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紀實文學《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五篇

黨性修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發明創造。黨員幹部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讀書學習能力,做到學而有方、學而得法、學而有成。那麼關於樑家河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紀實文學《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五篇,以供參考。
紀實文學《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五篇

《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

近期,《樑家河》一書在全國熱學。“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樑家河》封面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習近平對樑家河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一種人生觀。

根植於百姓,水乳交融。在樑家河,習近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村的艱苦環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習近平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陝北也是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的解決了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也正是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們日漸水乳交融。樑家河的農民養育了他,保護過他,在這裡他也學到了農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不畏艱苦磨礪,堅定信念。習近平是當時樑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入團、入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知青,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會被擊垮或退縮。但在逆境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鬆讀書學習,正是這7年的磨礪,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也為他今後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習近平說“樑家河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習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陝北迴樑家河考察和看望鄉親們,時刻惦記著家鄉的建設和鄉親們的生活。總書記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為了人民的幸福而奮鬥。

《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

以樑家河的民本思想為指引,創作“有根本價值所在”的文藝作品可以說《樑家河》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這本書,語言質樸,字字飽含著真摯的情誼,在讀其中幾個章節的時候,我幾乎無法抑制地流下了熱淚。

四十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才十五歲,就要揹著行李到當時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樑家河插隊。在那裡一待就是7年。從一個白淨的城裡娃鍛鍊成了一個幹農活從不“撒奸兒”的好把式;從一個講普通話的北京人變成了一個張嘴就來陝北話的黃土高原漢子;從一個先後寫了10份入黨申請才被批准入黨的年輕人,成長為當時樑家河的黨支部書記。

真是難以想象,在此期間,在那樣的環境裡,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如果沒有一種鍥而不捨、堅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對黨忠誠、對人民熱愛的堅定信念是難以支撐的文章。

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和真情實感,贏得了全體村民的愛戴和不捨,譜寫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蕩氣迴腸的壯麗詩章

掩卷深思,樑家河真不簡單,不能小看,這的確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苦難算不了什麼,只要堅信光明,也許它就是一個磨礪石;困難算不了什麼,只要團結一心、鍥而不捨、堅韌不拔,沒有什麼不能戰勝;挫折算不了什麼,只要初心不變、堅定信念、牢記使命,興許它就是一塊試金石;百姓的心裡有桿秤,群眾的意願大如天心得體會。所以,《樑家河》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認真讀、反覆學、細細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基層文學藝術工作者,今後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立足本職、結合實際,身體力行地帶領全縣文藝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多創作出一些“有根本價值所在”的文藝作品,盡力為城固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貢獻。

《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

據樑家河村民們回憶,習近平主要為他們做了幾件事:第一件是他帶頭建了四個淤地壩,挖了水井。在習近平的帶領下,從1973年開始,村裡開始有餘糧了;第二件是修了沼氣池。1974年,習近平帶領大家修建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第三件是種蔬菜,為村民改善生活。此外,習近平為村裡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代小店(代理小商店)。

從習近平為村裡辦的幾件事中可以看出,習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切身踐行著延安精神,其中“心繫群眾、不等不靠、艱苦奮鬥、敢為人先、一身正氣”的品質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學習,在當今的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導作用。我們要像習總書記當年一樣,把延安精神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

一是要心繫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延安精神的實質和核心。這次參觀學習,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習總書記與群眾之間淳樸深厚的感情。插隊時與農民一起同吃同住,重活累活搶著幹,離開以後還時刻關心著老鄉們的疾苦,自己掏錢給村民看病,節日給村民們送來生活用品和禮品。位居高官還記掛著村民,多次給村民們回信。看了習總書記與百姓的交情後,我明白了不是群眾不願與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沒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眾不跟你講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沒有傾入真感情。

二是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也是延安精神的標誌,也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習近平同志當年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不等不靠不要,帶領樑家河村的村民們埋頭苦幹,築淤壩,造良田,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今天,我們雖然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我們應該立足自身條件,勇於開拓,不斷進取。

