,樑家河今天發生的鉅變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縮影。然而40多年前,樑家河是陝北高原農村普普通通的一個小村莊,這裡不通公路不通電,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一個“貧窮”與“落後”的無名村落。1969年,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一批北京知青的到來,打破了樑家河原有的那份靜謐。

習近平15歲來到樑家河插隊,在這裡整整度過了7年的知青生活,在樑家河入了團入了黨,並擔任大隊黨支部支書。習近平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求真務實,實幹創業,可以說習近平同志的“初心”就在樑家河形成的。習近平說,“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獲得的,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幹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於挑戰的勇氣,什麼事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見證了習總書記7年知青歲月裡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拼搏奮進的青春,

在樑家河村史館裡,一幅幅珍貴難忘的圖片資料,一件件留存至今的生產工具,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彷彿是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生動地見證著當年習近平櫛風沐雨、篳路藍縷的艱辛,述說著習總書記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故事,反映著青年習近平心繫群眾、艱苦奮鬥、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

我們邊走邊看邊聽講解,不知不覺融入那個年代的記憶之中:青年習近平帶領群眾建起了四個淤地壩、挖了飲水井,使村裡開始有餘糧了;帶領村民修建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解決了全村的燒火問題;帶領大家開辦的縫紉社、鐵業社、代銷店、種蔬菜,改善了村民生活。走進習近平曾經住過的窯洞,長木桌上整齊擺放著的搪瓷缸子等生活用品、大通鋪土炕、簡陋鍋臺和灶具,都反映了當年知青生活的艱苦,也是習總書記7年磨礪的見證。炕桌上那盞煤油燈格外引人注目,在那種艱苦環境下,青年習近平時刻不忘讀書學習,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樹立了崇高信仰和堅定信念。可以看出,當年習總書記在樑家河切身踐行著延安精神,以及“心繫群眾、不等不靠、艱苦奮鬥、敢為人先、一身正氣”的作風,深深值得我們學習。

寶塔山下,延河岸旁,樑家河村,處處留下了我們接受教育的身影。一曲《山丹丹開花紅豔豔》響徹雲霄,莊嚴的《入黨宣誓》鏗鏘有力,《延安保育院》的故事催人淚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銘記心中,《回延安》的詩句久久迴盪,《革命先驅雕像》前我們肅然起敬、寄託哀思。一場場特殊意義的主題教育活動,立意高遠、內容豐富;一幕幕真實生動的場景,身臨其境、感悟至深。大家暢所欲言,紛紛把所看、所學、所感分享交流,心靈一次次受到衝擊和震撼,思想一次次得到洗禮和昇華。學習最大收穫是:習總書記在樑家河謀事、創業、做人處處都透露出一個“實”字,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三嚴三實”的根本內涵,深切感悟到偉大思想的歷史源頭,體會到了人民領袖的博大情懷,大家更加堅定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擔當,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和決心,以實際行動踐行“樑家河精神”。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7

通過領會樑家河精神,使我更加完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的非凡的成長曆程,更加系統、深入地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內涵,更加自覺、堅定地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今後要努力做到:

一是堅定信念。習近平同志以對黨的崇高信仰和“為人民做實事”的執著追求,帶領樑家河人矢志不移、艱苦創業,揮灑了忠誠與實幹的火熱青春。發揚樑家河精神,就是要樹立“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進一步增強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推動工作。

二是一心為民。習近平同志在樑家河村與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時刻不忘“什麼叫群眾”,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發揚樑家河精神,就是要永葆“立根於群眾”的情懷,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群眾視為親人,與群眾打成一片,真心為群眾服務,紮紮實實為改善民生貢獻力量。

三是艱苦奮鬥。面對惡劣條件、重重困難,習近平同志帶領樑家河村民治溝治水、抗擊災害、發展生產,譜寫了一曲曲艱苦創業的動人之歌。發揚樑家河精神,就是要艱苦奮鬥、攻堅克難,以頑強的拼搏精神,做好人社工作。