三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習近平同志當年敢於在樑家河建成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其思想的解放程度可想而知,我認為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正是當今創新精神的雛形。我們要對文化進行創新,使文化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四是要廉潔自律,當年習近平同志以一身正氣贏得了樑家河村民的一致擁戴,如今當上了總書記的習近平大興廉政之風,出臺了“八項規定”,其核心就是堅持艱苦奮鬥、倡導勤儉節約,這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領導幹部的作風,會對社會風氣產生直接的影響,正所謂上行下效也。我們作為一名幹部要自覺踐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

《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

靜心通讀《樑家河》一書,一個熱愛讀書、樂於吃苦勇於擔當、勤政愛民的青年習近平形象逐漸清晰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一、熱愛讀書

習近平同志在樑家河七年除了勞動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 讀自己從北京帶來的書《十萬個為什麼》、《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母親》等,看完這些書,他並不知足。在一個難以讀到名著的時代和地方,他能到處找書讀,《浮士德》、《紅與黑》、《戰爭與和平》、《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許多經典都是他寶貴的精神食糧。後來習近平同志從擔任最基層的村支書紮紮實實一步步走到擔任黨、國家和軍隊最高領導職務,出席國內外各種場合引經據典信手拈來準確得體文雅,很好地彰顯了大國領袖的風範,這都得益於他當年在樑家河的大量讀書。

二、吃苦耐勞

1969年,15歲的習近平下鄉來到樑家河直到22歲離開,度過7年最艱苦也是最有意義的青春歲月。在打壩造田時,一天下來,手上全是泡。第二天還得照舊幹,泡磨破了就開始流血,直到後來手上磨出了老繭。農曆二三月,在寨子溝打水墜壩,他捲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裡幹活。有時要從清晨幹到深夜。人們對幹活不"撒奸兒"的習近平豎起了大拇指:"好後生"!當時的陝北窯洞裡,不僅有蝨子、跳蚤、老鼠、蠍子,甚至還有蛇出沒。就是這麼苦,習近平都曾經做好長期在樑家河生活的準備。

三、勇於擔當

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從大城市北京“逃離”到陝北小村莊樑家河,面對種種落差,習總書記由剛到樑家河迷惘、彷徨到堅定信念、為民辦實事,不等不靠不要,先後帶領群眾打淤地壩、建沼氣池、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解決群眾最迫切的需要;身先士卒,挽起褲管帶頭跳進冰碴子中打壩;建沼氣池時,親自檢查導氣管,糞水濺了一臉也來不及擦,經過自己的苦幹實幹,逐步贏得了樑家河鄉親的信任和支援,逐步成長為樑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當擔當成為習慣,曾經牽掛的人永遠都不會忘。

四、心繫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一心為民的情懷和埋頭實幹的作風一直縈繞著我的心頭。當初樑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產生活最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站在群眾的角度,群眾想什麼,他就帶頭做什麼,群眾盼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於是他就帶領村民打井,建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辦鐵業社等,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照明等問題。他也以幹活從不“撒奸兒”的良好形象,贏得廣大群眾的高度讚譽和真誠擁戴。

習近平說:“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都是黃土地的兒子。”這是青年習近平的自畫像。也是我們心目中堅毅、正直、果敢、智慧、仁厚的習近平。

《樑家河》讀書心得體會

閱讀紀實文學《樑家河》,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的艱苦磨礪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青年習近平在窯洞裡讀書求知,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幹中逐步樹立起“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那麼,我們這一代青年基層黨員幹部該如何淬鍊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基層組工幹部呢?

我們要向總書記堅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對標看齊,把牢思想之舵。我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曆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幹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我們要向總書記博讀天下的尚學精神對標看齊,鍛造過硬本領。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痴迷”於讀書而廢寢忘食。“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留下了“30裡借書、30裡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作為新時代的基層組工幹部,我們要學習總書記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習,在實踐學習,加強工作能力的學習,補足精神之鈣。

我們要向總書記實幹攻堅的使命擔當對標看齊,堅定扛起責任。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帶領村民打淤地壩,挖深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社,“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作為基層一線的組工幹部,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著力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加強各領域黨的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體現責任擔當。