四是實幹擔當。習近平同志從樑家河的實際出發,帶領幹部群眾打井抗旱、打壩造田、修建公路,以實幹和擔當精神,推動樑家河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發揚樑家河精神,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作風,講實話、用實勁、幹實事,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創造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五是敢為人先。在習近平同志帶領下,樑家河的幹部群眾,建起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全省第一個沼氣村和第一家代銷店,把群眾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敢去想的事情辦成了。發揚樑家河精神,就是要“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開拓創新、奮發有為。

六是廉潔奉公。習近平同志在樑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話,贏得了群眾發自內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響了一屆屆樑家河村黨支部班子。發揚樑家河精神,就是要恪守“三嚴三實”要求,堅持原則、廉潔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任人唯親,持之以恆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自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守住底線,以公平公正取信於民。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樑家河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更加堅定信念、服務群眾、勇於擔當,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樑家何心得體會篇8

近日,我仔細研讀了《樑家河》一書,並查閱了《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等書中參考的資料。通過對相關書籍、文章的學習,系統瞭解了總書記在樑家河村插隊七年的歲月經歷,深刻感悟到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和復興民族的夢想。

?樑家河》通篇運用群眾語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不同人物的鮮活形象,生動地還原了總書記在樑家河的點點滴滴,讀起來讓人感覺眼前有畫面、耳旁有聲音。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的七年間,同這裡的父老鄉親一起以實際行動踐行和發展了延安精神,賦予了他新的時代內涵。在這七年的艱苦歲月裡,總書記將延安精神融入到實踐中,實事求是、埋頭苦幹、大膽創新,帶領樑家河的父老鄉親改善了這裡的條件,並在實踐中逐漸培育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崇高精神,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下面,我結合自身工作生活,談四點體會:

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196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插隊,為總書記認識中國農村、瞭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所思所想以及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樑家河插隊時,他並沒有因為父親的問題對自己失去信心,而是以立足於實際、立足於群眾、立足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巨集大視野,通過與農村、農民的接觸,更為深切地意識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更加堅定了對黨的忠誠和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作為一名基層黨員領導幹部,要注重通過日常社會實踐鍛鍊,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二、要有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樑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揮灑了七年青春的地方,通過在基層與鄉親們同甘共苦,經受了磨難,鍛造了意志,砥礪出堅強。面對樑家河艱難的生存條件,總書記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繼承延安時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帶領樑家河父老鄉親改產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出苦幹實幹、拼搏奮鬥的崇高精神。在《沼氣專業戶》章節,為建好沼氣池,總書記跑了四川5個地區的17個縣,為了檢視沼氣池哪裡漏氣,用手一遍一遍的摸滿是大糞的沼氣池,為了能夠讓沼氣池排氣,被大糞噴了一臉,最終建成陝西首個沼氣池,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基層雖然苦、雖然累,但能磨鍊意志、增強才幹,也大有可為。對於我來講,要學習總書記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真正沉在基層、服務基層、造福基層。在思想上,要保持旺盛鬥志,奮鬥不息;在工作上,要不避困難,勇挑重擔;在生活上,要吃苦耐勞,克勤克儉。

三、要有紮根基層的為民情懷。每一個人都是有情懷的,一心為民的情懷最無私,最受人尊重。在《淚別樑家河》章節,總書記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習總書記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發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也充分體現為民造福的初心。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政法工作的根本立場,也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作為全區政法工作的帶頭人,我將紮實開展大調研,全面瞭解群眾對政法工作及平安最真切的需求,發揮民智、藉助民力,堅決打贏掃黑除惡和政法綜治助力脫貧攻堅戰,讓群眾帶著滿滿的安全感邁入小康社會。

四、要苦幹實幹、擔當有為。作為共產黨人,不求當多大的官,只求為老百姓多做實實在在的事。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後的第一需求,是極其重要的民生。作為全區政法工作的負責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踐行“五個紮實”、實現追趕超越為目標,堅決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等“四大任務”,爭創“平安鼎”、繪製平安地圖、加強法治碑林和平安碑林建設,樹立碑林政法品牌、打造碑林政法鐵軍,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標籤:心得體會 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